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剧管理论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课本剧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浙江、上海《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相继出台,促使我们对高中教学进行全新的思考与规划。这给我们各方面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直以来,师生都习惯了有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校园管理模式。

语文课本剧管理论文 篇1:

以演促学,以演促说

摘    要: 针对职校学生现状及特点,本文提出在语文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尝试采用编演课本剧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编演课本剧    激发兴趣    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我深感传统的语文课堂脱离了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中职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不重视语文学习,并且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扩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大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语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这些智能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性的专家,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善于模仿表演和动手操作是主要特征。我针对职校学生现状及特点,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提出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以演促学,以演促说”的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切入口,有计划地组织班级编演话剧、课本剧,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演促学,以演促说”是激发学习语文兴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职校语言教育形式不容乐观。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当我们无法改变生源时,只能尝试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际上是职校语文教學改变的必然。

职校语文教学只靠课内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愿意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语言活动是中职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的一个问题。著名职教专家姜大原在《职业教育思想设计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职业人”,又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合未来发展的“社会人”。这就要求理想的职校语文课应当是形式多样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运用开展活动,通过编演课本剧的语文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在活动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正面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积极思考,踊跃参加活动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通过课内外衔接,构建开放式课堂。

职校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底子薄,学习比较浮躁,而且因为从前失败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缺失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听得不够专注,不能用普通话很好地说,被动阅读和厌恶写作,这四点恰好是中职语文课程中的重要要求。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对职校生学习就业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日后发展影响深远。现在媒体信息的来源迅捷而广泛,各种各样的媒体手段,尤其是影视网络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在新的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怎样的训练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新鲜直观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编演话剧的综合实践活动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新版高教中职语文教材比之旧教材有了许多改动,增加了口语交际中情景模拟的训练力度,综合实践课程增多,这些都给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然而,学生课外自己能做,并且资源充分,适合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尚显不足,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要求与实际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大大影响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潜能,让学生切身体验语文学习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班级话剧,编演课本剧,可以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以演促学,以演促说”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兴趣先导,团结合作。

首先,老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可以利用和借鉴的材料,组织学生收看经典电影与经典小品,要求记录精彩对白与精彩片段,看后交流剧本的编写与演员的表演,并适当进行模仿表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表演水平。

其次,编演课本剧。班里选定两位平时在班里积极组织开展活动的班干部做“导演”,由学生导演挑选出几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做编剧。老师对全体“导演”“编剧”进行编写指导,编剧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写出剧本初稿,再由导演们各自共同策划自己编写的编演剧目,并最终定下参演的课本剧“剧本”。之后编导要根据自己的人脉及剧目构想组成课本剧编演小组,小组内部根据各成员的强项明确分工,比如主角、配角、服装、道具,配乐、布景,等等。由学生导演整体负责组织、筹备及排练工作。剧本初稿编写完成之后,参与演出的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对剧本的修改意见,讨论后由“导演”决定是否修改。主创各自调动班级学生的创作表演的积极性,在课本剧的编演中训练学生听话说话能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生排演了《卖白菜》《香雪与铅笔盒》与《士兵突击》等课本剧,结合课本剧的编排和演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一年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十分熟悉课本剧的编演方法,还可以自己推选对课文了解较深的同学担任艺术指导、舞台监督、导演,甚至还有灯光、道具。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形式,“演员们”利用课间讨论作品,或请教老师和家长,兴趣越来越浓厚,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演出水平越来越高。在学校艺术节上,我班就有两部课本剧在艺术节上演出,博得一致好评。

2.化繁为简,尝试经典。

人生大舞台,戏剧小舞台。经典剧作无不演绎出浓缩的人生故事,其中包含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典型的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台词,令人叹为观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带领学生阅读、鉴赏、表演经典剧作是必要手段。

