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材料题汇总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材料题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简答论述材料题汇总 (1-7)_shorten

PART I 1. 2. 3.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4——性质方向矛盾任务的变化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2——独立变半殖、封变半封

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6——帝资操控、封势勾结、封土主导、民资缓弱、地区不平、民农贫困

4. 如何认识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的客观条件?4——教育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孕育无产 5. 6. 7. 8.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民独解(前提)国民富(目的要求) 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中国封建制度(自然经济)的解体

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2——政治上独变殖,经济上封变半封 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3——目的开市变殖、破坏领土主权、沉重灾难

CHAPTER 1 9.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有哪些?4——军事(战争、条约)政治(内政外交、镇压、代理人)经济(赔款、口岸、关税)文化(传教渗透、制造舆论、焚抢文物)

10. 简述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2——华民不屈不挠反侵略斗争(最根本/义和团)、帝强矛盾互相制约

11. 简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2——社会制度腐败(最根本/阻动员组织)、经济技术落后(装备落后战力低下)

12. 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2——打击野心粉碎图谋、振奋鼓舞提高增强 13. 为什么说外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2——帝:经济丧独成附庸、封:专制土制束生产

14.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4——军事(屠民占土赔款)政治(内政外交、镇压、代理人)经济(关税、倾销资输)文化(传教办刊设校、奴化麻醉摧毁)

15. 材料1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何种情形? 2——掀瓜分狂潮、帝矛盾趋尖锐

16. 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没能实现的原因——10之详答 17. 简评约瑟夫的“列强矛盾阻止瓜分中国说”2——16之原因+义和团的时代阶级局限性

CHAPTER 2 18. 简述《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4——政治(设法反盟权归)经济(交运金融资工商业)文化习俗(兴办教医慈)外交(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不许涉内)

19.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本身封建、对西依赖、企管腐朽

20.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4——政治(精简机构/裁员倡廉/办报倡谏/消旗特权)经济(保奖农工商交矿/办邮修路/设三商/革财政/编预决算)军事(裁绿练新学洋操枪)文化教育(设京大、倡西学、废八股、译书局)

21. 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教训4+1——爱国救亡、资阶政革、思想启蒙、开启新风;改良不通必须革命

22. 试述《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3+2——进(完整社改方案/根本否定封土/农民均土愿望);局(绝对平均主义/违反发展规律)

23. 试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与联系3+3——区别:领导阶级(封地/资良)采取方式(实业技术、军/民用工业;立宪变法/舆论宣传/讲学)关注层次(技术/制度);联系:洋务(思想/阶级基础)戊戌(批判中体西用、对洋调整深化),都因难摇封制/改殖封而失败 24. 戊戌政变发生在何时?——1898-611 25. 简评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2+1——绪帝无权、旧僚反对皆属正常,主因维新派弱 26. 简要综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研究的前沿观点3——建国前(不革/脱群/不明反帝封)50s-70s(文革大批判)80s以来(不一定不通/有实现可能)

1 CHAPTER 3 27. 简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3——民族【驱鞑复华】(革命推清、建独民国)民权【创立民国】(推帝制建资国)民生【平均地权】(土地分配社会革命)

28.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什么?3——要不要革命推清、推君共和、社会革命

29.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5——规定资阶民共国、领土范围、分权政制、人民权务、保护私财/发展资济

30.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推清朝统治/击中外反势、结束君制/建资ZF、思想解放/民共观念、社风新变、打击帝侵/推动亚解

31. 试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及其缺陷4+3——进(表达资利益要求、反映国人独权愿望、推动资阶民革=>较完整资革纲领)缺(无明确反封反帝=>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32.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有全国统一资阶革命政党领导、有较完整资阶民革理论指导

33. 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3+1——客观(帝袁勾结、内外绞杀)主观(没提彻反帝封革命纲领、未充分发动依靠民众、未建立坚强革命政党);资阶不可能领导革命胜利

3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何时?它的性质是什么?——1912-311,资阶民共国宪法 3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缺点?2——空讲民共避谈反帝、不改封土难获支持

36. 简述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贡献1+3——民革先驱,发动领导资阶民革终结封治,提倡三民关注三民,开政治民主化先河/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PART II 37.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哪些阻碍?4——外资压迫、官资排挤、封产束缚、军阀压榨 38. 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5——国民经济、工业资本占比重小、缺重工基础、依赖外垄国僚资本/缺独立性、规模小/经营散/设备落/产率低

39.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3——【地主/买办性大资产】[北洋政府/国民党](独裁统治、半殖半封)【民资】[民主党派/无党派](建资共国、独立资社)【工农小资】[共产党](建工阶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社/共道路)

40.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5——帝/封势/国际社力量不允建、民资软弱妥协、不符民意

41.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3——地主/大资(违背国民利益遭唾弃)民资(脱离实际无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人民共和国、获工农小资民资拥护) 42. 材料2所提的“观察家的意见”是什么意见?2——政治腐败、独裁统治 43.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怎样的?——扶蒋反共

44. 分析国民党大陆失败的主要原因4——代表没落群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旧社会三座大山总代表、新民革对象、表现出传统在现代中国的不适应性

45. 材料中毛泽东所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其内涵是什么?3——建资阶专政国家、行英美式民主政治、发展资济

46. 简述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的几次历史尝试3——康梁的维新运动(靠统治者改良不可行)孙的辛亥革命(虽建民国却被袁窃、军阀统治加深半半,资阶建国方案破产)民主党派“第三条道路”(即调和的资阶政权道路,遭蒋封杀胎死腹中)

CHAPTER 4 47. 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3+3——进(反封思解运动/摇封、倡民主科学、后传马义/为五四动员)局(资阶民主主义不能使认识改造中国、离开革命靠有限宣传难改国民性、领导人无马义批判精神/用资阶形式主义看问题)

48.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3——彻底反帝反封群众爱国运动、新民革开端、促马义在中广传及其与工人运动结合

49. 简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3——重马义基本理论学习、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

2 提出知识分子应同劳动群众结合

50. 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1922-7上海]揭示中国社会半半性质、党最高纲领(实现社/共)、现阶段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压迫、统一中国)

51. 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作用4+1——政治(口号反帝反阀)组织(国共合作倡导者/统一战线组织者)群众运动(民众主要发动/组织者)军事(身先士卒先锋表率),独特重大的贡献为人公认

52. 简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3+3——客观(反革命力量强大、资阶动摇/统一战线分化、蒋汪先后叛变)主观(陈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共幼年冇经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思想)

53.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3——启示落后国也可用社思想使解放、社俄号召反帝/平等待中=>推动社思潮传播、俄工农广泛发动取胜给予了启示 54.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表现反帝反封彻底性、真正群众运动、促马义在中广传及其与工人运动结合

55.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方法

CHAPTER 6 56.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是什么?2——客观(中日对比敌强我弱)主观(国民党战略失误、片面抗战消极防御)

57. 简述《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3——阐明抗基本特点/发展规律、科学预测抗发展进程、阐明人民战争是取胜唯一正路/抗日游击战具战略地位

58. 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3——政治纲领(推翻帝封,建新民共和国)经济(建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发展农村合作/允许民资富农经济存在)文化(废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科学大众新文化)

59.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中共中流砥柱、国民民族觉醒/团结/抗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60.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5——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源泉)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自立基本保证)国民爱和平反侵略同时不怕战争、坚持中共领导(才能复兴)

6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4——武装抗日/持久战/全民族抗战路线方针(为胜利指明方向)开展敌后游击/建抗日根据地(巨大战略作用)组织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激发人民爱国热情/支援前线)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提供政治基础) 62. 如何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4——彻败日本/捍卫主权领土、促民族觉醒、促民族大团结/宏民族精神、世界反法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重大影响) 63. 列举1件抗日战争中最能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史料(1937-707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新四军)

