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治思想的比较

2022-12-02

第一篇:中外法治思想的比较

中外教育的比较

中国教育是一个雷区。傻子也知道,中国的孩子真苦,中国的教师真累,中国的教育真危险。与国际潮流相比,中国教育呈现出三个阴错阳差,让人心灰意冷,无力挣扎。

一、时光颠倒:童年为升学战斗,升学后回到童年

中国的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孩子出世以后,更是层层加码。我们有一句千古名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太造孽了。)于是乎,从起跑线开始,从孩子刚刚睁开眼睛开始,这一场战斗已经打响。

金色的童年,变成了灰色的童年,灰色的童年又变成了黑色的童年!这些可怜的孩子,哪里有什么童年?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是童工!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课、下课、补课、作业、订正、辅导,小小年纪就被升学压弯了腰,就算是兴趣小组的兴趣,几乎也都是家长们的兴趣。

这是一场比抗日战争还要悲壮的一段历程,从幼儿园到高中,整整十五年,孩子们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生不如死的日子。不说那些被淘汰的倒霉蛋,就算是竞争中的佼佼者,也对这段经历不堪回首。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对于这个世界,他们有耳朵,却不能谛听;有眼睛,却不能观看;有嘴巴,却不会说话,他们是一群木偶人,麻木、自私、狭隘、偏激,就是缺少自由、勇气、爱、光明、勇敢、真诚、善良……这是一群被我们集体谋杀的“死魂灵”。而且找不到凶手,所有的人都在爱他们,都在牺牲自己帮助他们。 等到这样一群孩子终于离开中学,翻身农奴得解放,这些孩子们撕书、毁书、烧书,就差把天掀起来。

这些年来亏大了,一旦踏入大学之门,第一件事,当然要把失去的找回来。把睡觉时间补回来,高校里不乏嗜睡大王;把打牌时间捞回来,高校里从来不缺“赌王”;把初恋的时间挽回来,把失恋的滋味也要补起来,高校里有的是鸳鸯,晚上,在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个旮旯里扔一砖头,至少要砸到三对情侣。这还是保守数字。高校的“女生宿舍,男生莫入”,普遍被诠释成“女生宿舍,男生摸入”。还有,更要把游戏的时间抢回来,高校里也绝对不缺《传奇》人物。

高校里真正缺少的是读书人,文化人。

由于中国大学的宽进宽出,因此,在中国大学很少有读书的学生。大学就是实质的养老院,很多学生知道毕业即失业,不如早一天享受,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少部分读书的人,是要被另类化的,甚至是要被孤立的。他们是校园里的孤独的一群,形单影只,边缘化得惊人。

反观西方教育,孩子们的童年是完整的,彩色的,任性的。让国人骄傲不已的是,欧美的基础教育不如我们扎实,他们的孩子考不过我们,只是,人家根本不在乎什么考试,他们只在乎孩子会不会玩,会不会交朋友,是否懂得礼仪,是否合群,是否阳光康健。至于成绩,鬼才管他呢!他们的孩子们就这样与自然接触,与社会相连,与整个世界在一起,无忧无虑,无法无天,一天天健康快乐长大。他们磨练了成功学中占80%的情商,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在乎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追求。他们都能独立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为了这样的理想,他们自然要精心选择心仪的学校。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孩子们进了学校以后,他们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更何况一不小心就不能毕业,这是最重要的。因此,美国的孩子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勤奋学习,而且这种勤奋完全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很多学生为了将来,甚至修了好多学分,给自己增加砝码。他们全都是积极心理学,都是良性动机,都是心智成熟之后的有自主方向的学习。这才是真的教育,而我们的教育颠倒黑白,简直就是一个怪胎。

本应该是天真快乐,充满朝气的少年,却被作业、补课、升学,压得抬不起头来,喘不过气来,活不过神来。本应该是努力钻研科学,满怀理想人文的大学生活,却早已经厌倦了学习,根本不和我们玩了,一味地吃喝玩乐,等毕业之后做啃老族。

就象上帝看不到中国足球的希望一样,我也看不到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落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至少20年。

二、脑体倒挂:百般呵护身体,漠视精神成长

中国人的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充满着身体崇拜,但对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和心灵品位的精神,却很少去关注。这一点正好和西方形成巨大反差。

