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茨芭杀人案

2022-09-14

第一篇:河南郏县茨芭杀人案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94)河南省郏县李口乡张店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94)河南省郏县李口乡张店村

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总土地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48亩,坡地900多亩,荒山(马鞍山)面积约2000多亩,总人口3318人,张姓占总人口的80%以上,该村位于平顶山市北7.5公里处马鞍山北麓,郏县城东南25公里,东临紫云山和襄县接壤,西临大龙山、火柱山和宝丰县交界,北面是汝河。村庄的东面、北面有“平郏”公路通过,南边和西边有“平煤集团”公司、“平电”华晨公司所修的两条便道通过,与“平郏”公路相接,交通便利。芝河绕村而过,自动闸调节蓄水量,旱可浇,涝可排,具有山高而不险,水深而不恶的秀逸环境,休闲娱乐的好所在。

郏县李口乡张店村是“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故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西汉大业,功成退隐,史称“古今第一完人”,尊称“谋圣”。汉代就建有张良庙,又称留候祠。其后裔一支明初寻根问祖,迁返故里,守护张良庙,四时祭祀。

张店村原有红石古寨一座,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毁于1947年解放之初。全长5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高二丈八尺,厚三丈,分东、西、南、北和小南五座门,周边等距设寨楼(炮楼)共15座,除小南门楼是三层外,其它均为两层,大部村民居住寨内。至今,古寨的遗迹尚存。寨内有“提督府”、东西两“官宅”、南北“义和”、 “西酉盛”、“花门楼”等七座大户人家的宅院,面积占寨内总面积的50%,共有房舍二千多间,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各种雕刻工艺精巧,这此建筑群多为明清时代所建。东西大街(寨内)长约一公里,偏西有张氏祠堂,座北向南,据传是在原“留候祠”的基地上建起的,只是规模小了许多。张氏祠堂正殿五间,殿前古柏两棵,三抱粗,干高约三丈。殿台下,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和耳房,大门外有阅台。大街偏东有跨街红石坊一座,共三层,南北宽三丈,高四丈,跨度九尺,铁铃八个,石狮子四对,透花浮雕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龙凤等。最上层正中扁额东面“勅命”、西面“聖旨”;中层镶嵌青石横额,东面“钦旌节孝”、西面“张克友之妻袁氏”。此坊是嘉庆年间由国库支出所建,气势雄伟,工艺精湛,人物、鸟兽,栩栩如生。

寨外,有张良养马、训马、洗马的遗址;火神(红龙)庙现在正在修复之中;为防匪患,张华鹏、张近昶于明崇祯十三年率众在马鞍山顶围五龙庙筑寨,即五龙寨;山上的魁星楼(娼阁)、咣当石(人踩其石能发出响声),还有河洛图、石观音、古石刻等;三神(黄帝、优儀、神农)庙、张良品箫处等遗址;广泛流传着双头岺(双龙头)、狮乞瘩(狮子岺)、卧虎岺、芝河边的单凤戏珠等美丽传说。

由于历史原因,张店村的明清古建筑现存完好的不多了,比较完整的是“西官宅”和其东西挎院(五进院),共有房舍187间。花园和下人处,约占地二十亩,改造和毁掉的有33间。“西酉盛”和“西官宅”相接(二进院),是明末清初所建,共有房舍57间,占地面积约六亩,主体完好,厢房大部分无存。明代建筑“提督府”是五进院,后有花园,原有房间110多间,现

二、三进院主体完好。“南义和”与提督府相连,五进院,现存的只有四进院的东西配楼,共六间。“北义和”是四进院,外有花园。

二、三进院主体完整,四进院完好,现存房舍17间。“花门楼”是五进院,现仅存配搂的六间房舍。张老十宅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现仅存11间。张生宅院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现仅存大房(客厅)三间,两层楼三间(其不集中,没规模者不再单计)。共计现存明清古建筑296间,(大房七处,三层楼一栋)。原占地60亩,集中在村庄西半部, 以四合院为单院,一进进向后延伸,在一个中轴线上。建筑群多以砖石、木架、小蓝瓦盖顶,房基都是红石。以石刻、砖刻(雕)、木刻(雕)为装饰;屋脊都用砖刻莲花图案,房上的五脊六兽,前屏封多用透花木刻,庭台及柱脚采用石刻,屋内大方砖铺地。透花方形和圆形石刻窗及石刻门槛等,别具特点。现存在明清建筑可以看到张良故里的民族特点:(1)四合院节节相连;(2)石刻、石基朴实大方,石砖墙,全石墙体,稳重传统;(3)木刻的精巧、传神;(4)砖刻的细致及含蓄。把石、砖、木结构的特点溶为一体,结合历史传统,形成张良故里独特个性,显出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张店村,该村古迹重多,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历史的原因古迹多有损毁。目前红石古寨、明清古建筑、留候祠、魁星楼都在保护中。

张良故里—张店村

罗哲文题字

远望马鞍山

马鞍山上五五庙

1.

