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2023-03-04

第一篇: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侵犯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

内容摘要:本文以大量事实从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侵犯行为,即: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同时叙述了侵犯行为是如何形成的,侵犯行为有本能的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因素,后天的挫折影响是最大的,人在挫折面前很难控制情绪,既而形成侵犯行为。另外,本文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控制侵犯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有建立公平机制减少挫折感,运用奖惩机制控制侵犯行为,通过说服教育等办法来控制侵犯行为。 关 键 字:侵犯行为原因控制

一、 什么是侵犯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相互团结、相互尊重、和谐发展的境地,但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仍然十分复杂,有许多事情令人们愉快,还有许多事情是令人们不愉快的,其中,侵犯行为就是令人们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为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侵犯的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和对其提出防范的对策。实现对侵犯行为,有效控制就显的十分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误导,认为只要一种行为导致了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侵犯,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这种界定显然会引起不同性质行为的混淆,我们不能把体育比赛中的意外伤害、日常生活中的失手误伤、正当防卫等都认为是侵犯行为,而把那些原本就是侵犯行为如:本来就想伤害他人而未遂或由于对方的反抗而使侵犯者受到伤害的行为等认为不是侵犯行为,为此,给侵犯行为下一个定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免得使我们很多人分不清是与非。

那么什么是侵犯行为呢?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侵犯的完整理解就必须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伤害行为被标定为侵犯的社会判断,因此,我们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任何的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看他是否是侵犯行为,一是要看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就是看他的内在意图和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侵犯行为,诸如: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有些人不想劳作,但又想不劳而获,这只有实施抢劫、偷盗,而有些人在利益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没有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而是利用暴利对某些人进行侵犯,如:现阶段活好干,钱难拿、所有进城务工人员体会最深,虽然国家三令五声要求各部门都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监察督促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但有些用人单位拒不履行支付义务,造成很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但我们的个别农民工法律意识淡溥,没有利用有效的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来拿回自己的工资,这就使原本是受害者的农民工,却演变了对他人身体或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侵犯行

为的人员。

二、 侵犯行为的形成

对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这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和爱与创造的力量,没有一个人说他愿意死,而且还要求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好一些,从金钱、物质、精神上得到一切满足,这就要求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息一切代价,甚至杀人、放火,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来达到自己的各种满足需求,这时侵犯行为就形成了,还有一种是死的本能,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征服、伤害和侵犯的动力,引发对他人的侵犯行为,当人的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要向外宣泄,但是按着能量的不同,宣泄的结果也不同,这就与每个人的忍耐程度、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这样一名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当一个人的侵犯行为向外表现受到阻碍时,就会转而指向个体内部,这时人们往往会想不通,当这种死的本能达到极端时,就会产生自杀的行为,这种人就是以死来报复别人的行为,当这种人让别人死和自己死都受到阻碍时,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甚至产生疾病,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例可以看出,忍耐程度、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高的人侵犯行为往往是低于忍耐程度、文化程度和个人修养低的人,但我们也不排除高科技犯罪,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利用高尖端技术犯罪的越来越多,实际上侵犯是人生所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的能量是可以不断在体内积蓄的,当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冲动而表现出来,所以说人类必须定期加以发泄,为什么说几千年来几乎每个时代都要发生战争,就像前几年欧洲几大巨头为了获得石油而展开的大规模的海湾战争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这些小的群体要发泄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不是的,如我们定期开展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技术比武、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等都是一种宣泄方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阻碍了侵犯行为的发生,使社会空气得到了净化。我们都知道在城市为了加强治安综合治理,都要把人们居住的地段划分成无数个小区来进行管理,只要是哪个小区各项活动开展的好,他的治安状况就非常好,犯罪率就很低,虽然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人的侵犯行为不一定全是由本能来决定的,因为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而且人们无论做出何种行为,都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再有一种说法就是:侵犯行为是由于受到挫折而形成的,我比较赞同此观点,当人受到挫折时,往往会看破红尘,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觉得周围没有一个可信认的人,这就说明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他会把对社会、家庭和个别人的不满情绪全部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发泄出来,但个体受到

