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家庭教育观念如何制约学校体育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起源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认为:(1)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儒家伦理道德决定重德轻体的观念是基本准则,重视身体方面的修行往往是一种思想的潜能。(2)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篇1:

精准扶贫背景下陕西省大荔县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两会期间,关于如何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习总书记针对精准扶贫也做出了政策性的指示意见。教育教育是发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根本,是经济社会腾飞的翅膀。如何发展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探讨的话题。文章选取了陕西省大荔县为例,从大荔县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为发展大荔县基础教育提出理论性的参考意见。

我国的扶贫工作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具体扶贫工作落实中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贫困对象如何选取,贫困资金怎么运行,扶持政策及手段如何开展等现实问题,因此,没有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扶贫信息系统。2013年,习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工作时,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概念,两会期间,围绕着精准扶贫,政府做出了明确的政策指示和详细规划,从而为建设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有效保证。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发展,农村的教育发展较慢,问题较多,制约着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国家精准扶贫倡导下,积极發展农村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大荔县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一)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不完善

经考察实地走访,了解了大荔县农村学校办学的存在的普遍情况:现代教学设备简陋,基本都是原始的板书教学而很少有多媒体教学,缺乏教育的网络资源;教学基地设施差,仅有的教学楼之外,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图书阅览室等教学辅助设施几乎没有,操场皆为泥土构造,刮风下雨就会尘土飞扬,不利于学生的户外活动;教师的办公条件差,一张办公桌椅,没有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批改备课等环境较差。

另外,很多乡村的小学自然流失现象较重,基本都在镇一级的小学求学,教学班级较少,每班人数较多,不能让老师充分有效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办学机制不健全,在新课改倡导注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下,学校基本开设的是基础文化课,而对音乐、绘画、体育等科目几乎没有涉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压力大

大荔农村的小学初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音乐、美术等艺术课教师不足,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教学任务不对称,很多学校存在教师包班制,一个教师管一个班的文化课,教学压力大,教师责任感降低,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和要求,也不能充分及时的和家长沟通联系,家访工作严重不到位,家校衔接出现脱节;其次,他们大多学历不高,知识文化水平尚待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缺乏概念,体罚学生等落后的不当管教方式依然存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最后,教师缺乏激励机制,一些有些优秀教师不堪条件艰苦,工资收入较低,就会离职,往县城或者市里转,教师流失,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及学生的教育发展。

(三)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造成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迫于经济社会压力,很多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们,造成更多留守儿童的出现,平时疏于管教,除了物质上的照料外,对于学习也只是电话沟通交流,孩子缺乏父母的精神关爱,对孩子身心健康都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老人们大多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更多的是吃饱穿暖,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辅导和督促孩子们的功课,这些都影响到孩子汲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大荔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府的政策及财政支出力度不足,资金拨付、运营及监督环节,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备及教学条件的方案设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的不合理,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其次,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使得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及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师资力量的不均衡,重点非重点学校的设置,及应试教育强调的分数升学率等因素,使得教师资源集中于城市重点院校,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等问题突出,造成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另外,家庭教育功能发挥不到位,许多父母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重视物质要求忽略学习需求,认为小学教育无足轻重,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地位分量。最后,农村基础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度较低,一味追求文化课,对孩子其他方面关注度低,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大荔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一)政府政策倾斜、财政支出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要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根据地区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帮扶,确保每笔教育资金用在实处,不断增加和提高配套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数量质量,改进办学条件水平。其次,政府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精准扶贫的工作将基础教育的工作进行分解和落实,建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培训规划,规范和严格教师评定制度。另外,鼓励社会捐赠资金、教学设备、仪器甚至土地,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制定吸引教师稳定教师队伍的有效政策。

