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尺度把握与践行

2022-09-10

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标准的具体体现, 同时又制约着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选择和运用, 因此, 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

1969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其后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 至今已被美国和欧洲诸多学者誉为“21世纪的教学法”, 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 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国家, 也是迄今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最为广泛的国家[1]。在我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 本科生科研活动正在日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各高校都普遍认为, 本科生科研活动对于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促进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贯彻全面素质教育、优化整体培养方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1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误区

1.1 本科生与教授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平台

在当前的研究型大学中, 教授及副教授是科研攻坚的重要力量, 但所承担的教学工作相对于讲师较少, 而年轻讲师的科研经验及科研资源相对缺乏。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很多时候是通过教学产生的, 大部分本科生所渴望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只能诉求于授课教师。大部分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结束的时候, 与本系或本学科内的知名教授、知名专家等接触甚少, 对于实验室科研状况、设备仪器等的了解更少。

1.2 教授对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缺乏兴趣

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似乎已经不再是教师压力的最大来源, 主要的压力来自科研任务。有的教师通宵达旦“干活”是经常的事, 没有项目就会影响到科研成果, 进而影响职称、薪水等。在研究型大学中, 这种隐形的繁重工作使教师没有办法去执行本科教学的重要、紧迫任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他们认为, 本科生没有科研经验, 一切从零开始, 培养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 而培养成才后本科生一般要离开母校走向工作岗位。

1.3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法制上仍有不健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本科生在实验操作、外出调研等环节中, 危及人身安全的隐患总是存在的, 学生也有可能产生病变, 等等。高校中各实验室的管理条例不尽完善, 对于这些可能性未必能够考虑周全。而国内法制上, 对于这些意外的约束也不尽完善。

1.4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缺乏工作量量化保障

教师参与和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搞好科研活动, 教师要要求本科生加入到他们的科学研究队伍中来, 经过悉心培养, 协助教师或科研人员做好科研工作, 当好科研助理。教师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能得到量化, 在教师岗位考核时一般不能作为工作量依据。这种政策上没有保障往往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责任感。

1.5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应考虑本科生的课程量

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 一般将基础理论课程前置于大学一、二年级, 将专业课程后置于大学三、四年级。一般来说, 我们提倡的是吸收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了一些专业课程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 但是本科大三阶段, 一般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大量的专业课都迫不及待的将在这一年进行完毕, 在大四上学期学校一般不安排太多课程而留足够时间给学生找工作、考研, 在大四下学期一般全部为毕业设计。本科生参与科研, 首先应在时间与精力允许范围内, 而教师更值得注意这一点。

2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尺度

2.1 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时间

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当前所处阶段, 包括自身能力和学习任务量等。任何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应该杜绝的, 应当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

2.2 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任务难度

教师当前所攻关的科研项目均具有一定难度, 一般教师所带领的团队由研究生、博士生及年轻助教、讲师等组成, 本科生作为初学者面对这些科研任务必然具备相当的难度。教师在循序渐进原则下应适当的给本科生分配难度较小的、任务量较少的工作。

2.3 教师应从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安排科研任务

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 很可能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及深造方向。教师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负责, 安排的任务既能符合学生的兴趣, 又能训练学生进行分析、处理专业性问题的能力。

2.4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前提是保证安全

对本科生开放的各级实验室一般都应建立包括研究生安全在内的、较为严密的管理条例, 应涉及到可能出现的环节。指导老师应尽可能不安排本科生从事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本科生进入科研工作前, 其指导老师有责任向其讲解管理条例, 并对其后续工作中的安全负有较大责任。

2.5 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但应保障国家机密

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一般都具有《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军工产品科研生产许可证》, 可承担国防军工科研任务, 所以说高校也有严守国家机密的必要性。教师吸收本科生进入团队时, 应杜绝其接触国防军工科研项目, 这就需要教师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前考虑加强团队内部的保密制度。

3 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践行

自2007年来, 吸收6名大三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小助手, 加入以博士为学术小组带头人、硕士为主体、科研小助手为辅助、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创新研究团队。团队内定期举办学术交流, 并定期向专业内本科学生推广及普及先进专业知识。这些学生申请成功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 在本科阶段发表CSCD核心期刊论文3篇, 申请发明专利2项, 取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3项。其中有1人推荐免试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 1人推荐免试到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 4人推荐免试读本校本专业研究生。

摘要:分析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国内外现状, 对研究型大学内部允许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所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点出其中的五大问题并阐释原因。根据问题提出了如何把握这个尺度, 提出五大建议: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时间, 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界定参与任务难度, 从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安排科研任务, 保证人身安全, 保障国家机密。最后介绍了07年以来本人所在团队在这方面的践行成果。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尺度,践行

参考文献

[1] 李正, 林凤, 卢开聪.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3) .

[2] 王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析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影响下一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