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子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电子政府的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具体定位与现实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憾,主要在于其过于崇尚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工具取向,过度强调政府中心论原则下的技术引入对政府自身变革与管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中诸如民主、参与等最为本质的、比技术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以及由此蕴涵的塑造新的治理结构与治理形态的契机。

第一篇:电子论文范文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方面新的挑战,政府和企业如何面临新的问题,如何使两者和谐的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必须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才能最终保证信息技术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协同发展

0 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手段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推广。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创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商业领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冲击。

同时,也影响了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政务工作,出现了电子政务(E-Government 电子政府)的概念。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是一对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所谓“电子商务(E-Business Commerce)是指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广泛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其过程既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也包括货物的投递、销售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等,以达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增进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目的;而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以改善和优化行政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1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内在关联

①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所用的许多相关信息技术是相同的。②政府建立门户政府网,企业建立信息和商品交换门户网站,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都要建立各自的信息门户网站,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互动式信息交流。③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互为服务对象和服务者。④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都要求提高上网普及率和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它们起源相同,并且都依赖于共同的信息基础设施。

2 电子政务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①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信用和安全保障。②为企业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服务。③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运作环境。

3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和互动

3.1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结合点 ①信息接口建设。②政府网上采购。③电子税务。④信用体系建设。

3.2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①电子政务的开展有利于政府对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电子商务要求政府管理电子化、网络化。②政府建立网上专业交易市场,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它可带动电子商务为经济建设和市场建设服务。③电子政务的发展能推动B2G、B2C电子商务的发展。④政府网上采购会推动B2B电子商务的发展,诱导企业信息化并起示范作用。

4 电子政务中的电子商务

4.1 政府采购

4.1.1 政府采购的概念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4.1.2 政府采购的特点 ①资金来源的公共性。②采购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③非盈利性。④极大的影响力。⑤规范性。⑥公开性。⑦政策性。

4.1.3 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 ①询价。②单一来源采购。③竞争性谈判。④邀请招标。⑤公开招标。

4.1.4 电子政府采购是对政府采购方式的创新 ①电子政府采购的重要意义。

②政府采购的招投标程序。《政府采购法》已经为中国境内的政府采购活动制定了详细的采购程序。

4.2 电子税务 税务部门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税务部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和流程再造,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税收征管和税务服务。

电子税务与税务信息化不同,电子政务侧重于税务职能的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它的主要对象是面向各纳税主体;而税务信息化主要指税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活动协调的目的。

4.2.1 电子税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税务是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构建可以完成传统税务局各项管理与服务职能,并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服务的电子化的税务机构。电子税务是电子政务的一部分。

4.2.2 實施电子税务的意义 ①显著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税成本。电子税务可以让纳税人随时随地直接通过电脑向税务机关报税,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税款划解和税款征收的无纸化和电子化;可以使税务人员按其不同的需要极其方便地调阅相关档案,实现了税务档案的电子化;税收征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显著提高。②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电子税务借助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决策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使税务部门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计算机与外部专家联系,能通过互联网远程实现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常用的决策方法;加强与公众交流,有利于税务部门在决策时听取群众的声音,集思广益。③有利于税务公开,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在实施电子税务的过程中,各级税务机关会向社会公众公开各种税收政策法规,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的信息发布工具,可以公布税务部门的办事章程、职能、组织构成等,公众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站公布的电话等监督、举报税务人员的行为,同时还能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涉税事宜。④有利于税收知识的普及和税收环境的改善。不少税务机关网站,我们常可以看到“政策法规”、“纳税人信箱”、“税务论坛”等栏目,这些栏目对税务知识的普及、纳税人纳税意识的提高,对改善税收环境大有裨益,对于普及税收知识、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具有重要的帮助。