64. 抗日战争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特点是什么?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6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4——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 66. 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是什么战役?——台儿庄战役

67. 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1+2——重要组成/不可代替;抗战初期(积极抗战/重要作用)抗战后期(片面抗战消极防御/作用有限)

CHAPTER 7 68.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2——废封土/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归无地/少地农民

69. 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总任务(农业国转工业国、新民社会转社社会)、警惕资阶糖衣炮弹、提出两个务必、…的决议和毛的《论…专政》构成《国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3 70.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3——广大人民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大力支持、中共的领导(指明方向/最前线)、国际无产阶级和民众支持

71. 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7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形成的?3——1948中共中央提出召集=>>1949-1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党领导=>>1949春,毛提出民主党派积极参政

73.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农/资阶不能完成救亡图存使命和反帝反封任务、国民在中共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国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重要结论 74. 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根本的原因3——党代表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国民的利益、党用马义科学理论武装/毛思想为工作指针、革命时始终在最前线/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拥护)

PART III 7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的工作有哪些方面?4——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追剿残敌/续行土改/制婚姻法/镇反革命) 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僚资/建国营经济/稳定物价)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废不平等条约/撤外国军队/收回海关治权/抗美援朝)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开展三反五反/发展新党员) 76.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5+1——

争取经济独立>>建设社现代化国家、 赢得政治独立>>建设社民主政治、 发展新民文化>>建设中特社文化、 打破封锁>>全方位对外开放、

“小米加步枪”>>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总之,我们确立社基本制度,开创中特社道路,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77.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5+1——

资本-帝列强压迫奴役国民#本国封/僚资统治#军阀割据战乱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新民to社的过渡创造前提; 中共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的成立,*标志着新民革取得基本胜利/半半社会结束/新民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78. 上述材料概括的是哪个历史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79.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3+1——

从中国革命性质来看(标志着消灭剥削制度/阶级的社革任务的完成) 从社生产关系建立特点来看(为…奠定了政治基础)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使公有制占主体、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经济制度)

——总之,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因此… 80. 如何理解“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3 ——中国的社改造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中特的社改造道路。

第一,社工业化建设与社改造同时并举,把企业同个人的改造结合进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

第二,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创造性地……特色的【农业,手工业】社改造道路,丰富和...关于【个体农业经济改造】的理论.。

第三,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进行资工商业改造,创造性地…特色的【资工商业】…道路,丰富和…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理论。

4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重点题

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拆毁···不准中国人居住 (1)上述三段材料是什么条约的内容?

(2)上述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

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结果是入侵和反侵略的连锁反问。。。” (1)材料中所说的使中国人···是哪三次战争?

(2)请举出两位在“反入侵“的斗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 (3)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2、(1)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2)邓世昌、关天培等 (3)落后就要挨打(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省时省钱,益国利民

材料二:姚莹认为:···他主张:出“夷之上者,赏给进士。”

(1)中国有识之士提出那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一简要评价。

3、(1)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

(2)由于顽固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4.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的中英贸易(表格)

材料二:1895—1919年间中外贸易(表格)

材料三;列强对华输出···而到了1919年猛增至14亿日元以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50年代英国···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你能引申出什么认识?

4、(1)1840-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迅速增加,1845-185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呈下降趋势。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抑制作用、通商口岸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造成的。)

(2)1895-1905年中国人超呈剧增局面;1914-1919年中国入超呈下降趋势。入超剧增的原因是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加紧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入超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洲战争,无暇东顾,而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 4)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的经济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本问只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厅大洪告示》说;“天下贪官···心之苦极矣!”···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材料二:“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皆国库以养” 材料三:规定:主张“禁朋党之弊”···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 (1)造成材料一得社会背景是什么?并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1 (2)材料二出自哪部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出自何处,有何积极意义?

5、答:(1)①清政府为了支持赔款拼命搜刮百姓;②鸦片贸易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③工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结果:通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道路。 (2)1853《天朝田亩制度》,①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②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两”;③设立“圣库”制度。 (3)《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部以纲领形式颁发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当时的时代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发展。

6.材料一:奕忻认为强国灭敌之策···必先练兵

材料二:李鸿章:但求外敦和好···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材料三:冯桂芬在《校郡庐抗议》中指出···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简述洋务派为富国强兵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举列说明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哪些?其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6、答:(1)①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民用企业,如1865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②建立新式海陆军,如北洋、南洋、福建水师。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2)作用: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②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 ③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诸友邦”的评价是。。。思想根源 (2)材料一二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 材料3与一二想必。。变化(4)材料四反应孙中山的认识又有怎样提高?这说明什么?

7、答①不符合。根源是中国与西方列强都提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所以列强能够理解,不会干涉。 ②都幻想得到外国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说明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妥协性。 ③多次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向帝国主义妥协也不可能得到同情和支持。

④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彻底反帝反封建,说明了孙中山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革命精神。 8 (1)依据材料一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 上述材料中有关社会心态的表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8.(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不完全正确。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言之有理即可)

9 (1)概括材料易得核心观点?据学只是说明其实践的结局并分析造成此结局的原因?(2)材料二。。本质?如何看待清末宪政?(3)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所起的重要作用

9、(1)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未能在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体现。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不敢真正实践;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

(2)本质上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看待:借立宪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3)特点: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作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0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b(2)。。。结局如何?(3)。。民主的迫切愿望? 10.1)康有为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 2)“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激发新的民族觉醒,“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的序幕。为了宣传变法,维新派人物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开设学堂、编译著作,“百日维新”将维新变法运动推向高潮。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力量的薄弱、策略的失误等原因致使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3)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腐朽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图谋武力统一导致军阀混战不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11.(1)阅读材料一,可看出这是哪次运动的宣传材料?概括学生的基本主张(2)199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发表于5月4日?(3)综合以上材料和···有何现实意义

11.( 1)五四运动;基本主张: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惩办卖国贼。(2)戊戌变法中开办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3)结合自身实际,就五四运动中的一点展开,如爱国主义或学生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12(1)支出大会的名称、地点、时间 (2) 最低纲领指定的依据是什么/革命的动力是什么

12. (1)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2)依据: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 指出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段、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3(1) 长辛店、将按大残杀是指那个历史事件(2)工人们为什么。。(3)这次惨案给中党什么教训 1)“二七”惨案(2)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地位,更没有自己的武装(3)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

14 (1)分析材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特点及原因(2) 阅读2 分析。。实质(3)。。主要基本点

14. ①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②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 ③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 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当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 15(1)材料1,2关于中国革命中农民问题提出哪些基本点(2)材2。。理论依据是什么

15.

