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体育教育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发展需要,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育要求,建立起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育教学创新模式趋势的几个要点。

第一篇:高校体育论文范文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当前,社会体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并融入社会的转折点,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体育改革背景的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以期推动高校体育长效化发展,有效促进全面健身稳健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改革;发展策略

现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健身运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据报道,我国人均活动的体育场地还未达到1.5m2。社会体育融合了娱乐、健身队等多样化活动,涵盖多个领域。我国高校体育建设发展较好,不仅有健全的体育运动设施,还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格局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必要使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结合彼此的优点,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民众的脑力劳动逐渐增多。所以,人们亟须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如今,我国民众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增强,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支持,推动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在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由以往的物质投资逐渐转为人力投资。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内容,所以,各国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将其列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投资形式[1]。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使人们对健康产生了更多需求。现如今我国大部分乡镇居民缺乏体育运动意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偏低,城市居民受到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和运动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许多居民在公园或广场锻炼,大部分中老年人缺乏专业的体育锻炼技能,主要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高校体育课程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均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并养成运动习惯,各个高校配置的运动设施和专业教师可以为体育运动提供支持。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民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改善场地不足、群众运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能有效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可以推动高校与社会接轨

对于学生而言,合理开放高校体育,可以使学生和社会接轨,不仅可以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合理开放高校体育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運动机会。对于体育教育者而言,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师资浪费,教师可以对其他民众进行指导,发挥其专业技术的优势;还可以使高校体育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加速体育社会化进程[2]。

(三)促进群众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在高校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而存在,若想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高运动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培养全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结合,可以以点带面,有效影响学校周围的居民,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学生和其他民众的终身体育意识。

(四)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体育教学内容单薄,使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社会体育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不同维度选择运动项目,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效改善当下传统体育教育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推动体育教育多元化[3]。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下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此问题虽然较为重要,但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举行比赛、艺术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需求,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社会体育具有的娱乐性、多样性特点符合该教育目标,可以充实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足体育考试需求,其实,体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受教育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不能将体育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标准。如果长时间将应对考试作为重点,会导致高校体育教育偏离本质,最终导致高校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体育锻炼队伍。

(二)高校与社会体育场馆缺乏互补利用

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社会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充分,不能满足民众的运动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这些设施在没有课程时,并不向社会全面开放,导致高校内部运动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阻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效结合,如果不能予以解决,会限制体育结构长效化发展[4]。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构内容差异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内容不同步、目标不一致,导致二者出现结构性差异。一方面,高校体育重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强化运动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社会体育实践来说,其主要通过体育互动的形式改善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情况。两者目标的不同使二者衔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时间较短,力求通过多元化教育体系在短期内获得最好的教育成果;社会体育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活动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素质。二者内容上的不同导致资源整合困难。

(四)开放校内场地会干扰高校体育教学

为了减轻社会健身资源紧张的问题,许多居民希望各个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但是若完全开放体育场馆,会影响到校园体育教学的正常工作。现下可行的方案是联合高校组织体育活动。但是社会体育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使二者有机结合出现困难[5]。

(五)向社会过度开放存在一定风险

社会人员具有复杂性,过度开放校园内部场地,可能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高校出于确保学生安全、维护设施等目的,必然会考虑开放体育设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对社会开放足球场后,若在球场出现矛盾冲突,校方缺少对社会人员的处置能力,没有对社会人员处置的权限;还会造成设施损坏,提高了高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

(六)高校体育資源有限

高校一旦实行全面开放,其资源会受到影响。所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不能仅靠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还应进行额外开发。但高校宣传和推广能力有限,仅仅由高校师生对社会人员进行指导不够现实。

三、基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体育接轨发展策略分析

(一)增强高校体育的多元性

高校可以运用兴趣教育的手段展开教育。高校体育应更新教育内容,不断进行优化,创建出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优质体育课程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将轮滑、瑜伽等项目纳入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以丰富当下教育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以引进社会体育的演出、比赛等实践活动,以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从高校内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融合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6]。