以下三张为近年出土文物

2.

3.

张乐顺提督府,位于张西村,始建于明龙庆年间,是九门提督张乐府宅院内最宏伟的大厅,占地200平方米。

西酉胜宅院,始建于明末,现存大门楼和后大厅,

年久失修,大厅现成危房,但从建筑风格和雕刻

工艺上仍见看当年之辉煌。

崇的宅院,分主院、

存古建筑154,

方米。

后四合院一座,

给人们

常到这里洗马、饮马。

清道光同治年间刑部主事张20多亩,现

建筑面积约2500平

北义和,现仅存大房屋一座、从古房建筑上可见细致的砖雕艺术,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良洗马台,相传张良在练武之余

东西跨院等组成。占地

观音石位于马鞍山北路山腰处,长5米、宽2米,

上刻有观音图像,相传有求子、求财之灵验。

魁星楼,位于马鞍山顶低洼处,红石结构,

高2层,约10米,相传建于西汉,里面供奉有魁星神像。

张良品萧处,处于马鞍山顶,由三块天然红

石组成。远望好象是一把沙发椅。前面有桌

案,可坐可卧,相传张良少年时常在这里品

萧赏景、抒发情怀。

第二篇:茨芭镇2010统战工作总结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坚持“围绕经济抓统战,抓好统战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团结、发展、稳定”为目标,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为总抓手,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较好地完成了县委统战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势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民族团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实践证明,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们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王红敏、镇长李相法分别任正副组长的“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吕海樵专抓此项工作。同时,各行政村指定一名副支书负责民族团结工作。形成了“层层负责,上下沟通,镇村联动,整体推进”的管理机制。

第一、定期召开办公会,重点听取民族团结工作汇报,帮助解决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研究,有决议,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

第二、在全镇推行了民族团结承包责任制,年初将民族团结工作量化指标,下达到各个行政村,签订《目标责任书》,

严格奖惩,不打折扣。在此基础上,明确任务、责任,并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常抓不懈,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大好局面。

第三、镇党委、政府、人大班子进一步完善了调查研究、工作例会、包村联系点等规章制度,并制订了民族团结文明村建设、民族经济发展等工作规划。、

第四、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各界人士的积极作用。镇党委、政府本着“加强联系,培养感情,团结尊重,增进友谊”的原则,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改善民族团结。

二、强化宗教管理,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

我们按照中央、省、市、县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方针,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尊重信教群众自由和引导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导思想,着重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完善宗教管理上下功夫,重点引导信教群众发扬“爱教守法、崇尚文明、科技致富”的精神。为此,采取了四项措施,使广大基督教破除封建迷信,遵纪守法,靠科技脱贫致富。一是做好宗教人士的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交朋友,既方便了工作,也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二是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推进宗教工作规范化。帮助各活动点制定

了各种规章制度。为防止制度流于形式,经常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点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强化信徒爱国、爱教、守法教育,使他们摆正爱国与爱教的关系,自由与民主的关系。

三、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围绕经济抓统战,抓好统战促发展”。我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得力措施,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发展私营经济。

四、广泛开展联谊活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做好台属、台胞优抚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镇党委、政府对台属、台胞政治上高看一眼,待遇上厚爱一层,生活上给予关心,个私经济发展上给予政策倾斜,镇党委领导经常保持与他们通信或电话联系,定期向他们通报全镇经济发展规划进展情况,请他们为家镇经济发展献计献策。通过联谊活动,激发广大台属、台胞为家乡经济建设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五、发挥工商联作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发挥工商联正确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富民政策,引导广大群众走科技致富之路;二是采取传、帮、带的办法,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三是竭诚为个体企业、工商户发展提供资金、场地、经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为全镇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

的环境。

一年来,我镇统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县委统战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认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统战工作做得更好,为全镇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茨芭镇姑嫂寺小学原民办教师

