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2023-02-26

1 备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课时少, 任务重”已经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对很突出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已成为我们教师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备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要备好课我认为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集中学生的精力, 也可以将学生尽快带领进入文章情境, 最终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俗话讲“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因此设计个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导入, 对于一节课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2) 重视文本的反复研读。不论是传统的课堂设计, 还是创新的课堂设计, 教师研读教材都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把教材研究透了, 才能够较好的把握好课文的重难点, 才能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进而去设计课堂环节。

(3) 注重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师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研读之后, 就要涉及到如何设计课堂环节的问题了。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 哪些问题让什么程度的学生回答, 哪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哪些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 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 备课对于老师来说, 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教无定法, 教师备课也要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 全面地把握和考虑真正作到教法中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2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当前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 对教师的语言、语态、教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也十分重视“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采用了种种启发诱导的方式教学。而双方都容易忽视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预习后再去听课, 可以将预习后的疑难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目的性更强, 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学习兴趣会更浓。学生独立接触新知识, 经常预习, 可以培养思维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坎柴功”, 只有学生对课文预习透了, 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3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在愉悦、开放而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对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独特创新的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 不轻易否定, 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思考问题时, 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思考。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 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 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 或可以开山辟路, 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 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 既要适当肯定, 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 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 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 多强调其精神意义, 少强调其现实功用。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又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的讨论, 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课堂更为活泼, 更为高效, 更有实绩。

4 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 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现行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 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在这种情形下, 德育和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作为语文教师, 尤其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 突出教书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 还要进行德育渗透, 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 育人更加迫切。明确这一点,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 “教书育人”要确立一个重心, 那就是教给为人之道。围绕这个重心根据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 进行人生观、爱国心、正义感、责任感、科学思想、公民意识的教育来潜移默化的净化心灵, 启迪思想, 塑造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可以利用课文中出现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孕育的无数爱国英雄, 如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木兰;“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这些民族英雄气概荡人心魄, 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 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在语文课上,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去认识蔺相如宽以待人的胸怀美, 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美,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美,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县人民, 而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境界美, 去理解品味亲人朋友之间的真情美等等, 使学生在这些审美教育中, 思接千里, 放眼未来, 想美的事, 说美的话, 做美的人, 成为真正的“四有”人才。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只要我们牢记古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话语, 教育家赫尔巴特所提倡的“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 终点在于德性”的宗旨, 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那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就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要培育具备高素质文化的个性学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在新课程环境下, 不能全面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 而是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与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不能适应的弊病, 继承传统教学中可值借鉴的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语文课改之路才会前途光明, 阳光灿烂。

摘要:语文新课程实施以后, 语文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 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但我们也应看到, 要正确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也不能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理念, 并且要认识到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选送技术骨干进行技术培训的几点看法下一篇:创新高校大学生党建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