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科导论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从文学艺术类到理工科学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学科导论。本文根据作者对电子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建议。关键词:学科导论;教学;电子工程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隶属于学科导论范畴。

第一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大类培养体制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对于学生认识专业、激发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等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3]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48.

[4]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李锋?田雨波

第二篇:电子信息类学科导论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学科导论在大学课程中的作用,从文学艺术类到理工科学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学科导论。本文根据作者对电子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建议。

关键词:学科导论;教学;电子工程

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隶属于学科导论范畴。主要是通过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前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就业前景。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前沿技术讲座,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毕业生并走向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

我校的学科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本着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授学习方法的原则,我们用心开展了电子工程基础的教学工作。大一新生入学后,面临着从紧张备战的高中生活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之间的关键过渡,能否做好这个过渡将会影响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涉及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适应大学里的学习。而电子工程基础作为一门引导性的基础课程,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在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对于自己所选报的专业都是知之甚少。电子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类学科导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向本专业的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个专业有什么、大家可以学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以及大家应该怎样学。

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兴趣是认知事物和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引领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驰骋遨游。专业兴趣能够带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形成专业创新能力。尤其在电子信息这样涉及科技最前沿的专业,更需要学习上的积极主动及研究上的自主创新。电子工程基础为大家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讲座,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3.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从高中阶段家长老师严格监管的状态到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大学新生的学习状态自然由紧张步入轻松,相应的学习方法就需要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主动、独立、自主成为优秀大学生的代名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电子工程基础作为引导性基础课程,为教师指引学生、改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平台。

二、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出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兴趣、指导转变学习方法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套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不同的教学方案。该方案采用“以课下自由学习,课堂教学为辅”的模式,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其中第一模块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课题,阐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起专业兴趣与思考。第二模块则是以学生为主导,主要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内讨论确定最感兴趣的课题,并围绕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最终以PPT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宣讲。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每个小组的宣讲都由老师和同学提问与评分。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PPT宣讲评分以及期末小论文按照一定比例组成。

三、教学效果

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担心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第二模块的教学,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几乎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大一新生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为此,在学期期末,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同学们对课程教授内容以及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搜集了大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结果发现,尽管前期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所占课时并不多,但教学内容涵盖了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后期确定课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制作PPT并进行宣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表1列出了同学们的部分宣讲题目。

表1中的题目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实际上,第二模块的教学,特别是宣讲题目的确定、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PPT制作宣讲过程,使同学们对所感兴趣的问题加深了了解,锻炼了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演讲水平。通过导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我们发现只要教师教给了他们正确的方法、明确了具体的任务,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大多数学生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多数学生对课程持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态度,并建议这种教学模式继续下去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面向大一新生所教授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介绍的内容以当前的先进技术为重点,这样容易造成“理论囊括专业”的印象,对此,有很多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课业介绍,但是鉴于教师的身份,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因此,有不少学生建议在课程中加入学长的亲身经验讲解,以便为大学阶段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规划。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将会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慎重考虑,完善教学方案,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万方杰,孙红胜,胡君杰.“电子线路”导论[J].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2年论文集,2012.

[2]任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大陆桥视野(下半月),2011,(2).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报,2012,(5).

[4]高海霞.工商管理类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心得[J].科技视界,2012,(7).

[5]毕秋娟.试论《艺术导论》课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2011,(12).

作者:陆彦辉,李兆平

第三篇:军校理工类专业开设材料基础类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摘要:材料学科是目前发展非常迅猛的一门学科,而材料基础类知识的普及对于推动军校各学科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国内外几所高校理工类专业材料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军校特点,讨论分析了在军校理工类专业开设材料基础类课程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综合考虑军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战”需求,材料基础类知识有必要成为军校理工类专业学员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开设相关课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军事院校;理工类专业;材料学科;课程设置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技术的发展也与国民经济、国防科技等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材料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断得到新的认识。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技术的发展也与国民经济、国防科技等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材料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断得到新的认识。

以我校为代表的国内多所军事院校,如装甲兵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等均开设了材料专业,我校材料学科则源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的金工金相和化学专业,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发展历史,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尽管已发展多年,目前各军事院校对于材料学科的认识仍主要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待,未充分认识材料基础类知识对于其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推动意义。