茨芭镇姑嫂寺小学原民办教师 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总结

姑嫂寺小学认真做好原民办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强化领导,优化措施,重抓落实,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原民办教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召开多层次动员会,增强抓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加强专题培训,认真组织学习豫教人(2012)182号《关于对我省原民办教师发放养老补贴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切实把握政策,吃透精神,提高业务能力,为扎实做好原民师资格认定工作奠定基础条件,确保原民办教师教龄和身份认证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村委会高音喇叭广播、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对原民办教师补助发放范围、执行标准、人员身份和教龄的认定程序等内容进行宣传,使教龄补助相关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分派教师对我村原民办教师进行全面拉网式彻底排查摸底,登记造册,确保不漏一人。学校设立原民师认定工作咨询室,公布咨询电话,指定专人负责接听政策咨询专线,解答群众咨询,认真做好原民师的政策咨询工作,确保该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

三是严格工作纪律。在资格申报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制定了原民师身份和教龄认定工作流程,统一了认定方法,认定程序,认定进度。首先要求原民师进行书面申请,并出示相关从教依据和证人证言,其次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初次把关,做到村不漏人。并严禁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现象和出具假证言、假证据等,并对各自有关情况及时予以社会公示,阳光操作,接受监督,加强监管,好事办好,不留后遗症。严格档案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原民办教师教龄和身份认证工作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做到一人一档,确保档案资料规范、完整、齐全。在对人员身份和教龄认定,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严格执行审核和公示程序,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坚决取消其享受待遇的资格,并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积极开展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搜集整理工作,并积极向县有关部门反馈,着力解决政策漏洞所引发的矛盾,确保原民师认证工作顺利完成。

经过统计:参加认定的原民师有25人。其中有物证6人,占总人数的24%;60岁以上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44%;淘汰人数为0.

第四篇:茨芭镇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加强对全镇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提升全镇民族宗教工作水平,积极推进和谐茨芭建设,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的组成

联席会议由镇党委主持召开,由镇民政所、镇教育办、镇妇联、镇派出所、镇工商所等部门组成。视工作需要,可邀请镇直相关部门参加会议。

二、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

负责研究、协调、处理全镇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信息沟通。具体包括:

1、组织学习和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传达学习上级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研究确定贯彻落实的措施。

2、负责对民族宗教工作进行政策性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情况交流,了解和掌握全镇民族宗教工作动态,研究工作对策和预防措施,向镇委提供政策性建议。

3、负责研究、协调、处理全镇民族宗教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突发事件。

4、完成中央、省、市、镇委交办的关于宗教领域的重要工作。

5、研讨其它与民族宗教工作相关的议题。

三、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1、镇党委:负责民族宗教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在重大方针政策上把好关,并做好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工作。

2、镇派出所:要及时掌握民族宗教方面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信息和动向,依法严厉打击利用民族宗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民族宗教渗透活动,查处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查禁封建迷信活动。要注意发现掌握与敌对势力有联系的境外民族宗教组织、个人的背景和活动情况,密切掌握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策略及动态,并对其利用宗教从事危害我国安全的活动进行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

3、镇民政所:负责本镇内民族宗教工作,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维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负责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培训教育工作,抓好“两支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所引发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拒绝邪教。

4、镇教育办:负责做好少数民族教职工、学生及信教职工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5、镇总工会、镇妇联、镇团委:负责做好各自所联系群体少数民族、信教人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6、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互通信息,加强协调,充分发挥本单位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

1、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2次,亦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成员单位的要求适当增加。

2、报告制度。每年要将全镇民族宗教工作情况向镇委常委会汇报一次,并向镇人大、镇政协进行通报。

3、交流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涉及敏感性的、重要的工作情况应及时提供给联席会议交流与研究。顺来

4、调研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成员单位就全镇民族宗教领域的重点工作进行联合调研,了解、分析情况,提出建议,为镇委决策提供参考。

5、协调制度。对于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政策性问题,积极沟通、协调镇直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和措施。

五、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机构

茨芭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按照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的要求,加强协调,开展好常规性工作。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重要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保管;领导批示、重要工作情况要及时落实和反馈。

第五篇:郏县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2007级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郏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学员姓名:

郭 松 伟 学 号: 2007050008 专 业: 经 济 学 指导老师:

