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变式教学方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现思维意识的发散,并在追求新型活动方式的角度上,对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也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解。本文主要就变式教学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变式教学的应用方式,从而能够在加强课堂创新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变式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1: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的变式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高中数学对于学生而言是难度十分高的一门学科,相较于初中数学具有更加抽象的数学理念、数学定理,使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经过与理解行为变得更加烦琐。因此,文章根据高中数学函数概念的变式教学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概念;变式教学

一、引言

函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起到贯穿知识点的作用,是高中数学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丰富的实际例子和一些易懂的变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抽象函数思想进行理解,以便学生运用抽象的函数思想解决实际函数问题,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在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注重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加强对三种基本函数模式的应用。

二、变式教学及其在函数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函数概念的发展历史。每一个数学上的突破,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很多数学家的努力。“函数”一词最早在1673年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进行自变量数学研究时提出的,之后,函数概念就开始被很多数学家使用。函数概念从形成到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变量说

“变量说”有一个经典的函数符号,即 ,其含义是,函数是一个由变量与一些常数以任何一种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

(二)对应说

“对应说”是针对函数式 中 取值 取值的对应关系,就是 有不同的取值,那么就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 值,称为 是 的函数。

(三)关系说

“关系说”是在19世纪末期被数学家提出的,它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均突破了以往数集的限制,扩展到任意集合。在现代函数的数学教学中,把现代函数的“函数观”以集合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式为 。含义是,从集合 到集合 的一个函数。就是集合 与 的一种特殊关系——映射,它深刻地展现了函数的本质“对应关系”,也充分反映了函数的三要素。

了解了函数概念的发展史后,我们知道函数概念是有多么的深奥,所以在高中函数教学中,教师都运用变式教学来进行函数内容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变式教学呢?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借助学生最容易看懂和接受的图形表现出函数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还有一种方法是变换概念,就是指向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概念或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变式教学在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形式有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图形变式、教法、学法变式。其中前两种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最多的。综上可以看出,教师运用变式进行数学教学,是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教学,把函數的本质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概括出来,然后总结出函数概念,让学生通过变式教学区分出函数本质和函数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得更加自如。

三、函数概念的变式教学

(一)函数概念的意义建构

函数概念从认知心理学上来说,属于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的含义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以区别和辨别事物。函数概念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新知识和长时记忆建立相关联系,就是认知心理学中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让新知识和原有命题网络、原有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函数概念教学时,就要运用变式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长时记忆。每个人的长时记忆系统实际上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记忆时,是根据信息的意义来进行记忆存储的,而不是根据信息本身。所以,教师在概念数学教学中,要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展现概念内涵各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映射和集合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反映出感知过或思考过的数学知识,形成函数概念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对映射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图1 图2 图3

综合映射的概念:集合 当中任何的一个元素在集合 当中都一定要有唯一明确的元素与其对应。图1当中,集合 当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 中都有一个元素与其对应,也就是生成了集合 和集合 的“对应关联”;图2当中,集合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 当中也具有唯一明确的元素和其相对应,生成了“多对一”的相对关联;图3当中,集合 到 的相对分别具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相对关联。三个图当中所展现的集合都和映射的概念特性相一致,也就是具备“任何性”和“唯一性”两个前提。挑选的三个图是相对简单、直接的,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映射的概念。

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设立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其中以实践经验以及原有的认知构成当中提炼和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概念来引入变式教学。

1.提出问题:我有张白纸,把它撕成两半, 将它们重叠后再撕一次,重叠后再撕一次……那么撕扯4次之后把所有的纸重叠放置有几层?8次呢?18次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假如一张纸厚0.1毫米,那么撕纸15次后把所有的纸重叠放置有多高?有一个成年人高吗?如果撕掉20次呢?(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纷纷讨论起来,当计算出撕纸15次后得到32768张纸,重叠后高度为3.278米,撕扯20次以后重叠高度为104.8576米的时候学生都十分惊讶。)在概念导入的时候,选取实际的例子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存在于平时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所以要学,要好好学。