(二)健全教师的培训考核等激励机制

学校的教育教育离不开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学校要与政府配合,不断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稳定教师队伍,使得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用政策吸引一些名校的毕业生、海归,根据教育教学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的标准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严格和规范教师准入制度和审核制度。其次,不断健全教师的培训制度,严格教师的评价标准,加强教师同行校内外的交流合作,与其他学校、企业联系合作,鼓励教师参加省级优秀示范课教学、观摩课、网络课程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培训,鼓励教师定期不定期到其他学校借鉴和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地方政府要结合精准扶贫的制度,振兴地方产业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教师工资薪酬待遇,打造教师团队。

(三)引导家庭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观念

转变家庭旧的教育观念,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合作配合,父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是关键,但学生的教育才是根本,事关学生的成长发展祖国的未来,家长要多与学校联系沟通,及时详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情况,给与孩子更多的关心体贴,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降低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隐患。其次,学校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学生的学校表现, 做好学生的学习资料档案,展示学校的人文关怀,通过家校合作,给与孩子充分的关系和呵护。最后,学校也要加强与省市级自然科学博物馆、革命圣地、旅游景区等教育文化基地的联系,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及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德美体劳综合发展,培养学习兴趣及爱好特长,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是民族腾飞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翅膀。农村的基础教育,决定着祖国下一代的未来,事关着三农问题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农村基础教育的精准扶贫,需要结合地方、学校及学生是实际情况,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家庭的通力配合、企业社会的关注和帮扶等共同努力,虽然基础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相信,在政府及全社会的努力下,我们会不断提高地方基础教育的质量,优化地方基础教育资源,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作者:严萌

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家庭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开展的制约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家庭教育观念如何制约学校体育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起源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认为:(1)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儒家伦理道德决定重德轻体的观念是基本准则,重视身体方面的修行往往是一种思想的潜能。(2)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导致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等,而排斥与高考无关的学校体育。(4)高考及社会评价制度等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要进行体育价值的宣传,思想的启蒙,将“育体”和“育人”高度关联,使广大家庭认识到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  制约  对策研究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2008年的30年间,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共颁行有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268件[1]。可见我国出台的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指示不可谓不多,然而基层实践的实际状况却与理想情况相去甚远。在基层,人们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那么究竟是谁在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什么要这样做?

面对理想与实际的巨大差异,研究者对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展开了研究,从很多层面分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包括师资力量的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应试教育制度的难以彻底根除等等,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而关于家庭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并且大都只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做了阐述,没有深入分析我国之所以存在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原因、起源,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对策,这难以改变现有的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念,难以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将深入研究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开展的制约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以及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家庭

通常所谓家庭,是指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之团体而言。故家庭成立的条件有三:第一,亲属的结合;第二,包括两代或两代以上的亲属;第三,有比较长久的共同生活[2]。

家庭是以姻缘和血缘包括拟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这些人共同生活为特征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

从以上学者对家庭概念下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以下几个共同要素:家庭是男女两性以婚姻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是亲子两代也可以超过两代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形成的社会组织;家庭是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寄托;家庭是个人最初加入的群体,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二)家庭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4]。”

郑其龙编著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教育是一定社会对新一代有目的、有系统的培养教育……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5]。”

(三)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诸如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体制、内容、方法、教师和学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水平等制约,并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等影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常带有阶级性。不同人的教育观带有个体认识差异的特点。各种教育观通过教育论著、教育决策或教育实践表现出来[6]。

二、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一)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部分

“寓德于体,以礼行体”,“道之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儒家把家庭的伦理道德扩大于国家。国家同家族一样,同为家庭模板的放大,家国关系如同黑格尔所说的:“中国纯粹建立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把德、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体育思想历来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 [7]。

(二)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义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人的地位很高,加上科举选士,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这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积淀下来,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和社会思潮。这使整个社会的文人对体育活动十分冷漠。

(三)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盛行

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等至今仍广为流传。家长受传统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找个很好的工作,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认为孩子学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跟获取知识毫无关系,甚至是在浪费孩子读书的时间,因此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8]。