罗 如 韫

二00九年九月

郏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相关内容提要:通过对郏县有关部门、企业等近年来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特色产业外向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标志,并且呈现出特色产业工业化、规模化、园区化、区域化、系列化等特征。但是,也存在“低、弱、散”状况阻碍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无响亮特色品牌制约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困扰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问题。当前,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重点在于: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关键词:县域经济 特色产业 郏县

一、 引言

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一直是各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条件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模式。大家熟知的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顺德模式、寿光模式、清河模式等等。而无论哪种发展模式,都无一例外的证明,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发展特色产业能够担负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发展特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民强县的基本途径。因而研究县域特色产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本文以郏县为例,重点分析和研究郏县特色产业。针对特定区域即一个县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内容是一项新的尝试。

二、郏县基本县情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宝丰县相连。隶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为: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7镇6乡2办事处,372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郏县大李庄乡(今广阔天地乡)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裴李岗文化、太朴文化等遗存十分丰富。商周时称“夹国”,春秋筑城,秦时臵县称“郏县”。建国后,郏县隶属许昌地区,1986年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

郏县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没有较大的项目拉动,一直属于“吃饭财政”的农业穷县。近年来,郏县从县情出发,不断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初步实现了富民强县。目前,初步确立了红牛、烟叶、铁锅、陶瓷、针织、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薛店辣椒、冢头理想大根(萝卜)、渣园小磨油、王集花生米、长桥瓜子、安良陶瓷、广天铁锅、茨芭三苏园、广天知青园、姚庄清真红牛肉等一批特色品牌,截止2009年,全县各类特色优势产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1%,增速13.5%,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3 来自特色经济的贡献份额达60%以上。大批农民挣“特”字钱,入城镇进企业,逐步演变为产业工人和市民,“特”字号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55%以上,特色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确立,为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城乡经济统筹共进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2009年,郏县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3年的1.8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是2003年的4.09倍;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是2003年的5.06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是2003年的2.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是2003年的1.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元,是2003年的1.54倍。2006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郏县还被评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十快县”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三、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现状与特征

(一)、特色产业外向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标志 部分或全部产业原材料基本外进,产成品大部分外销,形成了“头尾在外,无中生有”的郏县现象,构筑起全国买、卖全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郏县不产铁,但却是全国三大铁锅生产基地的“龙头大哥”。铁来源于西北、华北、华中各个省份,98%以上的铁锅产品销住县外各地,并出口越南、不丹和非洲等15个国家和地区。郏县芝麻总产量很少,但生产的小磨香油誉满京、津、鲁、豫、皖各省、自治区,深受广大客商青睐;郏县基本不产棉花,但以长桥镇香港丰溢针织珠锈(长桥)有限公司为主的针织珠锈业年产值达到8个亿,安排农民工上万人;郏县基本不种植花生,但王集乡雨霖头的花生加工园区在豫西南地区却颇负盛名,花生经济蓬蓬勃勃;郏县不产瓜子,可长桥镇的瓜子却扬名海内,成为全国十大瓜子生产园区之一。这种 4 突破自然资源局限、依托人文、环境等无形资源,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零资源经济现象”,引起了省内外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科技报》、《河南乡镇企业报》等报刊都先后进行过专题报道。