(1)材料1中,①认为农民阶级虽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但落后保守,因而很难参加到中国革命中来。这反映了陈独秀轻视农民阶级的右倾错误观点。②指出中国广大农民阶级迫于中外压迫,已经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并且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这是在农民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材料2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广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愈发动起来,对中国革命则愈有利,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2)基本理论依据: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同时,农民阶级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革命军队的来源,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农民所在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因此,可以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16(1)据材1指出日本队国民政府的方针 (2)据材2。。方针有何变化?。。原因(3)。。。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16、答案:① 日本采取了不承认国民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

② 日本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敌后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日军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严重威胁了日军后 3 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

③ 日本提出所谓“普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项原则,作为对国民政府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 17 (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前后没过对中国。。重大变化(2)请从中国两战场。。变化原因

17、答案:(l )以前美国制造“远东幕尼黑”阴谋,即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奉行绥靖政策;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有力的牵制,这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因此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 ( 2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大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相持阶段到来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敌后战场的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极大地鼓舞着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心。如百团大战、1941 一1942 年粉碎日军的扫荡、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战斗等,沉重打击了日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正是由于两个战场的配合、支援,使侵华日军陷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迫使它最终放弃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停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改为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日本的南进直接威胁到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使他们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才促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式对日本宣战。 1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18、答案:(1)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原因主要有:一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二是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三是国事就是国家的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应该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19 (1)材1是针对什么事件?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材料2。。对日政策是什么c材(3)。。实质如何?提出。。理由是什么(4)对比材34说明四中。。原因是什么

19、答:(1)材料一针对的是“九一八事变”,对此蒋介石的基本态度是认为“日本此举不过是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2)认为要负责任,但又没有多大关系,蒋介石对日本仍然实行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而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即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3)外交政策的实质是对外妥协退让以换取苟安,并借口要保持和平以集中全力剿共。其提出这项政策的理由是对外政策要认清弱国地位;进行建设要保持和平,争取和平。

(4)材料四中蒋许诺“不会背信弃义,以破坏人类相持维系的正义”。即表示要抗日。其对日要抵抗的原因是日本的疯狂进攻已经威胁到了蒋政权的利益,四大家族的利益及其后台英美的利益。

20 (1)依据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初起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材2概括当时西“观察家”。。形象(3)艾奇逊。。。。“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20、答:(1)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控制中国,是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美国当局声称“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内战”,但它的这种作法恰恰是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战政策的最实际的支持。

(2)政治腐败(争权夺利);一党专政(独裁)。(3)中国的政治局势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其显见的理由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21(1)材1中说“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蒋介石的估计主要有哪几方面”(2)材2中“。。。而且比现在还大”例举两例说明(3)内战爆发钱。。。那些努力(4)综合上述。。基本认识

21、答:①蒋介石的顾忌主要有这些方面:一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由于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要把它们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需要相当的时间。二是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和愿望。三是中国共产党有相当的武装力量。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也构成了其发动内战的 4 一个顾忌。四是由于国际上苏联、美国等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

②例如:全面抗战前夕,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承认蒋介石国民政府领袖的地位,并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③内战爆发前,中共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主要作了以下这些努力: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为实现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让步(如让出八个解放区等),最终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重庆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团结民主党派共同斗争,推动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五项决议。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意愿出发,为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努力。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同时,经过努力,中国人民毕竟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1)蒋介石为什么提出与中国和平谈判?其目的是什么(2)司徒雷登为什么建议蒋介石下台?结果怎样(3)毛泽东1949年四月四日。。。标志是什么?

22、答:(1)蒋介石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败涂地以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对他的压力。其目的是以和谈作缓兵之计,以获得喘息时间,准备卷土重来。

(2)是因为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使美国对蒋介石逐渐失去信心,欲寻求新代理人。结果蒋介石被迫下台,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3)毛泽东发表文告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下台后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以八项和谈条件为基础,和中国共产党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但李宗仁的真实企图是划江而治,所以李宗仁南京政府最终选择了继续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其标志是拒绝在国共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材料解析题精解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李鸿璋奏折:“窃自同治元年(1862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引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2 近日财用极绌,人所共知。„„现在厂漕课税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输上款。百万罗掘,仍不足用。捐输所得无几,流弊甚大;而内地厘金,又为半税所绌。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于是奸民包揽冒编,大宗货物皆免厘金,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从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丁日昌拟设厂造耕织机器,曾国藩与臣叠奏开煤铁各矿,试办招商轮船,皆为内地开拓生计起见,盖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臣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船铁路自为转运。但命名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臣迫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璋《筹议海防折》(1874年)

请回答:

(1)材料

1、2体现出李鸿章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概括材料2并指出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不能摘抄原文),你如何评价? 【解题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出现的时间(1862年、1874年)和人物(李鸿章、丁日昌、曾国藩)和“仿造洋机器”、“试办招商轮船”等可以判断出是有关洋务运动的史事,那么应该联系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的叙述,包括洋务运动的时间、人物、内容、评价等。第一问从材料

1、2中体现出李鸿章奏折中的相同之处,可以看出他无论是创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机器、创办近代化的企业。材料1讲的是创办军事工业,材料2则奏请发展民用工业以辅佐军事工业,原因是军事工业发展面临资金困难等。第二问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基于哪些方面考虑,从材料2中可以概括出来。至于“你如何评价?”其实也可以联系教科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评述。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流求国条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2 (166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珍宝)不急之物,悉听而归。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经观,毋游而不决也。生殆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

材料3 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璋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有赋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仪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璋、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中日战争》第6册

材料4 德黑兰会议前,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于11月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宣言》也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公布于世,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州、台湾、彭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

(2)分析材料2和材料3,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3)材料4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题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提炼等多种能力,就台湾这一热点问题设问,引导学生注目历史,折射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设问一要求从材料1答出大陆与台湾有什么关系,从“„„隶晋江县”、“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说明台湾在历史上隶属大陆,元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管辖。设问二就材料

2、3概括出反映的共同现象,则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对比、概括能力。材料2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要求荷兰殖民者撤出台湾,否则兵戎相见。材料3台湾人民得到割台湾于倭奴的消息痛不欲生,反映了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成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敌侵占台湾。设问三就材料4反映出什么实质问题,材料4反映二战期间世界主要大国发表《开罗宣言》,庄严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满洲、台湾、澎湖”等地归还中国,说明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对台湾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设问四要求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也就是从四则材料中隐含的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即从主权、台湾与大陆关系、国际认同等角度作结论。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2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

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材料3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

(2)根据材料

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3)根据材料2简说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以上思想主张说明了什么? 【解题分析】

根据引注上的时间和人物可以作出时空判断:是几则关于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下办企业的史料。设问一要求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可以回忆课文中对张謇的介绍,他是辛亥革命后最有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两大思潮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根据材料1张謇办厂“为中国利源计”可以得出他办厂的动机为实业救国。设问二要求根据材料

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回忆教科书也可以得知张謇认为办实业要“听之民办”、“棉铁主义”等,如果从材料中剔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如“官业„„概行停罢”,“扩张民业之方针”等可以看出张謇主张停办“官业”,发展民办实业。根据材料3可以知道张謇经济主张的核心内容。根据“中国内地„„资本又不充裕„„舍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等语,说明主张引进外资发展中国内地经济,但必须“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设问三据材料2判断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可根据引注标明的时间(1913年10月)可以判断为在北洋政府中任要职。“以上思想说明了什么?”根据张謇主张“实业救国”、“维护主权”等,说明他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杂志《开智录》发表„„文章(认为)“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故北部山东、直隶之人民,日唱外人之侮我,上天亦代为不平,当联络民气,共竭腕力,顺天之命,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此义和团之所由作也。”

材料2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本设问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何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解题分析】

此题的评分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注重思维的创新与求异,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要提出言之成理的看法,均同等评分。此种形式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对教学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设问一要求归纳出两则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比较、提炼等多种能力。也可以回忆教科书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同时注意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加以评论,可得知两则材料既指出其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又肯定其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设问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可以是肯定上述材料观点,也可以是否定,也可以肯定正确之处,又指出不足之处。无论作何种评论,都要结合义和团运动历史背景、斗争目标、历史意义、局限性等角度,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对袁世凯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摘自《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材料2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求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摘自《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3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摘自《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4 本国政府在继承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正式地呼吁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摘自《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2)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的作用”,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 【解题分析】

此题的时空判断较为容易。不难看出这是几则关于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史料。设问一要求根据材料1指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根据“„„对袁世凯很友好„„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等语,可以看出英国要保护和扩大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扶植新的代理人。设问二要求就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从材料2中得知的“临时措施”是指截留海关关税,以防落入革命党人手中,实质是要从经济上扼杀革命的发展。设问三就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作用”,其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列强以武力威胁来干涉中国革命,目的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设问四就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列强以“中立”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设问五要求概括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难度加大,要求提高到理论的层面,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后果和革命的任务的双重性作出说明。