挫折后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就取决于其周围环境是否为他提供了可以实施行为的导火索,当我们受到挫折后,并不是只有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唤醒才能触发侵犯行为,情绪的兴奋,异常愉快等情绪的唤醒也有可能触发侵犯行为。

三、 控制侵犯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对侵犯的控制或者消除,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要实现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途径和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

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如:在我单位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该单位目前属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单位,正式职工和合同制职工人数基本对半,但二者的利益差别相差很大,就连进城务工人员都有节假日的加班工资都没有,但为了保证大多数合同工的饭碗,我们的很多合同工则采取辞职的方法来对抗,但也有个别侵犯行为的发生,所以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人就在想:为什么别人有工作而我则没有,为什么别人能拿很高的工资,而我则不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产生自卑、挫折、消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就会产生侵犯行为,这个侵犯行为的破坏程度就要看积蓄的能量大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再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这些方法来基本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发生。

2、 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对侵犯行为的惩罚是必要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人都是畏惧惩罚的,所以,利用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依靠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这就叫物极必反,我们就拿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子女不听话,不爱学习,不合群是普遍现象,我也是有儿女的人,过去一味地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强迫他做的事,他就越不想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近两年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学习使我感到对孩子经常打骂,体罚等,只能使孩子对你产生反感情绪,父子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时边学边玩,见你应躲等。在家里产生的怨气不敢在家里发泄,就跑到外面去发泄,为此近几年我改变了教育方法。首先,我和儿子之间建立朋友关系,让他缩短父子之间的距离,遇到事情都是和儿子商量解决,而且当着孩子的面不说脏话、不实施暴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常常以父母的某些行为为榜样,久而久之大人的很多不良行为均被孩子所吸取,通过我的努力,现在孩子进步很快,

学习成绩上去了,吃饭、写作都快了,而且我和儿子之间也成了好朋友,去年他还取得了全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三等奖。故,只有在子女对父母尊重,依赖的情况下奖罚才是有效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必须是理智的,不是随心所欲的,父母为子女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3、 通过说服教育控制侵犯行为

说服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从而降低或避免人们侵犯行为的发生,对于孩子来说要及早进行说服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是与非,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对自己的危害,使“侵犯他人是不道德的,侵犯他人会受到制裁”等观念,深深扎根于儿童的幼小心灵;对大人也一样,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喝酒,酒醉后便失去理智,想起以前不愉快的事,并实施侵犯行为,在实施侵犯行为之前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可能会消除或降低他的仇恨感,如果在实施侵犯行为之后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可能会激发他的内疚感,使他感到很后悔,从而促使他想办法如何弥补,这样就表明你对他的说服教育是成功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另的途径来抑制侵犯行为的发生,如同前面我们所说的如:球类比赛、跑步、拳击、做梦、心理咒骂或写暴力故事、把自己的痛苦倾诉给别人,大哭一场、拼命地工作等都不可以消除和降低侵犯的能量,在美国的各大企业如果员工不满意,就可到出气室,对着国家总统、企业领导的橡胶人像发泄一通,通过这个方法职工的干劲更高了,效率比过去高一倍,侵犯行为的发生率也几乎降低为零。再有就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小儿书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现代生活中电视是儿童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我记的在80年代中期,电视在西部省份才刚刚开始,但当时最游流行的香港古惑仔影片对孩子和影响很大,孩子看完电视后便模仿电视里古惑仔的样,成立了什么像大刀帮、斧头帮等大战于街头的黑社会帮派,严重危害着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控制和减少儿童观看暴力影片,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的机会,同时减少购买暴力图书和减少观看有暴力内容的报纸,是有效防止儿童侵犯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让他们和大人一起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给他们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总之,我们利用现代化科技工具制定对策和防范侵犯行为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 《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社中心1998

2、 徐联仓 《管理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8

3、 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作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第二篇:幼儿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及其班级管理对策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黄爱铭 225009) 摘要: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行为偏差 班级管理

现在人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原因.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对于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障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正常管理、日常管理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化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和情感“同归”尽一点绵薄之力。

