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古文储备能量

2023-01-12

当今文化流行快餐文化, 它方便、快捷、通俗易懂。年轻人尤其喜爱, 因此在这种大潮流之下, 我们传统文化的空间就被挤占了, 活跃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狭窄, 甚至很多经典的古文名篇也被人们逐渐淡忘。我们现在参加高考的很多学生对古文也是这种淡漠的态度, 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古文阅读这一块成了重伤之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积极呼吁我们中学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 熟读古文, 既是为了储备自身能量, 也是了文化的传承。那么熟读古文能够储备怎样的能量呢?

1 积累知识, 增长见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强调了熟读古诗的重要性, 而我认为熟读古文也非常重要, 因为它会让我们积累知识, 增长见识。

1.1 储备文言知识, 提高疏通能力

学生在高考试卷中文言阅读得分低, 这主要与读不懂古文有关。因为没做到熟读, 就不会有积累, 文言翻译就会成为难点, 也更谈不上对古文的内容理解和欣赏了。所以熟读古文, 首先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比如“之”“其”的用法比较多, 学生不容易掌握, 我会指导学生熟读《师说》来掌握“之”“其”的用法, 因为文中“之”有24个, “其”有17个, 这些句子基本囊括了“之”和“其”的用法。而且通过熟读熟背《师说》还可以轻易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如: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 表判断) ;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被动) ;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弟子贤, 介宾短语后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 不解惑, 宾语前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之) (省宾语) ……

长期通过这种熟读古文方式来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在面对试卷中的文言阅读时, 就会轻易解决以前那些阅读障碍, 疏通文意, 理解文意, 文言得分率就会大大提高。

1.2 追溯成语来源, 增长见识

成语可以说是浓缩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 言简意赅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学生很容易误写误解。如果学生养成熟读古文的习惯, 就会知道很多成语的出处, 不仅能化解这种误写误解的困境, 而且还能增长不少的见识。如:成语“鹏程万里”和“扶摇直上”, 只要你熟读了庄子的《逍遥游》, 你就会知道“鹏程万里”是“比喻前程远大”的意思;“扶摇直上”是“形容上升很快, 比喻仕途得意”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联想到唐朝诗人李白诗句“大鹏一朝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还有毛泽东主席诗词“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这些诗句都是根据这两个成语的内涵化用而来的。甚至我们一些中国人取名为“万里”, 也是根据这个“鹏程万里”的典故, 希望孩子“前程远大, 展翅高飞”。

2 提高写作, 增强能力

熟读古文不仅能积累文言知识, 还能提高写作能力。不管是先秦的诸子散文还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经验。

1) 语言精辟, 生动形象。

先秦诸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是寓理于形, 借助形象议论说理。《论语》是语录体散文, 所记孔子言论, 如:“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形象生动, 精炼简洁, 带有格言意味。《孟子》用语警辟, 比喻精当, 往往借助形象议论说理, 深入浅出。《庄子》想象丰富, 汪洋恣肆, 总能为其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生动的寓言故事, 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

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语言用词精妙, 善用修辞。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经典的美文。美在炼字, 如“衔远山, 吞长江”, “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 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 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 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 画面是静止的。美在修辞, 如“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一句, 不仅比喻形象, 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 相互映衬, 用词之妙, 令人拍案叫绝。

2) 论证说理, 层层深入。

诸子散文中虽说孟子、荀子能言善辩, 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论说能力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他们, 以《师说》最为突出, 文中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下定义、作结论”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 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 又得出“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 一气贯通, 毫无冗余之处, 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对比论证”主要体现在第二段中, 用了三组对比:“古圣人, 今众人”;“对子, 对己”;“百工, 士大夫”。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 如, “古之圣人”才智高, 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 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 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 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引述论证”体现在第三段中, 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 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 述事引言简洁明快, 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3 培养审美, 熏陶情感

很多古文其实都是一篇篇描写自然美景的美文, 熟读古文, 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熏陶热爱自然的情感。

1) 审读自然的美感。

读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就可以感受到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读着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这段美文时, 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读着王勃的《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就仿佛看到一幅滕王阁的秋日色彩变化图。

我记忆中最让我陶醉的还是欧阳修所写《醉翁亭记》中的那一段描写早晚和四季美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这段短小美文里描绘了“朝暮图”和“四季图”,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 写“四季图”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 抓住“明“晦”的特点, 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 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 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这段美文曾给少年时期的我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激发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 审读节奏的美感。

熟读那些带有骈散结合的古文, 审读骈散兼用的美感。骈句, 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在《岳阳楼记》中, 既有音律和谐的对仗, 如“日星隐曜, 山岳潜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 “上下无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读来顺畅, 听来清晰, 总会给人一种朗朗上口, 一气呵成的气势, 很有韵律的音乐美。每每审读这些节奏美文, 都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之情。

4 获取力量, 提升思想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读好书对我们每一个人很重要。熟读那些经典古文对我们尤其重要, 它可以让我们获取精神力量, 提升自身思想。

每当我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时, 我就会想起孟子的那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我让这段话做我的精神力量, 相信所处困境都是上天对我的考验, 我坚持着、改变着, 一次次地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也走上了我人生的一个个台阶。

熟读《师说》让我受益匪浅的句子很多, 如:“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它启示我们择师标准, 凡先闻道者, 都可以为师。还有“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 给了我们老师一些警示, 我们不要总是用老师高于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而应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些警示对我们老师转变教育理念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 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多读书, 因为读书能使人进步, 如果能养成多熟读古文的好习惯, 你就会为自己的人生储备一笔意想不到的精神财富, 它会在你心中积累、升华, 积淀你的知识厚度, 拓宽你的见解宽度, 陶冶你的情操, 提升你的思想高度, 便会让你的人生熠熠生辉。为了自我的内心修炼, 为了自我的精彩人生, 让我们养成熟读古文的好习惯吧!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熟读古文对积累知识、提高写作、培养审美、提升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词:熟读古文,积累,提高,审美,思想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问题论文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