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23-03-09

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组织成员,或者组织外部进行交流,而汇报则是与组织内外部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写好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MsoBodyTextIndent” style=““>根据市政府市长的有关要求,现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MsoNormal” style=““>

一、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MsoNormal” style=““>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民营经济作为加快省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改善软硬环境、健全支撑体系为重点,解放思想,营造氛围,强化服务,民营经济呈现出了健康发展的态势。

“MsoNormal” style=““>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全市民营经

济实现增加值900.8亿元,营业收入3204.36亿元,利税276.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5%、22.3%和19.2%,在全省17地市中分别列第4位、第6位和第7位。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9.3%。今年一季度,民营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完成增加值170.3亿元,同比增长17.6%;完成营业收入538.3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税48.2亿元,同比增长16.1%。

“MsoNormal” style=““>民营工业成为发展的主力军。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为365.7亿元、1239.2亿元和145.1亿元,同比增长18.8%、27.3%、38.3%,分别比公有制经济增幅高出3.3、6.4和17.3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分别为39.3%、39.8%和43.7%,同比提高0.

4、1.2和3.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民营工业继续呈现出发展加快,比重提高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

营业收入304.1亿元、利税35.8亿元,分别增长21.2%、26.2%和32.9%,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MsoNormal” style=““>民营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到150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0.49%。力诺、山水、庚辰钢铁等民营骨干企业和平阴碳素、刁镇化工、济阳升降平台制造等产业群体正在不断崛起和壮大,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一季度,庚辰钢铁、明水大化等重点民营企业增长势头迅猛,庚辰钢铁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4亿元,增长55.6%;明水大化尿素和甲醇产量分别增长1.4倍和2.9倍;玫德铸造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永君公司实现利税同比增长618%。重点骨干企业的继续呈现强劲支撑作用。

“MsoNormal” style=““>民营企业社会贡献突出。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极大丰富了市场经济成分,为增加财政收入和缓解社会就

业压力作出了贡献。截止2007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数达到14.1万户,注册资本达到43.8亿元,从业人员28.1万人。私营企业数达到4.1万户,注册资本达到341.8亿元,从业人员36.2万人;仅2007年全市新增注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超过15万人。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共有各类企业55395户,增加了2150户,增幅4%。私营企业39152户,增加3807户,增长10.77%;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59.6376亿元,同比增长30.26%。

“MsoNormal” style=““>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MsoNormal” style=““>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与发展省会经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总量不足。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更远低于南方经济发达城市。我

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量偏少,仅占全省总量的4%左右,比青岛、潍坊、烟台三市分别少3092家、2603家和802家。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仅有18家,无一家过百亿元企业,而全省过亿元民营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过10亿元民营企业达到334家。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低,关联度差,高新技术比重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群体较少,围绕全市支柱产业配套和服务的企业更少,产业链得不到有效延伸,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也是造成我市规模企业数量偏少的主要原因。三是服务体系支撑作用不强。目前,我市民营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技术服务、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建设等方面亟待加强。以担保机构为例,全市110多家担保机构中,服务于民营企业的不足20家,总注册资本仅9.65

亿元。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及5家县区属担保公司2007年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仅有57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市统计体系不健全,对民营经济的考核范围、标准和口径不一致,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和评价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四是发展环境不优。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配套政策措施出台滞后,特别是资金扶持政策仍显薄弱。我市从2004年至今累计提供的扶持资金仅为3475万元,并且与全市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捆绑使用。行政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三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五是“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目前全市民营企业95%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债权融资、上市融资、风险融资、私募融资等现代融资手段还没有破题,另一方面

是贷款难度加大。民企担保主要以土地、房产作为抵押,但受国家政策或者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困难,使贷款受阻。

“MsoNormal” style=““>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打算

“MsoNormal” style=““>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民营经济工作的整体部署,以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牢牢抓住成长型企业这条主线,努力发挥社会服务体系的推动作用,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主要工作目标和打算是:

“MsoNormal” style=““>主要工作目标:2008年,计划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同比增长15%;营业收入3717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税321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计划实现增加值479亿元,同比增长15%;营业收入1518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税167.8亿元,同比增长16%。