在美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小孩子跌倒了,一定不要去扶他,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痛不痛都不去管它,这是身体上的受伤,没关系。这种伤,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一旦孩子精神上受伤,家长一定要多方安慰,和孩子站在一起,支持他们,给他们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治疗创伤,给他们勇气和爱。

中国人常常不明白,反而指责美国人,美国人说:“你看错了,你只看了一半,人倒地分肉体和精神,肉体倒地上了可以自己站起来,精神倒地了就需要扶一下,你们不但不扶,还刀口撒盐。”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可以让90%的中国父母脸红。 当我们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同时,当我们把孩子的有形的身体照顾得妥妥贴贴的时候,有谁关注给孩子的心灵?在社会、家庭、学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创伤,他们的焦灼和恐惧。谁在意过?尤其是在孩子考砸的时候,有多少家长不是火上浇油,伤口撒盐,急火攻心,甚至竹笋炒肉丝,棍棒相加的。

要知道,小孩已经吓坏胆了,这个时候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孤立无援,我们就别再刀口撒盐了。他要是不知道害怕得让他害怕,他一旦害怕,就别让他再害怕。他爬不起来了,我们还得鼓励他。

袁伟民当年执教女排有一条做得真好,“胜利了要低着头走路,失败了要昂着头走路。”成功了,胜利了,需要冷静,需要戒浮躁,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低着头走路。如果输掉了,本来就已经很低沉了,这个时候再低着头走路,灰溜溜的,那就更加抬不起头了。

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人,是无法自立的。一个抬不起头的队伍,更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在残奥会上,有那么多的健儿奋力拼搏,春晚上盲人杨光演唱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歌曲。设想一下,生活中精神垮塌的人,还能这样笑对世界和面对人生吗?

三、学习错位:忽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解答试题能力

据我所知,当前我国制造博士的速度,已经赶超美国了。资料显示,“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

中国有资格培养博士的大学和授予博士的人数,从2008年起,将至少在以后的100个世纪内,永远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造这个奇迹的选手们,有一半人是中国的官员们。《东方早报》指出:“大家正在损失尊重博士的理由。” 一个用脚也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博士赶不上人家的硕士,甚至连人家的学士也比不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去问题化”教学,人家是“生问题化”教学。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去了。

正如干国祥所说:“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秘: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一切的热闹都将是浅薄而不值一提的。”

以语文来说,阅读不仅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更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也不在于教师讲出多少,更在于学生悟出多少。教师讲得再多,也还是教师的,学生就算是理解了,但这种被动的理解,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而学生哪怕“悟”得再少,但也是自己的,是自己成功的体验和收获。

这里的“悟”,应该是情景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个生成过程。唯有这样的生成过程,才是教育的本意所在,也是人的成长所在,拔节所在,升华所在。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如果诺贝尔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中国说不定要囊括的。因为我们没有创新,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

第二篇:中外物流业的比较

摘 要 中国物流业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起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过大,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运输、保管成本比重较高等,本文就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物流 比较

1 中国物流产业面临的障碍

1.1 物流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信用条件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契约”是信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现代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以永久性契约和一系列的短期契约为主要形式。一个信用制度健全的社会能有效防止独立的当事人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解释契约的模糊之处的可能性,即使有分歧,也能以最低的成本予以解决。但在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以及考核具体契约绩效的高成本,要求契约必须对各种意外的供给关系做出详尽无遗的规定,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详尽无遗的规定是可行的话,它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在目前我国信用制度很不健全的条件下,“契约性”物流企业成长受到明显的制度瓶颈制约。

1.2 物流市场管理不统一,法规不健全

物流管理部门,行使的不是综合性的管理,而是行业性的管理。一是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上,缺少整体上的合理规划、引导和协调,造成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浪费、管理不顺、物流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的局面;二是在立法上,由于尚未彻底打破行业、地区界限,不管是宏观上的市场准入规定,还是规范服务主体行为的规定均无统一的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规定,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外商可以依法投资设立外资企业经营国际海运货物仓储业务,而《外商投资道路运输管理规定》却只允许外商以中外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经营道路货物仓储业务,而以独资形式投资经营道路货物仓储业务的对外开放时间尚未确定。这就使物流供应链中的仓储在条块分割的背景下通过立法而分划为海运货物仓储、空运货物仓储、道路货物仓储等,而实践中有时候是很难截然地将海运货物与道路货物或其他运输下的货物区分开来的,尤其在多式联运、集疏运的时候更是如此。

