事业单位人才管理

2022-08-01

第一篇:事业单位人才管理

卫生事业人才管理研讨

作者:郭鹏 郭妍妍 单位:濮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1 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人才管理的意义

21 世纪是人才的时代,卫生事业要想迎来大发展,就必须对人才进行规范管理,必须想办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保证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制定人才战略,将人才管理纳入到卫生事业单位的整个发展战略之中。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明确人才管理的意义。首先,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必须做好人才储备。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想使我国的卫生事业正常有序发展,就必须做好卫生事业的人才储备。卫生事业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需要大量的专项人才,人才需求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其次,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了卫生事业单位必须要做的事。由于卫生事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要求极高。不但需要人才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在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想办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人才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卫生事业单位对人才管理有所侧重,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了一定的精力,采取了一定的手段,但是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才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2.1 人才吸引难度大人才吸引难,现在已经成为现行卫生事业管理

体制下人才管理的发展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素质卫生事业人才数量少。卫生事业与其他事业不同,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尽管每年高校都有大批的医疗卫生专业的学生毕业,但是大学毕业生需要经过多年培养之后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再者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数量众多,缺乏专业性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共性问题。第二方面,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人才流动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在行业内的各单位之间流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分为国有和私立两种形式,由于体制原因,导致了人才在国有卫生事业单位和私立卫生事业单位之间无法正常流动。第三方面,对于国外的优秀人才,没有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导致无法吸引国外的高素质专家人才。

2.2 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制度不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必须在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因此,卫生事业单位除了从外部引进人才以外,还要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具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但是在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卫生事业单位对人才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培训的作用,导致过度依赖人才的外部引进。

2.3 未做到人尽其才,存在人才浪费现象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对人才的使用还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阶段,没有对人才进行准确定位,没有按照人才特长进行岗位设定,导致许多人才未真正发挥作用,存在人才浪费现象。

2.4 卫生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缺乏弹性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人才的待遇,增加人才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才的价值,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但是在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对于收入分配制度,还依赖于原有的考核制度,过于死板,缺乏弹性,没有为人才制定转项的奖励制度和工资激励制度,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才干劲不足,导致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不好开展。

2.5 体制原因,导致卫生事业人才流失由于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未建立完善的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机制,导致我国的卫生事业人才出现流失的情况。由于地区和社会的差异,目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大问题,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制定相应对策,解决好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

3 如何在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吸引和留住人才

3.1 为引进人才创造物质基础和事业条件在引进人才之前,一定要为人才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条件,要保证人才引进之后,能够有展示才能的平台,要保证人才引进之后有一定的事业条件基础。引进的人才多数都是高素质人才,需要为他们提供配套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素质人才快速的融入工作中,快速的发挥作用。所以,要想更好的吸引人才为卫生事业服务,就要提前做好引进人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3.2 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制度对于卫生事业单位现有的人

才,要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培训制度,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工作,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发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建立人才储备。针对现有的卫生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制度,要根据现有的人才结构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人才需求的培训制度。对现有人才的有效培训,可以解决对外部人才的过度依赖,可以在内部解决人才需求问题。因此,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制度,是在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3.3 因才设岗,对人才合理利用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存在岗位设定不合理、人才未合理使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岗位设定原则,根据人才的才能和特点,设定专项岗位,保证岗位与人才的才能相适应,保证人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现有的人才使用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合理之处,导致了人才流失现象的存在。所以,只有对人才的合理利用,让人才发挥出所有才能,才能让人才获得成就感,才能真正留得住人才。

3.4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政策目前人才在服务奉献的时候,也很关注自身的收入情况。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对人才进行适当的激励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专项奖励,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所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需要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政策,保证为人才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薪资待遇,保证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