2.(1)相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机器,创办近代企业。

不同:由创办军事工业,发展到创办民用企业。

原因: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资金等困难以及对西方认识的加深。(2)一是不平等条约规定了对外国商品的低税率,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导致政府各种税收减少。“财用极绌”。

二是应利用中国的地利,自己创办工矿企业,与洋货争夺市场。“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

三是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工业所需经费的资源等。

评价:有进步性,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实力扩张,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生产关系且对外国侵略势力也有依赖性,所以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3.①在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了隶属关系。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②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敌对台湾的侵占。③反映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④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但被历史所证明,而且也为世界所公认。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深厚的骨肉情义。

4.(1)主要动机是实业救国。(2)材料

2、3中主张:基本停办“官业”(官办商业),大力发展民办实业。引进外资,成立合资公司。(3)在尊重中国主权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经济,特别是内地经济。(4)据材料2,张謇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任要职。说明张謇是中国近代的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5.(1)共同之处:都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都肯定其反帝的民族精神和勇气。 (2)评论:第一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争的旗帜,是爱国的。它虽然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其历史作用,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

第二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虽举起反帝旗帜,但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义和团运动未能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上述材料过高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揭示农民的阶级局恨性。其评价不够客观,不合乎实际。

第三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是爱国的。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上述材料肯定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

6.(1)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2)截留关税,从经济上制止革命的发展。(3)以武力威胁,保护列强在华利益。(4)干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湖北军政府施加压力。(5)帝国主义干涉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第四篇: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 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

①养蚕 ②铸铁 ③酿酒 ④制碾磨 ⑤制瓷 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

第 1 页

①丝绸 ②茶叶 ③铁器 ④瓷器 ⑤人参 ⑥药材 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

①耧车 ②水排 ③翻车 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第 2 页

【答案】D 13.元朝和清朝都设立的省有

[

]

①甘肃 ②陕西 ③河北 ④江西 ⑤山西 ⑥山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⑤⑥

【答案】B 14.下列古代中国名画中,生动反映当时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A.《洛神赋图》 B.《女史箴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答案】D 1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

]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农民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经济发展 C.统治者调整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社会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答案】A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

[

]

A.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 B.通过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 C.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局面 D.通过控制朝政发动政变的方式

【答案】A 17.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咏叹的古都在今天的[

]

A.西安 B.南京 C.扬州 D.杭州

【答案】B 18.唐朝文化在科学技术上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不可估量,突出表现在

[

]

第 3 页

A.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B.纺织、印刷术、医药等 C.造纸、纺织、印刷术等 D.造纸、火药、造船等

【答案】C 19.下列哪项属于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特点?

[

]

A.顶上刻有姿态不同的美女,凌空飞舞 B.洞窟里雕有佛像、飞天、供养人 C.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 D.洞窟里有很多塑像、壁画

【答案】D 20.吸收唐朝的优良技术,织出精美的朝霞锦、大花鱼牙锦的国家是

[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阿拉伯

【答案】B 21.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

]

A.一年收两次税 B.改用银两收税

C.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D.可以纳绢代役

【答案】C 22.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

]

A.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 B.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C.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D.使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

【答案】B 23.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第 4 页

[

]

A.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B.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B 24.下列关于两税法的概念,最确切的是 [

]

A.是政府在原赋税之外增设的新收税办法 B.是政府在一年内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的办法 C.是政府主要按土地、财产多少进行收税的办法 D.是政府取消人丁税,改收两种实物税的办法

【答案】C 25.唐朝后期实施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

]

A.安史之乱 B.均田制破坏 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宦官专权

【答案】C 26.中国的“夜市”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唐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明朝时期

【答案】C 2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土地 B.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答案】A 28.范缜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然舍利而无刃,舍刃而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其意图是要说明

[

]

A.刀刃与锋利的关系 B.鬼神与人的关系

第 5 页

C.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D.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答案】D 29.《齐民要术》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D.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D 30.中国古代下列科技成就早于欧洲1000年以上的有:

[

]

①地动仪 ②唐本草的颁布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④活字印刷发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31.下列哪项是南朝和北朝的明显不同点? [

]

A.南方农业发达,北方农业落后

B.南方是汉族政权,北方是少数民族的政权 C.南方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 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

【答案】B 32.下列各项中,哪项战役的作用和影响同赤壁之战最相似?

[

]

A.垓下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33.以下对《齐民要术》一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总结了公元6世纪中期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 B.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状况 C.反映了北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 D.系统地记载了北方地区兴修水利的方法

【答案】D

第 6 页

34.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答案】D 3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答案】D 36.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政治基础是 [

]

A.庶族地主 B.自然经济 C.鲜卑贵族 D.士族势力

【答案】D 3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答案】A 3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北方民族的融合 C.鲜卑族的封建化 D.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B 39.在《江宁府志》中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选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丝织业发展,从事纺织业的人增加 B.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腐朽的封建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第 7 页

【答案】C 40.隋朝末年,走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江南河 ⑤白渠 ⑥邗沟 A.②③⑤① B.④③②① C.⑥④①⑤ D.④⑥③①

【答案】D 4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D 42.从初唐到盛唐几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唐高宗 ②唐太宗 ③唐高祖 ④唐玄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答案】D 4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C 44.史学界之所以对武则天做出肯定的评价,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重用有才能的人 C.重视农业的发展

D.在其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答案】D 45.我国今台湾在隋唐时期称作 [

]

第 8 页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台湾

【答案】C 46.南朝范缜与竟陵王萧子良的辩论,其本质是

[

]

A.儒学与佛学的斗争 B.世俗地主与佛教的斗争 C.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D.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答案】C 47.隋朝大运河有四段,拥有段数最多的省份是

[

]

A.浙江 B.江苏 C.陕西 D.河北

【答案】B 48.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答案】C 49.下列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

[

]

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

【答案】C 50.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哪一条最确切

[

]

A.它使平民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B.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C.是为了打击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D.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答案】B 51.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

第 9 页

①均田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52.北魏解体后,控制江淮以北沿海地区的政权是

[

]

A.东魏和北齐 B.西魏和北周 C.东魏和北周 D.西魏和北齐

【答案】A 53.下列对古代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三国时丝织业比较发达 B.唐代有全国著名的麻纸产地 C.北宋时丝织水平全国最高 D.明朝时有全国著名的木材市场

【答案】D 54.在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的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 [

]

A.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D.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

【答案】C 55.下列关于戚继光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②是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④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56.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第 10 页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答案】D 57.“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新现象不包括

[

]

A.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自给自足的范围 B.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C.松江棉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答案】C 58.以下对“一条鞭法”的解释,最确切的是

[

]

A.各项赋税统一折合成白银征收 B.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征收赋税 C.合并各项赋税徭役分摊于田亩 D.把人丁税折成银两摊入田亩

【答案】C 59.明成祖迁都北京与下列哪项活动具有相同目的?

