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2022-11-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 大学生来自学习、就业和心理上的压力日益增大, 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我们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措施,促进问题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问题学生”的界定和类别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问题学生定义为品行障碍学生。具体来说,问题学生在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 达不到班集体或者学校群体的要求, 达不到课程标准现定的起码目标, 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 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标准和纪律、侵犯他人或者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们通常表现为校园暴力、偷盗、抢劫、厌学等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对校园环境造成现实和潜在的消极影响。

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三类。学习问题类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或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造成对学习失去信心,旷课逃学或闲散于社会;行为问题类的学生, 表现为横行霸道、好逸恶劳、缺少法制观念、拉帮结派,欺凌他人,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心理问题类学生,按照轻重程度依次分为心理烦恼、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和心理疾病。这类学生处理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极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教育疏导,往往会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2“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特别是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网络、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是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大学学生管理更加强调学生自我调节,与中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不能很好适应,逐步产生厌学、旷课、逃学闲散于社会等行为。

家庭环境。少数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 与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如单亲家庭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离异家庭的学生变得偏激, 或消极处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因过于自卑而变得虚荣不诚实;富裕家庭学生以自我中心、相容性差等。

自身素质。大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明显滞后的现象,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生活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呈现出独立愿望与依赖习惯并存的现象。他们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差,又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误入歧途。许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个问题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 坚持以人为本,转化“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育管理虽然复杂, 但是对其教育与转化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是要抓住他们品德行为偏常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 做到因材施教。

3.1 健全“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机制

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二级学院和班主任 (辅导员) 四级管理网络, 形成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的系统化管理体系,为加强问题学生转化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2 建立“问题学生”档案

依照学习、行为、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以院系级学生管理为主,通过系统调查、行为分析、心理测量等各种手段排查问题学生, 逐步建立和完善问题学生档案, 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有问题的学生解脱心理上的困扰, 走出心理上的误区,健康地迈向新生活。具体来说,问题学生档案内容可做成以下表格如表1,表2,表3。

3.3 多措并举,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1) 加强个性教育,实现问题学生个性和谐发展。问题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和中小学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对其个性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受到压抑和阻碍,因此,在大学教育环境中应该从促进问题学生的个性完善和提高为切入点,充分肯定其优势,从他们的性格、气质、情感控制等方面开展循序渐进的训导工作,纠正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利因素,提高问题学生的基本素质,让问题学生走出自己与家庭、学校、自身不和谐的环境,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人生目标。(2) 结合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事例, 通过对事例的起因、情境、情节、后果、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达成对个案问题的归因, 进而具体指导问题学生找到科学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3) 尊重人格, 因势利导。问题学生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学生工作人员不能居高临下, 以纪律或其他方式强迫其接受教育, 一定要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他们聊天、交心,读懂他们的心思,坚持启发诱导, 努力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 循序渐进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4)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问题学生存在的不足各有不同。工作中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分析工作, 根据其思想认识、品德水准和行为特征等找出其问题的根源, 然后对症下药,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有目的地选择或者创设校内外实践情境, 有计划地组织系列实践活动, 有针对性地给以实践指导, 组织问题学生积极参与, 给他们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 有助于良性心理的构建。(6)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在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 必须得到社会、家长的配合, 对学生产生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 最终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摘要:问题学生现象的存在, 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和群体的全面发展, 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本文综合分析了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并提出了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成因分析,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 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 2005 (3) :90~92.

[2] 陈卫东.强化高校档案, 构建和谐校园[J].机电兵船档案, 2006 (6) :11~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焚烧危险废物测试元素的捕捉下一篇:“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