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的收获

2022-11-21

第一篇:语文课堂学习的收获

学习语文课程论的收获

湖师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0902

万幸

2009301010225

语文课程论是一门非常有实际作用的课程,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方式和认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同时对以后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以后,我学到了很多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我收获最大的则是我学习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即对话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育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较传统的教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也更易于为学生们接受,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包含有语言运用在内的学科。在对话教学中更加有利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更有效的对知识进行接收。

对话教学,顾名思义,其含义大概就是通过对话达到教学的目的或者在对话中进行教学。可是,这样的概括就显得国语简单化了。在学习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以后,对话教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任何一种可以被付诸于实践的方法都有其理论的来源,对话教学也不列外。对话理论的主创者巴赫金是十二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同时,自我和他人都是“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把他人视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巴赫金认为自我只能存在于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之中。

当然,对话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教学工作的进行。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话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对话是可以让我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对话的方式种类也都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对话,可以通过纸和笔来进行对话,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所拥有的通讯工具来进行对话,方式还有很多。正是在这些对话中,各种文明产生了,各种文化形成了,人类也在对话中发展起来了。

当吧对话运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产生了,这种通过对话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被看做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把握对整个作品的整体感知等以对话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对话教学的环境中首先要明确对话的主体有三个,即是老师、学生与文本。同时,也只有把这三个教学中的主体放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让这三个主体有机会进行对话,也就是说,老师不应该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操纵者,而应该是在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成为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帮助者,帮助学生并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将知识传递到学生那里,学生则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学习知识的情况反映给老师,这种关系就像是一个天平,左边的是老师,右边的是学生,如果不是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而是向右倾斜,那么左边老师的地位就显得要高于学生了,而老师那里的知识则会一股脑儿的向学生这边倾泄生硬的倒入学生的“托盘”里,但由于学生的地位要低于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学习的情况就不能反馈到老师那里,这样情况下的教学就出现了问题。老师没有与学生处在同一个位置上,构成了教学主体地位出现不平等的现象,教师单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成果注定是失败的。同样的道理,当天平向左倾斜的时候,学生的地位就高于老师的,结果就是老师一味的接受由学生反映而来的信息,跟随着学生的脚步和要求,这样最终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这当然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学。只有地位相等的主体间才能进行对话,当天平的左右两端处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有一个稳定教与学的往来,即老师主动地输出知识,学生则主动的接收;学生积极地反馈学习的信息,老师积极地进行采纳,所以我相信在这样一种平等的方式下进行的对话教学所取得的结果一定不会是失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永远都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而教育教学也自古至今都是备受社会关心的问题之一。教育教学是一个关乎下一代的大计,无数专家学者都陆续提出许许多多种用以提高促进教学效果的方法,比如情景教学、语感教学、审美教学等等,当然也包括对话教学。

然而在这么多种教学方法下对话教学有着他自己独特与其他不相同的地方。第一点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性很明确,凡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教学所用文本,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通过一个关于天平的比喻可以清楚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平等的地位,而教学文本这个不太一样的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对话教学中也有着同样平等且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言语、交流,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本本身。文本是教学主体的参与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人创造的文本是教学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一个文本是一个主体世界,一个主体灵魂,文本渗透着人的情感理性的特殊世界。教学文本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渗透着人的情感、人的理性,是心灵的表达、生命的展示,面对它就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与另外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是一样的,处在同一个地位的。而形成了的教学文本都有着它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不是老师或者学生或者其他读者在经过自己的主观理解以后,给文本强加上去的意义、方向等。第二点是对话教学具有多元开放性。多元开放性是具有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教学意义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即教学目标是在对话这一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同样教学目标也是通过这一动态的方式完成的。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而对话的内容则是不一定的,有着广阔可选的范围,因此这个教学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同样教学内容也是在对话中生成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对话的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前结构出发达成一种视界的融合,主体理解的前结构必然会存在差异和距离,从而导致对话的产生。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活动,群体中的每一个主体由于生活经历、层次水平和感受体验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理解前结构,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多层的,距离是不等的,因而导致的教学对话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对话发生在视界的真正融合之中,是的理解对话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实现。对话教学要求师生双方的视界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师生应该通过对话,在交流的碰撞中达成新的认识。

对话教学的方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则是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效果,就犹如以前听过的一个哲理故事:有两个人一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之后还是一人有一个苹果,但是当一人拥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了两种思想。学生或者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则是视界的融合;而最后老师或者是学生都应该学会与自我进行对话,从而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起到对自己进行反思和重构的作用。