1.3 物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不完善

一是缺少打破物流领域尤其是运输服务领域部门垄断和地区市场分割的政策。二是缺少支持新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应用和推广具体有效的政策。三是现行税收政策不合理,制约了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现行增值税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专有技术等长期资本所承担的税金不予抵扣。这种税收政策将制约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物流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投资需求。四是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全社会物流服务需求水平不高。我国目前物流业不管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标准化程度都不高,无法同国际接轨。五是物流专业人才匾乏。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物流装备和先进的信息化网络,而物流的现代化和信息化都不能没有专业的物流人才。目前,有关物流的研究机构很少,研究成果不多,研究质量不高,应用性不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学历教育起步晚,全国高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屈指可数。

2 加快物流业转型的对策

根据中国物流产业现状,借鉴欧美经验,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物流产业的形成为目标,从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整合入手,以企业诚信建设为重点,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促进物流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当前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推进现代物流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提高企业诚信度。要加快传统物流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造步伐,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为现代物流企业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基础。要通过企业上市、企业间相互持股等手段,鼓励传统物流企业的兼并、融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进程,拓展物流企业的业务和功能,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化。要打破产权方面的体制性壁垒,引入多元化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外资等进入物流领域,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要以现代企业的构建为契机,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和机制建设,推进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形成以义取利、恪守信用的企业文化。这里,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个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守信为核心、政府守信为保障,融观念、制度、机构等为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为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信用生态环境。

(2)加强管理,推进法规建设,构建统一的物流大市场。首先要设置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规划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要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同运输方式的管理职能纳入到统一的部门,避免多头管理,以提高政府的规划预测功能、协调效率,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要加快立法,以统一的立法规范构建起全国统

一、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物流市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

(3)制订优惠政策,推动物流市场的发展。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将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税负,促进物流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物流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实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并允许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制定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形成与完善。

(4)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政府应指定国家技术标准管理机构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的计量标准等;对物流安全和环境保护制定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环境保护责任法等,以保证物流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同时,支持并敦促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作业和服务的标准,统一物流用语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加快、强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5)加大对物流教育与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构建起现代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3 加强对仓储业的认识

仓储行业正面临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不在于质量方面,而在于其价值方面,仓储业者为客户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经过处理的有意义的信息。人们正着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分拣及仓储形式,力图将运输业者、配送业者,甚至市场营销和广告业者联合起来,这种新型的“增值”分拣流程,由各方面组成联合体共同完成。

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使仓储业人士对客户有了新的认识,仓储企业力争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也应想到其所服务的客户是否保持相当的竞争力。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对仓储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千方百计让客户满意,还需确保是在为一个有生命力、有前途的客户提供服务,这样,仓储企业的服务才能得到回报。

仓储行业革新的内容还包括:①仓库的职能要从单纯的储存扩大到资产经营管理。越来越多的产品“增值程序”已在仓库里完成了,仓库已成为大规模的生产厂与最终用户间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仓储的工作中,加工生产和市场营销的比重越来越大。仓储和运输的界限也不很严格了,已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休来考虑,它们的进度和日程安排是统一进行的,许多物流界人士一致认为,客户的购买力和购买数量还将持续增加,对仓储物流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仓库逐渐向大型、适合产品流动型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库内卸货平台式库门的增多,甚至在库门设置多个卸货平台,以适应货物快速流转的需要。高成本的分拣、包装系

统对仓库来说并不适合,因为仓库面对的是形形色色、要求千变万化的客户,在操作机械上大做文章就会得不偿失。有效的办法是在信息技术以及软件和信息管理上提高水平。②仓库的经营战略关键在于“灵活”二字,仓库必须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目前,仓储业正向综合物流服务业的方向发展,物流行业的经营正以努力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物流组织者需要将那些在资源上、业务基础方面各占优势且相互补充的个别经营者结合起来,以形成整体实力,这被称为“经济一体化”。