三、当代家庭教育观念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功利主义对学校教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危害也在不断加深,阻碍着学生稳定、健康发展。教育的功利主义时刻影响着教育的选拔机制,功利主义目的也决定着个人学习行为,这就使作为经济附庸的应试教育在现时仍然能够生存和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知识的价值在一些领域得以充分体现,知识转换成财富的概率越来越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坚信了現时占有知识就是占有未来财富的神话。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就业竞争为核心的社会竞争又层层地传递到教育内部,并和用人制度中过度学历化倾向产生叠加效应,驱动中考和高考竞争不断升温[9]。因此,家长们为了孩子们能考上重点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不得不把所用的心思花在学生的成绩上、分数上。

四、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对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才市场的选拔机制,应试教育制度即高考的实行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

(一)高考制度

由于高考对中小学教育具有评价性和指导性作用,中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高考而得到评价、认同。尽管这不是很全面的衡量标准,但是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各中小学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教学的重点与高考挂上了钩。当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随之而动,全力支持学校牺牲与高考无关的体育课或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加高考中需要考的科目的课时。学生周末回到家后,家长还会继续给学生报补习班,利用周末时间继续学习,不愿落在别人的后面,为了高考可以牺牲一切。

(二)人才市场选拔机制

而由于教育的选拔制度导致大部分优秀人才集中于所谓的985和211高校、一本高校,因此人才市场为了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有的公司甚至直接提出“非985和211不要”的门槛限制,这进一步加深家长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在这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更加不顾一切为了孩子高考能够考出好成绩,甚至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

(三)社会评价体系

社会各界都在批判应试教育,呼唤素质教育。然而,社会各界又都要求状元,都要求高分,都要求高的升学率,都要求比较靠前的考试排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只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但“轰轰烈烈”是虚,“扎扎实实”才是实。

五、对策和建议

(一)高考制度改革

彻底废除高考制度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考有利的一面。大方向是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配合,而不是两者各走各的路。在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的大前提下,加进一些别的参考因素。比如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体育达标成绩等成分。再比如,在高考的科目和高考试题的难度方面做一些改进。采用不同档次的大学用不同档次的高考试题来考试的模式,增加考试的次数,如一年可进行两次高考,取最高分。这样既不给大多数学生造成学习压力,而且也相应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能够愿意孩子分出一些时间用于身体的锻炼[10]。

(二)实现“育体”与“育人”的高度关联

首先,完善顶层设计,从“育人”角度涵盖“育体”。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从顶层设计高度肯定体育所具有的涵养个体理性平和心态、培养个体爱国情怀、树立个体规则意识等的“育人”本质,鼓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育体”与“育人”的双向融合。其次,转变教学理念,拓展“育体”与“育人”价值认知。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通过模仿动作进行学习,体育教学目的仅停留于健身益体。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与创造性被应试、形式化的课程安排所掩盖。鼓励学校与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结构化、灵活性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激发学生透过体育参与趣味表象体悟人格塑造、提升实践能力,对拓展体育“育体”与“育人”的价值认知具有实践意义[11]。

参考文献:

[1]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12):88-92.

[2]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5]郑其龙.家庭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张留杰.儒家思想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消极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01):160.

[8]王二亮.功利主义教育对中学生的危害性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36):58-59.

[9]周济.素质教育是“老大难”问题多难都要推进[N].人民日报,2005-12-30.

[10]莫忌華.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05):36-42.