1.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有行为偏差幼儿是指具有较多行为偏离正常的幼儿。这些幼儿的教育比较棘手,收效甚微,令家长、教师头疼。因此,要教育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管理好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必须首先弄清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表现

有行为偏差幼儿主要在社会行为和情感方面出现问题.行为方面往往表现为脾气乖戾、攻击性强、粗暴无札、说谎、逃学、懒惰,情感方面则主要表现焦虑、恐惧、抑郁、选择性缄默和人际交流困难等,与同龄人和长辈、教师出现交流上的障碍。一些人认为,有行为偏差幼儿由生理和智力方面的原因造成。其实,更多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症结不全在于生理与智力缺陷,有时主要在于心理方面的障碍。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行为表现往往会出现三个方面的不协调,即为与年龄特点不协调、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与行为规范不协调。

首先,与年龄特点不协调。幼儿的行为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必须同其他同龄伙伴“群处”,在同龄社会中认识处理人际关系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逐渐学会适应共同的行为方式、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培养共同的行为习惯,并学会从同伴的评价信息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与同龄人玩耍变流中得到精神满足,逐步从对成人的依赖过渡到独立。

其次,与外界环境不协调。一些有行为偏差幼儿表现为“社会早熟”,但这不是自然的成熟,是少数方面早熟和多数方面不成熟的矛盾冲突体。这些矛盾冲突往往表现为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他们渴望成为大人,并常常感到自己已是大人,表现为对同龄幼儿的外界环境不协调。

另外,与行为规范的不协调。而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染上了某些坏习气,总与行为规范有所偏离,而少部分教育者和家长对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缺乏信心、耐心和合理的方法,导致问题严重,错过了最好的矫正机会。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要及早发现、及早矫止。

1.2 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

幼儿心灵如同一张洁白的画纸,画的好坏取决于家庭、杜会和幼儿教育者手中的画笔。

1 因此,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的原因任于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在我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除了在校,绝大部分时间与其相处的是成人,媒体上接触的大多是成人,模仿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言谈举止成人化。加之家庭教育违背幼儿心理年龄的特点,导致这些幼儿产生对人冷漠、性情孤僻等“情感饥渴”症。如性情变得孤傲、任性、唯我独尊,有的甚至变得多疑、嫉妒、胸襟狭窄,陷入了我行我素的孤立封闭境地。

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到幼儿的各个方面,由于幼儿模仿能力强而判断能力差。好奇心强而思想内涵浅,渴求独立的欲望强而社会阅历浅,使得其无法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各种不良思想和信息对就会乘虚而八,刘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叫发现和加以纠正,累积下米就可能会造成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出现。

三是幼儿园的教书育人环境。一方面是极少数教师教育思想不够端正,对有行为偏差幼儿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发现收效甚微时,出现畏难情绪,放弃了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听之任之;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有很强的责任心,但工作方法不当,工作能力有限,造成行为偏差幼儿的产生和问题的加重。

2.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往往会给家庭和班级带来很大的负而影响.如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发现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之后都不能怨天尤人,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矫正和管理。从教师角度讲,有行为偏差幼儿把教育必须放在整个班级环境中进行,因此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管理,实际上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挫度上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和矫正,就是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管理应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正常管理;二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三是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1 班级正常管理

2.1.1 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的特点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差异性、多层次性和个别性。有有行为偏差幼儿发展异常,在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习内容上和正常幼儿有一定差异,因此班级教育具有多层次性,教育的个别性和更加明显。

二是对师资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更人的热情,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还要求教师了解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是班级关系的复杂性。在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关系更为复杂。教师要同时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正常孩子要面临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要面临正常幼儿和象自己一样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因此关系更为复杂。

四是家长的高参与性。对有行为偏差幼儿,家长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调也显得更为重要。

2.2 班级常规管理

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应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采用规则引导法、情感沟通法、互动指导法、榜样激励法和目标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进行高效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具体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体现主体性、整体性、参与性和高效性的原则。教师要明确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了解和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正确处理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熏陶氛围和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全面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台。制定合理的管理 2 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严格和灵活实施计划,特别要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日标和计划。