4 仓库的管理

加快仓库的货物流转,提高服务质量并非一定要增加投入,还需在节省上作文章。仓储业要想突破夹缝,在竞争中取胜,发展自动化不失为明智之举。库内的货物流转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从操作设施、系统布局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人手,就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1)货物的码放方面,可将粗大笨重的东西放到较为靠里、靠上的位置,将日常用品、周转量较大的小件物品放在较外、较低的位置。作为配送中心来说,可以将经常配货进、出的物品就近存放,以节约查找的时间。

(2)研究物品流转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对于在特定时间大量有规律流入(出)的物品,可以划定专门服务区域,并配备高效率的专门用途的传送设备。

(3)仓库无论大小,最好指定专门人员对仓库的可用空间进行合理化安排。将整座仓库划为面积不同的区域,并编上代码。

(4)条形码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应用将大大方便库内的物品管理,只要仓库的经营者不断地做自我检查,“在哪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好”,他们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5)操作过程中根据送货卡车的日程表,提前做好接货准备;事先了解即将到库物品的包装状况,准备适合的接转设备;保持库内清洁,特别是货架死角的库内通道;货到之前就应设计好存货布局,不要等货物入库后再临时调来调去。

(6)最大化利用库内空间。向高层发展,对于形状规整、稳定性好的物品就要尽可能码放起来,以节省空间。或选用标准尺寸规格托盘0或货架存放,并配合使用占地省、托举功能好的叉车,将体积相当的物品放在一起。

(7)使用得力的人手和工具。对仓库工人进行培训,使其对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能独立处理,并减少工作失误。改善库内工作环境,提供顺手的工具。

(8)使用条形码。条形码可用于收集数据、核查资产、装卸卡车及分拣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方仲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谢如鹤, 罗荣武, 张得志等.物流系统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3 张福荣.物流管理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第三篇:中外动画的比较研究(论文)

(一) 中国动画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 另外,国产动画形象不可爱、不好玩、缺少幽默夸张,故事老套,不吸引人,已是多年的老问题。而且,国产动画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也显得过多。业内人士指出,现实题材应该是动画产业的主战场。贴近生活的动画片可以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从而引领更广阔、多层次的衍生产品市场。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所以我们这年龄阶段看动画没什么大不了的。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次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几年前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看见《灌篮高手》后也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迪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 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CAINAX、SUNRISE、东映……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造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像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的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稚园动画”。

(二) 问题与对策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 对动画概念的错误认识及对观众年龄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被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海底总动员》。

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② 题材陈旧且无聊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创作大都局限于改编动物童话、民间神话、古代故事,缺少反映青少年现实生活的题材。一些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片,由于其产生的年代局限,多少存在明显的说教色彩,缺乏亲切感和童趣,这只能说是成人眼中的动画形象。国产的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

二、三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

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贴近青少年生活)。 ③ 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纸”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有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

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画)相比,就连传统上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儿童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④ 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电视台动画部”或“××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支持的,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有市场又没有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

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⑤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经此借口偷工减料。

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⑥声优质量低劣

中国播出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倒没什么大的出入。

解决方法:提高配音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声优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加工更正规化。进口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蓝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

我国总是引进一些外国动画,在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且内容要绝对“健康”(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莲灯》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那当然与《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媒体报道《宝莲灯》首场由于张信哲出席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的悲哀又是什么!

国内现阶段的不少青春漫画作品,或多或少都摆脱不掉日本动、漫画的影子。在我们开创自己的青春漫画、动画新类型的阶段,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探索和发展中国风格的本土青春动画片需要一个过程。如今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国内的创作者已经具有了这种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相信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会因模仿与学习而丢失。

(三) 它山之石

中国动画始于1926年“万氏兄弟”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至1936年,他们撰文高度赞扬美、苏、德等国的动画作品,并提出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以此为始,万氏兄弟开创了中国动画理论的先河,并使中国动画片从40年代起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举在亚洲取得了领先地位。