“MsoNormal” style=““>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MsoNormal” style=““>提高认识,在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上下功夫。一是建立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主动与各部门沟通与协调,建立定期工作交流机制,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营造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加大实施《条例》的贯彻协调力度,优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三是结合国务院发展民营《三十六条》和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尽快出台我市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MsoNormal” style=““>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为民营经济提供优质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努力加强县区组织机构建设。指导各县区完善和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充实队伍,健全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六大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筛选

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高、管理运作规范”的中小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多元化服务队伍和网络,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优质服务。同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评价考核标准,并进行表彰奖励。三是继续开展全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建设。对诚信发展、依法经营、社会责任感突出的信用企业在享受政策、推荐省级成长型企业、进入各商业银行优秀客户培植计划等工作中予以优惠。计划每年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百家诚信民营企业”评选,以市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

“MsoNormal” style=““>创新融资渠道,在努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上下功夫。一是继续开展分区域、分行业银企对接活动。以“小型、专业、对口”为目的,以注重实效为标准,今年力争在天桥、历城、章丘、长清、平阴召开五个小型银企对接会,加快企业融资步伐。二是继续支持县区建立地区性担保机

构。按照“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提高服务、扶持重点”的思路,加强对现有担保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三是继续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直接融资。按照全市加快上市工作会议的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落实。同时,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模式,积极探讨并运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新路子。 “MsoNormal” style=““>加大支持力度,在增强中小企业增长活力上下功夫。一是正确把握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的侧重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对成长型企业在素质培训、上市辅导、信用建设、信息化推进等五个方面提供组织和指导;二是与财政局联合,尽快制定《成长型中小企业统计快报制度实施细则》,为企业享受扶持政策制定具体方案。同时,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协调财政、统计部门,全面落实成长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积极培养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从今年起,每年选择200家成长型好且

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小工业企业,通过信贷支持、创业辅导、市场拓展等措施,培育成为规模企业。协调财政部门设立中小企业培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对小企业贷款担保额度较大的担保机构予以补助。

“MsoNormal” style=““>强化队伍建设,在不断提高企业家政治待遇上下功夫。一是给予优秀民营企业家以更高政治待遇。与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单位联合,每年组织评选“济南市十大民营企业家”活动,以市政府名义对其进行表彰奖励,并分别授予“五一劳动者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二是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素质。每年组织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进入各级党校进行学习和进修,提高企业经营者政治和专业管理水平。三是建立全市民营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教育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严格自律,加快发展。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与市电视台联合,开辟《创业英雄》栏目,重点宣传

创业事迹与历程,与《济南日报》联合,开辟《民营天地》专栏,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介绍各县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加快创办民营经济网站,搭建信息平台,形成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MsoNormal” style=““>

四、几点建议 “MsoNormal” style=““>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全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担任组长,有关市直部门作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每季度对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度,对急待解决的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行现场办公。 “MsoNormal” style=““>筹备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借鉴南方先进城市经验,建议成立以中小企业为特定服务对象的服务中心。主要职责:一是对全市中小企业“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二是对民营企业在资金、土地、规划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积极汇总反映。

“MsoNormal” style=““>建设济南市民营工业园。建议学习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建设民营工业园和功能区块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指导各县区在其主要工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功能完备、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民营工业园,在土地使用、规划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享受政府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由全市园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制导和服务管理。

“MsoNormal” style=““>建立完善统计制度和扶持手段。一是建议市统计局按照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重新充实有关统计数据科目,完善统计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民营经济统计方法。同时,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要求,取消由市经委沿用农业部乡镇企业司的统计方法。二是建议单独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规定,必须单设扶持资金。目前我省17城市只有我市

和东营市没有单独设立。 “MsoNormal” style=““>

第二篇: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内蒙古** 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

内蒙古**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是以中蒙成药、药材种植、生物原料药、保健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占地240亩,现有职工486人,总资产1.6亿元,资产负债率38%。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GMP药品认证企业、国家少数民族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国家创新基金优秀企业、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自治区蒙药研发中心,银行资信AA级企业。

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一是竞争能力增强。截止2010年底,公司可生产中蒙成药5个剂型138个品种,比2005年增加了4个新剂型72个新品种,特别是“*胶囊”是国家唯一蒙药三类新药,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胶囊”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批件达到24个,企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是发展后劲增大。几年来,公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原始药品剂型逐步向现代剂型转变,到2010年底以形成年产现代中药1.5亿盒