先组织学生观看原声电影,阅读原著,了解情节,再由主创对作品进行简介,最后自由讨论剧中演员为什么那样演并提出自己的表演构想。

学生合作排出的第一部经典剧是曹禺的《雷雨》,他们看了电影《雷雨》选择了高潮部分排演,并对剧情台词进行了合理的精简。在编剧和演出的过程中,所有参与学生纷纷献计献策,精心编写剧本、参与演出。通过揣摩人物品味语言,有的学生感受到人性是复杂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周朴园有冷酷自私的一面,也有痛苦矛盾的一面;有的说周朴园心理复杂极不稳定,表演起来难度极大;有的学生会同情周朴园的同情自责;种种或复杂成熟,或简单幼稚的观点都是学生最真实的思考。经典伟大的作品要有人懂,必须去读,通过这种浅近的阅读方式,学生依然可以感受经典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一部分学生能沉下心来自觉主动读书。

3.形成性评价,开发潜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正逐步多元化,很多老师愈来愈认识到评价多元化对学生的激励。在课本剧编演中可以引入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是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在课本剧编演中既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又看到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一面。评价不能仅限于认知领域,还应当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全面考查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中职学生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激励和表扬。在课本剧编演活动中,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分数,学生看重分数,为什么不多给他们加分,让他们得到激励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呢?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可以根据合理的打分制度,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课代表评、教師点评,从参与意识、创造意识、查阅资料、朗读台词、表情意识、动作意识、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给学生打分,肯定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优点,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学习和生活中,并且因为自己表现出的优点而得分。

4.奖励机制,保持活力。

为了调动剧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班级中的表演天才,根据学生的建议,设了多个奖项,每部剧评选一次。有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搞笑奖、最佳服装奖、最佳贡献奖、最佳反串奖等。奖项的设立不仅可以激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更是对大家参与此活动的认可与鼓励。为了演好戏,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表演,揣摩人物性格,对台词。有的演员为了揣摩角色的动作眼神和语言,在镜子面前一呆俩钟头。擅长搞道具的学生更是发挥奇思妙想,小“莫言”穿上了破衣烂衫;秦王赵王的头上戴着用纸壳、白薯梗做的天平冠,身上穿着被单做的衣袍,腰间扎着粗黑的皮带;路瓦栽夫人的扮演者头上金色的假发、身上白色的纱裙使得东方少女变成了西方美女。演出的时候,大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最后评出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奖,其余奖项各有其主。在一系列编剧活动中学生们品尝到了挑战自我的成功喜悦。班级剧社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团体。

总之,几年来的坚守,我和同学们体会到编演课本剧有效带动了语文课的学习,让我们体验了在创造中学习语文的乐趣。让“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再是一句口号,一道标语,而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让乐观、大方、热情、阳光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孩子们,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刘杰锋.指导中职生编演语文课本剧的方法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8(24):32-33.

[2]李良.编演课本剧助力语文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9(02):36-37.

作者:陈可

语文课本剧管理论文 篇2: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几点探索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浙江、上海《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相继出台,促使我们对高中教学进行全新的思考与规划。这给我们各方面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直以来,师生都习惯了有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校园管理模式。但无论我们如何殚精竭虑地为学生思考,一个脑袋也难以关照好那么多学生的需求。也就是说,即使有好心也未必办得成好事。当上海、浙江,特别是北京十一学校等学校学科课程改革以及选课走班制的实践在我们眼前日渐鲜活,检索着这些学校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深入到那些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明知“抱着走”很累,却总是怕“放手自己走”摔跤。在高考改革倒逼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师需要放手,学生需要自己走,大胆地向前走。

语文课本剧演出

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教委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改进意见》。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应通过课程改革引领教师积极地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我所在年级语文组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和年级学生实际,将话剧《茶馆》整个剧本分为十五场,全年级15个班级以抓阄的方式抽取演出场次,每个班级内部再分组分别演出,以保证全员参与。班内选出最优秀者组成班级团队(包括导演组、剧务组等)参加年级联合演出。虽然缺少戏剧理念,也没有专业的编剧和导演,更没有精致的道具化妆,但是学生用自己的真诚表演表达了对经典文本的解读。