3.5 多角度多层面搞好人才稳定工作,减少人才流失目前我国的卫

生事业单位,相当一部分人才由于对现有待遇不满,以及岗位设定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了这一部分人心态起伏,未来会出现跳槽或者转行的现象。对于这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卫生事业人才的流失,会对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搞好人才稳定工作,多角度多层面采取措施,保证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减少人才流失。总之,在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下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基础制度条件,提高人才待遇,采取激励制度,保证人才有发挥才能的平台。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事业的改革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在我国遭遇生存的危机与挑战,而这与当前我们地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突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化解危机的出路在于清晰界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区域社会需求为主导,突出专业特色。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具有特征和培养目标及规格,详细的阐述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培养要求,指出了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的几项基本要求,同时针对上述培养要求,提出了该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在各类高校中是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尽管已经存在着各种公共事业组织,但公共事业管理作为独立学科尚未形成独立体系。同时,各个院校原设置的有关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各有特定的市场定位,因此,如何理解新的专业目录下的公共事业管理,整合独立存在的各个专业方向,形成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新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这是目前全国 300 多所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面临并正在研究解决的问题。1998 年,为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事业的形成对新型管理人才的急需,应用型管理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式建立。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趋势,而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社会管理的方式不断变革,政府职能也在转变,公共事业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以其特殊的职能正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公共事业管理变革、专业人才需求和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同时,随着公共事业领域的扩大和职能的丰富,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会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从事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素质及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公共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对人才需求这一迫切的问题。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公共事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掌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实用型高级管理人

才。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规划、管理、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四年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和人际协调、沟通能力。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自1999年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首批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至今对有关该专业的较完善、较统一的教学规范仍未确定,各个高校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大量本科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本文在充分讨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该类专业的教学模式给出了改进方案。

第一,我国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是针对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而展开的专门研究。但由于我国公共事业并不发达,受体制因素制约,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因而大兴“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特别是大规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与人才实际需要相比,实属超前。该观点主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主要培养以“考研升学”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发展型”人才。但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中没有“公共事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专业,因此培养知识发展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存在着“考研升学”障碍。

第二,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出现分流现象,不是政府不需要这类人才,而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的体现,是体制性问题。但事实上,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规模并不引人注目。我国公务员考试中并未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门槛,考试中行政管理专业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具优势。

第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比较宽泛毕业生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寻找就业机会,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它反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的宽广性。但从多数高校实际运行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来看,由于缺乏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该类专业毕业生在这些领域内的专

业技能不强,因而其就业率受到明显影响。所以,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适应众多管理领域的“泛管理人才”,从专业角度而言,是不适合的。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公共服务的意识。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整体利益的实现、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宗旨。这要求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者要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公众与社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核心。

(2)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行为与公众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的矛盾与冲突,个人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主观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客观上又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上为其提供保证、支持与协调,对有损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和限制,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整个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要从整体的角度保证个体的正当利益的实现。

(3)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而且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涵盖广泛的领域,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其操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把握大局,具有开拓与创新能力,具有全面的管理才能。

(五)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专

为达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体现高等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本专业强调以下三条人才培养的宏观途径:

1.夯实基础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必须建立在厚实的成熟学科基础之上,在成熟学科中去吸收自己成长壮大的养分。本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结合我校经济、管理科学的学科优势,设计出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主要是应用科学,在培养本专业学生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去学活知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表面的动手能力,只有在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中,才能内化为较为稳定的内在素质,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只有具备这些方面的优良素质,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以成为有用之才。

(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当前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培养要求。

1、注重公共事业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至少能够“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这些部门所涉及的行业,工作岗位就已经十分广泛,在学生四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中已经很难成为这么多领域的通才。因此,有必要在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某一方面的专业化教育,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准。

2、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只有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目的推动学生身心的积极发展,唤起学生不断追求新目标的需要、兴趣和意向。在发展、变化的思想指导下编制的教学目标,应能体现“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能级转换、梯度渐进,不断开掘更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大限度的发展。学生进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平台之后,首先是学生认识、了解这个专业,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深入、潜心这个专业,最后才会热爱这个专业。

3、 满足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的特征落实到教育环节上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处理好教学的公共性和培养的个性化的矛盾,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公共事业管理本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专业,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与教学相结合是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也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是:注重个体的特别性;强调教育过程的终身性;要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性;面向教育个体的全面性,避免歧视;突破传统,注重培养实际性的职业能力;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前提条件就是针对受教育个体的特殊性,这与我们国家传统倡导的“因材施教”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5、 满足用人单位选择的需要