第 1 页 共 4 页 的生产能力,比2005年增加了6倍。公司现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个,国家火炬计划产品1个,独家蒙药产品2个,自治区名牌产品3个,同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品种57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27个。国家重大创制项目抗肿瘤一类新药,在2011年底有望拿到临床批件,为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社会效益显著。为延长产业链条,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公司一方面将产业链条向种植业延伸,搞订单农业,把农民药材种植作为制药第一车间,规范建设药材基地2万亩,年加工中药材3000吨,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种植户3000多户,每亩为农民增加收入3200元,使当地1.2万人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将产业链条向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利用畜副产品废弃物(血液、脏器、骨头)生产高附加值生化产品。2010年,加工畜副产品8000吨,既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间接地也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带动了运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认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素质差,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是基础。二是人才短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关键。三是企业研发能力跟不上,强化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是根本。四是提升产品质量意识不强,打造自主创新品牌、精细化管理是重点。

第 2 页 共 4 页

三、几点建议

1、提升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制定全面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在技术或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技术项目,特别是要对已列入国家“863”和重大创新项目要列入政府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打造知识品牌,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2、引导民营企业重组,培育现代民营企业集团

积极引导产业关联度较强的民营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优化资源为导向,一是对上下游产品关联度紧密的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联营、联合的方式组建产业化集团;二是对那些规模小、产品质量低和同质化的企业通过股份制等形式,组建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推动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打造一批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以及品牌产品。

3、制定政策,留住人才

人才是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民营企业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是目前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民营企业不如大企业,国企不如外企。所以中小民营企业也就变成了为国企、大

第 3 页 共 4 页 企、外企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跳板。为了吸引和留住大学生、外来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建议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对那些为本地企业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给予奖励或优先公租房,解决城市户口,帮助企业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环境,帮助企业留住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4、民营企业急需提高自身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即将形成的时候,民营企业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探索者,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全球化的今天,通过对目前民营企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和审视,使我体会到: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一个好的经营者就是一个企业,一个好的企业领导班子就能发展企业,市场经济就是实实在在的人员素质的竞争。所以,人员素质竞争中关键的关键是经营者的素质,是企业内部的素质,是企业的整体素质,建议要加大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使民营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011年7月28日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三篇: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68万,外来暂住人口70余万,日均流动人口20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26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小县跃升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XX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22个县级市首位。XX年,全市预计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去年同径统计,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XX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XX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XX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

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pp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凡是公有制经济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民营经济也可以享受。进一步开放电信、能源、交通、文化等投资领域。改进企业登记管理,放宽民营企业审批条件,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2、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降低民营经济融资成本。金融部门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试行非全额担保和非完全抵押贷款,扩大票据业务和对优质民营企业的授信服务,探索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贷款。加强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开展直接融资。

3、加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建设。在立法中应体现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立法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各种法制法规中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款。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出台之前,允许各地先行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以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68万,外来暂住人口70余万,日均流动人口20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26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小县跃升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2003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22个县级市首位。2004年,全市预计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去年同径统计,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2001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2001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2004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

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pp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四)主动接轨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去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为33.8%,比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64家,实现自营出口7.3 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20万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国外设窗口、办市场、建基地,形成了市场、商品、商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格局。

(五)主体构成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高。许多家族制民营企业已由“前摊(店)后厂”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53家,年纳税超100万元的民营企业155 家,年出口超5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20家,形成了规模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此外,经营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市组织外语、电脑等各类实用培训10多万人次。在民营企业家中有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分别占35%、36%,外来务工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有11名。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促进了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我市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营经济的先发和活跃。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68万户籍人口的义乌,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60余万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义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在计划经济日用品严重短缺的特殊环境下,凭借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一系列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二是中央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致力优化“四个环境”。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凡是公有制经济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民营经济也可以享受。进一步开放电信、能源、交通、文化等投资领域。改进企业登记管理,放宽民营企业审批条件,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2、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降低民营经济融资成本。金融部门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试行非全额担保和非完全抵押贷款,扩大票据业务和对优质民营企业的授信服务,探索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贷款。加强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开展直接融资。

3、加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建设。在立法中应体现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立法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各种法制法规中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款。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出台之前,允许各地先行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以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2007年度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按照常州市两办《关于2005年度民营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实施《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情况