4.2.3 电子报税 电子报税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互联网远程报税,指纳税人使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登录税务机关的网站,依托远程电子申报软件进行纳税申报并实现税款自动划拨入库,完成电子申报和电子缴税的整个过程。互联网远程报税对那些报表数据较多、实力较强、规模较大,而且又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经济性和方便性;对一些工作繁忙,收入较高,常深入外地的个人所得税申报纳税人是一种首选的报税方式。②电话报税,电话报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电话,通过电信、银行和税务系统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的方式。电话报税具有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那些纳税人数较多,纳税数额较少的“双定(定额、定期)”纳税户,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纳税义务,同时可以减轻税务机关前台工作压力,并节省征纳双方的纳税成本。电话报税的缺点是直观性不足,交互性差,信息量也很少,缺乏纳税人与税务人员的直接交流,使它的使用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③银行网络报税,银行网络报税指税务机关委托银行代收税款,納税人通过银行直接办理申报纳税事项的过程。银行网络报税可以充分发挥银行网络的资源优势,对大家都有实际意义。对纳税人而言,通过银行报税,可以节省到税务机关报税的费用和时间,还可以减少在银行反复存取现金的差错。对税务机关来说,通过银行征收税款,可以大大减少自身的工作量,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对银行来说,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存贷业务的数量,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廷杰,徐华飞主编.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05-01.

[2]姚国章编著.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06-01.

[3]李权著.电子商务[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08-01.

[4](美)特班等著.电子商务管理视角[M].严建援等译注.机械工业出版社.

[5]孟晓明,陈拥军著.电子商务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2-01.

[6]郑适著.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发展与障碍[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01.

[7]姚立新著.电子商务的知识·发展与运作[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09-01.

[8]赵廷超等编译.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02-01.

作者:张莉

第二篇:电子治理: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 要:电子政府的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具体定位与现实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憾,主要在于其过于崇尚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工具取向,过度强调政府中心论原则下的技术引入对政府自身变革与管理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中诸如民主、参与等最为本质的、比技术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以及由此蕴涵的塑造新的治理结构与治理形态的契机。因此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构与之相符的、具有高度包容性与柔性的新型权力与关系结构模式而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在虚拟平台上的共同参与和频繁互动。电子治理由此成为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子治理;电子政府;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子政府功能定位的缺陷

现代社会中,网络与信息技术在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生产力的层面上对政府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并为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府的建设由此被世界多数国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

对于电子政府的性质,理论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将电子政府简单地界定为政府业务的自动化,即打破传统的业务操作流程而实现信息化、无纸化办公;有人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运用电子通讯技术为公众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与服务,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使公众更加容易得到政府的服务,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获得信息,促使政府对公众更负责”;而在另一些人看来,电子政府就是运用新的技术改革政府,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1],在实践中形成的同样也是政府对政府、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民的基本应用模式。诚然,电子政府的塑造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但无论是上述的技术论、服务论还是改革论,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政府中心论”,仍然强调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绝对核心主体地位,而不同的只是在政府的管理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更多的技术参数。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引入给予了更高的期待,希望加强社会和公众与政府间的双向信息流动能除去传统政府组织的痼疾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管理方式,并实现政府良好的自身管理以便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这也同样成为当前电子政府发展的整体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

但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环境变数纷繁复杂、纵横交错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使其整体呈现出高度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状态,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本已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社会生活注入了更多的变量和参数,由此对组织高度弹性化、柔性化以及回应的速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加里斯·摩根的观点,未来公共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学会驾驭高度复杂性与模糊性的局面。但如上所述的单一管理主体——政府组织,即使引入更多现代先进的科技因素,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能力、资源、合法性等各个方面的危机,迫切需要构建由多元的治理主体间彼此合作而形成的网络协作系统。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政府中技术的引入寄予了公平、民主等更为本质的、比技术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期待,在公民看来,一个低效的、但为自己服务并能广泛参与其中的政府,仍然会比一个即使高效但缺乏包容与参与的政府更值得期待。而电子政府在现实构建过程中的单一的工具取向以及对效率和技术的热衷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政府改革所肩负的更多公共价值的期待。事实上,技术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而只有在相应的制度框架与价值体系下才能获致自身的意义与生命;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价值体系框架下,将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效用。

显然,要将电子政府中虚拟平台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并与公众的广泛期待与政府自身的公共特质相吻合就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技术问题,而需要塑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柔性的治理结构与治理形态。唯有如此,才能成功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实践挑战和多元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电子治理对电子政府的超越