翻开《世界动画史》,对上个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动画的介绍有4页,而对日本动画的介绍不足两页。但从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介绍看,关于中国的不足两页,而对日本的介绍却有7页之多。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中、日动画之间的差距。同时,鉴于美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所居的特殊地位,我们也愿把美国动画的一些特点列出加以比较研究。 在对三国动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时,我们从美、中、日三国动画片在艺术风格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考量:我们认为在这方面美国是真正居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动画风格从三四十年代起就有了革命性的发展,他们首先摒弃了动画人物必须是喜剧化的固有观念,又有效防止了将动画人物变成画出来的演员这一限制动画片特有艺术表现力的创作风格,提出动画是用抽象的风格直接表现内容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美国动画片中的人物及其性格都能得到多层次的塑造,显得丰满而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动画理论的发展,使美国在世界动画的统治地位从此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而日本的动画片使用的却恰恰是这种被美国同行摒弃了半世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戏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它们虽很有市场,但比较公允地说,日本动画人物的塑造就其艺术的深刻程度和表现力而言,不仅无法与美国相比,就是与部分优秀的中国动画艺术品相比,也有不如。

《北京晚报》前不久曾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动画太弱智》。作者在文中根据一项动画调查提出:“国产动画在小学以下反响还可以……初中观众几乎被日本动画一网打尽。”而之所以“初中观众几乎被日本动画一网打尽”,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动画缺少青春偶像片,这只能说明我们国产动画的受众面还不够广,适合中高年级孩子看的作品还够多,但这决不足以说明中国动画的“弱智”。文章过分褒扬日本动画而贬低我们自己作品的观点大可商榷。事实上,该文中所说我国中学生对日本动画情有独钟的现象,恰恰反映了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我国电视一代的文化品位。换句话说,这种热衷只能说明电视一代对文化和娱乐的浅薄需求。假如我们依照如此浅薄的文化品位来夸大日本动画的艺术价值,无疑将给我国动画事业本身带来一场灾难。

实际上,在世界上受通俗文化冲击最强烈的美国,当电视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动画界也曾面临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同样的问题,也走过相当长时间的弯路,但他们最终走出了浅薄艺术的藩篱,电视时代美国动画超级巨头海纳•巴贝拉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海纳先生在80年代对曾为本公司赢得巨额利润的粗糙动画作品提出尖锐批评并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我有时看我们好些片子时真恨不能钻到椅子下去。”这种觉醒使美国动画界许多有识之士坚持沿着高品位发展道路前进,为在美国的电视一代中保留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四) 前景

最近,上海美影集团制作的青春动画片《我为歌狂》已经在上海及其他地区播出,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中央电视台目前也正在制作系统动画片《梦里人》。该片原是一部在初、高中学生及部分大学生中备受欢迎的原创漫画作品。在众多动画节目里,这类反映国内中学生校园生活的青春动画片吸引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关注。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动画界的有识之士并没有走简单模仿日本动画片作品的道路,没有单纯为市场而适应电视一代的浅薄艺术品位,没有用我们的作品加入摧毁青少年想象力的行列。中国有志气的动画工作者们在自己的探索尚不成熟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将在艺术上征服欧美主流市场视为已任,从未放弃用动画这种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更为深刻、更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而不是简单地适应青少年的文化品位。承担起拯救下一代想象力的重任,成为我国动画工作者矢志不移的目标。

中国动画的明天,将是灿烂的。

五、研究体会

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我们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得并不深。后来我们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查找有关书籍,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与鼓励,分工合作,不断讨论与修改论文,最终得出研究成果。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不仅需要大家的团结与努力,还需要用亲自实践来证明理论。我们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这次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了解到现阶段中国动画业的一些问题,并分析总结出其原因及出路,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也献上了一份力。以后,我们将会继续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工作。

第四篇: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祛鬼。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例如广东陆丰就有一座桥取名为迎仙桥的。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民间相传当地水神肆虐,为祈求神明点化,迎接仙人常临人间驱邪造福而建。"仙桥夜月"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 在中国,桥梁被视为人与人沟通的象征,具有迎嫁送娶、行礼往来的用途。《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修建了浮桥。公元前540年秦公子鍼投奔晋国,在临晋故城西南蒲津关附近黄河上架浮桥。桥梁在构架两方的信任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跟中国民俗风气的浸化不同,外国的古代桥梁建筑往往侧重于宗教朝廷意志的表现。位于罗马城中跨台伯河的苏布里齐桥,因霍拉蒂斯·可克尔斯(Horatius Cocles)在桥头保卫罗马事绩而著称于世。后人对此曾歌颂不已。而到了中世纪时代,因宗教缘故而建桥更是风靡西方。例如捐助一座祈祷用桥,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又慈善的义务。当时由牧师领导造桥,大家以为不仅可以减轻罪孽,而且还可阴功积德。 桥梁建造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由此,一时一地之风可以想见。 建造的方式特点

