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分析论文

2022-04-2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 要介绍新建建筑物外部防雷和内部雷电电磁脉冲防护设计的基本要求,强调新形式下防雷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以及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如何考虑从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和布线这六方面来满足防雷技术要求,使新建建筑物防雷措施在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完善。

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分析论文 篇1:

埕岛中心二号平台雷击事件分析及事后处理建议

【摘 要】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是由生活平台、动力及注水平台、油气水处理平台和储罐平台组成的综合平台,各平台之间用栈桥连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油气处理、污水处理、海水处理、注水、原油外输、供配电、供水、供热等。埕岛中心二号平台位于2010年秋与2012年秋两次遭遇雷击,导致工艺自动化监控、雷达系统失效。中心两号上有雷达一部,负责监控附近海域船只。有工艺自动化系统一套,负责接受周围卫星平台的工艺自动化监控数据,使用三部MDS4790B型电台+中心二号顶端的三根全向天线。本文对埕岛中心二号平台雷击事件分析及事后处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埕岛中心 雷击事件 处理建议

埕岛中心二号平台位于埕岛油田,渤海湾南部水深10-12 m的浅海海域,距离海岸线12公里左右,高50米,为全钢制平台周围其他的卫星平台高度大概为15-25米。是胜利埋岛油田主体区块内最大的中心平台,也是目前我国滩海地区最大的固定式海上油气生产平台,主要接收北22区以北区块的卫星平台来油,处理后的低含水原油通过登陆海底管线上岸后进一步处理,年处理规模为150万吨。

一、雷电概述

雷是一种大气现象,它是一种发生之间的云彩、云地间的快脉冲放电现象,可以直接击中建筑物或电子设备,或从侧面或旁边的建筑物击中的建筑物击入,从而对设备及人形成伤害。据统计,雷电的最大功率可以达到10亿千瓦,远远超过在世界上的任何电厂的输出功率。但由于持续时间短避雷针,雷电释放的能量远远小于计算值。

在正常情况下,主要是指闪电和雷声发生的过程中,还包括云间雷电。雷电检测和定位系统的监测闪电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备,结合使用雷达卫星云系统,收集云数据,对雷电的影响预测的预报就成为可能。闪电站的检测包括检测和定位系统的监测数据来分析闪电。

二、埕岛中心二号平台雷击事件回顾

埕岛中心二号平台是由生活平台、动力及注水平台、油气水处理平台和储罐平台组成的综合平台,各平台之间用栈桥连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油气处理、污水处理、海水处理、注水、原油外输、供配电、供水、供热等。生活平台主要包括公用设施区、生活区、直升机甲板以及中央控制室,在中央控制室内安装有消防控制盘,可对平台各部位设置的感温探测器等进行监测,使火灾在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能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埕岛中心二号平台位于2010年秋与2012年秋两次遭遇雷击,导致工艺自动化监控、雷达系统失效。

中心两号上有雷达一部,负责监控附近海域船只。有工艺自动化系统一套,负责接受周围卫星平台的工艺自动化监控数据,使用三部MDS4790B型电台+中心二号顶端的三根全向天线。三根全向天线有一个架设于平台顶部的通信塔上,通信塔高12米左右(通信塔高度不在平台整体高度范围内),在雷击过程中,全向天线和馈线没有受到损害,架设于平台通讯塔上的全向天线连接的住站电台(MDS4790b)和串口服务器(DIGI16口)和一台电脑服务器被烧毁,馈线避雷器无明显损坏,雷达监控全部丢失。

遭雷击后,会直接造成仪器的毁坏和观测数据的缺失,需要更换仪器和处理数据。明显毁坏的仪器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换,但也有一些隐蔽的问题出现,就是要素的数据能够正常显示,但观测数据已经失真,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被忽视,隐性损失就会出现。也就是说,雷击可能造成多个要素的采集器、传感器或电缆损坏,或接触不良,部分要素的传感器却因为能够显示数据而被忽视,造成了损失。