二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采用规则引导法,制定简单而明确的规则,给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并成为自己的潜意识。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密切关注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表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情训练,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处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间的互动,适时、适度地给予互动指导。树立公正、权威、健康、形象、具体的榜样,让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并从心里共鸣逐渐过渡到行为的响应和共鸣。帮助班级建立明确、具体和具有吸引力的班级目标,针对各个幼儿,特别是有行为偏差幼儿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目标,强化目标趋向意识,采用激励等多种方法,促进班级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2.3教育教学管理

2.3.1一日生活

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同归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师不仅要更多留意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生活,从洗手、洗脸、漱口、大小便、睡眠、穿脱农服、整理床铺、进餐、饮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保护意识等生活的各个环节给予有行为偏差幼儿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多接触,培养感情,学会如何交往.真正发挥主流环境的优越性,同时也要发挥游戏在回归对有行为偏差幼儿中的作用,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通过游戏融合在一起,让有行为偏差幼儿充分体会到交流的乐趣、和人家和谐相处的乐趣。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情感问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之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3.2教学

与正常班级相比,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班级在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羞异。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到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正常幼儿和有行为偏差幼儿教育目标的融台性,协调好正常幼儿、有行为偏差幼儿及两者的共同教学计划。尽管有行为偏差幼儿有特殊的需要,但他们的成长模式和正常幼儿有着共同的模式,不能脱离正常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文化课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和正常幼儿一致。但与此同时,要着重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培养。采用师——幼互动、师——家长互动、幼——幼互动和家——幼互动多种教育组织形式相结合,促进有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教学。

2.4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

2.4.1教育理念的统一同步

对有行为偏差幼儿的教育理念应该是:1.接纳有行为偏差幼儿。幼儿行为和情感出了问题,不要惊慌失措。幼儿有问题,并不表明他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己,极少存在绝对的幼儿心理适应不良症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同归。2.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行为偏差幼儿出现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可拖延时间。3.必须运用科学的矫正和回归方法。在调查、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诊断幼儿作为教育主体本身存在的认知缺陷。从幼儿的原有道德认知结构和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在幼儿参与的主体教育活动中,解决新、旧道德认知矛盾,在可接受性和可知性的教育内容中,促进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向预定的教育认知目标启动,让孩子在参与中感知自己的认知缺陷,消除唯我独尊的意识,产生对自己对环境的正确客观认识,自己完善自己。4.幼儿园和家长协调参与。要制定共同的协调的幼儿“回归”计划,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创设有利于有行为偏差幼儿“同归”的教育生态环境。

2.4.2安全工作的配合协调

与正常幼儿相比,有行为偏差幼儿由于其行为和情感出现异常,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人人增加,在安全方面要格外留心。要从生活和教育管理各方面给予重视和关注,对正常幼儿要强化安全意识,教给其处理与有行为偏差幼儿之间关系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2.4.2加强幼儿同和家长的沟通

家庭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类型、文化水平、家庭氛围、父母的投人和父母的期望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行为偏差的幼儿,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

2.4.3加强家长间的沟通

让一个或几个正常的发展较好的幼儿与有行为偏差幼儿结成对子,能够帮助有行为偏差幼儿形成正常的幼儿责任感,带动和促进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摆脱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和情感障碍,学会相应的社会交往方法,从而达到“同辈指导”的功效。但这需要正常幼儿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有行为偏差幼儿的“回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有行为偏差幼儿的班级管理具备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同时也要求教师、家长、有行为偏差幼儿和正常幼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我们相信,幼儿出现了社会行为的偏离和情感上的障碍,并不表明他们和其他幼儿就有多么大的不同,其行为只不过是暂时偏离正常的轨迹而已,通过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联动和努力完全能够实现行为和情感的回归。

附:联系地址:扬州市大虹桥路10号 扬州大学第一幼儿园

联系电话:13401292001

第三篇:产生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产生、表现及预防措施

(重大事故反思活动班组安全学习资料之三)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工伤事故的主要原因,习惯性违章又是职员思想隐患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充分体现,是企业中最难解决的难点之一。这就给企业如何防止习惯性违章的泛滥并达到消除习惯性违章的目的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同样也是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员努力的目标之一。