作者:殷国豪

教育观念下未来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对中国家长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的再思考

摘要:大学期间,三年家教的社会经历,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到,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家长的教育行为起着一定的制约和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所以最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拟从成才的角度谈一谈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才观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家长存在着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而这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会相应导致种种角色错位现象,体现在教育方式上就是采取系列错误的教育行为和方法。

一、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导致的种种角色错位现象

中国3亿多的家庭,在很多父母看来,上大学、上好大学,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目标,近乎93%的父母期望孩子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精心给孩子设计着美好的未来,为了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的为孩子“助一臂之力”,煞有孩子一上学就开始高考倒计时之嫌。上大学,上好大学,已成为全国亿万中小学生的共同心愿,也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长盛不衰”的社会话题。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的驱动下,相连带的便会出现一系列家长的种种角色错位现象:

1、“扬短避长”,“强己所难”

所谓角色错位,就是我们的一些家长把父母的角色与教师的角色相混淆,不知道哪些是学校和教师该做的,哪些是家长该做的,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做的反而做。忽视教孩子做人的教育是家庭最大的教育优势所在,忽视家长最具渗透力的教育因素和父母榜样性的作用,总是“扬短避长”,具体表现:(1)把抓孩子学习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2)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家庭学习”;(3)把家庭当作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4)把自己定位在辅导孩子文化知识学习上。结果在种种力不从心的付出中,家长“强己所难”。

2、错位现象之二:包办替代费劲不讨好

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失,由于角色错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所有生活上的事都由父母包办,导致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使孩子缺少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甚至有不少孩子上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过不惯集体生活仍需要爸爸妈妈陪护,甚至导致退学。还有些家长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替孩子做出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种种决定。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不满意家长,家长不满意孩子。

3、错位现象之三:角色行为走偏

一些父母,有着非常强烈的“替代成就感”。完全围着孩子转,业余时间带孩子学琴、画画、练字、舞蹈,一个战场转战另一个战场。好像孩子培养好了,就是自己工作做好了;孩子进步了,就是自己上进了;孩子将来有出息了,就是自己有出息了。“牺牲自己,成全孩子”、乐此不疲。而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则得过且过,毫无上进心、进取心。

事实上,这种“替代成就感”的另一面必然是自我否定。由于自身不再进取、从而衍生出来的消极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

二、家长角色错位和角色偏离现象的主因

1、家长的教育理念问题。角色错位和角色偏离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家长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片面理解问题,这些家长把孩子考高分、上大学、出国留学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结果必然是只盯着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孩子做人和完美人格的培养。

2、家长自身角色认识的错误。这些家长没有把教孩子做人、教孩子自立、教孩子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作为家长角色规范的最根本的内容,所以导致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走偏。

3、補偿心理作用。这些家长把孩子能够学习好、得到高学历、找到好工作,作为自己生活中没有实现或者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一种补偿,想从孩子身上找回来,这种强烈的心理补偿作用,也是导致角色错位和偏离的原因之一。

所以尽管好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我认为这里就存在一个正确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成才观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应该说“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同时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但没有“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但不是“人”,当然更不能算“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还不如是人而没有“才”。在成人与成才之间,培养孩子成人更应该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在我们好多的重点大学里曾经出现过无数有才而无德的典型案例:喂食狗熊硫酸的清华大学高材生刘海洋,因生活琐事杀死四位同窗的云南大学马加爵,复旦大学高材生林森浩,把剧毒药品注入宿舍饮水机致同学死亡,这些残案,充分说明: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不单单是青春期阶段家庭教育和青春期心理教育的缺失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教育在“人”与“才”方面教育的失衡。太过偏重孩子的学习、太过看重孩子特长的培养,而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缺失了、走偏了,所以导致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哪怕是高材生,往往学业有成而不会做人。

所以,不论我们是想“养儿防老”还是“望子成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孩子做人的“脊梁教育”才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孩子的一条主线,这才是正确的育人观。

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也并非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造就之下,经过个体自身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初的作用力。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任何其他教育载体都不可比拟,孩子为人处世的品行教育任何人代替不了父母,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孩子的品行教育、做人的教育寄托在别人身上去实施,唯有我们自己把家庭教育做好,把握好家庭教育的方向,孩子即便遇到些不良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相信孩子也不会因此被击垮、被毁掉。

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才智资本和机遇是不均等的,成功、成才不可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成“人”的教育才是“修根”的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

作者:刘逸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职业内涵与地位探究论文下一篇: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