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2022-12-03

30年前, 为寻求区域突破 (即对某些区域实施改革政策的倾斜, 允许它们在改革范围、改革力度、改革内容等方面超前一步甚至几步) 、探索以县、市、区为主体的综合改革, 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 即建立“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

为此,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勇于探索, 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 推动赣州地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回顾和总结建设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其取得的成效, 为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一、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充分运用省委、省政府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 利用赣州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借鉴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经验, 以改革促发展, 以开放促开发, 试验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区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昔日贫穷落后的老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8年, 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9.70亿元、财政收入20.03亿元、职工年均工资4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5元, 分别为1987年的7.19倍、6.64倍、4.14倍、5.59倍, 提前5年实现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8年末, 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06亿元, 比1987年末增加124.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5亿, 为1987年的4.90倍。

(2) 全区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全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从1988年试验区建立开始, 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 实行土地租赁、代耕试点, 进行水面、园地承包经营, 开发荒地、荒草、荒水等。二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使乡镇企业从1997年开始, 逐步在持续、平衡、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狠抓了优质水果、烟叶、甘蔗、名贵花卉和特种养殖业等产业建设, 初步形成了一大批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一批外连国内外大市场、内连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的龙头企业”。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区粮油、果业、畜禽、渔业等主要农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1990年, 全区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230万吨大关;1998年创造了266.20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全区农林牧渔四产业总产值构成由1987年的62.50∶11.06∶22.78∶3.66调整到1998年的45.96∶5.35∶37.76∶10.93。

(3) 全区城市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逐步推进, “抓大放小”取得初步成效, 全区一批国有企业通过“靠大、靠优、靠强”走出困境。扎实推进以股份制为中心的企业体制改革, 推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截至1998年底, 全区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2.6%, 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1%, 股份有限公司8户, 有限责任公司99户, 股份合作制109户, 租赁304户, 承包199户, 兼并33户, 组建集团14户。个体和私营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全区个体私营户达19.4万户, 从业人员59.76万人。金融、财税、计划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物价形势平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5亿元, 零售价格总指数99.1,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 商品、生产资料的定价权逐步由企业和市场决定, 缩小了指令性计划, 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此外, 住房、医疗、杜会保障等配套改革稳步进行。

(4) 全区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全区初步形成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内外贸结合、资金技术相互融合的外贸体制。截至1998年, 全区共批准外资项目819个, 实际利用外资4.94亿美元。对外开放的扩大, 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区三大产业结构比由1987年的48.18∶29.34∶22.48调整为1998年的38.71∶28.32∶32.97。全区区域经济特色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1998年, 全区个体工商户达18.99万户、私营企业4600家, 共上缴工商税收4.54亿元, 占全区工商税收总额的35.24%。食品工业发展迅速, 1998年食品工业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的19.4%和31.5%, 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第一个支柱产业。

(5) 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区“以铁路、公路为主体, 航空、航运为两翼的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 邮电通讯基本实现现代化, 能源建设步伐加快, 长期困扰赣南的交通、通讯、电力等‘瓶颈’制约大大缓解, 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海关、口岸、商检等涉外功能日趋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一批新型小城镇正在崛起。”京九铁路的开通结束了赣州地区近代以来不通火车的历史, 黄金机场的改造完善和地县通油路的基本实现, 极大地促进了全区交通的发展, 也便利了赣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

此外,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其他各项改革同步推进, 取消职工福利性分房, 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逐步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生育保险、下岗职工再就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

二、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历史经验

(1) 坚持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没有思想大解放, 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在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立之初, 针对干部群众长期形成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怕担风险等思想,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进行了破除旧观念的解放思想教育,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树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观念, 摆脱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束缚, 树立敢于面向市场要效益的观念;同时, 大力宣传创办试验区的意义, 明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全区干部群众把解放思想与大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益成分, 推动了试验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1997年初,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搅动思想, 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 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统一, 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改革开放的新举措, 带动了试验区新发展。

(2) 坚持依托赣州地区实际, 找准改革突破口, 选准经济发展路径。建立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照搬照套。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在试验区建设之初, 全面分析影了全区存在人口多、工农业基础差、交通落后等短板, 以及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突出, 提出了“以搞活企业为中心, 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搞活流通为突破口。以国土资源立体开发、农村产品系列开发、劳力资源双向开发, 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催化市场发育”的经济发展路子。在试验区建设实践中, 也始终依托赣州实际, 找准改革突破口, 选准经济发展路径, 最终使政策符合实际, 改革成效显著。

(3) 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创造、优化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 就能总揽全局, 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 就会吃苦头, 付出代价。”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首先明确认识稳定能够为改革提供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 通过试验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而从根本上巩固试验区的社会稳定。比如, 通过清理、整顿、撤销、停建相关公司和项目, 有效遏制了乱涨价现象;通过加强计划、财政、劳动、物资、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宏观调控, 做好困难企业解困工作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等。实践证明,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基础, 改革和发展需要稳定, 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

(4) 坚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施策。“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 既要敢于突破, 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在建设试验区的过程中,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始终坚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利用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等进行宏观调控, 既不急于求成, 也不畏缩不前, 循序渐进, 逐步深化各项事业改革。一方面, 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注重从每年工作总结中找出问题, 在保持政策稳定的前提下, 依据赣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适时地调整和改进具体政策;另一方面, 针对中央和省有关政策的变化调整, 适时进行了修改、完善, 保持政策的稳定、连续, 从而保证了试验区改革和建设的稳步推进。

(5) 坚持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既要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搞活经济, 又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为此, 进行系列改革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如,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下放权力、政企分离、调整机构、改革人事制度;创办科技实体, 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商品化,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科技文化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 并做好相关民生项目建设, 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 坚持党的领导, 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 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共赣州地委、赣州行署在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强化党的建设, 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 推进各项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注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做好经济改革工作的坚强堡垒。在农村, 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地区专门成立了村建工作机构, 并抽调干部进驻后进支部进行党建整顿, 同时抓好村委会、妇代会、民兵组织等配套建设,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保证了农村改革顺利推行。在企业, 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确保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实施到位。二是注重抓好党员教育, 帮助党员树立市场经济新观念, 强化改革进取精神, 提升服务商品经济的本领。三是注重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增强党性原则和宗旨观念, 强化党风廉政教育, 建立健全监督、防范和约束机制, 使党员领导干部在经济体制改革事业中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勤政为民。

回顾总结建设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最重要的是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当前, 正值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 积极借鉴赣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攻坚、开放再提升、环境再优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摘要: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也是赣州地区被列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30周年。改革开放40年来, “从农村到城市, 从试点到推广,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8年4月10日, 海南博鳌) [N].人民日报, 2018-4-11 (3) .

[2] 江西省赣州市统计局.赣州统计年鉴2001[C].赣州:内部出版, 2002.

[3]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辉煌二十年——江西改革开放的历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4]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一届委员会资料选编[C].赣州:内部出版, 2006.

[5] 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4-14 (2) .

[6] 江泽民文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7] 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4-14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读者参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