一、什么是习惯性违章行为及特征

所谓习惯性违章行为就是指职员在长期的工作中习以为常的、经常性的违反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的作业(操作)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有章不循,违章作业。在如何搞好安全生产,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上。国家制定了《安全生产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也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作业(操作)安全规程。所谓有章不循,违章作业就是作业者违反、违背或不遵守上述相关制度、规定的一种行为,它是习惯性违章的本质特征。

2、简单、快捷。习惯性违章由于不按作业规程。失去了规程的制约。一般感觉都比较方便,顺手。有省工、省力,简单易行的特点,作业人员往往都比较容易接受。由于习惯性违章作业往往在处理生产中的问题时比较快捷,对正常的生产没有影响,若按规程作业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劳

动力,有时可能对正常的生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导致作业人员经常出现习惯性违章作业的原因之一。

3、不易被发现的隐蔽性。一般的来讲违章作业都是事故的温床,但不安全程度又取决于危险程度的大小。在危险程度较高的环境里违章作业必然会发生事故。但此类作业,作业者比较重视,防范措施相对到位,违章作业机率很小或是几乎没有,发生事故的机率也很小。可是在危险程度较小有环境里违章作业则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习惯性违章作业正属于这一种,不仅发生事故的机率很小,其隐蔽性一般不易被发现,久而久之作业人员认识不到其危害之所在,就将其看作是“规范”的作业程序而被接受,因此,很多事故就容易发生在这些人们认为不会出问题的作业或场所中。

4、有广泛的传播性和较强的生命力。习惯性违章因其有方便、快捷和危险性非常隐蔽的特点,在作业人员中间往往是传播迅速,有的作业人员便是一看就会“无师自通”。更有“聪明”之人能将其“发扬光大”,所以习惯性违章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师教徒、徒再教徒,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永无止境。

二、产生习惯性违章的原因

习惯性违章在作业中的表现形式很多,产生的原因也很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产生习惯性违的原因大至有以下几个方面。

1、装备结构、工艺布局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装备结构、工艺布局不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可能在作业中出现不方便或者是无法按正常的作业程序作业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作业人员的习惯性违章作业的出现。

2、走捷径的心理。人是有惰性的,只不过是因人而宜,多少而已。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总想简单一点,方便一点。有走捷径的心理。各项安全作业规程虽然是各类事故的克星,确能保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患于未然。但真正按章操作相对于习惯性违章来说要麻烦的多,这一点正体现了习惯性违章与人的惰性相符,所以能被作业人员而广泛的接受。

3、习惯性违章不一定就会发生安全事故。习惯性违章传播广泛,但不是每一次的习惯性违章都会发生安全事故,这正迎合了人们的侥幸心理。也就是说习惯性违章作业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是所有作业人员容易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仅仅是锈发事故的必要条件。所以很多作业人员就会产生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心理,不愿改正违章作业习惯而任其发展。

三、对习惯性违章的防范措施

习惯性违章是一个企业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它无时不在威胁着一个企业的正常工作、生产组织。要纠正和防止习惯性违章的发生,控制和消除安全隐患就必须做好防范工

作。

1、加大宣贯力度,提高全员对习惯性违章的思想认识程度。在提高员工对习惯性违章认识的同时,要使我们的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对习惯性违章可能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潜在威胁有更高的认识。要对我们的员工讲明习惯性违章造成事故作业者是直接责任者或是受害者,要用身边的事去教育身边的人,结合实际不走形式,管理者要摆正生产与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下把按章作业放在生产组织的首位,杜绝习惯性违章的发生。

2、综合分析习惯性违章发生的原因,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加大对现场装备及工艺布局不合理的整改工作,使作业环境符合人的生理特征,便于操作,减少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尽量给作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从本质上根除引发习惯性违章的客观原因。