学生热情参与,编导演均自发自觉,服装、道具的自制和租借,均由学生自主解决。由于该剧涉及角色多,参演阵容规模大。因此,舞台上首次出现了女王掌柜、女刘麻子,女唐铁嘴。所有参演同学对表演精益求精,甚至在上场前都还在有模有样地琢磨着角色的眼神、手势和语气。虽然学生的演技不能和专业演员相媲美,但是这次入情入景的体验,一定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语文教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基于学生、基于校本课程,我们确信,话剧可以成为一门走进校园寻常生活的艺术剧种,成为学生体验成长的舞台。全校师生在演话剧与看话剧的融合中,感受着艺术的魅力。学生在改剧本排练再改剧本再排练的过程中,提升对话剧的鉴赏力与表演能力,促进了学科学习,懂得了团结合作、相互包容等为人处世的道理。放手之后的享受也许最醇厚!

数学分层走班教学

分层教学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观点,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为此的努力。几年前,我们在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做过小范围的尝试。然而,在学科教师相对紧缺,学生班额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在行政班与分层教学班并行的情形下,真正在一个年级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最大的挑战来自教师。长时间以来的“经验”“习惯”以及考试评价压力,使得教师不愿意轻易改变。“抱着走”还能走,“摔了大跟头”自己都无法交代。实施前的第一要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派骨干教师深入到北京十一学校听课观摩,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多次参加备课组研讨,成立数学分层教学项目组,组织分层走班教学项目组教师假期封闭研讨,充分挖掘教师的智慧、坚定教师的信念。最终,初步形成了分层教学层次标准、不同教学层次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

对于我们来说,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尽管是局部的变革,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数学项目组老师所经历的头脑风暴势必会慢慢影响到其他教师,尽管许多教师有着自己创新的教学方法,但当教学组织方式乃至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均发生重大变革时,老师如果还在等待,那就只能远离未来。因此,在多次年级例会上,年级主任向全组教师说明数学分层走班教学的意义以及带来的变化,并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成功要“先开枪,再瞄准”等理论。

迅速变化的21世纪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尤为重要。实施初期,我们进行了数学测试,随即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由年级主任解读数学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原因、可操作性、实施办法和具体要求。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一贯的表现以及学生自选情况,学生在原有的15个行政班的基础上,分成了18个数学教学班。面对原行政班因分层而产生的多名数学课代表如何工作问题,数学组备课组长王作峰老师为学生进行了培训,交作业的地点、方式都做了调整。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下,师生都是新手,大家一同上路。以下是来自学生的声音:

自从数学分层教学之后,我的数学课真是上的非常舒心,非常充实。以往,老师需要照顾大多数人,经常会将一个问题反复讲多次,这让一些数学较好的同学感到无聊,并延缓了我们获取知识的进度。 然而,数学分层教学,充分贴合了我的需求。现在,我可以每堂课都学到新知识,真是有莫大的成就感。班里有人天天担心,如果跟不上怎么办。我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因为我努力了。

一个学期的数学分层走班和活动课选修实践,学生渐渐地从茫然无措变得越来越理性。尽管在选择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坎坷,但这也是他们的财富。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下一次选择的宝贵经验。如果每名学生都能在老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帮助指点下不断地追问自我、发现自我,他就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弄清自己的发展需求。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在不可能具备完善的操作方案的情况下,我们集全校之力,集思广益、自加压力、相互鼓励,初步踏上了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之路。尽管后来还出现一些之前不曾想到的新问题,但无疑为进一步改革带来了新的碰撞和调整契机。如果没有尝试,再经过多少年我们也无法预测到其中的问题。

课程的名词形式是“跑道”,即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课程的动词形式是“奔跑”,学校教育要更多地开辟一些每一个孩子“奔跑”的“跑道”,在这条路上,我们还需有更多的努力!