[

]

A.设东厂、西厂 B.与俺答汗和好 C.八股取士 D.营建长城

【答案】D 60.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是

[

]

A.进行商品生产

B.使用手工机械的集中劳动 C.雇佣劳动关系

D.商人投入资金控制手工业生产

【答案】C 61.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第 11 页

C.外来农产品的引种 D.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答案】A 62.明朝后期改用银两收税,其主要影响是

[

]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B.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C 63.“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

]

A.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的范围 B.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C.松江棉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答案】C 64.元世祖对汉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

]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元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之间并无根本的矛盾 C.元朝时各族人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D.元朝统治者禁止所有汉人掌握武器

【参考答案】B 65.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第 12 页

【答案】D 66.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是: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以法律形式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在新疆各地统一驻扎军队、设置哨所

[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A 67.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

①顾恺之 ②吴道子 ③张择端 ④赵孟頫 ⑤郑燮 ⑥徐渭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

【答案】D 68.清代学者颜元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指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看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认识一致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C 69.甘薯传入中国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书记载了这种作物的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这部图书是

[

]

A.《农政全书》 B.《日知录》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参考答案】A 70.依据《中俄尼布楚条约》

[

]

A.黑龙江是中俄界河 B.乌苏里江是中国内河 C.外兴安岭完全在中国境内 D.贝加尔湖东岸属于中国

【答案】B 71.清朝前期,下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或措施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第 13 页

【答案】B 72.李自成起义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

①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大片地区 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③山海关战役 ④建立大顺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答案】C 73.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评价正确的是

[

]

A.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B.扑灭最后一支反清武装 C.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答案】C 74.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 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③粉碎噶尔丹的分裂势力 ④设置伊犁将军府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75.下列关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满洲族社会进步 B.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前进 D.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答案】C 76.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B.封建自然经济渐趋衰落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

第 14 页

【答案】A 77.据史书记载, 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 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 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 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

[

]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C.地丁银制在全国执行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答案】C 78.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时的皇帝是

[

]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高宗

【答案】C 79.北宋哲学家邵雍在其《无酒吟》中写道:“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每日宾朋至,尽日闲相守。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外。”从上述诗句中反映出邵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

]

A.支持新法 B.反对新法 C.参与新法 D.漠不关心

【答案】B 80.我国最早在南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是在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8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大沽之间海运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农业生产环境优越 B.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C.便于镇压南宋残余势力 D.增加海外贸易收入

【答案】B 82.“靖康之变”所以能够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宋钦宗只要求和,不想抗敌,排斥了主战派大臣和各地义军 B.北宋政府只想依靠政府军抗金,不发动人民抗金 C.北宋军队腐败,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

第 15 页

D.金军力量强大,北宋无力抵抗

【答案】A 83.岳飞至今被人们歌颂、受人们尊敬最主要是因为

[

]

A.他带领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他的抗金活动有利于南宋政权的巩固

C.他的抗金斗争阻止了女真贵族对南宋人民的掠夺 D.他积极支持农民起义军的斗争

【参考答案】C 84.一个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人,在经济生活中可以遇到

[

]

①在东京或山西居住,可以用煤作燃料 ②可以吃到原产美洲的甘薯 ③可以吃到淮河流域生产的占城稻 ④在四川地区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⑤可以在东京的“瓦肆”里看到《窦娥冤》和杂技、武术演出和表演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C 85.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答案】D 86.北宋政府采取有利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不包括

[

]

A.推广占城稻 B.设置榷场 C.鼓励垦荒 D.兴修水利

【答案】B 87.下列省份在北宋时期,完全处于北宋辖区之内的是

[

]

A.甘肃 B.山西 C.云南 D.广东

第 16 页

【答案】D 88.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解决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基础

【答案】D 89.赵普建议宋太祖对方镇“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对赵普策略的正确解释是

[

]

A.用钱粮换取节度使交出行政权和军权 B.收回节度使的部分行政权、财权、兵权 C.收回节度使的行政权、财政、兵权

D.给节度使以财权,削弱其行政权,收回兵权

【答案】C 9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91.在元朝统治时期,我国经济有所发展的几个方面是

[

]

①海外贸易 ②交通运输 ③纺织业 ④纸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92.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

]

A.汉族 B.白族 C.黎族 D.高山族

第 17 页

【参考答案】C 93.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哪一机构 [

]

A.吏部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答案】C 94.蒙古族的发源地也里古纳河东部,在元朝时由何机构直接管辖

[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答案】D 95.元朝时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其最主要的后果是

[

]

A.造成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B.促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C.迫使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少数民族大多数不懂农业,造成农业生产的破坏

【答案】B 96.元朝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主要目的是

[

]

A.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 B.确保蒙古族的社会地位 C.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 D.分化各族人民的团结

【答案】A 97.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是为了

[

]

A.加强军事防御力量 B.加强对外交往 C.发展北方经济 D.结束北方封建割据

【答案】A 98.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第 18 页

【答案】D 99.淝水之战、澶州之战、北京保卫战是按照同一标准归类的,下列符合此标准的是

[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东京保卫战 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100.棉花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始于:

[

]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101.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

]

A.商品经济活跃,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 B.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城市 C. 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D.机户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织机

【答案】C 102.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答案】B 103.中华民族的概念,应是

[

]

A.民族联合体 B.民族融合体 C.民族共同体 D.民族集合体

【答案】C 104.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

]

A.战国时秦的统治之下 B.汉武帝设置郡县机构 C.蜀汉政权统治时期 D.南朝江南大开发时期

第 19 页

【参考答案】A 10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答案】A 106.商鞅变法禁止弃农经商,当时主要是出于

[

]

A.兼并战争的需要 B.废除旧贵族特权的需要 C.奖励军功的需要 D.保护土地私有制的需要

【答案】A 10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奴隶怠工 B.生产工具进步 C.私田开垦增多 D.封建制比奴隶制优越

【答案】D 108.战国七雄中,下列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按东南西北方位的顺序排列应是

[

]

A.燕、齐、秦、楚 B.齐、楚、秦、燕 C.燕、齐、楚、秦 D.齐、秦、楚、燕

【答案】B 109.《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里反映的实质是

[

]

A.春秋时期已使用铁器和牛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C 110.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第 20 页

A.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B.诸侯争霸需要 C.重农抑商政策 D.水利的兴修

【参考答案】A 111.战国时期,下列哪一城市既是冶铁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

]

A.邯郸 B.临淄 C.大梁 D.郢

【答案】A 112.《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了当时什么人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富商 D.没落贵族

【答案】D 113.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齐桓公是

[

]

A.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B.封建诸侯势力的代表 C.齐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D.豪强地主的代表

【答案】C 114.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周分封制的必然结果 B.井田制的瓦解 C.诸侯国实力超过了周王室 D.春秋五霸战乱局面

【答案】C 115.齐桓公联合诸侯,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是为了

[

]

A.与楚国争夺霸主地位 B.树立自己的威信 C.维护周王的尊严 D.使楚国履行诸侯的义务

【答案】A 116.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铁器牛耕用于农业生产 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少数民族进攻华夏小国

第 21 页

【答案】C 117.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其性质而言,是

[

]

A.促进民族融合的战争 B.推进祖国统一的战争 C.推翻周王朝的战争 D.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答案】D 118.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成就突出,主要是由于

[

]

A.统治者重视科学技术 B.生产发展的需要

C.原始迷信需要破除 D.唯物主义思想需要科学证明

【解答】B 119.史书记载,秦在兼并统一战争中,采取“远交而近攻”策略,符合这一策略的秦灭六国的顺序应是

[

]

A.齐、楚、韩、魏、赵、燕 B.燕、齐、楚、韩、魏、赵 C.楚、齐、燕、赵、魏、韩 D.韩、赵、魏、楚、燕、齐

【答案】D 120.北朝起止时间是

[

]

A.386年至581年 B.439年至581年 C.439年至589年 D.420年至589年

解析 B 121.秦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是

[

]

A.韩国 B.赵国 C.魏国 D.楚国

【答案】A 122.“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应是谁的思想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D 123.百家争鸣中下列政治主张,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是

[

]

第 22 页

A.兼爱 B.非攻 C.仁政 D.法治

解析:A 12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答案】A 125.《史记》中写道:“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连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的材料说明 [

]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了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有财力的富商能够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答案】A 12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 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

【答案】C 127.《吕氏春秋》中“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

A.先王之法不可变 B.时代变了,法不能变 C.时代变了,先王之法仍然存在

D.法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D 12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他表达了小生产者

[

]

A.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B.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第 23 页

C.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D.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答案】D 129.以下各项,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制度

【答案】B 130.下列哪些书籍不属于秦始皇焚书的范围?