面对“千人一面”、“广谱抗菌”的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早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同时这样一种培养模式也给用人单位招聘选择时带来了很大的选择成本。突破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大学重现自由发展的时代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专

业,本身就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更加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地凸现个性,也给用人单位更加丰富的选择。

(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迄今未能对其专业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共识,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相关高校专家学者讨论,也一直未能形成较为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上有必要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利于高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1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应针对各种公共管理部门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加强专业能力训练和公共服务能力培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的选修自由度,提供更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适应更广泛的就业需求。各办学单位要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例如,由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文化事业管理类),可将文化传播学作为学科基础,主要培养文化事业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教学经验成熟、就业定位明确、教育资源充足的优势。科技类高校依托技术优势,主要培养面向科技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也有其发展空间,符合当前我国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且有利于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

2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整的教学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建设是基础。高校应努力在课程模块设计、主干课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打造特色。教学保障体系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当前最困难的是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需要充实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该岗位,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充分把握机会,总结教学经验,避免学生的实践目标不明确,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抵触接触社会的心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重要性教育与引导,使之高度重视,树立实践思想意识,积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强调课程实习是专业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

——制定实习模块、计划构架——具体分工——实习方案——实习材料——成绩评定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组织管理到位。

4 结论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尚需在不断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成熟,针对目前我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并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尝试并积累经验,以期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总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规范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战。21世纪的全新的教育体制正在 形成。尽管公共事业管理这一新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必将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中国高教研究

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高等农业教育

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中国高教研究

5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 6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农业教育7李燕凌、杜宝贵、欧阳晓东,《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8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等农业教育

9崔运武,《以专业基本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大学教学

10蒋纯红、张劲松,《WTO背景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1张一纯、磨玉峰、郑燕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A校学报

第三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0-9-23 18:7 潘成彪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自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四个关键方面探讨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为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次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试点招生,随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多达303所。与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出口不畅通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社会声誉直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的正确认识和逻辑体系的完整构建。本文试图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有用人才,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本科阶段教育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中间阶段的教育而非终极教育,研究生教育将日益扩大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当代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内在地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更多的体现为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相应地,本科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传授与训练多种知识、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将成为本科阶段成功教育的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将被不断采用并成为一种本科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势的外在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一方面,许多问题(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的复杂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有效开展工作、解决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知识结构的人员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行业新旧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发展重心转换

的频率不断加快,复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而明显地比单一型人才更具优势,这同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科交叉、各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这已是不争事实,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作为一种制度保证,有利于学科交叉而形成学科互补,有利于专业基础的夯实而形成专业特色,从而成为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像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没有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丰富“营养”,就无法想象它能够茁壮成长,更无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内涵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一体化联动,从而形成自组织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以系统的观点,强调从招生到就业各环节的平滑过渡、紧密衔接和闭环反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环节。

1.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毕业生的不断输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不高,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很低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重新审视,这也说明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以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专业不成熟、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就业岗位接纳度不大的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各校各地实际,基于分类培养的思路,而对人才培养设定多个目标、多条路径,从而形成培养目标体系。比如把一部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业精神的学生往企事业(含公益性企业)方向培养(就业主导型目标),把一部分有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往公务员方向培养(准公务员型目标),把一部分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学生往研究生方向培养(知识发展型目标),通过诸如此类的分类培养,能够使培养目标更切合实际需求,目标达成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构成必须多元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是指课程设置不仅要有理论类课程,而且要有较大比例的实践类课程。理论类课程不仅要有体现专业性质的基础平台课程,而且要有体现多元培养目标的模块方向课程;实践类课程不仅要有课程知识运用的操作环节(如社会调查、公文写作),也要有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研究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要有实际或仿实际工作的实践环节(如各类实习、模拟实训、社团活动)。另外,就理论类课程而言,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以保证专业性质与方向不偏离外,也要适当开设企业管理类实用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还要适当开设人文、理工、科普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演算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业单位改革难度较大,进程相对滞后,且目前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还不高,人员进出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就业容量受限;“第三部门”不发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不大,对专业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务员考试不设“公共管理”专业门槛,相反本专业毕业生经常被挡在有特定专业要求的单位的招考资格之外,专业优势经常难以有效发挥;现行的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相近专业方向,给升学考试带来一定的专业壁垒阻碍。从而追求单纯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比就业专一性更重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础上,依据“管理主义”的共性特点,学生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事务性、管理性岗位上广泛就职或升学读研,注重“出口”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从而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的良性运作机制。