(二)、产业发展规模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 被称作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的“郏县红牛”随着“红牛经济”的兴起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县实施了“红牛发展155工程”,规划建设了五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两大肉类加工基地。郏县红牛入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正式成为“国宝”。郏县红牛存栏量稳定保持在18万头以上,从事红牛肉、皮、毛、骨加工的企业超过328家,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加工产值1.5亿元以上。同时,推进饲养园区建设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大加快了畜牧产业化进程。2006年,该县实现畜牧业总产值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2%。 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化经营发展。一根1元左右的萝卜,腌制成成品菜后“身价倍增”,能卖20多元。郏县冢头镇种有“人参”之称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萝卜收入达万元的农户有500多户,年创汇在150万美元以上。2009年,已辐射到周围十多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为发展这一支柱产业,组建了远航实业公司,实施“公司+农户” 规模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统一防病,定期召开培训会,还专门从日本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使家家户户成为萝卜种植的行家里手。目前,该公司与日本日荣株式会社、日本金久国际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成为平顶山市唯一的农业创汇项目。和郏县红牛、理想大根萝卜一样,郏县的花生米、瓜子、“三粉”、生猪、鸡鸭等产业也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获得助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郏县特色农业经济链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三)、产业布局区域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显著特点 就是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某一产业,形成数乡一业、一乡一品发展格局,发挥小产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和个性,打造板块经济优势。比如烤烟业,以堂街、李口、冢头、安良等10个乡镇为重点,遍及290个行政村5万多农户,通过坚定不移、数十年如一日巩固种植面积,提高单株产量和烤烟质量,烤烟经济一直长盛不衰,年创产值超亿元,贡献财政比例一直在25%以上;瓜子加工业集中在洛界公路襄郏段长桥镇,有68家瓜子加工企业,年总产值1.8亿元,从业人员1万余人;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加工业源于1996年的冢头镇前王庄村、现已辐射周边10多个村庄5千多农户种植,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上;花生加工产业集中在郏神路郏县段雨霖头村,小加工厂遍地开花,庭院经济红红火火,年产值达1.1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初步走上“订单经济”之路; 长桥镇香港丰溢针织珠锈(长桥)有限公司现已辐射带动小型针织厂80个,织机总数达4500台、缝盘机达到1800台,年生产能力提高到460万件,吸纳劳动力就业1000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0000万元。目前,丰溢针织珠绣(长桥)有限公司由最初的500名职工发展到2000名。以辣椒而闻名的薛店镇韩店辣椒交易市场,每年夏秋二季,两广、两湖、福建、江西客商纷至沓来,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带动了薛店、茨芭二个镇的万余农户,种植面积1.5万亩,连年交易量都在1亿公斤左右;目前,全县围绕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了涉及机械加工、建筑建材、畜牧肉食、轻纺针织、木材加工等诸多领域的块状经济隆起点。

(四)、产业发展系列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方向 根据相关产业或企业之间内在关联度,按照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要求,修补产业链条、细化社会分工、靠专业化生产、系 6 列化经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实力。如铁锅产业在原料选购——设计开发——生产加工——人才引培——质量检测——育创品牌——包装推介——市场销售等关键环节上,补弱查漏、拉长扶壮产业链,提升了产业化水平。烟草产业围绕选种——育苗——移载——培护——打叶——上杆——入炕——分拣等程序,形成了龙头高昂国内、国际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的龙型经济格局。红牛养殖紧跟红牛肉加工这个龙头,扩大繁育养殖规模,2009年底,红牛存栏15万头,出栏11万头,全县人均0.291头,通过冷配杂交提升红牛肉质,利用氨化秸杆,天然牧草进行绿色喂养,初步形成了绿色饲养——集中屠宰——冷冻速冻、加工储运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催生了皮革 制业、拉动了牧草饲料业、繁荣了饮食服务业。

(五)、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

建设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园区)是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保证集约化经营,实行集团化营销的有益经济运行模式,特色经济企业才能更好创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郏县东城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占地 亩,已入驻千万元产值企业 家,入驻亿元产值企业 家 ,已有 家企业落户聚集区,从业人员 多人,年产值 亿元。郏县陶瓷产业有占地1300多亩的“中国神前陶瓷园区”,现入驻千万元产值企业15家,先后有68家企业落户园区,从业人员8000多人,年产值5.5亿元。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神前工业园区已成为平顶山市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铁锅产业有“广天铁锅集团”(包括广天铁锅生产基地和安良铁锅生产基地)拥有各类铁锅生产及其配套生产企业48家,锅机5600台,年生产20多个品种系列、380多个型号优质铁锅6000万口,总产量占全国的1/3,年产值达到10亿元;集团总部所在地广天赵花园村被誉为“中 7 华铁锅第一村”,2007年,广阔天地铁锅产业区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10年元月,广阔天地铁锅产业区又被定为平顶山市级产业聚集区。郏县长桥镇香港丰溢针织珠锈(长桥)有限公司,现有织机900台、缝盘机300台,年生产能力180万件。在其带动下,先后建起小型针织厂80个,织机总数达4500台、缝盘机达到1800台,年生产能力提高到460万件,吸纳劳动力就业1000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1亿元。目前,丰溢针织珠绣(长桥)有限公司由最初的500名职工发展到2000名。红牛业有“郏县清真牛肉食品加工基地”(包括姚庄牛肉加工基地和城关牛肉加工联合体),其中九头崖集团公司承包经营的县牧工贸集团屠宰公司为领军企业,拥有宰牛户88户,年产红牛肉5000吨以上,年产值2.5亿元。此外,冢头小李庄——黄阜岗养殖(牛)园区、城关镇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薛店唐村“三粉”(粉条、粉丝、粉皮)加工园区、胡村生铁铸造基地,美国菲莫公司、上海烤烟厂在郏设立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等也属于这样形式。均经政府规划为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园区),享受各种规定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税费等方面的优惠。