今年以来,金坛市委、市政府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目标,坚持把民营经济定位于区域发展的“主体经济”,认真落实《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扶持措施、优化服务环境、硬化刚性考核,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不断激发民间创业热情,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

2、帮扶齐抓,形成合力。在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5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企业创名牌规定了明确的奖励标准,最高达50万元。同时,加大了向上争取各项资金的力度,预计全年可获省、市各类贴息、扶持、奖励资金547万元,比上年多争取167万元。在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面上工作指导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实行了“一企一策”和市四套班子领导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工业主管部门和各镇及开发区也实行了领导与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定期走访企业,深入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全面落实在财政返还、土地使用等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增加投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市委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补充规定》,完成三轮审改工作,促使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企业跑项目、争资金、找人才,有力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项目的开工建设。今年我市实施总投资1千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2个,其中:新开工在建的有康泰新型环保制冷剂、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神力塑料包装材料等15个项目,总投资24.9亿元,目前已投入12.5亿元;上年结转今年已竣工的有红太阳科技研发、天洋稀土、鸿瑞昌泰织造、金欧水处理等16个项目,完成投资8.4亿元;今年开工并竣工投产的有盘固湿法窑生产线、艾帛制衣、单晶硅扩产及切片生产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总投资1千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5个,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元,茅山道教博览中心、金家园木板材市场一期工程已竣工。。

3、壮大载体,集聚发展。以加快基础投入和项目推进为突破口,狠抓开发园区建设,制定落实加快“一区三园”联动开发的政策意见,组织开展园区发展“四比四赛”活动,园区集约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全年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7亿元,其中开发区投入4.5亿元,新入园区企业超过200家,新增标准厂房27万平方米,累计62万平方米,厂房入驻率达73%。经济开发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招商引资的集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今年新批的85个项目中,落户在开发区、各镇工业集中区的项目有70个,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比重达88.8%。其中20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全部集中在开发区和金城工业集中区。经济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量分别占全市的74%和71%,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加快建设,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极,成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二、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我市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平稳发展,但与常州市及我市下达的任务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私营企业个数和注册资本差距较大。截止11月底,新增私营企业仅完成常州市下达目标的62.6%,完成我市自定目标的56.9%;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完成常州市下达目标的51.1%,我市自定目标的46.6%。二是镇(区)发展不平衡。1-11月份,新增私营企业数完成率较高的是儒林镇、直溪镇、薛埠镇,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

3%、76.7%和75%,最低的镇只完成年计划的16%,多数镇只完成年计划的50%左右;注册资本额完成率较好的开发区、金城镇,也只完成年计划的54%和52%。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从我市经济总量基础看,实现指标的大幅度跨越确有困难(03年470多户,04年579户,平均每月40多户)。二是一部分镇由于各方面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未能予以充分重视,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为此,我们在明年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把民营经济发展摆上突出位置,变压力为动力,化发展的机遇为发展的现实,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干劲鼓足,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气氛造浓,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组织推动力度加大,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抓实,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2006年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2006年我市民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推进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加快载体建设,培育规模企业,做优服务环境,坚持量质并举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竞争能力和贡献份额,确保全年民营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着重在“六个一批”上下功夫。

(一)创业兴一批。动员千家万户,推进全民创业,仍然是我市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营经济大跃升的一个基础环节和一项基础工作,必须紧抓不放,毫不松懈。高度重视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发展。我们深知今天的工商户,完成原始积累后,就可能是明天的企业家;今天的小企业,就可能是明天的骨干龙头企业。因此,将继续宣传和落实好市委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力激励扶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发展。一是突出“小商品、大市场”,发动千家万户创业。通过发展家庭作坊式生产,带动千家万户创业,逐步做大做强。二是突出“小规模、大群体”,围绕产业集聚创业。水北密封件、河头油咀油泵、建昌绝缘套管等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广大干部群众完全可以靠船插篙,根据本地的产业特色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在模仿性创业中完成原始积累,在群体性竞争中推动产业集聚,在滚动式发展中放大块状经济特色。三是突出“搞加工、活流通”,依托农业产业化创业。鼓励更多的干部、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围绕农业产业化,从事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特畜珍禽、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种养、储运和营销。突破粗放型加工的套路,尽可能拉长产业链,向深度加工要效益。