4.师资结构的多元化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基础之上,关于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构筑起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多学科知识结(下转273页)

(上接272页)构基础,又要以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加强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构建一种动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决定了此专业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即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来自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这群人组合在一起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积累,一方面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良性发展。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

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而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不断产生新的结构,从而推动系统自身功能的升级发展。如果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促使构成该系统的多元要素之间发生竞争和协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动态平衡的机制,那么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从一种平衡态发展到另一种平衡态,则可实现专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的机制,关键是实现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人文社科知识与理工知识传授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专业特性突现与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多样化延展与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通过这四个方面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促使“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 、“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落实,能够形成专业发展动态平衡的机制,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基调由“环境适应型”向“内涵特色型”转变,形成“公共精神”与“管理主义”的有机融合的公共事业管理独特学科体系,继而增强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4.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5.李业兴,郭小聪.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2).

第四篇:20161008 十堰市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

十堰市直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暂行办法

(讨论稿)

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完善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绿色通道”,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新创业,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引进对象和范围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市直本级非参公管理的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本办法所称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是指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年龄在50岁以下,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

1、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应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3、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重大奖项的专业技术人才;

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在国内重点行业、重点学科、重大工程、重大科技项目等领域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

5、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重点工程急需的高端专业

1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引进政策

符合上述条件的紧缺专业技术型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五年以上服务期协议或合同,可享受下列优惠待遇:

(一)引进人才在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可享受由市人才专项资金提供的博士(高级以上职称)每人每年2万元,硕士(副高级职称)每人每年1万元的人才专项补贴,连续发放3年。

(二)引进人才可享受由市政府提供的5年使用期的保障性住房,相关经费由市财政核销。

(三)随调配偶具有编制身份,且符合相应调配规定的,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根据市直单位空编情况,按照人岗相宜原则进行安排;随调配偶为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会同有关单位协调安排进入我市事业单位工作;随调配偶为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原则上由用人单位负责安置,确需协调安排工作的,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予以协调。

(四)子女需进入我市就读(入托)的,由市教育局负责协调,优先就近妥善安排。

(五)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当年可初定为中级职务,硕士研究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可初定为中级职务(国家已规定实行中初级职务“以考代评”的专业除外);申报中级职称可不受事业单位申报职数限制,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参加高级职称评 2 聘。

(六)引进人才及符合参保条件的配偶、子女,可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对达到退休年龄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向后延长缴费年限,直至达到15年。用人单位及时为引进人才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同时鼓励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购买商业保险。引进人才在定点医院享受优先医疗服务,所需医疗资金通过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引进人才同时享受人才关爱定期体检制度。

(七)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协议,由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三、工作程序

(一)用人单位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对外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二)用人单位通过公开招聘或接受单位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筛选符合条件的候选对象,并根据专业特点对候选对象进行岗位技能测试和考察,确定拟引进对象。主管部门根据单位性质和编制管理有关规定,分别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编办、市人社局审核批准。

(三)经批准引进的人才,编制、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及时办理引进手续。

(四)引进人才经人才领导小组批准后,凭相关资料在房管部门办理入住手续。

四、有关要求

(一)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把关,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要从严控制。对个别专业技术较强的事业单位引进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生,经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后,可根据岗位急需,暂时突破编制限额,再逐步调整到编制以内。中小学引进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生编制计划,根据学校专业和岗位需求,在补充教师编制人员计划总数内安排。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可突破编制限额先办理编制手续,再逐步调整到编制以内。

(二)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需签订5年期劳动合同。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人社、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对优惠待遇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每年应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书面提交紧缺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及优惠待遇落实情况报告。引进的人才服务年限不满5年的,收回已经发放的补助奖励。

(三)建立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引进人才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和人才业绩评估机制,并每年定期更新、制定、发布紧缺人才专业需求目录,对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工作实施动态管理。