3、加强监督力度,用规程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纠正习惯性违章。在实际工作中要想让员工自觉的改正违章行为,自觉遵守作业规程其难度是很大的。必须用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必须用规程指导作业,必须加强督检查力度。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并要处理的让当事人心痛,旁观者心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制止习惯性违章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根除习惯性违章作业。

第四篇:分析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费行为产生的原因

高速公路逃费行为产生原因

的调研报告

一、偷逃高速公路通行费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赚”的比罚的多。目前,国家对偷、漏、逃高速公路通行费的行为缺乏明确的法规性处罚措施及执法手段。按现有管理办法规定,对偷、漏、逃费车辆最多也只是按路网内两倍距离对其进行处罚,与其逃缴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巨额通行费来说,根本就无关痛痒。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处罚力度,才导致不能有效遏制偷逃公路通行费的行为。长此以往,势必助长某些不法车主的嚣张气焰。 (二)政策缺位:免费车辆管理难度大。一是假军车四处横行。目前对真假军车的识别方法未下发专门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收费员难以辨别军车真伪,遇到挂有军车牌照、证件齐全的车辆,均给予免费放行的礼遇。同时,由于军车归部队管理,地方无权干涉,一些不法车主就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明目张胆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骗、逃大量通行费。二是假“绿通”泛滥。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出台对按规定运输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营运车辆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更给不法车主制造了一些可乘之机。他们采取货物混装、货物不足、非法装载等方式蒙混过关,假“绿通”车十分猖獗。

(三)预防匮乏:车辆强行闯关逃费相继频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前的收费系统和收费设施对车辆恶意闯关缺乏防预能力,直接导致车辆闯关比较容易。

(四)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家对有关高速公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征收通行费和统一管理的法律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征收通行费行为也没有赋予具体的法律权限,加大了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收费站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譬如司机拒缴、抗费、逃费、强行闯口时,多数收费员只能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委屈服务、灵活处理。

(五)主观原因:收费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收费人员作为征收公路通行费的执行人员,他们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修养及抵御金钱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偷逃公路通行费行为的产生。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有些收费人员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与司机相互勾结,查验货(证)不严、教唆司机利用无牌闯关等等,既破坏了高速公路正常收费秩序,败坏了单位形象,又毁了自己的声誉和前途。

二、关于有效打击偷逃费的建议

打击偷逃费、堵漏增收工作是贯穿于收费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促进收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严格管理、严格稽查、群防群治才能有效地避免通行费的流失。 (一)苦练“内功”,加强“人防”,提高辨别查处能力。 1. 不断总结经验,从规范处理上防止车辆逃费。总结和完善日常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图片和各种数据记录、对照车辆特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针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研究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有效的管理办法。

2. 加强教育培训,从提高人员素能上防止车辆逃费。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司机逃费方式及发现逃费行为的处理步骤等,使收费人员切实掌握业务技能,在理解政策、执行政策上做到准确无误。二是要采取员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组织职工到省内外先进单位进行参观、学习、考察,举办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先进的思想能够深入员工心中,自觉抵御一些腐朽思想。三是要实行奖励机制,把通行费收入等指标与收费人员的薪酬挂钩,同时在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以调动收费人员增收、创收的积极性。 3. 细化文明服务,从心理上拉近征缴双方的距离。收费站一旦出现“跳磅”、假“绿通”等异常车辆时,收费人员应始终坚持文明收费,礼貌待人,耐心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只有收费人员文明服务到位,才会拉近征缴双方的距离,减少工作中遇到的摩擦和阻力。 4. 加大现场管理,从岗位责任上防止车辆逃费。收费现场人员要增强责任心,司机作弊逃费行为大多都能在收费现场发现:一是要根据车辆逃费的特征,利用掌握的识别方法,准确判定逃费车辆;二是收费员要仔细观察界面信息与实际车型是否相符;三是班长切实负起责任,进行车道现场巡查;四是在重点时段,货车过地磅时严加防范,防止司机跳磅、绕磅、垫钢板等逃费手段。

(二)勤强“外功”,加强“技防”,加大对逃费车打击力度。 1. 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车辆逃费。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报纸、电视、收费站区、服务区和可变情报板,坚持不懈地向过往司乘人员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司机(车主)加深了解作弊逃费将受到的惩处及造成的严重性后果,达到从思想根源上消除司机作弊逃费的意识,防范于未然。