[

]

①秦国的历史书 ②民间收藏的诗书 ③诸子百家书 ④医书 ⑤卜筮和种植的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C 131.下列关于半坡氏族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同之处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普遍使用新石器 B.按血缘关系组成集团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按才德民主推选首领

【答案】D 13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①世袭成为一种礼制 ②奴隶制度确立

③虽有伦理道德上的沦丧感却又表明了历史的进步 ④奴隶制度崩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第 24 页

133.下列关于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状况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种植粟和蔬菜 B.饲养家禽、家畜 C.纺麻织布 D.建筑木结构房屋

【答案】D 134.下列古代文化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有①元谋人 ②蓝田人 ③北京人 ④半坡遗址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135.下列文化遗址中,哪项能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历史全貌? [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氏族 C.半坡氏族 D.大汶口文化

【答案】D 136.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有

[

]

① 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②使用弓箭 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 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 ⑤开始使用简单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137.对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B.标志着原始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 C.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D.由文明的无产阶级社会进入野蛮的阶级社会

【解析】A 138.导致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财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C.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 D.部落战争中奴隶的产生

【解析】A

第 25 页

139.导致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财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C.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 D.部落战争中奴隶的产生

【答案】A 140.可以全面反映氏族公社时期发展状况的原始人类遗址在

[

]

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B.山东泰安大汶口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答案】B 141.下列关于我国原始社会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 B.山顶洞人过着定居的生活

C.半坡人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处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答案】B 142.《韩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处“中古之世”是指

[

]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父系氏族公社早期 D.父系氏族公社晚期

【答案】D 143.春秋后期,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在

[

]

①铁器在农业上使用 ②开始用牛耕地

③井田制逐渐瓦解 ④新剥削方式提高劳动者兴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14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第 26 页

【答案】A 145.《吕氏春秋》中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当时 [

]

A.生产工具进步 B.私田开垦增多 C.奴隶厌恶井田 D.封建制度优越

【答案】D 146.下列关于晋国的陈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

A.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 B.都城位于今山西境内 C.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D.春秋末年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答案】D 147.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

]

A.“天下为家”局面出现后 B.“殉葬”、“人牲”盛行时 C.分封制发展时期 D.“尊王攘夷”口号提出后

【答案】C 148.周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巩固西周国家政权 B.消灭商朝残余势力 C.保障西周国家兵源 D.向诸侯国征收财物

【答案】A 149.牧野之战与“国人暴动”

[

]

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B.都是民主对专制的胜利 C.都是反抗暴政的奴隶起义 D.都体现了奴隶的反抗性

【答案】D 150.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时日曷(何时)丧,予与汝皆亡”诅咒的暴君是 [

]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第 27 页

【答案】A 151.西周的奴隶制比殷商更为发达。是因为西周

[

]

A.疆域更加辽阔

B.供作“人牲”和“殉葬”的奴隶人数大量增加 C.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 D.曾经建立“共和”政权

【答案】C 152.现在已知我国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153.从夏、商两朝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

A.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B.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C.重视教育,奖励发展 D.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答案】D 154.对于“甲骨文”的下列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B.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C.它演变为今天的汉字 D.它是一部商王朝的信史

【答案】B 155.我们从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

[

]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B.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载

【答案】B 156.古老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

[

]

A.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第 28 页

C.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活动 D.中华民族已经完全形成

【答案】C 157.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

]

A.西汉前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 C.西汉中后期 D.东汉前期

【答案】C 158.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的最大贡献在于 [

]

A.开创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 D.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

【答案】B 15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在于

[

]

A.奠定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B.确立了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 C.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初步建立了中医的专业分科

【答案】C 160.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

]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学术繁荣 C.与科举制配套 D.推行儒学教育

【答案】A 161.汉朝时受到广泛喜爱的活动是

[

]

A.蹴鞠 B.角 C.击剑 D.秋千

【答案】A 162.“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变弓驽”,这次事件发生于

[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第 29 页

【答案】D 163.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

]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答案】C 164.西汉初年匈奴南下打到最南边的位置是现在的 [

]

A.山西大同西南 B.河南洛阳东北 C.山西太原西南 D.陕西西安东南

【答案】C 165.下列最能证明西汉时期中国对西亚和欧洲的丝绸贸易相当兴盛的是

[

]

A.张骞通西域后,沟通了西亚和欧洲的商贸关系

B.近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西汉时期的丝织品 C.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华

D.古时候,西亚和欧洲国家的人民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答案】B 166.秦始皇大量迁移人口到边远地区,这些边远地区是

[

]

①河套一带的北方地区 ②辽东一带的北方地区 ③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区 ④东南沿海的南方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167.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历史根源是

[

]

A.王国问题的发展 B.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黄巾大起义的结果

【答案】C 168.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B.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 C.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 30 页

【答案】C 169.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C.是一次利用宗教为外衣的农民起义 D.是一次沉重打击封建政权的农民起义

【答案】A 170.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是

[

]

①大秦王安敦遣使来中国 ②东汉皇帝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A.③④①②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答案】D 171.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明

[

]

A.东晋国力强盛 B.前秦统治腐败 C.东晋军队能征善战 D.统一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答案】D 17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时,统治中国南方的是南朝的

[

]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173.南北朝开始于 [

]

A.拓跋建立北魏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东晋建立 D.刘裕建宋

【答案】D 174.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汉族地主的建议

第 31 页

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答案】A 17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是为了

[

]

A.解决汉末以来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保证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答案】C 176.从三国后期到西晋,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因素是

[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打破了南北均势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177.发明家马钧制造了翻车,其主要用于

[

]

A.运输 B.播种 C.灌溉 D.鼓风

【答案】C 178.祖逖北伐时,北方地区正处于 [ ] A.十六国时期

B.北魏统治时期 C.苻坚统治时期

D.东魏和西魏并立

【答案】A 179.西晋灭亡后,各族在北方和西南先后建立了十六个主要国家,其中建立国家最少的民族是

[

]

A.匈奴族和羯族 B.鲜卑族和羌族 C.羯族和羌族 D.氐族和汉族

第 32 页

【答案】C 180.东晋的都城建在 [

]

A.建业 B.建康 C.洛阳 D.临安

【答案】B 181.316年灭亡西晋的政权是

[

]

A.前秦 B.后秦 C.汉 D.成汉

【答案】C 18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答案】B 183.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吏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

]

A.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

【答案】C 184.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地 D.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

【答案】C 185.西汉发行的五铢钱是

[

]

A.记重量 B.记价值 C.记年号 D.记国号

【答案】A 186.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

A.中央机构不同 B.地方制度不同 C.皇帝权力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第 33 页

【答案】B 187.王莽改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官僚和大地主反对 B.无地农民不满

C.封建生产关系决定了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 D.不许土地买卖,违背历史发展

【答案】D 188.汉高祖五年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对这道命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

A.所有的奴婢恢复其平民身份

B.原来的平民因饥饿而成为奴婢的人恢复平民身份 C.因饥饿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

D.因饥饿自己将自己卖为奴婢的人,不得为平民

【答案】C 189.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 [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答案】D 190.“(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皇帝此举的意图是

[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答案】D 191.西汉纺织技术的重要进步表现在

[

]

A.丝织物的品种增多 B.在织物上直接织出花纹 C.织出绚丽动人的花鸟纹锦 D.用百鸟羽毛织成毛裙

第 34 页

【答案】B 192.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工程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是 [