(二)不同函数模型的运用

在高中阶段的函数教学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运用函数模型处理现实问题水平的提高、对函数理念的把握,把提高运用水平练习作为目标。在课本内容的设定方面,高中时期主要牵涉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三个类别,这三种函数的上升转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串,使学生在持续地观察、思考以及探索的过程当中,弄明白三种函数的上升差距,培育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水平。第一,课本先设立一个确定投资计划的问题情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提供解析式、数表以及图像三种代表方式,之后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当中感受直线上升以及指数爆表,另外有助于学生懂得怎样挑选合适的代表方式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剖析。第二,设立一个挑选公司奖励模型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对数函数上升模型的特性。第三,提出疑问:三种函数具有怎样的上升差距?在这个环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数值与图像两个视角展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转变状况,同时指引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它们的上升图像的差距,使学生感受这些函数模型在叙述客观世界转变规则时候各自的特性,加深学生对函数的连贯性、可微性、可积性等关键属性的认知,慢慢提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去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技能。

(三)函数概念的认知误区

1.函数就是曲线。从函数概念能够看得出来,函数具有数形结合的特性,它是表达两个变量对应关系的一个关键数学模型。一般来说,凭借曲线可以直观呈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联。在教学当中,可以运用变式教学当中的错误例子进行说明,比如, ,它代表集合 到 的映射关联,这也恰恰是当代函数的实质,它是经过集合而不是曲线来呈现映射关联的,凭借此让学生明白曲线和函数并不是同一个道理,曲线仅仅是函数的一种表达方式。

2.函数就是解析式。函数解析式属于函数运算的一种改变,也就是从不利于参数加入运算的几何状态转变成易于运算的代数状态,在这样的状况下,解析式的函数概念应运而生。实际上,出现函数就是解析这样的认知误区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函数解析表达式的不唯一性,也就是一个函数要由不同的解析式来进行表达,例如:

这两个解析表达式表达的是同一个函数。所以,一个函数其实就属于一个解析式或者说一个解析式就属于一个函数的理解都是不对的。在变式教学的例子方面,所挑选的表达式应该具备代表意义,例子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起到引起学生共鸣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再好的理论都是来源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函数概念的教学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是重点,也是困难点。不管运用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重视基础的函数概念教学。同时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到课堂教学当中去,持续归纳和探索,强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领悟、生成、同化、运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意义以及外部的延伸,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晨,李晨明.基于函数教学的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分析[J].法制博览,2016(01):284-285.

[2]张静.新旧课程下高中数学函数概念一节内容的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21-24.

作者:范粤

变式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2:

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变式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现思维意识的发散,并在追求新型活动方式的角度上,对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也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解。本文主要就变式教学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变式教学的应用方式,从而能够在加强课堂创新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效率;变式教学;中学数学;教学方式

引言:在中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式教学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在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理念下,变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对于数学知识内容和理论命题等知识实现合理的转化,并变化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能够在排除表现现象的影响下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化的分析与细致的探索。通过这种形式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以此来提升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变式教学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一)变式教学的内涵

变式教学就是利用变式的方式来开展有效性教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以及相关问题的不同角度分析,从而能够在变式的过程中分析其涉及到的各种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和解题思路之间的关联性特点。变式教学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的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科学、合理的变式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帮组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变式教学的原则

1.启迪思维的原则

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发展与延伸。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直接关联到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因此,在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确定当前的教育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数学问题之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进行综合性的界定。首先,数学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思维的开始,需要有吸引学生的特色,或是有趣味性的情景设置,尽可能地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启迪性的变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思维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创新的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学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自由教学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沿阵地,在一个相对自由、和谐、积极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思维。在变式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变式策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创新寻求新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因此,在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是作为教学目标长期地进行重点培养的。