2. 加大监控稽核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车辆逃费。利用先进的监控设备和稽查手段,加强现场监督管理,重点对收费员的操作程序、仪容风纪和坚守岗位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收费车道的车流情况。在后台稽核时,重点稽核“绿通”车、军警车、公务车等减免车辆以及改轴车、超时车、无卡车、U型车、J型车、套牌车等,严堵收费漏洞。同时,收费站要将经常故意偷逃通行费的车辆信息报至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对这些车辆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建立黑名单,录入收费系统,作为严格管理的重点对象,便于堵漏增收工作。 3. 完善机电设备,从手段优化上防止车辆逃费。一是加强对计重设备的运行检测,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降低少数车辆利用设备的局限性和故障来逃费的可能性。二是完善资源共享的精细性。对车辆“远程查询”和“入口图像对比”功能查询的速度与清晰度进行优化,为快速、准确核对车辆信息,提供保障;三是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完备性,建立对路网内的逃费车辆“黑名单”系统,定期向各单位通报,一旦发现“黑名单”车辆,坚决予以查处。

(三)善打“围攻”,加强“群防”,使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在打击逃费车辆过程中,对有逃费嫌疑的车辆,要根据逃费种类的不同及时与相关部门联合处理,打击逃费车辆的嚣张气焰。一是与高速交警、路政联合,集中治理司机作弊逃费行为。对作弊逃费车辆除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违章处罚外,还要收缴其作弊工具,强制拆除违法改装的液压千斤顶、吊轮等作弊装置;二是与司法部门联合,对恶意逃避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的超载大型货车可依照相关法律起诉至司法部门走法律程序,从重从严处理,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三是与军检部门联合,对被判定为假军车的车辆,要严格查处,同时移交军检部门处理;四是与群众联合,设立举报和查处奖励制度,调动举报和查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预防和控制司机作弊逃费行为的蔓延和扩散。

三、结语

打击高速公路偷逃通行费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司机逃费规律,建立长效打压机制,形成全路网的“打、围、攻”之势,就能使偷逃通行费行为无可乘之机,增强高速公路堵漏增收的能力,真正做到“应免不征、应征不漏”,确保通行费征收工作在规范、严谨、有序中运行。

第五篇:总结体育课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体育课在很多人眼里很好上,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动就怎么动,也就是所谓的"放羊式"上课。其实不然,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学会锻炼、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乐趣,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也不是

一、二课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老师长抓不懈对学生进行培养。 现谈谈体育课中不良行为产生的各方面原因: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一些个人需要,如引起别人注意展示个性等。体育课上,一些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时,常以不良行为来寻求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哪怕是消极的注意。他们以课堂不良行为来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试图引起同学的重视,提高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威信,或报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忽视。

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本身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也较差,再加上体育课的特殊性,导致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不需要纪律的约束。

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太难,达不到教师要求而产生惧怕心理;一些学生因教学内容太容易而感到索然无味;或由于学生厌倦和恐俱,对体育教师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不当也能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课堂的组织不合理和教师的课堂管理不当,往往也给学生提供追逐、打闹、躲避练习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机会。

体育课上,教师对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进行教育手段太严厉,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还能迅速有效地制止课堂不良行为。但是一般情况下惩罚,不但不能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尤其是在学生受到教师的不公正对待时,会严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怨恨、冷漠、对立等消极情绪和行为,从而诱发学生体育课上的退缩行为甚至攻击性行为。

有时我们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学生忙于应付,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使整堂课都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动作做不好,生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逐渐形成对课的厌倦和恐惧,还会对体育老师产生抵触的情绪。

3 环境方面的原因

课堂不良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课堂内部的影响。比如:一些家长对孩子娇惯、纵容,养成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的样子,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严厉,经常惩罚,也容易养成学生消极对抗、冷漠孤僻。这样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成为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因素。

总之,体育课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很多,但是都可以事先避免,这就需要老师备好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律师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