我的指导老师以前给我们放过一段优秀的教学视频,叫做《给予树》。观看过这部短片之后我对关于对话教学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虽然这个短片并不是对话教学的典型,但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课堂上老师一步步的、不停地与学生做着对话和交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们展开对话,并通过以作品中的一段话一个词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提问,在问答过程中引导着学生自己认识并感知到文章的深远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短片,我也发现,对话教学是在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中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感知,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学生们进行对话并已对话的形式对具体语言进行品析,当学生们通过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对教学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品析,在思想和认识上都有了升华后老师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接受老师拓展延伸而来的知识。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老师理解尊重学生,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对话教学因此最能体现师生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师生通过对话达成了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时至今日,人们对对话教学的认识逐渐成熟,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对话,我们都必须回归文本的阅读,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

第二篇: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进入大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改变,尤其表现在上课上,以语文为例,高中语文课目标明确却死板,惟高考马首是瞻,上课确实收获不少,但却很累,身心俱疲。到了大学,我获得了解放。大学语文课,自由的风气、多样化的上课方式、新奇的思想,令我既兴奋,又倍感恐惧,一种来自于十多年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潜意识的不安。一开始竟不知所措。偌大的教室空着许多座位,一堂课结束后学不到多少知识,翘课者比比皆是,这一切着实让我感到很讶异、很迷茫„„

后来,我开始学着适应,适应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呼吸规律。竟发现,大学语文是这么有意思的一门课。大学语文,没有专业课那样的专业性要求,因而不会感到“鸭梨山大”;没有外语课那样要求基础和爱好,因而不会听不懂、焦躁茫然;没有思政类课(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样虚伪,因而能更真切的认识自己„„总之,语文是一门趣味十足的课程,大学语文更是一朵绽放在众多大学课程里的“奇葩”。在大学的语文课上,我不必再苦背唐诗宋词,不必再为默写抽查而苦恼。我可以同名家进行交谈,只须通过他们的作品。我可以神游古今,可以驰骋疆场,只要我愿意。

说起语文老师,大学语文老师就像导游,途中看什么风,怎么看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都由自己说了算;而高中语文老师则像领导,仗着一种莫名的威势,指挥我们“东征西讨”。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语文课确实让我收获不少,人生哲理、处世方略等自不必说,就连同一句话的解释也不同,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学前,一直被告诉的翻译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而在大学里,听到的解释却为“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反映出二者教育目的的区别,高中语文讲“守成”,大学语文要“创造”。老师说,大学语文要学出自己的东西!

其实,语文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想法,“解放”后的我们无比自由。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开始享受这门课。

第三篇:新课堂学习体会收获

做有信仰、有梦想、有行动、有尊严的四有教师

---------铜都双语学校学习收获银州区第十八小学

宋 宇

做有信仰、有梦想、有行动、有尊严的四有教师

---------铜都双语学校学习收获

回想起在铜都双语学校参加培训的日子,有种似梦似幻的感觉,那是因为太充实,所以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像梦一样一转眼就过去了。但是这个梦绝对真实,印象深刻,以至于一个月后回忆这次培训的烙印依然清晰明朗。关于超越自我,体验成长的感受我就留着自己慢慢品味了,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作为教师,作为课改人的切实收获。

一、 树立信仰,坚定信心。

在铜都双语学校接触到的课改人,包括中国教师报的驻 站工作人员,双语学校的董事长、校长、语文陈老师、数学光敏老师,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课改神圣的光环,就像《西游记》里那些驾着祥云,心神超凡的菩萨,因为他们信仰者“课改”这一佛道。与他们接触我暗自庆幸:庆幸我对高效课堂有一定了解;庆幸我是中国课改人之一;庆幸我来到了安徽铜都;庆幸我一直在学习;庆幸我还有机会改变;庆幸我还有时间实践……我也从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他们,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的信仰和执着呢?答案应该很清楚:课改方向永远正确;课改人永远快乐。

双语学校在课改和创业路上无疑都是成功的,作为私立学校不走常规的名师路线,而是大胆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开创成功是有魄力的。而他们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过

程同我们一样:困惑---学习---思考---尝试---再思考---交流碰撞---改进再尝试……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也一定会有所成功的。

二、 开阔眼界,走出误区。

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篇反思中我写到:原本的我自以为对新课堂理念学习得挺多,也实践了一段时间,似乎有一定的高度了,而学习中发现自己如同井底之蛙,课改的天空很大很大,之前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井口。这次学习真的开阔了眼界,让我对课改,对自己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最重要的是让我走出了几个误区。

误区一自主学习过程中独学、对学、群学的问题内容是相同的或在同一层面的。

正确的应该是独学、对学、群学有不同层面,独学最基础的知识;对学是对独学的检查和解疑;群学是重点问题的讨论提升。在独学、对学、群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逐步提升学习程度。