]

A.六辅渠 B.郑国渠 C.通济渠 D.白渠

【答案】D 193.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要集中在泾水、渭水和洛水流域 B.大多出于战争的需要修建的 C.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继续发挥作用 D.新开凿的有六辅渠和白渠

【答案】B 194.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铲除异姓王侯 C.分封同姓王 D.铲除王国

【答案】C 195.秦朝在越族地区设立了①南海郡

②象郡

③桂林郡。从东到西排列,其顺序应为

[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答案】C 196.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

]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省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答案】B 19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第 35 页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198.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徭役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99.“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上文中的“朕”是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200.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20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以来,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 《通考》

材料二:(唐肃宗时) (杨)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不分本地土著和外地迁来的农户),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十六岁为中,二十一岁为丁),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断(以土地定户籍)而地著(依靠土地务农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新唐书·所炎传》

材料三:两税之立,则异于斯(旧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丁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者物虽贵而人

第 36 页

莫能窥;有积于场圃仓,直(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恒脱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 ……

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 《陆宣公奏议》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字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答案】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国家收入减少。 特点:以资产多少作为征税标准。

作用: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使政府的收入增加;遏制了官吏的盘剥。

弊端:出现商业与农业负担不均的现象;物价下跌,导致人民负担加重。两税法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0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削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 --引自《汉书》

材料3: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亡,乃定制以子弟二十一人,又以功臣一十四人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4:高祖、太宗之制,……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而自世,继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喜则边衡(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而王室。唐自中叶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于此,可不戒哉! --引自《新唐书·方镇表序》 回答:

① 比较材料1李斯和材料3太宗对分封制认识的差异,太宗是否坚持了这一观点?试用材料3加以说明。

② 比较材料2与材料3,他们对秦亡原因的认识是否相同?他们的认识与客观事实是否一致?试简

第 37 页

单说明之。

③ 材料4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是否与材料3有直接的联系?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④ 综合材料

1、

2、3,他们讨论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什么?

解析

① 李斯认为周分封制造成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而唐太宗则认为周分封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唐太宗没有坚持这一观点,他“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说明他也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 ②相同。他们的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秦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实行暴政,并非由于没有实行分封。 ③藩镇割据。没有。封建经济的独立性和地主阶级政治上的割据性。 ④为了维护自己的长久的统治。历史的经验教训。

20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摘自杜牧《题乌江亭》

材料二: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摘自王安石《乌江亭》

材料三: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摘自张耒《项羽》

材料四:乌江亭长劝项羽东渡乌江时,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摘自《史记》

材料

一、

二、三中的三位文学家对项羽流露出了怎样共同的思想感情?项羽失败是因为他所说的“天之亡我”吗?请分析一下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

【解析】

① 上述三人对项羽都怀着惋惜和敬佩之情。

② 项羽失败不是由于他自己所说的“天之亡我”。项羽失败是由于他骄傲,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行为残暴,失去民心;大封诸侯,想把中国倒退到割据分封的旧时代,违背了历史潮流。 ③ 刘邦注意收揽民心,重用人才,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注意农业生产。④ 综上所述,项败刘胜是必然的。 [评分说明] ① 对材料理解正确,表述恰如其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者,可给10~12分。 ② 对材料理解基本正确,分析评述不够完善,表达尚通顺者,可给5~9分。 ③ 对材料理解有错误,要点缺漏较多,语句欠通顺者,给0~4分。

第 38 页

20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上(明宣宗)罢朝,谕朝臣:“贪污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明成祖年号)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明成祖)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尾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唯方宪(人名)有贪名”。上顾杨荣曰:“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观民风,正吏治的机构)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为本,顾刘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 --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28 材料2:山东抚按劾昌邑知县也鸣凤贪贿,上怒甚,欲遣逮张居正曰:“贪人固当尽治,但故事(按惯例)俱下台(御史台)讯。”上曰:“然。鸣凤之婪,乃出进士乎?”居正曰:“此人唯恃进士,故尔恣肆,若乙科明经(考入国子监的生员)尚有畏忌,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上深然之。

--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61 回答:

①从这两段材料中看出明代官场严重的贪污方式主要是什么?材料

1、2所提到的贪官刘观和孙鸣凤的官职和地位有何不同?

②材料1中杨士奇认为永乐年间形成的贪污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2中张居正认为孙鸣凤贪贿的原因是什么?

③材料1中杨士奇认为刘观的做法有何危害?

④材料2中张居正认为“明经”对贪污有“畏忌”的原因是什么?

⑤这两则材料分析的封建官吏贪污的原因是否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

【答案】

①接受贿赂。刘观是掌管全国社会风气和监察官僚的最高长官,孙鸣凤则是一个县的地方官。 ②明成祖有病不能理政。进士出身。 ③上行下效影响全国。 ④乙科明经地位比进士低。

⑤没有,实质是封建统治本身的腐败造成的。

20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保机,异不知其何部人也,为人多智勇而善骑射。是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材料二: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第 39 页

《新五代史》

材料三: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辽史·百官志》

材料四:北朝(辽朝)之政,宽契丹,虐燕人(汉人),盖已久矣。然臣等访闻山前诸州祗候公人(衙门中的低线衙役),止是小民争斗杀伤之狱则有此弊,至于燕人强家富族,似不至如此。契丹之人,每冬月多避寒于燕地牧放住坐,亦止在天荒地上,不敢侵犯税土。兼赋役颇轻,汉 人易于供应。……若其朝廷郡县,盖粗有法度,上下维持,未有离析之势也。 苏辙《栾城集》卷41 根据以上材料,把辽历代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作用逐条概括列出(不得摘抄原句),并简单评价。

【答案】

政策:建城池屋舍,发展农业; 用中原的制度管理辖区内的汉人; 使契丹人不能随意侵犯汉人的利益; 汉人的赋税徭役较轻; 任用汉人,注意吸收汉文化。

作用:使契丹辖区的汉人生活较安定,契丹的统治稳定。

评价:这些政策有益于民族间的融合,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0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通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职能演变过程、性质及其影响。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不得超过180字

第 40 页

【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④性质: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

⑤影响:使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207.以下材料搞自1366年朱元璋发布的讨张士诚檄文

材料1: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柄,官以贿成……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戮杀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乡军为号,或以孤兵自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材料2:予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

材料3:凡尔百姓,果能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为前主,依额纳粮,余无科取,使汝等求保乡里,以全室家。此兴师之故也,敢有千百相聚,抗拒王师者,即移兵剿灭,…… 回答:

①材料1中的“愚民”、“有志之士”各指什么人?

②依据材料

1、2,说明朱元璋面对元末“天下土崩瓦解”而“引兵渡江”的原因。 ③材料3表明朱元璋“引兵渡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④联系朱元璋的出身,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朱元璋阶级属性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①农民;地主阶级。

②农民(红巾军)起义“不能成事”;元朝统治难以挽救。 ③重建封建统治秩序。

④由佃农变成地主阶级代言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战争往往变成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20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币(帛)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第 41 页

材料二: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毅庵祖,家道中微,以沽酒为业。……因罢沽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①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什么时期的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末”、“本”分别指什么?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③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

④材料四中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

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中心。

②“末”指工商业,“本”指农业。反映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③雇拥劳动者。

④早期资本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三、问答题

209.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八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以上史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唐太宗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你对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看法?

【答案】

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少数民族问题。

基本政策:“治安中国”,只要中原汉族王朝安定强大,周边少数民族就会服从管辖。“绥之以德”,对少数民族也要以德服人,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重要史实: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因此,周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唐中央政府领导。 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打败突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作都督。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蕃联系。唐初,唐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第 42 页

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完全正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尽管长期用兵耗费国力,但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210.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各有何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各有哪些?