治理理论如今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浪潮和趋势,并在公共管理的研究中日益凸现出其理论核心地位,同时也为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重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做出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协调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2],是多元的治理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认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形成集体行动而实施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互动过程。在治理理论的众多研究途径中,为规避政府管理途径和公民社会途径相继陷入盲目的“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困境,合作网络途径则另辟蹊径并意图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认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而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在治理的诸多用法中,无疑“只有网络治理才有新的特征” ,才具有真正的可行性[3], 而面对单一政府组织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缺陷,塑造一个由多元治理主体所共同构成的网络治理结构也成为理论的共识。

另一方面,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撑则完全可能将这种重塑的构想变为现实。在电子政府的运行过程中,其所塑造的虚拟平台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以及传统的面对面合作方式,从而得以将多元的治理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了极大的扩展,并赋予其远距离共事和“分散地点工作”的能力,使得社会公众、社会组织以及政府之间充分的互动与合作得以实现。

而电子治理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普及,但作为现实治理(治理概念已经得到了规范的应用)的映射,电子治理将理想化的善治模型置于网络化、数字化情景下而塑造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与途径,其出现也应当是理所当然的[4](P40-41)。

Oakley, Kate(2002)认为电子治理就是以技术为中介,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增进政府与公民互动的一系列过程[5],即为包括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增进公共福祉的过程(如图2所示)。

电子治理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的集体协商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多元行为主体、丰富可靠的信息互动、合作协商的运作程序,以问题解决机制为导向,以实现善治为总体目标,关注于解决人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最终实现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含改良政府公务处理程序即电子政务、联结公民社会即电子民主、政府服务交付数字化即电子服务以及建立政府与外部社会的互动即电子社会等主要范畴[4](P43)。与电子政府相当程度上的技术取向不同,“它不是信息技术在公共事务领域的简单运用,而是一种更多地与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组织与利用方式相关联的社会-政治组织及其活动的方式”[6] ,是在对电子政府继承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如表1所示)。

比较参数电子政府电子治理权力中心单一多元组织关系彼此独立相互依赖组织边界明晰、刚性模糊、柔性行动逻辑合法权力与权威信任、协作权力来源层级、地位知识、信息

首先,打破了电子政府中治理主体的一体性而引入了多元的治理主体。“长期以来,行政主体的一体性一直被看作是一个默认的不可移易的原则”[7]。电子政府同样如此,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们在政府中心论的指导下,引入技术的因素而对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抱有的更为美好的期许。但在现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由此带来的公共事务的高度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单一的政府主体已经日益显得力不从心。电子治理则充分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所塑造的互动平台,纳入多元的治理主体,彼此在各自的核心优势范围内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了公共管理的整体合力。

其次,突破了电子政府中单一的权力流向,而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权力格局。电子政府利用其所塑造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结构,更为方便、快捷地收集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信息,从而在此基础上作出各种决策。但在这种权力与信息的交换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仍然是权力的主要流向,政府组织仍然是唯一的,至少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权力中心。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组织必须(事实上也不得不)容纳众多的行为主体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电子治理所塑造的则是众多结点、多个层次以及多个权力中心并存的多元化格局。虽然其中政府组织仍然对资源与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力图将多元的自主行动者围绕共同的政策目标组织起来,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主体,而只是权力流中的一个结点并与其他主体处于平等的地位。

再次,超越了电子政府中局部、片断的思维而采取的是整体和全盘的思维模式。电子政府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政府与社会区分开来,而将其置于社会之上的管理主体地位,不同的是只是管理主体引入了更多的技术而使其更为高效。而电子治理则强调走出工业时代僵化、呆板的思维方式,学会用一种新的方式将政府组织内部以及社会中各个支离破碎的部分重新整合并将其嵌入公民社会之中而形成公共管理的社会网络系统。