古代交通不便利且通讯不发达,人们建桥的技术经验得不到广泛传播。于是人们靠自己尝试自己摸索,创建出一座座独具风格、因地制宜的桥梁。因为各地水文等地理环境不同,桥梁建造势必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此外,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所以,古代桥梁结构模式的采取与功用和审美有关。 应该说,一座古桥不仅仅是现今所呈现的模样。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它也许经历了多种结构模式。可能一开始只是浮桥,然后逐渐变为木桥,再到石桥。但无论如何,建造者始终有自己的审美倾向。中国古人比较崇尚古典美,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和谐、优雅和古朴。这种风格的代表无疑就是石拱桥。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在技术和审美效果上,这类桥梁占有先天的优势。

西方人比较追求自我体现,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气势雄壮、雍容华贵。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有着一群科学家、艺术家帮助建桥。如达芬奇,他既是画家,还是数学家、理学家、桥梁家。所以,桥梁在西方也极具艺术特质。在威尼斯当地,有句谚语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的特色。而在水流纵横的威尼斯,桥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其中有一座由大理石建成的利雅托(Rialto)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可见,西方桥梁与文化气息浑然一体。

与外国的古代桥梁相比较,中国桥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渊沟谷一带之外,还被广泛地采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韵风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那数量众多的桥,造型秀美,体量适中,色泽淡雅,风格各异。在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增添了些迂回曲折的观赏情致,而当地人们生活的闲适和意趣也就略见一斑了。 文化形态的呈现

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它就与周遭的一切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跟其他建筑一样,每座桥都承担着历史的变迁和年月的变更。在这默默无声中,我们看到那残骸遗迹里古老文化的沉淀。因此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置疑。诚然,桥梁并不是纯粹的死物。有别于大理石那冰冷的温度,桥梁是鲜活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换句话说,桥梁正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加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桥与诗文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像河北赵州安济桥,古今人们均称颂不已。 “车马人千里,乾坤此一桥。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一诗中这样赞美它。

“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又这样称颂。

对于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芦沟晓月》中,对芦沟桥的景色作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踏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此外,有关桥梁的神话、寓言和传说比比皆是。例如“尾生抱柱”、“牛郎织女会鹊桥”、“喝断当阳”等,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西方桥梁文化就稍微显得单薄一点,这可能与他们的审美情感的生发方式有关。中国古人较为内敛,自我情感不易外露,自然而然地转为神韵的体现。西方人比较开放高昂,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他们放弃了可以激发想象力的建筑理念。

除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蓝本进行加工外,外国古代桥梁很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中有些桥梁反而因军事战争和宗教宣扬而著名于世。 民俗生活

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小桥可以没有水,却不可以没有“人家”。或者准确地说,有桥的地方,必定会有人家的出现。发展至今,桥与民俗已经难舍难分,而且是相得益彰了。

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上。作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桥梁常结合了民间的习俗,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纯真善良的愿望。

往昔春节期间,北京人“走桥摸钉”——抚摸故宫大门上的铜门钉;南方人“过桥走百病”,意在消灾祈福;江苏吴江水镇同里有小河15条,小桥49座。其中,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布列成“品”字形。人们将它们视为“吉祥桥”;孩子满月、青年人结婚、老年人满66岁等,都要从三桥上走一遭。当地人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农村的民俗风情,于此可见一斑——这一点在国外并不多见。 然而有一种现象在古代东西方都曾有过,那就是桥上的贩卖。每当走在斑驳不平的桥面上时,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桥的两边该是多么的热闹繁华。在等级贵贱分明的古代,大概只有这一空间能容纳社会里那些贫贱的脚色。在中国,可能是卖货郎、乞丐和失意的文人。在西方,可能是卖艺人、小贩子甚至娼妇。以桥为依托,他们惨淡地经营起了各自的生活。 小结

虽然中外古代桥梁存在着审美、价值、文化倾向的差异,我们仍不可以忽视历史上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应当说,它们的影响是双方互动型的。