【答案】

北方: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五代末期由于周世宗改革,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从此,逐渐失去其先进地位。

②兴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由于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中原汉族躲避战乱迁入契丹境内,带去先进技术和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人,学习汉族封建制度等原因,契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开始封建化。

南方:①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许多中原人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等原因,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②特点: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逐渐开始超过北方,各国均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较快,商业繁荣,商业贸易收入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211.唐朝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了一批大的商业城市和港口,试说明其原因、现象及影响。

【答案】

唐朝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向东、向南偏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沟通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江南地区有几次大发展时期,特别是三国、南朝、宋代等几个时期,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

南宋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之出现大港口。 明朝,由于农业、手工业产品的丰富,商业随之发达起来。

明朝出现了纺织、木材、茶叶等集散地和商业中心,也出现了广州、泉 州、福州等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于江南的。

212.试比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异同。

【答案】

(1)不同点

① 背景不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不同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官渡之战是200年中国

第 43 页

北方两大军事集团,即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赤壁之战是208年北方的曹操与南方的刘备、孙权之间的战争。而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之间的战争。 ② 战术运用不同: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数精兵插入敌后,焚毁袁绍全部军粮,乘袁绍军心大乱之机出击破敌。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利用火攻破敌。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利用秦军不得人心的弱点,诱其稍退而乱,“引兵渡水击之”破敌。

③ 结果不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此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淝水之战,东晋胜利,此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2)相同点

① 特点相同:都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② 性质相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213.结合史实比较汉高祖与明太祖政治、经济政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原因,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相似点:汉高祖和明太祖在经济上都采取了比较宽舒的政策。汉高祖恢复因战争逃亡的人家原有田宅,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明太祖下令农民垦荒归开荒者所有,免除三年徭役和赋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明太祖让军队屯田自给。这些政策都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采取措施的原因也是相似的。即在农民战争的打击后,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就必须采取一些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不同点:汉高祖采取了分封同姓王国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明太祖取消了宰相和行省,建立锦衣卫,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原因:汉高祖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还没有更多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而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加强君主专制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必然采取的方式。 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新的封建统治者必然要在各个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任何措施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反映。

214.试分析“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相同影响。

【参考答案】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注意用人纳谏。由于二者都处于政权建立初期,经济急需恢复,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都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一,同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边疆稳定,并有力量开拓对外交流。“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同时带来了文化的发展。

2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史实说明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说明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之间关系。

第 44 页

【答案】

①政治上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发展趋势;经济上出现了封建经济取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②春秋战国时期, 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弱国被兼并, 到战国时形成七个主要诸侯国, 统一在局部地区形成;人民遭受战争灾难严重,厌恶混战,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变法成为最强大国家,具备了统一的力量,因此统一成为历史趋势。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大量产生,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一些贵族采取新剥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部分产品,从而形成封建剥削方式,旧式奴隶剥削随井田制瓦解而逐渐消失,因此封建经济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新兴地主随着自身经济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变法是这些要求的体现;经过变法,各国确立封建制,所以说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③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经济基础形成;封建制经济的代表新兴地主通过变法方式确立了封建制的上层建筑,体现了这一理论。

216.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注:众建,增加多建>诸侯而少<注:少,削弱>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天下之势方病大(同肿)一胫(即大腿)之大几如腰, 一指之大几如股(即小腿)……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 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建议?

试述贾谊提出这个建议的历史背景,并评价这一建议,分析其对汉武帝统治政策的影响。

【答案】

贾谊的建议是:众建诸候而少其力。这个建议提出的历史背景是:①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实现了“文景之治”局面。②刘邦曾分封一些同姓的子弟作王,受封诸候权力很大。诸候力量发展,严重地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

评价:①此建议切中时弊,不失为解决王国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因王国问题不仅危及中央集权,也影响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休养生息。贾谊提出这个建议是符合人民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对王国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作用。但各王国同中央政府的斗争只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贾谊建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汉王朝中央政权的统治,其建议的实施只能起到削弱王国力量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产生的重大影响:①实行“推恩令”,把王国分成若干小诸候国,直属的领地小了后,各王国再无力量与中央政权对抗。促使汉武帝后来解决了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现了大一统。

第 45 页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zhuan 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二是田地的形式。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简述刘秀的用人政策及其目的。

刘秀实行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用人政策。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的典章制度,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往往又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浮沉。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刘秀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能“总揽权纲”,加强中央集权。

6简述《史记》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全书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万字。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简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勤求吉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尤精于外科手术。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华佗所编“五禽之戏”是一套健身操,常练有祛病延年之效。

8简述“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晋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大封宗室为王,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随着诸王势力发展和西晋中央政治制度的腐败,发生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后果,给北方地区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诸王间的互相残杀,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力量,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9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南北方各民族融合,民族隔阂消弱,成为促进统一的重要因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迅速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门阀大族势力逐渐衰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出现;北周和隋朝的改革,使北方力量上涨,造成了隋灭陈的趋势。(2)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唐朝昌盛奠定了基础。

10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镇压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剌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士族势力;修订《姓氏录》,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官员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11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周世宗改革有哪些措施?

(1)在经济上,均定赋税,下令招垦荒田,组织人民修治黄河与运河,限制佛教发展,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僧尼还俗;(2)在军事上,申明军纪,整编禁军;(3)在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较严明。 13简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14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梦溪笔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1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论述题:

1、试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已形成民族大融合。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18年秦派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中原人口,到此垦殖,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会稽、桂林等郡,又迁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从此,秦建立了“东到大海,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2、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

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北宋王朝的统治,必须“富国强兵”,变法改革。

内容:主要有10个方面: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意义:王安石主持变法从1069年开始至1085年宋神宗死,新法被废止。这场变法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如因为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收到了大批钱粮;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了1万多处水利工程,溉田36万余顷;军事上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等等。

4、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1)成吉思汗统一了长期分裂混战的蒙古各部,使蒙古族摆脱了被压迫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业绩为元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蒙古汗国把诸多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蒙古汗国打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成吉思汗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2)他发动的大规模的西征具有侵略性质。蒙古汗国对外发动的长期战争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都应予否定。(3)总而言之,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5、试述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产生。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三十多座比较大的商业城市,对外贸易发达,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江南的苏、松、嘉、湖、杭等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稀疏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一方面必须出现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拥有较多资金积累的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要有和生产资料脱离,并在人身上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一方是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去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的结合,就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这种情况,明中期以后开始在苏松地区出现了。在苏州地区有许多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虽已产生,但非常微弱,它的存在只是个别的零散现象,并且仅限于丝织业等几个手工业生产部门,同时它要受到封建制度的重重缚束和摧残,所以它的滋长是很缓慢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6、试述我国古代史上劳动人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及其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北方人民为了避乱,有三次大规模南迁:

(1)三国时期,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同山越族共同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东晋南朝时,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农具和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兴修水利,普遍地使用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发,使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3)南宋时期,南方水田增加,稻米成为主要农作物,太湖流域的产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棉纺织业逐步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副业。

7、论述我国自唐代以后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些演变过程有何特点?反映什么问题? 我国自唐代以后的赋税制度演变是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再进而到清代的地丁银。

(1)演变过程:①唐代实行两税法前,规定农民向官府交租、纳绢以及纳绢、布代役,都按人丁数以实物计征;推行两税法后,主要按土地、财产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实物税。②明代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主要按田亩数征收,但改用银两收税。③清代雍正以后实行地丁银,则完全按田亩征收银两,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 (2)特点:①逐渐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变为按田亩征收;②逐渐由征收实物税变为征收货币税。 (3)反映问题:①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渐松弛;②逐反映了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建设银行自助办卡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海淀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