(六)、组织形式多样化是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龙头企业+产业群”。日本理想大根(萝卜)产业就是以中日合资远航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能力,在全镇10几个行政村设立分支收购点,远航公司对下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耕、统一购化肥农药、统一签订收购合同)采取分散化种植、集中化加工、外贸途径销售的营销模式。二是“市场+产业群”。薛店镇的辣椒、长桥镇的瓜子产业、王集乡的花生产业等就是依靠市场力量,既包括县外购销队伍这个无形市场,又包括县内的各类经营户、经营门店这个有形市场。市场既成了产业、企业的永久性广告,又通过引领竞争,推动产业整合升级。三是“开发商 8 (包括政府)+产业群”。郏县的旅游业就属于此种情况。四是“行业协会+产业群”,采用民办官助的形式,成立了县红牛、铁锅、陶瓷、纺织等行业协会、同业会,由政府扶助协会制定发展规划,拟定行规行约,加强产业引导和规范管理,举办研讨会、技术信息交流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协调企业与政府、银信部门的关系,解决资金、人才等问题,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四、郏县特色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分析

近年来,郏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烟叶、红牛、铁锅、纺织、建材、农产品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郏县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尤其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多数特色经济企业和散户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管理者、经营者素质较差,市场竞争意识滞后,“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陈旧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特色经济技术开发能力差、产业化链条短都致使特色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以铁锅产业发展为例,是从翻砂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开始生产铁锅。多年来,在当地县乡政府的规划、引导、扶 9 持、服务下,目前,郏县铁锅生产及配套企业已发展到近百家,从业人员15000余人,年产各类铁锅6000多万口,总产量是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 2006年,广天铁锅聚集区被河南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尽管铁锅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销售上,不少企业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一些厂家的产品是为国内知名厂家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打品牌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业之间缺少正面交流和相互合作,缺少现代企业团队精神,缺少产品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以郏县针织产业发展为例,目前全县拥有针织加工企业90家,仅长桥镇就有70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5家,私营企业16家,个体工商户69家,销售过百万元企业6家,并有2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但是不少企业之间存在着故意仿冒本地同行产品设计、产品品牌,仿冒外地同行产品等侵权行为,有的企业还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同行产品研发方面的信息等,没有把精力用于本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上,而是满足于仿冒、抄袭上,造成了行业秩序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同行业之间产加销联接 10 不紧,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对周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扬弃,企业之间互补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地区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不少乡镇的特色行业,但是这些区域特色产品生产大部分还处于分散的、粗放的、初级的状态,各家的生产设备、产品几乎差不多,家家一个样。如:目前郏县铁锅铸造行业的企业就有148家,生产的产品有几百个品种,各家加工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差不多,企业缺乏拳头产品,各自为战,相互竞争。

(三)无响亮的特色品牌制约了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郏县共拥有民营产业注册商标 800多 件,其中市知名商标 5 件、省著名商标 1 件,名牌商标所占比列较小,不为1个点,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等地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为例,近年来,该县十分重视农产品商标培育和注册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目前,该县农产品注册商标总数已达138件,占全县注册商标总数的六分之一。但是,从现有的农产品注册商标现状看,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知名农产品品牌数量极少,目前全县仅有“中原红”等数件。从市场调查来看,这些农产品除在本地市场占有份额外,在外地市场很难看到。这种状况跟该县农业大县相比很不协调,说明该县农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还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就以该县铁锅产业发展为例,目前是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已有各类铁锅生产及其配套生产企业一百多家,年生产20多个品种系列、380多个型号优质铁锅6000万口,总产量占全国的1/3,。但是,目前荷藕产品仅有“华邦”一个河南省知名商标,影响了产品的消费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跟铁锅产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发展环境欠优制约着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这些年该县不断推进行政改革、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软硬环境仍不十分理想,表现为县域开发、吸引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强,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率和利用率不高。一是自然环境制约。郏县地理偏僻,处在平顶山和大刘山之间,距郑州、洛阳等发达城市较远,接受城市化辐射程度低。二是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状况仍无大的改观。三是一些执法部门官僚主义仍很严重,强调部门利益,多承诺、少兑现,“三乱”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群众目光短浅,对内外商投资开发建设不太理解,索、拿、卡、要,服务环境不优。四是至2003年特色经济虽占到GDP的一半以上,但与发达市县相比,总体规模小,产业之间互动率低,发展速度忽低忽高。

