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2022-04-2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纪念性园林是现存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人们对巴蜀地区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政绩、思想及品格的无限敬仰与纪念,带有浓烈的古朴清雅、飘逸自然的美学特征。本文以杜甫草堂为例,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三个方面对巴蜀园林小品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篇1:

巴蜀园林的前沿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 巴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园林文化,但目前国内对巴蜀园林研究起步较晚,尚待深入。基于此,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巴蜀”“园林”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及信息挖掘,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1994年至2019年7月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为数据源,通过对研究主题聚类分析发现巴蜀园林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热点。结果显示: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多是从文化、景观特征等视角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巴蜀园林;聚类分析;文献计量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从最早园林雏形——囿的出现算起,已有3 000多年历史,园林艺术水平高超,风格独特[1]。巴蜀园林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历史发展中遭受的破坏较少,经济发达,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著名学者汪菊渊先生[2]曾说:“园林是一种艺术,又是耗资巨大的物质产品,它的发达,脱离不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基本条件。四川具有了这两项条件,也自有了比较发达的古典园林。”足见巴蜀园林已具备形成完整地域园林的条件。但现在学者对于巴蜀地区园林的研究只有零星涉及,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待进一步挖掘。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通过对文献工作进行一系列统计工作后进行定量的方法。它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来找出文献主题的变化规律,进而描述、评价和预测不同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前沿态势。中国知网以其文献收录全面、来源广泛、真实性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特点而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研究者分析特定领域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3]。基于此,就巴蜀园林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便科研工作者准确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了解该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数据来源与分析内容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博士”“硕士”和“期刊”引文数据库,以“巴蜀”“园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1994年至2019年7月,共检索到文献题录86条。采用Excel软件进行文献数据的清理统计分析,将研究论文以发表年度、关键词频、引文分析等信息用Origin、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研究主题的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年度变化趋势

文献的年度数量分布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程度和研究水平,对巴蜀园林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见图1。根据1994年至2019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共有86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46篇(53.49%)、硕士论文34篇(39.53%)、博士论文6篇(6.98%)。对于巴蜀园林的分析最主要的来源是期刊论文,占总研究文献的50%以上;其次是硕士论文。

由图1可知,国内对于巴蜀园林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随着时间变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达到历年顶峰,为15篇,其主要贡献者为刘庭风教授。他对巴蜀园林进行了系统赏析,涉及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桂湖、三苏祠、文君井、罨画池、东湖、房湖公园、二王庙以及离堆公园等。国内对于巴蜀园林的相关文献研究时间较晚,最早的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李先逵先生于1994年发表在《四川建筑》杂志上的《巴蜀建筑文化简论》,对中国建筑传统尤其是四川建筑的特色进行系统阐述,如注重环境绿化和园林化,曲轴运用,巧用地形、智取空间,讲求风水、注重相地等。到2003年,重庆大学李旭的硕士论文以巴蜀山地和临江城市绿地与景观规划研究为例,系统分析研究了山水城市形态与文化理念。2009年,贾玲利的博士论文《四川园林发展研究》系统论述了四川园林的起源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萌芽期)、秦汉三国(发展期)、两晋南北朝(滞缓期)、隋唐五代(第一个高潮期)、宋元(平稳期)、明至清初(转折期)、清中期(第二个高潮期)、近现代(多元共生发展期)等阶段。从时间维度上可以看出,关于巴蜀园林的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呈整体增加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

2.2 关键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可从题名、文摘及正文中抽取出来具有检索意义的词语。表1为在检索到的86条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前10位的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得出,关于巴蜀园林的文章中,对于杜甫草堂和青铜时代文化的研究较多。其中江南园林的出现频次达到了4次,说明部分研究者对江南园林和巴蜀园林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关键词中也可以看出,巴蜀园林属于巴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2.3 引文分析

表2为CNKI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统计。可以看出,期刊数据库中被引用最多的是李先逵1995年发表在《建筑学报》期刊上的《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被引用了74次。该文从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进行了详细论述,如风韵独到、自成体系,谐合环境、融于自然,植根民间、质朴率真,古风遗意、独创鼎新,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CNKI硕士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如表3所示。彭丽莉的硕士论文《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被引用了45次,其内容主要对巴蜀书院的缘起、發展和流变进行了细致介绍,并对巴蜀书院建筑的选址、空间形态、建筑装修艺术、环境建设及园林艺术等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