二、中学数学变式教学的作用

(一)结合变式教学,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内涵在人脑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数学知识概念和定理内容就是对其基本的属性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宏观意义的角度分析来看,要想做到这一点却十分不易。为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时,就需要合理设置概念式的变式教学,从而能够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理解与分析,排除题目已知条件和各种陷阱的干扰效果。在这种概念性的便是教学上,学生就能够真正的对概念本质属性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建立当前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二)结合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为此加强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能够促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出自身的学习主观性特点。变式教学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各种定理内容进行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变式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知識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而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化分析。同时,在变式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重组”等角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新鲜感与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此来产生长久学习的不懈动力。

(三)结合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创新,精心设置教学问题和教学环境。并要求在层次性设计的基础上明确当前的练习题内容,让学生能够从实际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和体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能够从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中实现良好的思维过渡,进而在此类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探究解题的便捷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能够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体现,引导学生改善自身的思维惰性,转变思维定式对自身的实际影响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何种变式教学方式,教师都要结合变式点作为当前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变式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知识概念,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能够在提升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角度上促进自我发展。结合变式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探索“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教学设计内容,从而在增加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角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率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敏桂.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变式教学方法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9):157-158.

[2]项雪珍.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变式教学方法探微[J].华夏教师,2016(10):38-39.

[3]尹丽雅.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变式教学方法探微[J].学周刊,2019(19).

[4]吴少容.浅谈变式教学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J].中学数学研究(高中版),2011(3):12-13.

作者:张祖胜

变式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3:

研究式教学管窥

研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素质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基本目标,以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管理人员为主导,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研究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研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研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学校的教学中得到一定范围的运用。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不是一种特定的具体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形态,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科学理解研究式教学,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掌握和理解。

1.从教学主体上体现研究式教学。教师的角度主要体现为研究式地教,从学生的角度主要体现为研究式地学。研究式地教强调教师主导性,研究式地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研究式地教是基础和前提,研究式地学是研究式教的根本目的,没有研究式地教,一般不大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式地学,有的可能只是形式多样,课堂热闹轻松;没有研究式地学,研究式地教也就偏离了其根本目的。因此,教师研究式地教与学生研究式地学必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体现研究性。体现为教学内容的研究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式,内容是根本,方法是实现形式,内容的空泛或陈旧,无论用什么方法也难以推动研究式教学,即使做了,可能效果也差。研究式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方法是推进研究式学习的根本手段和途径,两者也必须实现有机结合。

3.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研究性。体现为教学实施环节的研究式和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大研究式。教学实施环节是研究式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如何把设计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互动,教学互长。从广义上来说,研究式教学除包括教学实施这个中心环节外,还包括实施之前的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的配套环节、总结环节等全过程。

研究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式教学要求使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课堂,以增强教学的科研含量,研究式教学要求把教学的全过程及其每一个环节都看作是科研的对象,把研究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二、在“内容”上体现研究式

研究式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开展和深入的,其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科研含量,对学生关心和提出的问题有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做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解答和阐发,给学生以启发,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一定要有科研含量,一定要有科研成果作基础和支撑。教师讲授的应该是研究性的成果,要通过研讨放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论成果。

1.在内容上要有教师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达到有所启发、发人深思、拓宽视野和思路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不是大师理论的复述者。独立思考是教师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此教师区别于彼教师的最大特点。要求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实现一体化,科研要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科研成果要以多种形式进入课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论坛式教学都必须有针对教学主题的理论分析工具、理论分析框架和研讨空间。

2.课程内容比较“新”值得探讨。比如一些政治课题,必须是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体现权威性和前瞻性。最重要的是选题新:选择倍受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课程的切入点也得新,老课题要有新的角度,新问题也要有好的角度和切入点。

作为研究式教学与纯粹科研还是存在差距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存在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上表现不一定突出,甚至存在教学一般或者较差的情况;同样,有些教师作为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课程效果普遍叫好,但其科研能力不一定非常突出和拔尖。这除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外,教学内容的设置、布局和构思也非常重要。