一、材料基础类知识对于推动其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各学科方向的发展。传统的材料类别较少,功能也较为单一。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各类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其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如新型光电材料、纳米材料等,并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以我校航天工程学科相关的技术发展为例: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是以高温材料以及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依托的,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因此对耐高温的防热材料具有迫切需求,而新型的陶瓷基防烧蚀材料可以满足相关热防护需求;航天器的减重对于其发射具有重要意义,航天器每减重1kg,运载火箭可减重几百千克,因而以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耐高温合金等为代表的先进轻质结构材料的发展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统计数据也表明,非材料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与材料应用有关的部分可达六分之一。因此,对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材料基础类知识的储备,对于其今后的学习、科研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2]。

其次,材料基础类知识的普及对于培养适应当前形势下符合“贴近实战”要求的学员具有重要意义[3-5]。我军目前正逐渐向机械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各式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列装部队,而军校培养的学员大多将成为这些武器装备的使用者。对于这些武器装备的使用者而言,其开发、研制等过程并不是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而装备的操作使用、维護保养、维修等才是其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新材料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战机、装甲车等装备上,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逐渐提高,在火炮、枪支等武器上,新型合金材料也得以大量应用。装备中的材料问题早已不局限于钢铁等传统材料,如果装备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还仅停留在高中教育所掌握的材料知识上,如何很好地维护保养以及维修装备将成为一大难题,而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会降低武器装备效能,甚至会埋下安全隐患。从以上推动其他学科发展和培养“贴近实战”人才两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基础类知识的普及对于推动军事院校的各学科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高校材料基础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在2002、2009和2012教学计划中开设了“新材料技术”(2009和2012教学计划中本科生课程改为“材料导论”,研究生课程仍为“新材料技术”)作为全校各专业的选修课,每年合计选课人数约300人,对材料基础类相关知识的普及做出了探索。开课以来,很多非材料学科学员选修该课程,对材料基础类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但“新材料技术”课程为选修课,且在材料基础知识讲授方面未重点突出,与武器装备技术发展以及装备实际使用、维护等过程结合较弱,难以达到真正结合实战需要普及材料基础类知识的目的。因而,如何设置材料基础类知识相关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所在单位开展了材料基础类课程设置情况的相关调研,主要调研了国内外几所著名院校不同专业材料基础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一)我校技术类非材料专业材料基础类课程设置分析

我校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培养阶段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分五大系列,包括政治理论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系列等。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类”、“物理类”以及其他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基础、工程制图基础实验、生物学基础、军事信息技术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分大类基础系列和相关学科基础系列,主要包括:电工与电路基础(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等,以及其他各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各专业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国内多数院校对各专业均应具备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传统上按非电、弱电及强电进行分类。对军校技术类学员知识架构进行分析可知,其中非电类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等;弱电类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强电类基础课程包括:电工与电路基础等[6,7]。

学习非电类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学习、掌握或了解各类武器装备的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零部件设计、制造原理及方法、零部件材料的选用及处理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之间互为知识支撑,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从逻辑上简单分析,武器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路径亦为:按武器装备的功能要求设计结构,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各零部件的性能要求,用合适的制造工艺将材料加工成设计形状尺寸的构件并装配成整体结构。因此,上述课程体系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8,9]。

我校各学院中,除材料相关专业外,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航天工程相关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空间工程专业和导弹工程专业开设了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理学院的化学专业开设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了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课程,仿真工程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基础课程,导航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基础和机械基础(选修)课程,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实验)和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上述课程除土木工程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外,材料力学、机械基础和理论力学等课程均属于非电类基础课程,是非电类工科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然而,从我校相关各学科实际课程设置来看,一是未充分考虑到材料学科的基础性,由于课时限制,我校相当多专业已在培养方案中逐渐删减了与各专业不直接相关的材料类课程,偏重各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二是未考虑到材料学科的发展性,近年来,材料学科发展迅猛,材料学科的基础性凸显的同时,对其他学科发展的牵引性也愈发重要,但各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未加以认真考虑材料学科对于各理工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材料学科对于“贴近实战”的重要意义。上述原因造成我校各工科专业、甚至传统的非电类工程学科逐渐取消了材料工程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国内几所著名地方高校非材料专业材料类课程设置分析