CNKI博士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见表4。可以看出,方志戎的《川西林盘文化要义》累计被引频次为74次。该文通过生产、生活、景观和生态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了综合研究,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2.4 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通过统计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以此为基础按照词间欧氏距离将研究领域加以分类,进而归纳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构与研究范式[4]。关于巴蜀园林相关文献不同研究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由表5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1994—2007年,可将研究内容分为3类:1)关于重庆园林与江南园林的景观特征研究;2)对于建筑美学及庭院空间的相关研究;3)关于巴蜀地区的文化,尤其是杜甫草堂的研究。2008年的文献中,对于私家园林特征分析较多,如陆游祠、罨画池、浣花溪、石假山、玉垒山等;对于巴蜀文化的探究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2009—2015年,关于巴蜀园林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巴蜀地区的文化来研究其造园手法,对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风貌(木构建筑、文化建筑、现代化建筑)关注较多。2016年至2019年7月,关于巴蜀园林的研究体现在3方面:1)集中在巴蜀地区风景园林的空间布局及造园艺术;2)对于康乾时期的巴蜀园林进行了分析;3)巴蜀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充满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风格也是一种视觉盛宴。

3 结论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期刊”“硕士”和“博士”引文数据库对“巴蜀”且“园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年度变化、研究机构、引文及关键词等多维度分析并据此对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有待更进一步研究。2)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可知,在不同时期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重点不一,对于园林的研究更多的是与文化相结合,对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风貌的景观特征研究较多,在后续研究中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巴蜀园林在空间维度上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凡力,阴帅可.从杜甫草堂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之流变[J].中国园林,2016,32(4):124-128.

[2] 赵朝庆.巴蜀文化对川派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 翁勝斌.CNKI数据源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现实方法[J].现代情报,2013,33(4):27-30,38.

[4] 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0-35,50.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9-07-20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一般项目“从武侯祠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空间特征”(2017YLX44)。

作者简介:周凡力(1993—),女,重庆合川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为通信作者,E-mail: rainsalty@163.com。

作者:周凡力 宋雨晗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篇2:

基于美学下的巴蜀园林小品

纪念性园林是现存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人们对巴蜀地区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政绩、思想及品格的无限敬仰与纪念,带有浓烈的古朴清雅、飘逸自然的美学特征。本文以杜甫草堂为例,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三个方面对巴蜀园林小品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杜甫草堂以深厚的文化意境、与自然合一的生态性以及寓教于游的审美功能,而成为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的配置都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当地的民居形式、风俗文化,表现了巴蜀地区的乡土风情韵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蜀园林是以自然美为基础的“环境艺术”

巴蜀园林不同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或者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园林风格与江南园林一样,都是自然山水园,具有自然天成、古朴大方的美学特征,而成为古典园林艺术的一朵艺术奇葩。著名的古建专家张先进先生在就曾明确指出,“雅朴、恬淡、疏朗、自然”是四川园林的主要特色。杜甫草堂内以土堆叠成山体,并且在山脚、山顶以及山体起承转合处置石,达到了为土山塑形的目的。为了营造一种有若自然的山林景观,还利用树木杂陈其上,使之成为融于自然的生态式土山。同时,这种土石混合的策略,也符合自然界中山体原貌,土石不分,连贯为一体,加上草木杂陈,很容易的达到了一种和自然亲近的氛围。

巴蜀园林是以艺术美为准绳的“造型艺术”

1.“正变”结合,旷奥交替

巴蜀园林的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正变”结合特征,所谓正是指通过轴线来组织建筑群体,而变则是指因地或者因景制宜,对空间灵活布置。而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杜甫甫草堂。草堂结构上采用了大体对称的祀祠建筑来充当主轴,而其周围则通过自然活泼的布置手手段,建造了一些亭台或者廊榭。同时,还通过中轴线连接五重纪念建筑,从而形成一种视线集中且内向而气氛肃穆的构造空间,围绕草堂的茅屋而设置了一些较为适宜的溪流个草木,使得他们共同组合出开敞的自由游赏空间。这种组合的好处在于能够形成较为规整、自由的空间,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序列充满变化性,提高了观赏性,在起景、高潮 以及结景后依然可以存在不同程度的延伸景观。

旷奥交替主要表现在草堂中内聚型纪念空间和自由游赏空间的并存,如果“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廖廓悠长,则于旷宜”,但是如果抵丘垤,伏灌莽,迫邃迴合,则于奥宜”。进入杜甫草堂正门后,可以看到五重主体纪念建筑全部排列在中轴线上,在其东西部则配以辅助性建筑,而草堂内的山水园林则全部分隔到了纪念性建筑以外。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建筑围合成的空间和整个园区的体量相比来说较小,也直接造成观赏者的视线相对集中,在客观上营造了一种“奥如”空间。而少陵碑亭以及水槛、茅屋等建筑和山池花木的错落配置,则可以引导游人进入到 “旷如”空间中,赏玩这些自由活泼的园林空间。旷奥交替使得有限的建筑庭院空间和无限山水空间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从而在客观上收到了变幻的空间效果。