(二)招商引一批。坚持内外并举、三业并举、大小并举、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并举,把在外的金坛籍“成功人”请进来,把本地有一技之长“能干人”请出来,把市外的“有钱人”引进来。一是突出企业主体招商。企业主动参与招商,招商的时候就有目标、有比较、有选择。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求合作者、投资商,引进人家的新技术、新产品,开阔眼界,参与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二是突出以商引商。坚持“商能招商,凤可引凤”的招商策略,认真做好以商引商工作。坚持引一个客商交一个朋友,交一个朋友又引来一批客商的做法,千方百计扶持每一家外来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坛投资兴业。三是突出载体招商。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打造不同层次的创业平台。立足于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水平实施园区管理,加快推进“一区三园”联动开发,加大拆迁力度,加快连片开发进度,筑巢引凤,虚席以待,加快形成环境优美、服务优质、人才优秀的综合优势。把集聚主导产业、形成项目集群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的大公司进区发展,促进东部工业板块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创新、集聚和产出能力,使之成为全市利用外资的最优载体、产业升级的最佳平台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按照“重点突出、错位互补、集聚发展、形成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提升镇工业集中区,强化专业分工和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园区,使其成为我市调整传统产业和积蓄发展后劲的新阵地。按照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形势,适度超前,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切实提高投入强度、产出密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做好标准厂房的租售,实现产销两旺。

(三)增资扩一批。新上项目是工业发展的命脉,抓工业必须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十分重要,但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同样重要。我们将千方百计引导有条件企业大规模追加投资,扩大注册资本。相对于引进新项目,增资扩股既便捷又省力,风险系数和商务成本也要小得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地域有限、发展无限”的观念,引导企业加快股权结构改造,积极培育发展上市公司,用企业增资发展推动我市工业发展。对于明年开工并竣工投产的扩建工业项目单晶炉和冷轧机械制造、健尔康医用敷料、康美高效农药项目;开工需结转的纺机机械、特种钢管、导电玻璃等项目,今年结转明年竣工投产的晨风高档服装生产线、晶励服装、公路花园等项目,加强跟踪,紧盯不放,强化服务,促使这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产。

(四)规范、转化增一批。一方面我市还存在一批改制企业未规范和个体工商户应申报私营企业而未申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一批无照经营户。为此,我们将组织市有关部门做到两手抓,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取缔。对全市30多家挂着“校办”实为私营的企业,30多家股份合作制企业,80多家民政福利企业要明确规范为私营企业。这些工作岁末年初规范到位。对于因申报个体工商户比私营企业要求低、税费少、财务要求不高,客观上使全市有一批个体工商户不愿申报私营企业的情况,切实做好这部分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的转化工作,对已达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落实政策,搞好服务,积极引导他们向私营企业过渡。在两年过渡期内,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实行税收定额征收办法,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要取缔一批无照经营户,从而达到取缔一户发展一片的目的。

(五)服务扶一批。坚决贯彻《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补充意见》,为企业的生产、建设提供各项保障和优质服务,切实保障投资者的一切合法权益。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协调沟通,主动服务衔接,为企业多做事实。加大政风建设的督查,以“政风热线”为窗口,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软环境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优的软环境。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尤其是24个投资超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实行领导挂钩负责制,强化职能部门的跟踪服务,分级定期研究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继续落实好“一企一策”政策,充分调动项目实施单位的积极性,确保一批重点技改扩能项目顺利实施。积极化解项目建设瓶颈,重点针对用地、融资难等问题,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推动银企对接,培育信用担保机构,确保各类项目按计划实施。加强软环境建设,落实好各项规定,放大环境对投资的集聚效应。

(六)考核促一批。市、镇两级成立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工作,确保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切实把“有效投入年”活动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抓手,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抓出成效。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利用各种渠道,扩大宣传,层层发动,并有重点地选择一些重大项目,集中现场开工、现场推进,使招商引资、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深入人心。强化考核,落实责任。把有效投入和利用外资、引进民资结合起来,继续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责任制,定期召开督查会和推进会,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同时,继续大力开展园区集约发展“四比四赛”活动,促进园区加快投入。加强分析,狠抓进度。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分月搞好分析监测,及时跟踪进度,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全年民营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或超额完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材料下一篇: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