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实践教学

2022-07-12

第一篇:改革开放实践教学

改革开放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

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 教师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预设问题:

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9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课后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

课后习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A.城市改革ttB.农村改革ttC.国有企业改革ttD.沿海地区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A、汕头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4、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

① 国有经济② 集体经济③ 个体经济④ 私营经济⑤ 中外合资企业⑥ 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板书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形成简单的知识框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对内改革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放区 内地(格局)

第二篇: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的巨变,激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师:新中国成立后,百姓最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安定幸福、有吃有穿、有钱花┅┅的生活。

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办?

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改变这种现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水平。

师:那么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怎样使国家和人民走上富强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改革开放》。 【授课过程】:

一、 对内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出示资料:安徽凤阳小岗村,全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大家一起在人民公社里干活,每天拖拖拉拉,不思进取,也能在公社里混口饭吃。只是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就是茅草屋也是破烂不堪,有的穷的全家只剩下一床棉被,1978年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生活更加贫困。 问题:“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怎样的弊端?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活贫困。

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小岗村的农民怎么做的? 生: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师:副板书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

尝试: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师:“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生:粮食获得大丰收三年三大步,交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

出示资料:“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

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

凤阳农村变化图

师:中央领导对小岗村农民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生:支持

师:副板书 中央支持、指导,全国推广

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就是指以家庭为单位;承包:指从国家手里承包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责任:农民自负盈亏)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实际上是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落后的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师:通过以上讲的知识和课本的内容,概括出农村改革的基本知识点: 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 生:农村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方式?影响?

生:目的

为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农村生产得到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结束了新中国商品短缺的历史,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过渡:生产发展缓慢,劳动者没有积极性,得过且过,不仅表现在农村,城市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

出示资料:“上班八点中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问题:你能从这段材料里得到什么信息?

生: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企业管理糟糕;纪律涣散;企业生产效率低,缺少生机

问题:如果当时你是这个厂的厂长你会怎么办?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出示资料:一封“松绑信”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困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会怀揣冒昧大胆的向你们要权------”

师:这封信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中央已经认识到是该给国有企业“松绑了”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中央给国有企业”松绑”,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学生看课本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多种所有制经济; 企业经营方式: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产品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出示资料:海尔集团的变化,三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为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这些全都是源于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出示资料: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告诉我们,关起们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79 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一个是外国企业利润的35%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

材料三 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生: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落后,改革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我国最早设立了那几个经济特区? 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问题:为什么要在这几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因为它们都是沿海城市,交通便利,有华侨投资,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经济特区“特”在国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并给与很多优惠政策。

出示资料:深圳夜景图和邓小平题词

师: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引发了沿海开放的高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3页最后一段,找出沿海开放出现了怎样的高潮?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教师总结: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主动开放。

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板书设计: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内改革

城市: 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 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练习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B ) A.城市改革 B.农村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沿海地区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D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3、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B )

A、汕头 B、深圳 C、珠海D、厦门

4、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 B)

A.引进外国资金 B.引进外国技术 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 D.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5、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B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6、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 ( D ) ① 国有经济② 集体经济③ 个体经济④ 私营经济⑤ 中外合资企业⑥ 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7、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山东有个社员说“生产责任制真神,俺社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显富了。”

材料二:1980年,中央决定将深圳划为经济特区。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发展之快。 材料三: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⑴材料

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对内、对外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

⑵你还知道哪些经济特区?

⑶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8、阅读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⑴材料中“老人”是谁?请用一句话来评价他。 ⑵材料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事件?请说出“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第三篇:徐州改革开放实践报告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最大城市和由苏、鲁、豫、皖四省部分地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翻开徐州的历史,总是那么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说起来荡气回肠。据不完全统计,4000多年间,发生在徐州的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共1000多次,其中有重大影响的达200多次。改革开放前,徐州农业欠收、工业萧条、民不聊生。解放时,市区除面粉业、碾米业和汽车修理业的较大业户外,大部分停工。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已几乎丧失生机的城市,经过改革开放政策的洗涤后,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上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徐州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农村改革步步深入,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改革开放后,徐州用10年时间基本摆脱传统农业状态。整个80年代,围绕完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入手,大力探索立体生产、一村一品、集约经营的实现形式,使大农业初步走上了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轨道。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始于90年代前期。各地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兴农,努力形成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公司加农户、市场加基地等新的产业形态层出不穷,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走到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国家级和省级现场会相继在徐州召开。进入新世纪,徐州便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各地充分发挥温光资源优势,按照错位发展、彰显特色的要求,加快发

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节水型、节地型规模高效农业产业化,建成优质粮棉、干鲜果品、经济林材、特色蔬菜等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高效农业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培育了10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银杏、大蒜、板材等十多个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1896个,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在黄淮海平原乃至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第二深化城市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打造工业强市。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的扩大,城市各项改革逐步展开。90年代初,全力推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徐州因“破三铁”而闻名全国。近年来,徐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更大的力度和举措,着力在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个层面上进一步打好改革攻坚战。对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由市财政筹集资金支付改革成本,着力推进“一引进、三到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到产权置换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到位。最初选择55家企业作为国家及省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改制后的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目前已有徐工、维维两家企业股票上市,为企业发展壮大募集了大量资金。到2007年底,市属国有企业362家已有346家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95.6%。对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认真实施“脱钩、分类、放权、提高”措施,着力推进职能转换到位、资源整合到位、转企建制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分配制度改革到位。2003年,新一届市委提出