2.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园林空间布局中,如果各种景观的设置过于密集,就会失去了空灵之趣,反过来如果过于稀少,又会导致蕴藉和深邃之感的缺失,所以历代研究者都认为各景观要素的疏密有致应当作为园林的一个重要内容。杜甫草堂从正门入口一直到大廨和诗史堂庭院,整体的建筑非常密集,游览者视线较为集中,而到了工部祠品字庭院建筑的密度逐渐减小,游览者的视野也变得开阔。借助向东前行,可以看到茅屋、南邻北邻以及花径景观,游者的视线再次变得相对集中。而这种从密到疏、再由疏到密的疏密有致构造方式,能够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使得园林能够表现出弛张启阖、起伏变化的空间层次感。

疏密有致主要是从平面构图来说的,而虚实相生则以园林纵深角度作为出发点。通常所说的虚实相生主要是从虚与实的相对关系来说的,比如山水中,山为实水为虚,而建筑中,墙体为实,门窗与廊为虚。从草堂的诗史堂院落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大廨、诗史堂以及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等建筑均为实,而其间又通过空透的回廊进行连接,从而营造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但是又以实为主的空间效果。单从诗史堂来看,可以看到半桩台上砌有半实半虚的花窗,水槛则取消了墙体设置而在廊柱下部建造了飞来椅。

巴蜀园林是以社会美为依托的“人文艺术”

杜甫草堂视为纪念爱国诗人杜甫而设置的,诗史堂、大廨、柴门、工部祠中的楹联都处处透露着对杜甫爱国精神与杜诗的赞扬,这些建筑与楹联的结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了后人对诗人的景仰之情,也成为烘托纪念性气氛的重要方式。杜甫草堂中的正门匾额“草堂”以及碑亭中“少陵草堂”则全部是由清代果亲王所书,祝允明、董其昌以及傅山、康有为也都再次题字,具有深厚隽永的思想以及文化艺术底蕴,也大幅度提升了纪念氛围。而游览者在游览园林时也不可避免的 “景仰前贤”,使得自身心绪能够和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产生志趣相投以及命运相仿的共鸣,进而剖析和反思自身情怀与抱负。园林表现并且见证了历代兴废中出现过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达到提升和深化了园林的精神内涵,而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意识,足以让后人抚今追昔,仔细赏鉴品味。

结束语

杜甫草堂作为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了社会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的美学特征,随景而置的建筑设置变幻出诗意的自由空间,围绕着纪念杜甫的园林主题而设置的匾额题咏与书法碑刻也大幅度提升了园林的文化意蕴,能够使游者从中感受到艺术的薰陶和深刻的精神体验。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作者:杨西

杜甫草堂园林艺术论文 篇3:

论川西园林中的气与韵

摘 要:一直认为,历史的不断向前丰富了人类的文明,每个地区都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其特有的精神面貌。川西园林泛指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重庆一带的古典园林,起源于巴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流派之一。早期,西南地区的先民将智慧融入实践,把地形地貌、大气环境、物质的生产和生活、历史经验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集成文化景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与“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初气与韵是指绘画、诗词以及文章的风格和韵味。而实际上,这一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而本文将借助气韵理论的特殊视角,以自然、人文、艺术三个方面来阐述和分析川西园林的造园艺术。

关键词:自然 人文 艺术 独特 气韵

有别于气势恢宏的北方园林、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精致小巧的岭南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的川西园林,在道家思想和西蜀文化的影响下,提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形成了古朴潇洒的造园风格,使川西园林在中国园林中彰显出特有的风貌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情怀。

1 气候资源所创造的自然气韵

“气”指生命之气,也叫生气,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源,强调艺术表现要生生不息,而“韵”与“气”相辅相成,“气”运动则有了节奏,也就形成了韵律。中国传统的“气”文化认为:山是气之来源,如若林木茂盛、流泉甘洌的山地,则称之为佳境。具体就如山系而言,主脉要具有宏观控制的作用,能够成为整个自然景观的背景,而水能“载气纳气、滋养万物”,被视为地之血脉。山为阳,水为阴,阴阳和谐方能生“气”勃勃。川西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地面积比重大、水系丰富,所以川西地区不乏以山水为主体的园林。自然环境的创造往往是在给予其局限性的同时也成就了其独特性,川西地区特有的温润气候,适宜于多种植物的栽种和生长,所以,川西地区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区别于北方及其他园林的人工设计及种植,川西自身就是一个雅朴的天然园林。

