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向(1931—1945)

2022-09-10

一、民间艺术价值的重新发现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提出, 美术界也发生了一次观念上的转变, 催生出了抗战时期美术上的民众化运动。无论是前往巴黎东京求学的艺术先驱, 还是在本土研习传统艺术的艺术学人, 都具有相同的用艺术唤起民众的理想。新美术建设者在输入写实主义的同时, 强烈要求美术从贵族、少数人中解放出来, 去表现民间的、民众的生活现实。北京艺术大会提出“打倒贵族的少数独享的艺术, 提倡全民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打到非民间的离开民众的艺术, 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的口号, 在艺术的标榜与取向之外明显具有民主主义的特征。林风眠曾以《民间》为题做过创作, 而且在北平艺专第二届毕业生的题词也是“到民间去, 使民众艺术化”。[1]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创造民族化的新艺术, 成为许多艺术家共同的目标。

在国统区, 艺术家们自发组织艺术文物考察团, 对西北艺术文物进行搜集。考察团在战争途中冒着枪林弹雨、历经千辛万苦, 采用各种方式收集了大量敦煌的传统艺术, 包括绘画、雕塑、民俗等各种艺术门类, 另外还在重庆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会”, 这次展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潮流。在解放区, 延安木刻画就是学习民间艺术最好的体现。在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以后, 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必然成为解放区艺术家们的创作原则, 他们开始转变思想, 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与他们一起生活, 深入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还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学习民间通俗艺术, 例如:秧歌、民间戏曲、年画、剪纸等, 从民间艺术形式中汲取传统元素, 力求创作出老百姓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艺术, 实现艺术的民族化, 达到抗战文化教育的目的。正是由于深入老百姓的生活, 才使得延安木刻具有民族的特色,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才最终造就出了革命的文艺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延安木刻家们无疑在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间艺术的价值也重新得到重视。

传统民间艺术是十分珍贵的文化资源, 是人们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是社会主义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随着政治、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冲击, 而且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 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今的艺术家应该参与到保护和抢救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动中来, 在创作中不断汲取民间艺术的养料, 遵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则, 创作出富有生命力、表现民族特色的作品。

二、艺术审美趣味的重大转变

抗日战争不仅摧毁了艺术家们的现实家园, 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心态, 这种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视野和作品风格。在象牙塔轰然倒塌的那一刻, 艺术家不再将艺术视为孤芳自赏的玩物, 不再追求柔美与优雅的艺术风格,

而是以激昂悲壮代替了柔美, 以讴歌抗战代替了附庸风雅, 以匕首投枪代替了风花雪月。正如《新华日报》发表的张望的文章所写的:“我们庆幸在战争中, 一切无用的朽旧的死亡了, 而新的有用的文化在炮火中生长起来。战争给予我们的种种要求, 使我们去加紧认识战争, 批判战争。历史赐予的这些为保卫世界文化和争取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伟大题材, 正是建立新的绘画以及新的整个文化工作的基石”。[2]他们呼吁一切爱国的艺术家将视野转向抗战, 转向广大的群众生活, 为响应“为抗战而艺术”的口号, 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描述抗战现实, 反映民众苦难生活的作品, 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普遍的艺术心态和审美追求。抗战时期的艺术家也并不全都走向了抗战的宣传队伍, 有的甚至逃避战争。但是, “为抗战而艺术”、“为大众而艺术”的主张已经逐渐取代了“为抒情而抒情”、“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 在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中这种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艺术家们也自觉地转变成了抗日宣传家。

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 艺术作为反映时代精神的结果, 与时代特征契合才能永葆青春。抗战年代的艺术, 大多是反映抗战时的内容, 要求艺术家担负起鼓舞民众、打击敌人的任务, 创作题材必须贴近大众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思想情感, 而那些带有小市民趣味、柔美抒情的艺术必将被时代所淘汰。特定的历史情境使艺术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进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潮流有机地结合, 汇合成时代精神, 不仅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 也能赋予艺术家强大的精神力量,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紧扣时代精神, 表现时代主题才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对今天的艺术家来说, 抗战时期审美趣味的转变将对其产生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结语

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然过去60余年, 但是就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而言, 仍然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举国上下共赴国难, 奋勇抗敌的背景下, 广大美术工作者通过手中的画笔辛勤工作为抗日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正如前文所述, 期间产生的美术与设计作品起到文化动员民众团结在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日本侵略大旗下的作用, 与此同时其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等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要:在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指引下, 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彰显有着新的历史要求, 其中文化动员和现代性表达成为当时传统民间艺术表现价值的重要内容。本文意在对传统民间艺术价值的重释和对其价值转变进行深入探讨, 试图诠释抗战时期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向以及对当今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文化动员,现代性表达,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韩劲松.二十世纪上半叶美术大众化思潮嬗变[J].中央美术学院, 2004.

[3] 高如杰.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N].延安日报, 2011.

[4] 郭恩慈苏珏.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提高泸水县老窝镇粳稻产量措施的对策建议下一篇: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数字式可调光衰减器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