误区二展示过程中的全员性理解就是每个学生都说话,把系统的知识机械化的化整为零,变成一人一句的接龙串词。全面性理解为每组都要展示相同的问题。

正确的应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展示成果代表的是小组团队集体的智慧。全员展示还有一个潜台词是人人能展示。究竟谁能进行课堂展示,最好的办法是用数学的随机抽

样确定。展示机会全员均等。展示的内容线性延伸不重复,这样就节省了时间,避免我们一直困扰的时间不足问题。

误区三所有知识都要展示,不能遗漏,担心学生不会。 正确的是展重点,展创意,对于一般知识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自研自探,合作交流中能学会。用“堂堂清”做查缺补漏工作。不拘泥于掌握知识,而侧重能力提升。

误区四班组文化可有可无。

正确的是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高效课堂中小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们只有小组,缺少小组文化。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使小组形成合力,增强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形成团结友好的小组氛围,再由小组扩展到班、校文化,是管理和教学的先决条件。

误区五导学案增加师生负担,用处不大。

双语学校的“五环导学稿”----学道彻底否定了我的错误认识。之所以我们的导学案不起作用,是因为不够科学。双语学校的课堂上没有老师依然可以井然有序,生机勃勃,导学案是最大功臣。我们学习借鉴双语学校的导学案编写适合我们课堂的导学案,让它真正起作用是关键。可能开始时内容、方法不够合理,但必须按导学案上课,才有可能实现有秩序的新课堂。

三、 放飞梦想,大胆实践。

看着人家的课堂,听着人家学生的成绩,真让人羡慕。

梦想着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课堂上的倾听者,享受者,我们有事情请一个月假,学生什么都不受影响。为了梦想成真的一天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该怎么做?有很多想法,比较成熟一点的有:

1、 开展班组活动,建设班组文化。从组名、口号入

手,开展“放大镜找优点”“我爱我的小组”等趣味性活动,让学生有小组的荣誉感,学会分工合作。

2、 评价评比系统科学化。评价标准明确,评价过程

完整,评价结果公开、公平。特别是课堂评价表一定要用好。

3、 用心编写导学案,坚决按导学案程序上课。

4、 培养小主持人,包括展示组的主持人,课堂的组

织者,活动的组织者。充分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其他的想法很多,需要逐一落实,尝试摸索,慢慢成熟。我知道面对课改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层面的压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变压力为动力。虽然我也只是课改路上的学习者,弄明白的不多,但是只要大家需要和我交流探讨,我一定会奉献我的全部收获和困惑。

第四篇:语文学习收获

五(2)班 刘润璇

一学期转眼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现在我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这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是第五组和第七组。

第五组主要是让我们前去感受古典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了人物形象,体验了阅读名著的乐趣。在我的脑海中增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勇有谋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嫉妒心重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超群的武松,机智勇敢的石猴……

第七组课文重点体现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正面、侧面、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一组让我认识了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吝啬、爱财如命的严监生;口齿伶俐、不拘小节、美丽刁钻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唯利是图、世故圆滑、献媚讨好的老板;以衣取人、见钱眼开的托德。

这些鲜活的人物是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精练的语言才描写出来的。我一定要向作者学习,平时认真观察身边点滴的小事,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我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在收获,收获着一些不经意发现的价值,只要我能把自己收获到的记录下来,相信收获的果实将是丰硕的,收获的知识将是多姿多彩的。

我收获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知识,我一定做到学以致用,把日积月累的知识,变成运用自如的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6月15日

第五篇:全国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收获

树人学校

齐志军

12月25日志26日,我以及滨州的其他十几位语文教师来到潍坊市奎文区文广中学参加全国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一天半下来,感觉视野开阔了许多,收获也比较多。

之前,我只是偶尔听到过主题学习,单对于其实施和理念并不清楚。这次来到潍坊,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语文主题学习”是李希贵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从而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说来非常简单。因为教材,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一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一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老师,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实验者为老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读本,每个单元主题一本,合起来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选择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所以,“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 研讨会上,我听了魏梅霞得6位老师讲的示范课,这些课令我耳目一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上:传统的语文课,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边昏昏欲睡,是我们老师讲得不好吗?不是,而是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太少了。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而学生却学到了很少的知识。通过这两天的听课我发现,那几位授课老师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地参与,例如,老师安排了小组过关的环节,如果老师一个个地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放手给学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发现这几位老师的课堂容量都特别大。如文广中学的魏红梅老师执教的主题学习单元,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张岱的5篇文章,以及其他几位作家的类似主题文章,学生基本上比较全面的理解了张岱的人生经历和个人特色,对《湖心亭看雪》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学习的速度很快,但学生掌握的却不错。大大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学生的主动性都很高。

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的学习,但是我的收获却是很大,相信对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会大有用处的。我打算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我的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们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体组学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医务部干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