2 历史资源所创造的人文气韵

川西地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500余年的文明史,有“天府之国”之美称。川西地区的园林区别于其它流派园林最典型的特点是大多具有历史文化性,且人纪念历史名人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纪念园林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

2.1 以文脉为线索的造园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是一座纪念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祠宇,其君臣合庙共祀的格局为全国罕见。该祠以三国文化为脉络,将园林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相融合,把庄严肃穆的祠庙景观与清新自然的川西园林景观有机结合,其在造园上,通过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营造出自然、古朴且颇具人文情怀的园林意境,成为川西园林当之无愧的代表。历史需要保护和传承,历代对武侯祠的修建均以“三国”文化作为主线,因而也保证了武侯祠整体风格的统一与延续,由于历史上杜甫曾经寓居成都,有大量以武侯祠为背景的诗句传世,所以在造园上,杜诗文化亦作为了武侯祠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成就了其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特质。祠内的建筑和园林景观在深度、广度和空间层次方面灵活多变,同时注重远近、高低、大小动静、明暗、色彩等方面的强烈对比,这种既有密集又有疏散的弹性布局使得武侯祠的整个空间显得灵气、通透、生动。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是利用历史遗迹和寺观的旧址,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而成的纪念性园林。因杜甫而兴园,因杜甫而传承,这样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特征。草堂空间布局庄重肃穆,营造出了氛围感强烈的纪念性特质。主体建筑布局形式以中轴线为中心,两旁则以廊、榭、轩、亭等呈现自由式布局,严谨有致的风格与后人瞻拜诗圣的敬仰之情完全吻合。

2.2 以人文精神为主的植物造景

川西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讲究造景与移情相结合,呈四时之景,采用自然相互的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配置方式。

纵观武侯祠的园林景观特色,可以用唐代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诗句来概括: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的诗句,描绘出武侯祠柏树葱郁、清幽静谧的园林特征。清代初期重建武侯祠时,奠定了祠内以柏树为主的绿化基调。柏树为我国纪念性园林常用的树种,但在武侯祠内,柏树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感,主要用以寄托后人对诸葛亮的怀念。祠内以侧柏、榕树、香樟、等高大常绿乔木为基调树种,使整个祠内境界清幽,与纪念名人先贤的静穆气氛相互协调。祠内的植物既是形成景观、划分空间、烘托气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具备了浓重的象征意义和深厚了文化意蕴。

与武侯祠不同的杜甫草堂,因其特殊性,在植物的选择和种植上有意识地选择了杜甫当年吟颂过的植物。中国历代文人常赋予植物以性格和情感,构成了植物固定和特有的品格。因杜甫生前钟爱楠木,缘于其喜好和声望,草堂内广植楠木。园内也不乏梅的孤傲、竹的静幽、荷的雅洁,不仅再现了当年诗人居于草堂时的情景,而且更进一步地贴近了该纪念园林的主题,使人们在畅游草堂时,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诗人的一生,而且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观赏,增添对诗人的怀念和尊敬之情。

3 特有资源所创造的艺术气韵

竹子在我国的分布和在园林的应用上不足为奇,但据调查显示,西蜀之竹无论是覆盖面积还是品种的数量均位于全国的第一。竹林面积约占全国竹林的1/16,品种200余种,占全国的1/2。而在园林的应用方面,川西人把竹看作是人格化的象征,竹具有高风亮节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而川西园林,正是以竹景和竹种取胜,几乎无园不竹。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结合。而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除了注重其形状、色调、位置的搭配外,还应该利用各类植物的虚景,竹影斑驳、竹声起伏,虚实结合,方能韵律生动;红墙夹道、曲径通幽,径内花影摇曳、碧竹婆娑,姿态万千,然节奏应运而生。

以竹造园,竹因园茂,园因竹彰。川西拥有如此丰富的竹类资源,

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竹子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审美价值,成为川西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 结语

园林,在作为游憩场所的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引导和向往,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和追求。本文通过自然、人文、艺术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川西园林的独到之处,其古朴清旷的生动气韵对于现代人的追求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晓惠.文心畫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刘和椿.浓妆淡抹总相宜—西蜀园林艺术与风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8):18-19,23.

作者:杨坚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衡器防雷技术论文下一篇:服务客户运作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