同时,特色经济企业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一些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违法生产经营,偷税漏税,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另外,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困扰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些都势必影响特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郏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

(一)发展方向

通过对郏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地处中西部地区的郏县,一直属于“吃饭财政”的农业穷县,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郏县从县情出发,不断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初步呈现了特色经济市场化、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系列化等特征, 12 初步实现了富民强县。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发展工业经济,而发展工业经济经济要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因为在现代经济的全面竞争中,县域经济要想在更大范围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纵观各地经济发展的轨迹,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均是该地区特色产业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所以,发展特色产业就必须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

一是要研究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每个县域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如域内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这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域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或成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有的则以上优势兼而有之。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贫困的地区,也会存在某种资源优势,或自然资源方面的,或社会文化资源方面的。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所以,作为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吃透县情,理出发展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闯出一条适合本县域的发展之路;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自己的发展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本地经济的特色。 二是要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只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去同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已经得到各地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我们过去的县域经济,包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由于忽视特色,不注重比较优势成本,一味追求全面发展,形成“小而全”的局面,其结果是各地产业结构雷同,没有产品特色,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进 13 而失去了许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机遇。因此,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一定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则,研究制定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参与县域外的经济分工与协作,突出自身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劣中选优,切忌毫无特色的“大而全”、“小而全”。如县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则可以突出旅游产业特色;县域矿产资源丰富,则可以突出以矿业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特色;县域内水能资源储量丰富的,则可突出以水力发电为主产业特色。总而言之,只有坚持特色,才能使县域经济具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对接中找到自己最佳位臵。

三是要依托科技提升特色经济的竞争力。科技含量低是阻碍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因之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县域经济要搞出特色,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

二、第三产业,或者是传统优质产业,如果离开了科技和信息的运用,都是不可能的。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县域经济必须加大科技含量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增强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这里最关键的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特色经济的知名度。要利用科技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利用现代信息网加大广告宣传,塑造名牌产品;利用名牌战略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促进特色企业的发展。

四是要依法行政服务于特色经济发展。县域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历史上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传统的计划经济惯性,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特色经济的话,则时间长、代价高。因此,发挥县域政府的作用对形成特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行政命令一切,一切行政命令,而应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主要弥补市场 14 失灵。县域政府的作用应放在定战略、创环境、上产业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必须要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市场及相关因素有详细的了解,要跳出县域,与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进行特色产业定位。过去只从本地资源出发来定位的情况,现在看来是不够的。另外,在多方竞争的情况下,要抓住重点强项,发挥优势。创环境就是要求政府站在宏观的层面上,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引导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造就一个有利于县域特色经济与农村专业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政策法规、人文、生态环境。

(二)、郏县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的结果,对郏县发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笔者有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1、整合特色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和经济链。正确处理好发展企业与发展产业的关系,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重培育红牛、烟叶、铁锅、陶瓷、针织、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这些产业。要抓住优势产业中的产品、市场、专业化生产和龙头大户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现有优势特色产业的产品创新步伐,开拓产品市场,与国内外大市场的“链接”。二是兴办龙头企业。要围绕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依靠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建基础、创特色、扬优势、打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头雁”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规模企业把“小而散”的作坊企业、千家万户的加工点链接起来,把一些分散的单户加工点组建成联户经济实体,发挥龙头拉动、大户带动效应。引导众多的中小企业跳出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生产专业化、配套协作化、营销集约化的格局发展。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政府要切实做好园区特色产业的规划、协调、指导工作,进区企业必须坚持以园区产业有一定的关联度,或配套延伸的产品为主,依靠园区载体,打造完整的产业 15 链。加大对现有“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各类创业载体功能。积极鼓励新投资项目、新建企业向各类园区集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四是搭建创业平台。要像浙江、苏南等地一样,在民营经济相对集中、产业特色明显的地方,引导和支持建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加工户、专业街。要加强对服务业的规划引导,可以培育建设如铁锅一条街、陶瓷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精品服饰一条街、地方特色产品一条街等,着力培育特色街区和行业优势经济。

