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探究

2022-09-11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因为互联网内容较为丰富, 形式多种多样, 其对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不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会衍生出很多消极影响, 这是由互联网应用形式所决定的。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影响下,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教育模式、理念以及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这是高校思政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诉求, 也是必然选择。为了有效解决当前互联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问题, 需要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 从而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袭

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 观念复杂而又随意, 导致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当前全球互联网传播速度不断加快, 共享形式多元化的背景下, 因为网络当中存在理性以及非理性的信息, 高校很难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与干预, 学生通过互联网将会获得更加多元化的观念, 在学生意志还不够成熟、坚定的情况下, 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从而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要提升对这种现象的重视程度, 积极的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传承, 对个别学生错误观念进行有效的控制, 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身心素质, 为后续工作与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滞后

高校思政网络教育平台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建设依然比较滞后。按照相关实践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很多高校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信息的需求, 开始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借此提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此外, 高校还注重对思政教育网站的建设力度, 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 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的形式掌握更多的思政教育信息, 提升自身的素质。可是在实施过程中, 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相对低下, 内容缺少创新, 更新速度较慢。

(三) 教师权威性受到威胁

因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教师也被看做是具有较高权威性, 广受学生尊重的职业。可是, 网络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地位受到了影响。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递更加的便捷, 学生可以充分使用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与信息, 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以后, 不再像以前一样, 一味的按照教师所教授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是借助互联网, 采用多维度与多角度的视角审视问题, 并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次, 强化对学生理解信息能力以及判断问题能力, 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接触以及理解信息, 从而得到更加准确而又全面的数据, 这种方式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所以,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高校思政教师的权威性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一) 创设思政教育良好环境

在当前不同形式价值理念以及文化要素的碰撞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保持学生自身的意识形态, 并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从而培养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一些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 会受到网络世界当中的不良思想以及不当言论的影响, 从而产生消极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益的影响。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其了解正确的社会舆论, 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层次化教学活动,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要更加关注个性差异, 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策略, 平等的对待所有的学生。

在“互联网+”时代, 教师要将互联网从教学工具转变为教学主导, 借助创业大赛的方式, 实现互联网、学校改革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使其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阶段, 培养出具备实践、创新以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极大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为思政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构建监督机制, 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在“互联网+”时代, 所有人都有话语权, 高校不能够将焦点集中于“谁在说”, 而应该聚焦“怎么说”和“如何说”, 采用合理化的监管措施, 对信息源头进行管控, 净化互联网环境, 优化学生用网制度, 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从而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 提升思政教育者综合素养

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将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不单单要在工作当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还要利用多元化的手段提升学生自主意识。因为网络有着复杂的信息结构, 学生很难准确的判断网络环境当中的各种低俗信息, 如果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这些信息的侵蚀, 将会导致学生价值追求出现偏差。此外, 很多国外的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会产生猛烈的冲击, 比如, 部分西方国家经常会利用影视以及动漫等载体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灌输价值观, 观众对于这部分文化载体缺少认知, 造成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我国人们思想精神产生影响。不同国家不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结构都会存在差异性,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个体的利益, 而我国则关注整体价值, 这两种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 高校思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积极的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工作, 充分引导学生产生更加坚定而又正确的自主思想, 使其能够分辨出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以及与我国政治制度不像匹配的西方文化。

“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可以熟练的掌握各种网络操作技术, 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学以及正向舆论引导, 充分凸显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尽管网络技术能够为思想教育提供诸多的便利条件, 可是, 最终教学的主导者依然应该是教师, 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要注重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习惯, 使用网络技术向学生传递合理而又新颖的价值理念。久而久之, 让学生产生更加科学而又健康的网络思想, 了解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实现自我反省, 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 而不是盲目崇拜西方思想, 也不会在复杂化的网络环境中随波逐流。

(三) 丰富思政教育思路

尽管互联网能够处理很多高校思政教育问题, 但是依然无法完全代替教师, 不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和完善, 其作用始终是辅助教师教学工作, 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思政教育可以从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转变为师生良性互动交流的教育模式, 因此, 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要秉承将课程教学为主体, 互联网教学为辅的理念, 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适度延伸。以学生政治基础素养以及个性特征为基础, 开发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可以使用课内外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精品课程与实践教学案例, 确保教学内容与国家主流思想保持一致。此外, 教师还要定期的采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其他组织实践活动, 录制好视频, 让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学生借助网络观看这些视频资料的时候, 也能够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学习视频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产生标准化、时代化的思想政治理念。

摘要:“互联网+”时代,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网络不良信息的浸染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 为此, 高校思政教育中要确立互联网思维, 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培养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系统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认为应该从创设思政教育良好环境、提升思政教育者综合素质以及丰富思政教育思路三个方面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 吴淼.从“人为”到“为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智慧的价值转型[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45) :36-39.

[2] 张硕.“互联网+”时代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31 (19) :96-97.

[3] 张达文.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发展[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 35 (10) :80-81.

[4] 韩春燕.“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及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 (05) :172-174.

[5] 程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8 (05) :60-63.

[6] 许慧玲, 李小刚, 易志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8, 1 (05) :253.

[7] 张静.“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8 (03) :75-7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项目教学法”在《机械零件测绘》课程中的运用下一篇:公务卡结算对高校财务报销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