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多次介绍中国的古桥。葡萄牙人比莱奥特·佩雷斯、德国人冯·布雷姆·休杰吉斯特、英国人戴维斯等,皆先后于1577年、1796年及1880年到中国游览,并在他们的旅行笔记中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桥。他们对中国古桥称赞不已,并对中国桥梁建筑工人赞不绝口。

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1675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曾派人邀请中国桥梁专家前去讲课。在唐宋、明清时期,很多中国高僧和旅日华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的鸣潼桥、长崎的眼睛桥、锦带桥等,也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而且,锦带桥还仿照了杭州西湖苏堤拱桥的样式呢!

至于西方对中国桥梁建筑的影响也是自不待言的。例如东汉时期,从西域往返印度取经,看见了悬桥和索桥。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去印度,则看到了铁链桥。还有丝绸之路与西方的往来,海上航运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使桥梁技术经验乃至文化,都得到影响以及借鉴。

也许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对比,能够为中外民族文化的理解沟通提供可能和方便,而这恰好是世界上所有桥梁的共性。

第五篇:中外高校图书馆的比较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国外,图书馆也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本文把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作为参照,以点带面,比较中外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找出差距,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期中国大学图书馆办得更好,为教学科研服务。

总体上讲,中国高校图书馆与美国高校图书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又直接影响到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这些差距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服务观念,服务意识比较

高校图书馆的最主要职能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读者服务,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工作人员应具有清晰自觉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国外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好。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图书馆提倡微笑服务,细节服务。工作人员在接待读者时,首先需要微笑服务,询问读者需要什么帮助,对于前来提问的读者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没有读者需要的资料,至少要告诉他们怎样找到所需资料,不能用“没有”两个字把读者打发走的。在美国,读者无论进入哪所高校图书馆都随处可得各种各样的关于图书馆的介绍。这些介绍以活页、纸笺的形式摆放在各入口处或楼道里。介绍内容包括图书馆的概况,图书馆的各种规定,新书介绍等应有尽有,一目了然。其他一些方便读者的细节问题,图书馆考虑得也很周到。如在阅览桌、目录柜、微机旁放有许多小纸盒,内装纸片和铅笔,读者可将所查阅内容随手记录到纸片上。每个细微之处都极大方便了读者。反映了以人为本,一切为读者着想的服务理念。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为读者着想的思想。“没有”是打发读者的常用词汇。致使一些读者蒙受损失。在细节服务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也不十分注意,一些图书馆的大厅里,没有该馆的平面图,也没有关于该馆的介绍材料。某些阅览室牌子也不明显,致使一些读者到处询问,个别读者扫兴离馆。诸如此类的一些细节问题,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服务观念、服务水平问题,应加以重视和改进。

二、服务社会化的比较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除本校的师生员,工外,还包括校外的社会读者。向社区、社会开放服务是国外高校图书馆的一个突出特色。在强调为本单位服务的同时,还强调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国外公立大学图书馆一般都对公众开放。另外,国外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在加拿大,如在本馆借不到所需书刊,便可通过本馆向外馆借,并且手续简便,只要按规定填写申请表,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替读者办理妥当。我国则很少强调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管理上显得十分严谨、封闭,服务对象仅限于本校师生,一般不对公众开放。如果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能够扩大其服务对象的范围,为社会服务,势必能够推动当地教育 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在馆际互借方面,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受传统封闭思想的影响,各馆之间各自为阵,闭馆自守,资源共享意识差,很少开展或没有开展馆际互借,致使一些资源重复浪费,而另一些资源又奇缺,导致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比较现实的途径就是广泛开展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互通情报,互通有无,充分发挥社会图书馆资源的作用,解决图书文献不足的问题。