(二)建立并完善体育实践互通机制

为有效发挥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优势,可以建立并完善互通机制。互通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二者的体育结构。互通机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其可以通过此平台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学习,进而获得社会体育的实践机会;对民众来说,其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提高自身锻炼能力,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模式

商业合作模式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往的高校教育往往基于政府经济扶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抓住时代机遇,采用合作模式,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企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还可以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锻炼自我,为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基础[7]。

(四)适度开放高校场地

各个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在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和学生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向社会适度开放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高校室外场地可在确保学生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免费开放,足球场等比较紧缺的资源可通过租赁的形式对外开放,同时,高校应派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管场地,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组建体育管理部门

高校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共同组建体育管理部门,包括体育指导站、运动损伤恢复室等。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担任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社会体育管理者可以担任组织者职责,双方共同协调体育活动。此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和开放应遵循相关规定,需要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权威性作用,解决高校无法处理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高校可以将校级活动拓展到周围的社区,比如,高校举办羽毛球联赛,周围社区也可以举办羽毛球联赛。高校羽毛球队可以与社区羽毛球队展开比赛,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体育实践的影响,还可以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高校还应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比如拔河、马拉松等比赛,以吸引社会人员的参与,通过组织全民健身运动,在活动中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8]。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肩负着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二者接轨是一个双赢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长效化发展,还可以有效促进“全民健身”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萍.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1):116-118.

[2] 郭玉. 从终身体育视角探讨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 李鑫,王恩斌,胡彪,等. 探究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78-179.

[4] 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 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06):62-66.

[5] 蒋玲.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5(03):57-59.

[6] 袁红.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163-164.

[7] 王欣,尹斯年,陈杰,等. 加强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接轨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6):162-165.

[8] 卢伟基,卢澎涛.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19-122.

(荐稿人:钟晨,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杨华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模式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模式

摘 要;体育教育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发展需要,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育要求,建立起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育教学创新模式趋势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核心架构

高校体育教育正在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体育教学应当进行改革与创新,走出教学误区,加快发展步伐,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体育教育活动与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起一定重视,许多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有关的措施与文件相继出台,高校体育教学也在发展中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体育教学受到了更高的重视。目前,许多高校都组织了运动队,定期举办校内运动会,开展相关的竞赛,用此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身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的体育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多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技能、体育成绩、达标率都有着明显的提升。高校的体育教材也对体育教学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高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发展。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活动体验,高校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许多高校修建了开阔的体育场地,引进许多的体育设施。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完善,体育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師正源源不断的走进各所高校,为培养今后的优秀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多样性的,以下三种模式是比较主要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基础性的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技能。其次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开展教学时,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是并重型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体育课程积极性与体育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开展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此外,还有在大学不同年级分别设立公共基础课、专项教学课与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一直以来,各种球类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各种球类项目,导致内心逐渐产生了厌倦感,加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及时的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学生积极性的不断下降,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影响,许多学生渐渐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二)忽略理论知识

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练习技巧过于重视,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此外,教师在教学时以整体为准,并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导致不同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技巧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高,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学,严重的影响体育教学效率。

(三)对体育教学过于敷衍

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学制订了相关的教学标准与活动准则,不仅要求高校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与提高,也希望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身心都要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基本需求。但是,许多高校对体育教学的标准太过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中存在一定的敷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与制订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

(四)学生的观念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的相关锻炼,更对学生将时间放在游戏与休息上,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学生过于缺乏对体育学科重要性的认知,没有正确的观念。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同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进行思想观念的改变。要对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教学主体需要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要辅助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突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数以教师为主体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核心是围绕教师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往往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活动,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突出。在进行创新时,要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权利,例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可以准备几个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既保证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丰富体育教学的活动内容

学校可以拓展一些比较热门的活动项目,例如:瑜伽、动感健美操、网球等,学生会比较喜爱这些活动。此外,各地的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举办充满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例如北方的高校可以利用天气寒冷的特点举办有关冰雪的体育活动,南方高校可以举办游泳等水上进行的体育课程,此外,在某些节日也可以进行体育的竞赛活动,例如端午节举行赛龙舟的体育活动。以上的活动方式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各地域的人文特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