最后,与电子政府单纯强调政府管理的电子化不同,电子治理更强调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模式。电子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引入技术要素,而对政府内部的运作程序、行政方式、组织结构等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和优化。而与电子政府专注于政府内部及政府服务范围内的变革不同,电子治理“是更广泛地用于政治、社会群体相间关系领域的政治-社会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方式”,它更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在一个共同平台上的互动与和谐而由此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因此,电子治理突破了电子政府单一的工具取向,实现了公共权力向社会的回归以及公共责任在社会中的唤醒,并彰显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主、公平、参与等政治意涵,为社会组织及其广大社会公众发挥自身优势、行使自身权利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这对于推动我国政府的民主进程以及社会-政治结构性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电子治理的路径选择

尽管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府存在明显的不同,但在目前两者面临着很多相互重叠的问题,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更是互为因果的,因而,在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应将其与电子政府结合起来。但电子治理又是对电子政府的根本性超越,是借用先进的信息与网络技术而构建的一个新型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为发挥其所预期的协同效应,除了技术层面的革新外,更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系统性创新。

1.互动平台的搭建

电子治理最重要的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共同体”,即跨越时间、地点和部门的全天候服务体系[6](P41),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由于其交流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无中介性必将成为彼此间信息传递与共享的重要媒介,并为多元主体间的互动与协作提供了基础和互动的平台。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网上的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支撑构建电子治理系统的互动与合作平台。

但这种平台的塑造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仅需要软硬件的建设与提高,更要求塑造学习型的和信息化的人,需要来自各层次的组织保障,要求重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文化与理念,因此,这种平台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构造过程中还必须与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调动积极因素,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逐步推进。

2.学习机制的锻造

电子治理所塑造的公共管理系统在事实上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前瞻眼光,强烈全局意识和快速机敏智胜的学习型系统,学习也就成为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动力机制。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学习是在组织成员互动基础上,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取、使用和创造新的知识,以提高组织能力,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组织行为过程。组织学习不仅仅是“刺激-反应”式的被动适应性学习,更是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而由此形成一种难以模仿的组织核心能力。它以个体学习为基础,但却不仅仅是个体学习的简单的线性加和,而是超越了个体学习而实现的组织层面的行为与战略改变。

与传统组织学习理论将学习基本定位于组织边界内部不同,电子治理中的学习机制则需要突破组织的边界而强调成员组织之间的知识积累与扩散, 要求各个成员组织在参与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获取大量经验与知识而增加自身的知识存量并适时更新,以实现自身发展和环境改造的双重目的,即为各个成员组织通过相互协调行动以寻求问题解决时产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在彼此间的互动协作过程中,借助于网络与信息技术进行外溢性的学习,使知识在网络结构中自由、充分流动,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积累新的知识,增加系统的知识存量,由此形成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双循环的学习环路。

3.权力结构的变革

电子治理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在虚拟平台的广泛参与,在于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重组与分配,实现社会-政治组织活动方式的优化;它不仅关注政府,而且更关注公众如何影响政府及其他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以及公共管理过程[6](P30)。因此,以政府为核心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权力-责任的分配问题,无疑是电子治理发展的关键问题。事实上,电子治理塑造的是一个由多元治理主体的全面参与所构成的弹性、柔性的组织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排除等级权力的存在。

政府仍然是电子治理中的重要环节而对资源和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提供共同的行为规则,并将各个网络结点围绕一个共同的政策目标而整合集成起来,同时强化其整体行动的能力以发挥协同效应。而不同的是,此时的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发生了转变,我们所需要塑造的是一个在自己的核心领域内具有高度效能的“有限政府”,而不再是“全能型政府”或“后全能型政府”,通过权力的下放而塑造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而在这一权力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必将涉及两次分权过程,“社会分权是第一分权,中央与地方分权是第二分权,其中第一分权是第二分权的基础和前提。”[8]所以,我们首先必然强调公共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着力培育市民社会,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赋予其更多的权力,并在政府权力与市民社会权力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达成和谐一致的互动关系和最佳的运行状态。而在权力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权力与职位相匹配的观念而塑造与专业知识和技术相衔接的分散化权力配置体系,赋予治理主体在各自核心优势领域内以一定权力和相应的责任而形成单元自主决策机制。