3.内容上要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提高课程内容的可听性和可接受度。搜索丰富资料和案例,资料要新,要有说服力,特别是可信度,对于来源不清的资料最好要慎用、对于计算口径不明的资料不要用,资料也应为我所用,从课程需要出发,作整理归纳,最好有自己的实证分析。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都是理论分析,再有深度,但学生可能听不进去。另外,为增加课程的可听性和可接受度,除教学方法外,必须要有丰富的案例,案例比单纯故事和游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4.整个课题的结构完整、体系健全。课程具有良好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教师在构造课程时,出奇制胜当然是可以的。把古今中外的学说旁征博引,但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体系,或者脱离课程的框架太远,很可能把学生搞糊涂了,学生了解教师的框架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容易忽略培训的根本目的,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三、在“方法”上体现研究式

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和“船”。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一种进行自我能力开发的环境和舞台,形成一种由教学双方共同探求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变成围绕一个教学专题,由教学双方共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和工作流程。要在“方法”上体现研究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教学形式要多样性。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是一个系统,一个群落,它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几年来,我们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参与互动式、现场教学式、情景模拟式教学、课题研究式、学生讨论式等十几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完备的研究式教学方法群。

2.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在“方法”上体现研究式,仅仅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懂得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即使是一种教学方法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如研讨式教学因其灵活方便,形式多样,在一些学校得到开展。一是课堂研讨,主要形式有:“1.5+0.5”(1.5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1+1(1小时教师讲授、1小时课堂讨论)”、“2+0.5”(2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0+2”(课前将讲稿发给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2小时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二是课后研讨,包括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生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

3.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实用性。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来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务实是统一的。教学方式创新成果的运用要务求实效。这些年来,对来之不易的创新成果,我们要把它们运用好,不断规范和完善。运用好,本身就是创新,是否运用好,关键看是否取得了实效。要把取得实效作为运用教学方式创新成果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方式的创新

上,学习和借鉴是必需的,但一定要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单纯说教式授课,实践证明效果不佳,课题教学同样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归纳式、各种提问式等等,对提高课程的可听度和生动性是有益的。

四、在“环节”上体现研究式

推行研究式教学构建目的是增强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真正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环节是不够的,如果认为研究式教学仅仅是教师的事显然也是片面的。要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必须树立大教学的理念,必须在所有环节上体现研究式教学。

1.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贯穿研究式。教学实施是研究式教学中心环节,首先教学内容必须有科研含量,要有教师独到的见解和思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学方法研究,确定内容的取舍、讲授的重点、授课的方法和时间的分配等,授课中也要注意“察颜观色”,及时校正讲课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有机融合。此外,找准此课在整个课程系列中的位置,精心构思,合理布局,对哪里以清楚明白教育人、哪里以深刻思想启发人、哪里以生动事例感染人等等,自己都要心里有数。

2.在教学组织环节讲究研究性。教学组织环节是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要增强教学的研究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课堂前的准备和课堂后的讨论、总结和反馈。(1)准备要充分:一方面要精心准备课程,讲题的精心设计、资料的搜集、素材的选取,要有充分的调研基础,同时要强化集体备课的优势和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搞好研究式教学。要在授课前做充分的调查了解熟悉教学对象。另一方面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比如,政治课题的案例教学,从确定主题、选择案例单位、撰写教学材料到备课、课堂剖析、互动交流等各环节都贯穿了研究性的主线,体现教与研的一体化;现场教学在确定主题之后,必须在多处调研、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好现场教学点。(2)总结反馈要提升意义:总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总结反馈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对内容认识的强化和提升,即“学”的提升,也是为了总结分析课程优缺点发现课程的不足之处,即实现“教”的提升。

3.相关配套环节服务研究式教学。尽管不同教学方式的配套辅助环节也不同,但必须肯定的是配套环节是研究式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不是简单地抓好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环节就能够实现的。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管理不完善或教学方式运用不当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研究配套创新措施,整体推进研究式教学。(1)需要树立大教学观。确保实施过程中的密切配合、有序、高效。把各个教学细节落到实处,确保实施过程中的有序、高效。(2)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推行研究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和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者先接受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健全各项学生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分类别、分层次的管理等等。

总之,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式教学应该是: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的有机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各类学校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李淑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化实验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儿童艺术天性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