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

2022-04-22

小编精心整理了《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 篇1: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涵,提高其批判质疑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其认知,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思维能力,进而高效完成阅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语文思辨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而深刻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用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中构建深度的文本对话,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思辨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学习状态,再加上年龄较小,因此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教师教学思维的影响,导致其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以自身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空间不够,没有足够的交流互动机会,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把握文本的内涵,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阻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思辨能力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过分注重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停留于表面,实际应用的能力不强,缺乏对信息的分析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而语文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被动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必然无法很好地处理社会中的各种信息,也无法识别良莠不齐的材料,进而影响到其在未来生活的发展。开展思辨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开展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前都有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进行批阅式阅读、问题式阅读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习兴趣比较高,愿意表达自我,和教师以及同学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循序渐进、由简入难、层层递进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逐渐学会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更好地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走月亮》这篇文章当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中景色的描写,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更好地领会到文章中的感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和妈妈都去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加深其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我和妈妈走月亮’这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设置的意义是什么?”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反复这一写作手法进行了解和掌握。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认知文章。

(二)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更加注重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小组合作的方式应运而生。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结合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问题,以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因此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能够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识。在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同时小组学习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组内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快速思考,从而发展其思辨性思维。比如,在《父爱之舟》这篇文章中,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字里行间中的父子之情,从而更好地领悟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分成学习小组,并且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父亲的爱以及自己是如何向父亲表达感激之情的,学生可以通过诗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琐事感悟父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生能否在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还需要教师有效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更好地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導者,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挖掘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讨论话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让阅读从浅显走向深入,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索和师生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注:本文为宁德市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科研课题“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D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柳向阳.关注言语表达点亮思辨课堂——小学语文思辨阅读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2).

(责任编辑  袁  霜)

作者:甘绍红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 篇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阅读的思考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阅读,发展思维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

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就解决了。

二、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快速浏览,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加强理解,而且还能有

三、充分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语文课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的天地,语文研究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等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缺憾。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优等生与学困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研究性阅读中,让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从而也自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协作互动,思想启迪,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以作品为媒介,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带有个体思想倾向,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的潜意义。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搞好阅读教学首先应重视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使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教师要在准备相关资料的同时把搜集资料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便于理解的各种信息。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教师应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

五、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带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幸福的生活片段,一段优美的历史故事,一处绚丽的自然风光,都是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好材料。这样能使他们体会到研究性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在课外,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六、结束语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课程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宽厚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人性及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高新英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

拓展性阅读教学是指以语文教材内容为中心的一种发散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拓展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某一方面的阅读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或课外的阅读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受、理解及评价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拓展性阅读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能扩展学生看待世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小学阶段的拓展性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拓展方式单一或盲目拓展内容的问题,限制了拓展性阅读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学活动值得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地思考。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在小学阶段进行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拓展性阅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学生因思维及感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还不足以通过阅读获得足够的乐趣,因此小学阶段的拓展性阅读训练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手段建立起和谐的阅读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加入到拓展性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去。阅读氛围的营造,教师应当坚持一定的原则。一是注重阅读的个性化引导,对不同心理和思维发展状态的学生,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拓展性阅读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阅读选择。二是注重阅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阅读感受,而不仅仅是一味让学生接受教师的个人观点。只有建立了和谐融洽的阅读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拓展性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习惯。

笔者在教室内设置了拓展阅读的图书角,根据教学内容定期更换图书角内的读物,与此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近期学习的语文课本的内容,选取自己喜爱的读物对图书角的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在完成《恐龙的灭绝》这一课的学习后,笔者在图书角内更新了《DK儿童恐龙百科全书》《恐龙来了》《盖尔·吉本斯少儿百科系列:恐龙》等与恐龙相关的儿童书籍,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家中与恐龙相关的书籍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交换分享。而学生们带来的书目种类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期,有温馨治愈的绘本《你看起来很好吃》,有儿童文学《奇异的蛋》,也有影视改编小说的《侏罗纪公园》等等。通过对轻松阅读氛围的营造,学生们对拓展性阅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二、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课内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脱离语文教学的内容及目标。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课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阅读学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一是从课文作者入手,引导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二是从课文写作的体裁入手,带领学生学习更多相似体裁的作品;三是从课文的写作对象入手,将阅读的范围拓展至同一写作对象的文章;四是从课文的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主动发现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关键词,并以此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认识鲁迅”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以写作对象鲁迅作为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安排。在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前,笔者布置了收集鲁迅先生生平資料这一课前任务。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从多个途径收集鲁迅先生的相关信息,在之后的课堂任务汇报和交流中,学生向笔者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研究成果。其中有与鲁迅相关的图片影像,也有鲁迅先生的生平故事,还有鲁迅先生说过的名人名言。学生在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和阅读过程中,对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有了深入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
三、组织实践活动,开展课外拓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应当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引导下完成。为了保证阅读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采取师生协商的办法确定阅读的书目,推荐书目的类型要保证其多样性及兼顾性。多样性是指书目涵盖的内容范围要足够广泛,兼顾性则是指要统筹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阅读需要。第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一定的阅读频率进行早间、午间及晚间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对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拓展性阅读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第三,以班级或以学校为单位定期组织图书节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课外阅读的书目以及阅读感受。

例如在完成了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章节的学习后,笔者组织了一次以“祖国之美”为主题的班级图书节活动。在这一次的读书活动中笔者并没有限制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内容。学生参与的形式可以单人或多人为单位,活动的内容也涵盖了剧目表演、知识竞赛、读书手抄作品展览等。图书节活动因此精彩纷呈。有的学生以“旅行的意义”为题,从旅客的视角对祖国的山山水水进行了一番声情并茂的介绍;有的学生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图书节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体验,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

作者简介:山东省德州市新影街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张燕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数学出题教学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