4.社会资本的引入

面对现代社会中先前所假设的政府与市场这两种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模式所共同面临的困境,公民社会理论应运而生而成为“第三种治理形式”,并由此直接催生了理论界对社会资本的关注。社会资本的概念自布尔迪厄正式提出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普特南指出,“社会生活中那些表现为网络、互惠规范和信任的特征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9], 它为组织间权力与信息的共享以及集体行动提供了非正式的框架。而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在组织理论语境下,它可以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陷阱和激励问题的方法”[9]。因此,虽然社会资本因为其本身的无法测度性和定义的模糊性以及其理解对象的复杂性而在理论界备受争议,但它无疑为我们理解和塑造电子治理系统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互动模式及其整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塑造信任的氛围。卢曼在1979年提出了非人际关系信任已逐步替代人际信任而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信任模式的观点;祖克尔也认为,社会多元化削弱了人际互动或共同经验这类的信任基础,因此制度条件就要成为主要的信任基础;帕维罗则将制度性信任分解为五个元素:公开的监督机制、公开的法律约束、公开的鉴定机制、公开的反馈机制以及公开的合作规范[10]。这无疑为我们在网络治理结构中重新塑造与传统不同的、新的信任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也由此决定了这种信任的塑造必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行为的透明度。威廉姆森认为,信息共享能有效缓解有限理性和制约机会主义行为。 在电子治理系统中,如果没有充分、透明的信息,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必定促使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以此提高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了解,增加各个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并增强它们对整体结构的信心。

最后,共享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的力量来自于共同的关切[11]。这种共同的愿景无疑是电子治理系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为其中创造了焦点和能量,从而引导各个成员组织自觉的行为。而不同的是,电子治理中共同愿景的塑造涉及的是大量的具有相当自主权的独立行动者,而其所塑造的共同愿景的合法性不是来自职务与地位,而是来自于伙伴信任以及对公共管理过程中各种需求的认识与诠释,并需要由各个治理主体自觉内化而成为彼此共识的目标。

四、结语

对于效率的追求使得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在强调政府中心论原则下的技术引入具有相当程度的工具取向,而忽略了其中诸如民主、参与等最为本质的、比技术价值更高层面的价值,以及由此蕴涵的塑造新的治理结构与形态的契机。因此在电子政府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应该是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作用下重构新的、具有高度包容性与柔性的新的关系与权力结构模式,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在虚拟平台上共同参与、频繁互动的过程。而这种电子治理蓝图的实现是一项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我们在更深、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系统性的创新与变革。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吴江.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专刊.

[2]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3]相关论述见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2-100.

[4]相关论述见刘邦定.电子治理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转引自陈祥荣.电子政务与电子治理[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5).

[6]参见王浦劬 ,杨凤春.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

[7]参见张康之.公共治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6).

[8]相关论述见谢志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两次分权[J].江海学刊,1998,(1).

[9] 转引自曹荣湘等.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一种元制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10]转引自林闽刚.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2,(2).

[11]参见[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38.

责任编辑:向波

作者:叶战备 向良云

第三篇:浅谈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应用EWB软件进行实验仿真,接着分析了处处为人师表,教人须先教心﹑Protel仿真过程和功能简介﹑绘制工程图纸﹑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最后研究了电路仿真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模拟电子;数字电子;Protel;EWB;电子教学

Discusses the simulation electron and the digital electron teaching shallowly

YANG Chun-hong

【Key word】: Simulation electron;Digital electron;Protel;EWB;Electronic teaching

1 应用EWB软件进行实验仿真

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电路、新器件不断在涌现,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要求。采用EWB软件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一个测试仪器先进、元器件器品种齐全的电子工作台,一方面克服了实验室元器件品种、规格和数量上不足的限制,缓和了实验室高负荷开放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进行验证型、测试型、设计型等不同形式的针对性训练,培养了学生使用计算机及分析、应用和创新电路的能力。

下面以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实验为例,简述其仿真方法及步骤:(1)依据原理图从元件库调用元件;(2)画电路图;(3)编辑元件属性;(4)接人虚拟器;(5)按实验要求观察参数改变时电路的性能,并直接从虚拟仪器上观察实验结果。上述电路仿真结果也可从主菜单“分析”栏中,选定“直流分析”(DC)、“瞬态分析” (Transient)、“交流频率分析”(AC ),得出上述同样结果。