三、图书馆员素质比较

国外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馆

员队伍。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员学位之高是无法比拟的。美国普通馆员普遍具有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专业馆员必须具备图书馆硕士以上学历或其他学科双硕士、博士学位。具有以上学历的人还需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格认证。美国馆员由于学历起点高,他们掌握图书馆学、现代信息学等专业知识,懂得某个专业的学科知识,熟悉馆藏和网络信息分布,能够熟练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帮助读者获取信息,解决疑难问题。因此,图书馆员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员其学历结构可分为:(1)博士、硕士及双学位的人员:在北京地区几所高校图书馆人员中约占6%~9%;(2)大学本科学历:包括通过成人自考获得本科学历的人员,学图书情报的仅占10%~20%;(3)大中专毕业生;(4)无学历者:从整体水平看,中国馆员的学历低,学科背景单一,很多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文献整理、登录入库、借阅等工作。比较高级的专题咨询、信息检索、二次文献的翻译等工作不能胜任。公众对馆员的工作认知就是借借还还、看门守摊、取书归架等。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员的声誉和图书馆的学术性。

四、法律保障的比较

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图书馆方面的法律,而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主要内容有:各级政府要建立图书馆。(2)为图书馆征税。(3)图书馆的行政管理人员由行政长官指派的图书馆委员会任命,负责图书馆的经费控制、行政管理和财产管理等工作。这种立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而中国的图书馆由于缺乏法律的保障,生存相对艰难。相当多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达不到规定的比例。

五、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目前的状况是:起步晚,起点较高,人才缺乏,总体建设落后。从历史上看,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左右,而我国的起步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试行学科馆员制度(2002年才正式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北京大学于2001年4月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等。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再加上我国高校图书馆自身原本的发展状况不够理想,所以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与美国高校相比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首先,我国目前有56所高校实(试)行了学科馆员制度,虽然无法得知美国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的确实数目,但可以推测美国的学科馆员制度是普遍实施的,不只高校图书馆还包括其他研究性图书馆;其次,我国学科馆员的人数少,据笔者统计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只有近10名学科馆员,而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数量,有的学校高达70人以上,大部分也都在20人以上,与我国相比高出一大截,可见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学科馆员的人才是极度缺乏的。再次,在学科馆员对口服务的学科分类上,我国大部分院校是以院系为单位,一两个学科馆员囊括了某学科所有的服务内容,调查中我国清华大学的学科分类最细有36个,而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分类一般都在36个以上,乔治敦大学达到了70个。最后,从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关学科馆员的页面建设情况看出,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技术应用得比较成熟,比如将学科我国并不缺乏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相应配套设施,大量商业性网站设计得十分人性化,浏览迅速方便,而高校图书馆网站从整体上设计得十分粗陋,这可以说明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缺乏相应计算机人才,或者说对网站设计和计算机应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航和学科馆员列表结合起来设置超链,给读者使用带来了极大便利,提高了利用效率。综上,我国应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力度,不仅要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的人力、物力等实质条件,还要考虑当前信息时代的环境因素和要求,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在具体工作的实践探索中,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学科馆员发展的道路。

六、用户培训比较

培训方式一般是课堂教学和参观图书馆相结合来进行的。这方面国内外的情况差不多, 在培训的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在美国, 针对全校的师生, 图书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培训班或讲座。主要讲授最新信息技术应用, 包括: 互联网与 Web 利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等。所有培训全学期开办, 师生可随时报名, 随到随学, 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边讲解边演示, 并鼓励学员动手操作, 增强读者获取信息的各种技能。而我国高校图书馆讲座的内容, 一般是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介绍、工具书和数据库的使用、学位论文的检索、应用软件的使用等。而且,据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只是开展了对学术研究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甚至部分学校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都难以保证, 如参考工具书、学位论文等的检索和利用都较少涉及。而在更广范围的信息知识拓展和更深范围的信息知识的挖掘方面, 更是欠缺, 其服务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具体运作细节, 用户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差距明显: 国外培训班或讲座的内容包罗万象, 既有对学术资源的培训, 也注重对非学术资源的培训; 既注重对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培训, 也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培训; 既有总馆对一般的信息资源检索、利用的通用知识的培训, 各个专业分馆更注重对本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培训; 既有对馆藏资源的介绍, 还有结合一些热点问题对社会进行评论性的讲座等。近些年来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增长,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一小时系列讲座”也逐渐火暴起来了,接受培训的用户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培训深度和广度相对偏浅、偏窄。

总之,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搞好图书馆工作的关键。我国高校图书馆要狠下功夫,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图书馆学习,特别要学习外国图书馆员的敬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工作人员的那种认认真真、彬彬有礼地为读者服务,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的精神。除了借鉴,更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最新对父母的祝福语下一篇:在线测厚仪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