了“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的战略方针,走好工业发展三步曲,加速煤炭资源向电力资源转化,抢抓一批重大原材料工业项目,通过延伸加工形成新的链条和企业群体。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两高两低”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为龙头,抓调整促集聚,抓投入上项目,抓创新增实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实力不断增强。徐州工程机械连续10多年居全国工程机械龙头地位,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总投资70亿元的光伏产业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年产1500吨多晶硅生产能力,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徐州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第三扩大开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徐州克服种种困难,确立了“外向带动”发展的思路,决定自费开放、自力发展、三外并进、走向世界,抓外资带外贸促外经,推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利用外资从无到有,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外贸易从小到大,成为扩大市场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经合作由弱渐强,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支撑力;开发区从起步到壮大,成为经济增长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合作、借桥发展,努力实现全方位开放。抢抓新亚欧大桥开通机遇,召开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研讨会,开展深层次合作。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徐连经济带建设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徐连一体化。抢抓江苏建设三大都市圈

和四个特大城市机遇,举办徐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和旅游一体化论坛,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抢抓京沪高速铁路和徐兰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机遇,以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促进圈内城市的文化交流、资源共享、产业互动等全方位合作,不断扩大徐州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影响,更好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呼应环渤海,为徐州未来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舞台。

第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拉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按照“一城、双核、五组团、生态型”城市发展取向,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建设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铜山新区五大组团。在老城区认真实施空间梳理规划,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基本完成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在新城区,基本完成5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00亿元,基本建成1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注重加强功能建设,形成立足市域服务周边的基础设施体系。1996年,建成一等站徐州新客站;1997年,观音机场建成通航。进入新世纪,围绕“水、电、路、住宅、旅游”等方面,相继建成了地面水厂、城市煤气、安居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和配套项目。通过大力实施“三场一路”、“三路一河”、“两山一湖”、“两环一区”工程,徐州更趋美化、亮化,更加生态宜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四城同创,集中力量创建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市,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加快构建徐州城镇体系,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徐州市区为中心,规划建设新沂、邳州、丰县、沛县和睢宁五个中小城市和10个重点中心镇,促进徐州城市群崛起。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努力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家介入,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2007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150个示范村70%以上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基本完成464个“三类村”建设规划,1000个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全面启动。在农村推行完善村干部“勤廉双述”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徐州走过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积累探索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呈现出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光辉前景。

第四篇:改革开放的教学设计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白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准确掌握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地理位置,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节课主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我校农村学生比较多,他们可以从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获取一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乡发生变化的信息。但他们对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所知甚少,地理知识也比较欠缺。鉴于此,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出示小岗村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的历史。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后深圳、上海浦东开发区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2、通过对广州、厦门等地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

五、教学时间及重难点:

本课学习一课时。

重点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是:如何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习方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方法。采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记忆、问题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老汉,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二儿子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三儿子在深圳当渔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他的三个儿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就跟随老汉去看看发生在三个儿子身上的故事。

(一) 大儿子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出示材料:改革开放前大儿子面临的状况。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摇。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社合一,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缺少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老汉的大儿子所在的生产堆,18户农民私下里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这种方式得到了认可,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为金凤凰。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 教师总结:

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衔接语: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老汉大儿子的巨大变化,我们再一同看看老汉二儿子的变化。

(二) 二儿子的故事——国有企业改革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1975年夏,青岛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1、阅读教材,小组交流: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2、预设问题:针对原因,国企改革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略) 衔接语: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深圳,让三儿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三儿子的故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 出示图片:深圳巨大变化的原因?

2、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3、导航定位活动:先在地图上准确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的位置,下面同学们结合43页和44页的材料进行学习,小组交流,过会让同学到台前指图讲述。

4、视频展示改革开放后深圳、上海浦东开发区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5、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

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

中国近代史中开放通商口岸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师小结:改革开放如春风,吹醒了万物,吹富了国人,吹强了国家,让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改革开放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改革开放 [1000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史实,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含义,知道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认识改革对农村经济振兴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分析的能力。

知道国企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说出国企改革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教材信息,材料分析能力。

知道深圳等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培养学生识图、表述图表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播放视频,感受家乡的活力,引入学习情境。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获取信息,掌握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视频和材料创设情境,解读海尔的发展,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国企的改革。以漫画创设情境,通过对漫画的解读,对教材的阅读,了解深圳等特区的作用与影响。以图片、视频剪辑、歌曲等展现改革开放给国家、国人带来的变化,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开放给家乡、社会带来的变化的感受,体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自信与从容,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潜移默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情境教学、问题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整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预习,完成学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附:《改革开放》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了解国企的改革 【教材导读】

1.阅读教材关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史实;对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后,农民积极性的变化,说一说各自的原因,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2.阅读教材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概括特区的特殊之处;说一说特区的作用,根据《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描述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3.阅读国有企业的改革,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什么没有活力的弊端,知道国企改革的进程。 【问题探究】 1.材料分析

材料一:“1977年6月,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农村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样,门窗都是泥土坯(做)的,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了?” ——万里(时任安徽省委书记) (1)阅读教材,为什么人民公社使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了?

(2)这种情况是怎样改变的?

材料二: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3)分别写出图中AD两个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4)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5)阅读教材“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依据材料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材料四: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全国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6)请从取消人民公社体制,解放生产力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

——邓小平 (1)从材料看,设立特区的目的是什么?

(2)经济特区中有一个城市曾经是近代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是哪个城市?你能比较一下近代的开放与当今的对外开放有哪些不同吗?可以从本质、前提、影响等不同角度比较。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000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告设计师的能力下一篇:广告销售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