此外,当今时代的学生大多数的抗压能力较差,都是受父母溺爱的,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高校的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成熟,渴望脱离家庭的管束,但生活经验与处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活动,例如攀岩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合作意识,感受团队的力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一些问题的信心,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一定帮助。

(四)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时,同时要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这也是进行体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考核依旧是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例如体育活动中的篮球、健美操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抗,针对班级内或各个班级,各个年组。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结果进行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动作与技巧进行点评,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纠正。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此外,也要组织一些具有美感、欣赏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例如学校广场舞、街舞等,组织每个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由学校进行评选,选出成绩优秀的班级,加以鼓励,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学校要善于发现新鲜元素并进行创新,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活动,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社会人才今后发展基本素质是息息相关的,新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发展是符合时代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需要長时间的进行实践与探讨,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跟随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与社会要求对体育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志强.谈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0-22.

[2]姜喆.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探讨与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10):265.

[3]王林,徐元玉.高校体育观念的要素及创新[J].湖北体育科技,2002(04):397-399.

[4]吴彩荣,邓杰.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探究[A].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2012国际体育科学与学校体育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2012:1.

[5]徐南强,寇磊.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研究——全国学生体质廿年下滑引起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10-114+128.

[6]黄腊秀.高校体育教育创新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02):273-275.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王姝燕

第三篇: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之外,必要的身体素质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几乎从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学校教育就在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也会强调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体育文化事业也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从多方位全面开展,这其中高校体育社团的贡献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体育社团;体育文化建设

社团在高校中是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学生发展兴趣及增强专业素质的重要基地。其实社团在有些地区的高中学校就有所开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外兴趣培养及专业课程的拓展,学生通过社团来缓解学习压力,或是进一步提高学业水平。高校社团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社团有所不同的是,它由学生群体发起组织,由学生群体参与相应活动的执行,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团体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是高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一、高校社团的组织形式

高校社團的组织模式基本与高校的行政组织机构相适应,各级组织建立社团之初也会经由学校相关机构的审批,从学校层面来讲,社团建设需要从全局方位把控,从学生群体来看,社团需要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社团要求过高或起点过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社团的发展前景[1]。高校的社团一般情况下分为院级社团、校级社团及团委直属社团。

(一)院级社团

院级社团顾名思义就是以学院的名义组织建立而成的学生团体,比如某某学院棋社、某某院机器人社等,这些社团所针对的学生群体大都是本学院的学生,鲜少有其他学院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院级社团规模远不如校级社团,并且社团的建制或属性也与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相关,体育学院的院级社团相对来说与体育相关的会比较多。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优秀社团发展壮大向校级社团的方向发展,成为校级特色社团。当然院级社团并不是每所高校都存在,有些院校或者学院并不会开展学生社团。

(二)校级学生社团

相对于院级学生社团,校级学生社团数量及种类繁多,校级学生社团一般来说成立时间较为久远,在制度建设上相对完善一些[2]。校级社团是丰富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团体,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课外特长,比如,辩论社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辩论比赛是大学生辩论社团的社会延伸,这些活动或者比赛可以鼓舞学生社团的士气。校外比赛的举办也能加强学校团体之间的交流,为校级团体的繁荣提供借鉴与帮助,与此同时,校级团体的水平与质量也能够体现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准。

(三)校团委直属社团

校团委直属社团也是某一部分高校设置的用以监督其他校级社团的机构,比如有社团联合会,或是总领艺术社团的团委艺术联合会等,这些团体一般由校团委直属领导,同时也是高校社团有序开展活动的后勤保障[3]。团委直属社团联合会也会举办一些社团间的比赛或者交流活动,活跃高校社团气氛,增强高校社团的生命力,同时,这一类社团也是连接其他社团与学校的枢纽与桥梁,它有效控制着高校社团的数量及质量,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高校体育社团类型

我们上文中提到了高校社团的组织形式,如果按照高校社团的主题划分的话,可以看到社团种类繁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其中不乏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各高校的学科定位不同,因而体育社团的开展形式也有所不同,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着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建设[4]。高校体育社团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体育项目类社团