作者单位:顺义一中

责任编辑:徐振阳

作者:李英姿

语文课本剧管理论文 篇3:

编演课本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在提倡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编演课本剧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让中小学的课堂里、教室中、校园里经常有文明戏剧的笑声、掌声,也让那些有演出才能的学生受到锻炼,脱颖而出,成为戏剧队伍中的后继者和新生力量。如何在校园里组织好这项活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对编演课本剧活动采用主题管理模式,定阶段为编演课本剧活动确立有具体目标与任务的活动主题,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编演课本剧实行主题管理

我校在推进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主题管理,分别为:走近课本剧、编写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感悟课本剧。

1.走近课本剧

开学初,我校组织语文教师,利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和学生们共同学习我们的课本剧校本教材来了解课本剧的相关知识,学习一些优秀的课本剧剧本,观看课本剧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激情,为下一阶段的编演课本剧作好铺垫。

2.编写课本剧

在走近课本剧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全校师生依据年级特点,以课本为基准,编写课本剧剧本,并且设立奖项,评出优秀作品。《两小儿辩日》《黄纱巾》都被改变成为可演性很强的剧本。因为前一阶段学习有基础,再加上评比奖励机制,所以全校师生都积极参与。

3.排演课本剧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铺垫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语文、音乐、美术老師,动员全体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先确定优秀的,可演性很强的剧本,在班级内部确定演员,语文老师指导熟悉剧本,音乐老师协助排练,美术老师帮助设计道具。我们举办了一次“课本剧艺术节”,全校设置集体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立了优秀道具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

4.感悟课本剧

经历前三个阶段后,尤其是排演阶段,老师、学生感悟都很多,我们安排学生写一次以《我与课本剧》为题的作文,老师可以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把课本剧活动由实践向升华到理论。

二、校园内编演课本剧的好处

1.编演课本剧,深化学生文本阅读

要创作出优秀的剧本,学生就必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除了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还应要求学生读透内涵,熟知背景,明晓主题,既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梳理清楚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精读文本、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有效地理解文本,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尤其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有力揭示。

2.编演课本剧,变革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在知识的灌输中备受冷落。而“编演课本剧”吹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学生是知识的自主者、合作者、探究者,教师则成为引导者、促进者、交流者、讨论者,师生共同成长。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内心情感不断丰富,形象思维得以加强,创新能力逐渐提高,他们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为友,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编演课本剧,为我们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方式。

3.编演课本剧,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课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元因素于一体,比单纯的文学读物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要求班级的学生上台来演一演文本中的某些片断,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学生不仅有“戏”可看,而且可以看出其中的内涵。变枯燥乏味的文字阅读为立体的、生动的舞台演出。孰优孰劣自不用言说。

4.编演课本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的编演也可称为艺术教育。陶行知十分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生的中心,也是教师的中心。而学生演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形式,编演课本剧,学生可以在自由放飞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是对校园文化的充分渲染。《两小儿辩日》在最后环节补充了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增长了见识。

在课堂里、校园中,最适合演出的就是情趣高雅的课本剧,在编演剧本的过程中,学生对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了然于胸。他们始终站在文学作品中正义的一边。虽然有些学生演的是反面人物,但他们也能在实践体验中厌恶世界上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课本剧的选材来源于语文课文,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精心编演就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校风。同时,受到课本剧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几人,几十人,而是校园的全体师生,他们才是最忠实的观众。当观众给予一致好评,报以热烈的掌声时,小演员们信心倍增,在舞台上找到了自信,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把这份自信迁移到正常学习生活中,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学习信心。校园的气氛活跃了,正义的呼声高涨了,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强音被奏响!编演剧本,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美丽的校园时时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庙头中学)

作者:杨明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舒适手术室护理论文下一篇:增值税类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