(四)人才专项补助必须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对违反规定 4 弄虚作假,骗取套取优惠待遇、未按协议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除追回违规所得外,还将对其责任人要按党纪政纪进行严肃处理。

五、其他

(一)“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省“百人计划”及外籍人才的引进,实行一事一议;

(二)已经享受用人单位优惠工资待遇及住房政策的不再重复享受人才补贴及周转房待遇;

(三)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四)本规定由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中共十堰市委组织部 十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十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6年

第五篇: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网上申报系统操作指南(外网)_人事管理单位(用人单位)

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系统

人事管理单位操作指南

目 录

1. 2. 3. 系统功能 ....................................................................................................................................................... 2 系统登录 ....................................................................................................................................................... 2 操作指引 ....................................................................................................................................................... 3 3.1. 登录系统 ...................................................................................................................................................... 3 3.2. 业务办理 ...................................................................................................................................................... 4 3.2.1. 个人信息审核...................................................................................................................................... 4 3.2.2. 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 ...................................................................................................................... 7 3.2.3. 职称考核认定审核 .............................................................................................................................. 9 3.2.4. 职称评审审核.................................................................................................................................... 13 3.2.5. 省外来粤资格确认审核 .................................................................................................................... 16 3.2.6. 职称证书补换发审核 ........................................................................................................................ 19 3.2.7. 省外委托评审审核 ............................................................................................................................ 21 3.2.8. 空白证书申领.................................................................................................................................... 24 3.3. 查询统计 .................................................................................................................................................... 25 3.3.1. 空白证书申领历史查询 .................................................................................................................... 25 3.3.2. 申请人员信息查看 ............................................................................................................................ 26 3.3.3. 业务办理信息查看 ............................................................................................................................ 27 4. 其他功能 ..................................................................................................................................................... 28 4.1. 4.2. 4.3. 5. 人员状态管理 ............................................................................................................................................ 29 单位信息维护 ............................................................................................................................................ 30 密码修改 .................................................................................................................................................... 31

常见问题 ..................................................................................................................................................... 32 5.1. 退回修改与提交 ........................................................................................................................................ 32

1. 系统功能

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如下:  用户管理 1) 单位信息修改 2) 密码修改  业务办理 1) 个人信息审核

2) 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 3) 职称考核认定审核 4) 职称评审审核

5) 省外来粤资格确认审核 6) 职称证书补换发审核 7) 省外委托评审审核 8) 空白证书申领

9) 空白证书申领历史查询  查询统计 1) 人员状态管理 2) 人员查看 3) 业务查看

2. 系统登录

在IE浏览器下登录,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正式系统地址:http://210.76.66.109:7006/gdweb/ggfw/web/pub/ggfwzyjs.do

进入业务办理界面

3.2. 业务办理

3.2.1. 个人信息审核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信息审核->个人信息审核  功能说明

审核个人信息,提交主管单位审核。提供查询、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功能。 个人用户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信息维护时,须选择所属的人事管理单位,根据所属人事管理单位系统将自动确定个人各项业务的办理流程。对于此类型的申请,人事管理单位用户审核同意后,个人用户将纳入本单位的管理范围。  业务整体流程图

个人申报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主管单位审核审核不通过审核通过/不通过结束

 操作步骤

1) 进入个人信息审核界面

2) 个人信息审核查询

3) 依次审核个人列表中各项目信息

4) 个人信息审核

【审核不通过】:点击该按钮将条信息审核为审核不通过,不会提交到主管单位审核;若本次个人信息维护申请中,所有信息均审核不通过,则该条申请记录将会办结,不会提交到主管单位审核。

5) 提交主管单位审核

3.2.2. 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个人信息->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

第 7 页 共 32 页  功能说明

审核人事管理单位变更申请信息。提供批量审核、查询、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功能。

 业务整体流程图

个人申报变更后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结束

 操作步骤

1) 进入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界面

2) 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查询

注意:审核操作提供查询界面批量审核和进入具体申请界面审核的操作。

3) 人事管理单位变更审核

【审核不通过】:点击后将该申请审核为审核不通过的,业务流程结束。 3.2.3. 职称考核认定审核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职称业务->考核认定审核  功能说明