在《电工技术》教学中,我们先在实验室安排一次常用电子仪器使用的实验,然后,便利用EWB对单放电路进行仿真,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加深了对放大、失真及工作点等概念的理解,也掌握了工作点、放大倍数的测量方法,巩固了电压表、示波器、信号源等仪器的使用,克服了以往的“认识性实验”,2小时下来只熟悉了接线,而未达到实验应有效果的不足。

在电类电业的《电路》及《电子技术》教学中,我们将仪器使用、戴维南定理、单管放大,运放运算等基本电路仍是真刀真抢地在实验室完成,而对于那些实际仪器显示困难或实验条件不足难以开出的实验进行仿真,如“RC电路暂态分析”、“直流稳压电源”、“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等。又如在《电子测量技术》课程中的仪器原理多为框图介绍,我们要求学生课后依原理框图查阅资料,进行,“计数式频率计”的设计,然后便安排时间在EDA实验室进行仿真,同学们将计数显示电路、脉冲形成电路、闸门时间电路及数据锁存等电路进行连线、仿真获得了满意的设计效果,对于这种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于受场地、器件及仪器限制,若在实验室是无法实施的。我们将EWB的仿真实验和实际动手操作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充实,更完善。而且通过软硬结合、相互补充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实验力度 在《电路》、《电子技术》及《电工技术》教学中,我们结合实验指导书选出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十多个电路(约占电路、电子总实验个数的20%)来作为上机操作练习的选题范围,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2 处处为人师表,教人须先教心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电工电子学科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真、善、美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在电路模型课教学中,通过讲解说明,为什么要建立电路模型,怎么样去建立电路模型,进而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化了解,并学会总结实践经验,去掉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抽象成理论的方法。养成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在学习电路的基本物理量时,从电流、电压、电功率的国际单位都是用西方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点人手,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趣和献身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评价、学习和仿效,所以教师应注意处处为人师表。比如,充分备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精神;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习题课要做到相当熟练,和学生一道思考进行,能灵活运用。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向学生交待清楚,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以自己的行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同时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冲破传统束缚,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自我学习。比如:不断给他们讲解“网络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玩的”道理。

3 Protel仿真过程和功能简介

Protel DXP是Altium公司2002年推出的电路设计软件.它不但具有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等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电路仿真功能.其中,工作点分析、瞬时分析、小信号分析和参数扫描分析在教学中非常适用.

仿真过程主要分以下两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绘制仿真电路原理图.图中所用元件必须是Protel DXP元件库中具有仿真模型(Simulation)的元件,电源和信号源采用Protel DXP元件库Simulation文件夹中的各种模拟激励源.

第二步:执行Mixed Sim混合仿真中的工作点分析(OperatingPoint Analysis)和瞬时分析(Transient Analysis)、交流小信号分析(AC Small Signal Analysis)或参数扫描分析(Parameter Analysis)等.'

各种分析方法的主要功能:

(1)工作点分析(Operating Point Analysis):对应模拟电子技术中的静态工作点分析,模拟仿真出各点电参数值,以判断静态工作点选择是否合适.

(2)瞬时分析(Transient Analysis):直接模拟仿真出输入、输出和所求各点的瞬时波形.

(3)交流小信号分析(AC Small Signal Analysis):直接模拟仿真出输入、输出和所求点的幅频特性和放大倍数.

(4)参数扫描分析(Parameter Analysis):对某个元件参数分步长循环扫描进行以上几种仿真分析,快速选取合适的元件参数.