国内高校中,笔者主要调研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这三所各具特色的著名高校的理工类专业中与材料基础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调研不包含材料学院以及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专业,如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调研主要涉及清华大学7个工科学院和3个工科独立系的27个专业、南京大学13个理工科学院和1个工科独立系的32个专业、中南大学16个理工科学院的42个专业。

调研结果显示,清华大学27个专业中共开设材料相关课程16门,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共12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44.4%,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类课程共5门,涉及专业共6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22.2%;南京大学所调研32个专业中共开设材料相关课程13门,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共6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18.75%,其中专业核心必修类课程共3门,涉及专业共2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6.25%;中南大学所调研42个专业中共开设材料相关课程23门,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共15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35.71%,其中专业核心必修类课程共3门,涉及专业共3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7.14%。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清华大学及中南大学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比例较高,分别达到44.44%和35.71%,而以理科专业为主的南京大学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比例较低,仅为18.75%。

并且,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到,对应于各主要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如航天工程、机电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各国内著名高校的相近专业中(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中南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均开设有材料类相关课程。

(三)国外著名高校非材料专业材料类课程设置分析

笔者主要调研了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和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这两所国外著名高校的理工类专业中与材料基础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调研不包含材料学院以及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专业,主要涉及曼彻斯特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部下属8个学院的7个专业、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下属的与本校专业相近的7个系。

调研结果显示,曼彻斯特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部下属8个学院的7个专业中除计算科学专业外,均开设材料相关课程,共9门;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下属的与本校专业相近的7个系中的力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開设材料相关课程4门。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曼彻斯特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部7个工科专业中85.71%开设了材料相关课程,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7个工科系中开设材料课程的比例占42.86%。

并且,进一步分析调研结果还可以看到,对应于各主要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国外著名高校的相近院系或专业中(曼彻斯特大学的宇航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专业,伦敦大学学院的力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等专业或院系)均开设有材料类相关课程。

从调研结果中还可以看出,与国内高校相比,国外高校更加注重工科专业中材料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曼彻斯特大学的宇航工程、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专业均开设材料基础课程(Materials 1、Materials 2、Materials Science),伦敦大学学院的力学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也开设材料基础课程(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等。

三、小结

综合我校及几所国内外地方高校的理工科专业材料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大多设置有材料类相关课程,但国内高校以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材料类课程为主,国外高校更加注重材料基础类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应于各主要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国内外各地方高校相对应专业也大多设置有材料类相关课程,对于军事院校材料基础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同时,结合军事院校教育特点,人才培养中不管是以继续学习深造,或跨专业深造,或分配工作为目的,均需始终围绕“贴近实战”的目标,而对学员而言与实战最接近的则是武器装备的研制、使用、维护和维修等[10]。在武器装备的研制、使用、维护和维修等过程中,必然直接而广泛地牵涉到材料类基础知识;另外,对于“实战”中需要解决的各类武器装备的日常维护、维修保障等等均涉及到材料工程相关的如材料焊接、胶粘、防锈、防腐蚀等知识。因此,综合分析,对于军校理工类专业的学员而言,材料基础类知识有必要成为其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之一,开设相关课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參考文献:

[1]贾红辉,张智宇,李修建,等.优化和完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1.

[2]朱亚宗,侯俊霞,杨柳群.大跨度交叉创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路标[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9(1):5.

[3]罗翔,黄荣富.浅谈新形势下的军校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2014,(18):79.

[4]周荣华.推进院校教育实战化的三个维度[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15(2):117-119.

[5]杨振,王原,陈磊.按照“晓于实战”要求打造教员队伍方阵[J].政工导刊,2015,(1):40.

[6]李辉,韩东,许葆华等.军队高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8):157-158.

[7]甄志国,刘军.对军事基础课程构建实战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3):123-125.

[8]王静,王素梅,宋春梅,等.《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2:49-54.

[9]方峰,吴锵.“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哲学概念的提炼及其教学意义[J].文教资料,2010,(10):204-205.

[10]李是良,苑洪亮,易俊理.面向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的科研工作思考[J].教育观察,2015,4(27):97-99.

Key words:Military Academy;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material science;curriculum

作者:张鉴炜 鞠苏 堵永国 邢素丽 江大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木专业毕业生论文下一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