体育项目类社团就是以特定的体育项目为核心的体育社团,例如篮球社、足球社等。这类社团针对性强,主要是为爱好某一体育项目的高校学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细分之下,还有校级专业体育项目社团,比如校级篮球社团通常会代表学校参加一些高校之间的比赛,日常会有较为正规的训练,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次就是其他专业学生组建的旨在丰富课余生活的业余体育项目社团,这些社团也活跃着高校的体育文化氛围[5]。

(二)健康体育知识传播类社团

大量实践表明,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高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学习及就业压力,如何减轻压力也是高校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健康类体育社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这类社团一般以宣传体育健康知识,为高校学生提供大数据环境下相关的健康体育活动建议为主,他们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汇总加工,最终使数据情报以可视化的面貌呈现在高校师生面前,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献策献力。

(三)体育行业研究类社团

高校体育社团从不同方面为高校的体育文化事业贡献着力量。体育行业研究类社团所进行的活动侧重于关注体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行业研究或者国际体育事业发展的追踪可以从宏观层面来把握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方向。当然作为学生社团来说,资源及经费有限,所以研究深度也无法与体育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相比,但是从服务学生群体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行业研究类社团还会很有必要存在的,它是高校体育爱好者了解体育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当给予适当鼓励,使其建制更加完善[6]。

三、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困境

从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以及高校体育社团的分类来看,其建立与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体院社团的结构基本有以下特点:首先,由学校总领,统一管制。这也是高校各自形成自身体育社团的风格的本质原因;其次,社团核心人才流失率高。这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无法根本改变的现状,一般来说,当社团管理层基本上手之后,又要面临换届的问题,所以导致体育社团无法形成核心管理机制。这种种特性都使得高校体育社团在发展繁荣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一)建设经费有限

我们说过,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除了与高校的体育学院建设有直接关联之外,高校的体育社团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学生团体的活动经费大都是自己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就算有部分活动会得到学校的赞助,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社团扩充实力的问题[7]。

(二)开展形式有限

在高校的体育项目类社团中,常见的有篮球、足球等具有普适性的相关社团,原因是这类社团开展活动所需要的器械简便易得,且对开展活动的场地不必费力寻找。但是,由于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方向不同,很多高校并不具有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等体育场地,因而,相关项目的学生社团也就不复存在。

(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體育社团就好比民间组织,与高校体育学院正经的体育专业相比,其专业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应当加强体育专业学生与体育社团之间的联系,使高校的体育社团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在体育社团的建设中尽量让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进来,以指导和锻炼社团的整体体育素养。体育社团人才队伍应尽量多元化,如此才能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全面发展。

四、体育社团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从一个学校的社团制度构建以及社团的发展水平基本可以大致看得出一所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由此可见,高校社团建设对于高校的口碑以及社会地位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育社团的繁荣发展可以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进步。

(一)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由高校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针对的是学科研究及教学,而高校体育社团则是高校体育文化研究的实践,高校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丰富体育知识,增强体育能力。同时,社团形式的体育活动也能够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当中来,提高高校体育学科的竞争实力[8]。

(二)塑造高校体育文化的品牌形象

高校体育文化社团以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为依托,不断突破自我,在新兴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高品质的体育社团可以为高校的体育文化树立良好的形象,能够体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准。

(三)培养高校体育人才

当今社会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专业”其实就是意味着要全方位了解专业讯息,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高校体育社团可以为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在专业的基础上,横向发展,成为更加全面的精尖人才。

四、总结

如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高校体育社团也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期望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但是同时要注意的是,体育社团在高校主管部门的统筹协管下,也要思考自身的决策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实力,高校体育学院应当也承担起对体育社团的扶持责任,让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有为,陈晓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互动模式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 (03):189-192.

[2]明大阳.文化强国视野下解读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02):164-166.

[3]郑继超,赵娜.“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 (02):50-53.

[4]林月红.浅谈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5 (17):76-77.

[5]孙家根.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化策略探析[J].新西部,2018 (18):115+141.

[6]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 (05):5-12.

[7]谢霞.审视和谐社会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困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06):13-15.

[8]李小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社团的潜在效应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 (02):83-85.

作者:原兴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