2、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我们都知道,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行业协会都在维护同行业利益、促进同行业发展、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实行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对已建成的铁锅、陶瓷工艺、纺织、建材、养殖等行业协会要完善运作机制,发挥技术交流、人员培训、价格商洽、安全管理、业务衔接等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交流会,共同研究质量、技术、市场等问题,形成行业协作、行业自律的运行机制。同时,加快组织纺织、教玩具、农产品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性价格约束,信息服务,竞争战略,为政府宏观调控当好参谋,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服务,促进优势产业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作用。首先是人才培训服务,行业协会要为行业的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集成和传递信息;其次是技术服务,如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共性技术设备支撑、科技成果的转让和利用等;最后是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服务。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本行业统一参与诸如香港展销会、广州春、秋交易会等各类展销会活动,以行业统一设摊展示,形成行业特色和形象,制止无序竞争。三是充分发挥行业 16 协会的形象品牌作用。每个行业协会都要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形成行业文化,打造行业品牌,宣传行业信条,提高行业声誉。如行业协会可以以行业协会名义,建立行业宣传网页、网站,推荐行业企业和特色产品,整合和利用好行业企业和产品资源,加快推进网上交易,扩大产品国内外市场销售覆盖面。引导同行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合,协调行业内部会员之间的关系,减少和避免不计成本、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后果,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对外,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3、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产业名优品牌。品牌不仅是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形象,还是一股巨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响地方特色民营经济品牌,才能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民营产业的集聚效应,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才能得到加强和发挥。就以铁锅商标为例,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把现有华邦、强邦、永利等九大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引导和帮助其争创名牌商标,建议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制定“创牌”计划。政府要从宏观上加强指导和协调,充分利用地方有影响、对外有宣传力的地方特色,指导企业合理注册商标,分配好和利用好商标资源。要鼓励和帮助农产品企业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一些重点农产品积极争取原产地保护。如将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红薯三粉、红牛肉、郏县饸烙、姚庄茶水等制品等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来实行属地保护,强化地方特色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该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中国铁锅之乡”等优势,借助“郏县东城区开发区”等载体,把已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和无公害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要充分发挥商标协会在行业组织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对商标使用人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企业树立发展观念, 17 着眼长远利益,重视自身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商标战略的实施,带动地方优势资源更加集中,把地方优势资源培育成为优势产业,让优势产业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4、培育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效益。人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是成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执行者和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高素质与相互合作是保证创新迅速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获得创新最大效益的必要条件。在目前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单体规模要做大做强,要想把特色产业规模做大,就必须拥有一大批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包括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等,而人才不足已成为当前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营企业要制订人才战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把人才使用和能力发挥推向最高点。既要立足自身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挖掘培养,注重提高整个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有重点地选择优秀的中青年培养深造,又要广开进贤之路,善于借用“外脑”。要建立健全一个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是民营企业赢得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在企业产品技术创新上,要重点培养技术带头人,给他们以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推动企业产品不断增强技术含量,从而把企业真正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膨胀力”和“拉动力”,带动企业和地方产业的迅速扩张。例如,要想把该县的铁锅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产品的技术创新,组建“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国内外市场调研中心”等,促进铁锅产品的革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5、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中,政府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重点要在产业发展布局、宏观调控、吸引投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发挥作用。首先,在产业发展布局上 18 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其次,在资源配臵上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寻求外资嫁接,兴办一批合资企业,培大培强单体规模,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三,加强引资引智工作。从该县情况看,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缺乏的是资本和技术,要制定更优惠政策,创造更优越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区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龙头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市、省级私营企业集团。同时,要借脑引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创新。第四,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文化。加大区域特色产品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色产品宣传活动,如通过举办各种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会,通过建立地方特色产品的展销馆、博物馆、宣传产业发展历史和文化,扩大特色产品和产业的知名度,形成发展特色经济的浓厚氛围。第五,政府应着重从培植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角度,重视全县特色民营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制订有助于本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税务部门要想方设法吸引业主在属地开票纳税,切实防止税源流失。工商、金融、外经、民营等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在市场准入、融资服务、出口代理、行业管理上实行倾斜政策、倾心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本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全县特色板块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目标。

19 参考书目: 1. 《政府经济学》 2. 《区域经济学》 3. 《农村问题专题研究》 4. 《管理学》 5. 《每天读点经济学》 6. 《郏县发展论坛》

同时参阅了郏县县委办、政府办、政研室等20

资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湖南执法证考试题库下一篇:婚前财产公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