4 绘制工程图纸

进一步,我们还将学得好的学生向厂家举荐,让他们承接厂家的设计绘图任务,给他们创造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学生们都很认真负责地对待所接受的设计任务,为按时完成这些设计、绘图的任务,常常干到半夜2、3点钟。还利用暑假,由厂家介绍安排学生到广州的电子板厂实习。这一系列的举措,有的学生的设计绘图水平已达到生产实用的要求,并完成了多项厂家交给的设计绘图任务。

经过实践锻炼的学生则把自己对Protel和工程设计的体会和理解,以及厂家对Protel设计和应用需求的信息向我们作了反馈。本着教学为生产服务的原则,针对生产第一线来的信息,特别是厂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反馈信息,我们立即对Protel的教学以及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如,大部分中小印刷电路板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通常不从设计、绘制电路原理图开始,由原理图生成网络表,再通过网络表生成PCB图的设计流程,他们一般直接对着PCB的产品或PCB图纸绘制(仿制)印刷电路板图。针对厂家和产生上的需求,我们对后续的班级加强了PCB设计、PCB布线及PCB绘图等内容的教学,增加了对照PCB的产品或PCB的图纸,绘制(仿制)印刷电路板图纸的教学内容,即进一步补充和加强了实用技能的教学。

5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这部分主要介绍元件封装类型定义,调入网络表,元器件的布置和绘制PCB图。重点是元器件的布置和印制电路板的布局、布线原则。

调入完整的网络表后,就开始元器件的布置,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好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初学者往往会利用自动布局,但是自动布局出来的结果肯定不符合实际要求!正确地做法是:按照原理图中的元器件连接方式,遵循规范的设计原则,手动操作就近排放元件。这样做可以使元器件连线最短,整体布线简洁。还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产生的干扰信号较少,给调试电路带来方便。

如果PCB图元器件的布置合理,布线就相对简单了,可以采用自动布线然后局部手动调整的方法完成,把手动布线和自动布线结合起来。PCB制图中重点强调以下几点:① 电源线、地线要“粗”;② 焊盘尽可能“大”,间距尽可能“宽”;③ 导线尽可能横平竖直;④ 去耦电容的位置靠近芯片;⑤ 考虑大功率器件的散热、安装位置;⑥增加必要的测试点;⑦ 避免绕远线,可留跳线点等等。

综合而言,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学习PCB制图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工艺要求,使学生在寓学于乐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6 电路仿真设计的意义

6.1 实验室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在常规电子技术教学中,部分实验耗时多,实际操作难度大,难以在45分钟内穿插演示,实现即时验证理论,或用模拟科学探索“发现”定理、定律等教学方式、方法。应用EWB教学就能快速、完整地建构出实验原理图,并且能够完美地仿真实验过程,实时显示实验结果,是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6.2 创设真实情境,灵活解决问题。EWB模仿实验室的工作台,提供的仿真仪器的面板外形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提供多种电路分析方法,可以用比实验室中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电路实验。学生在使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其逼真的仿真效果非常适合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工具。

6.3 提供无惧环境,大胆探索奥秘。由于实验设备贵重,并且部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学校在开设实验项目时常常有所保留,学生也不敢大胆尝试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EWB却可随意设置故障(短路、断路、漏电等)分析电路状态变化而不担心元器件的损坏。因而能够引发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尝试、积极探索真知的动机。

6.4 降低实验成本,减轻经济负担。建造模拟数字电路实验室和电工实验室约需几十万至一百万元人民币不等。这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只有降低仪器的档次或建造质量,以达到开设实验的目的。EWB却能用不昂贵的价钱、高质量的仪器、齐备的电子元器件搭建出高档次的仿真实验室,能满足大部分与电学相关实验的需求,是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实用方案。

参考文献

[1] 姚福安,卞琳,周常森.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03)

[2] 范爱平,周常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系列化立体化教材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05)

[3] 徐桂芝,于青,孙英,邢庆国,潘曙光,陈盛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2,(01)

[4] 范爱平,王济浩.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式现代化教学改革方案与初步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1999,(02)

[5] 施文济.虚拟电子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05)

[6] 叶尚涛.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1996,(03)

[7] 张雅兰.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作法和体会[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1996,(01)

[8] 段林英.《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1995,(02)

[9] 陈雅琴.关于开设高频电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1996,(02)

[10] 李元浩,杨崇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回顾[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Z1)

收稿日期:2008-03-06

作者:杨春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药剂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供应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