审核职称考核认定申请信息,提交主管单位审核。提供查询、退回、不受理申请功能。

 业务整体流程图

个人申报退回修改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主管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人社部门核准不受理申请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证书生成结束

 操作步骤

1) 进入考核认定审核界面

2) 考核认定审核查询

3) 受理申请

【退回修改】:退回至个人申请环节修改。 【不受理申请】:不予受理,业务流程结束。 4) 审核与提交

3.2.4. 职称评审审核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职称业务->评审审核  功能说明

审核职称评审申请信息,提交主管单位审核。提供查询、退回、不受理申请功能。  业务整体流程图

个人申报退回修改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主管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评委会审核受理申请回退修改不受理申请评委会评审管理、结果公示结果上报人社部门核准审核通过证书生成结束

 操作步骤

1) 职称评审审核查询

2) 受理申请

退回修改:退回至个人申请环节修改。 不受理申请:不予受理,业务流程结束。

个人申报退回修改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主管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人社部门核准不受理申请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证书生成结束

 操作步骤

1) 省外来粤资格确认审核查询。

第 17 页 共 32 页 2) 受理申请

退回修改:退回至个人申请环节修改。 不受理申请:不予受理,业务流程结束。 3) 审核与提交

3.2.6. 职称证书补换发审核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职称业务->证书补换发审核  功能说明

审核职称证书补换发申请信息,提交主管单位审核。提供查询、退回、不受理申请功能。

 业务整体流程图

个人申报退回修改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主管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人社部门核准不受理申请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证书生成结束

 操作步骤

1) 证书补换发审核查询

第 20 页 共 32 页 2) 受理申请

退回修改:退回至个人申请环节修改。 不受理申请:不予受理,业务流程结束。 3) 审核与提交

3.2.7. 省外委托评审审核  功能入口

第 21 页 共 32 页 网上业务->职称业务->省外委托评审审核  功能说明

审核职称省外委托评审申请信息,提交主管单位审核。提供查询、退回、不受理申请功能。

 业务整体流程图

个人申报退回修改人事管理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主管单位审核审核通过退回修改人社部门核准不受理申请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证书生成结束

 操作步骤

1) 省外委托评审审核查询

2) 受理申请

退回修改:退回至个人申请环节修改。 不受理申请:不予受理,业务流程结束。

单位申请人社部门发放证书结束

 操作步骤

1) 空白证书申领申请与提交

3.3. 查询统计

3.3.1. 空白证书申领历史查询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证书管理->空白证书申领历史查询  功能说明

查询以往申领过的空白证书历史信息。  操作步骤

1) 空白证书申领历史查询

3.3.2. 申请人员信息查看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查询统计->人员查看  功能说明

查询以往办理过业务的人员信息,提供查看个人信息查看功能。  操作步骤

1) 人员查看

3.3.3. 业务办理信息查看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查询统计->业务查看  功能说明

查询以往审核过的人员业务办理信息和办理结果,提供查看个人业务办理功能。  操作步骤

1) 业务查看

4. 其他功能

4.1. 办理事项跟踪

 功能入口

办理事项跟踪->待办事项  功能说明

提供查看和办理待审核以及经主管单位回退的业务。  操作步骤

1) 查看待审核及回退业务

待办事项列表中显示所有待审核和退回的业务。

2) 办理回退或待审核业务

点击【办理】按钮进入业务审核界面,审核操作与相应业务审核操作相同

4.2. 人员状态管理

 功能入口

网上业务->信息审核->个人状态管理  功能说明

对人员的状态进行管理。提供查询、管理、查看人员详细信息功能。  操作步骤

1) 人员状态管理

4.3. 单位信息维护

 功能说明

修改人事管理单位的单位联系信息。  操作步骤

1) 进入界面

2) 单位信息维护

4.4. 密码修改

第 31 页 共 32 页  功能说明

修改人事管理单位用户登录密码。  操作步骤

1) 修改密码

5. 常见问题

5.1. 退回修改与提交

被退回的业务,需进入待办事项,打开业务重新修改后再提交审核。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剩余物资管理办法下一篇:商业会议招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