雷击后,直接导致的设备损坏和观测数据的不足,需要更换仪器和数据处理。明显损坏的仪器可以及时更换,但也有一些隐藏的问题,是可以正确显示元素数据的,但数据已经被失真,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被忽略,隐性损失将会出现。也就是说,收集器、该传感器或电缆会因雷电而形成损坏,或接触不良等多个因素,传感器元件,一块要显示数据因此而被忽略,从而造成了损失。

三、雷电入侵平台设备系统的处理

闪电进入平台的设备系统,简单的途径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指电缆线、信号线、设备的接地线,是指雷电电磁场。闪电和雷声通过不同的方式入侵系统,直击雷和感应雷通过不同的途径击中雷达信号设备,感应雷则通过周围的电磁感应效应来影响雷达。

(一)雷电直击对平台设备系统的主要入侵途径

当雷击平台,雷电从引下线外部防雷放电到小于50%的能量在地上,例如电源线、电话线、信号线,近40%的能量通过电源系统并联,约5%的能量流通过通信网络电缆平台,雷电能量的其余部分的其他金属管、电缆分配平台。这里的能量分布比例与平台内的布线和管道结构的变化。当雷击建筑物的外部信号的设备,雷击电流的直接沿着设备或管道内侵入的移动设备,从而导致损坏雷达等设备的外壳的放电电压。图1示意图为直接雷击平台是入侵的主要途径。

在雷暴活动区,带电雷云与地面直接在一个点(建筑物,金属导体或电子设备)之间的放电现象,被称为雷电直击。在闪电雷击的建筑物中,金属导体或电子设备,巨大的雷电流流到地面,导致在高电压,在闪电和地面连接的金属部分,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接触事故转化为热能,数百兆焦耳能量的瞬间释放,形成强大的雷电传输。直接雷击的危害极大,它可以直接击中瞬间巨大的物体损坏。

(二)雷电感应对平台设备系统的主要入侵途径

直接雷击的概率命中平台设备系统相对较小,雷电感应的影响是比较频繁的,危害的范围是远大于直击雷。闪电所产生的雷击电流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引起的过电压,过电流闪电。尽管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普遍的存在,是近200年来的科学和技术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的理解电磁脉冲回来才过去20或30年才有的。感应雷对系统的外部设备如信号影响小,它产生的感应电磁脉冲信号的平台系统的正常工作,雷电发生在周围1000米范围内,会感应雷电,所有导线可以产生足够的强度,各种电源线,所以在平台上的分布以外的信号线将感应雷击,雷电波进入平台损伤信号设备正常运转。

1.天线端口入侵,指感应雷从平台天线、避雷针或避雷网入侵;

2.电源端口入侵,指感应雷从平台外接电源线入侵;

3.信号线端口入侵,指感应雷从平台外接信号线入侵;

4.平台的钢结构及信号设备的外壳的入侵。

下图2为感应雷对平台入侵的主要途径示意图。

闪电入侵系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天线端口入侵,指的是感应雷,避雷针天线从平台或雷电入侵;

2.电源端口入侵的感应雷;

3.信号线端口的入侵,从平台的外部信号线侵入的感应雷;

4.钢结构平台和信号设备侵入的感应雷;

入侵平台的主要途径图。

(三)雷电入侵平台设备系统的分析

直接雷击,雷电信号塔或建立外部信号设备的信号,由于雷击电流大,电流300KA以上,时间短,一般只有I0-100US,在设备上的雷电电流产生巨大的热效应影响。在本地范围内的电流通路的地方突然升温闪电附近产生的热量,可引起燃烧的火焰的金属或非金属物体。当信号线防雷信号系统或电缆,工作电压PVC材料只有90℃,超过规定温度时,绝缘材料会迅速老化,缩短寿命。如果瞬时温度超过热绝缘材料的水平,使电缆绝缘材料的外部局部过热碳化,表面损坏绝缘体,和直接雷击点温度达到几千摄氏度,这样的高温热效应,雷电电流引起的信号设备清洗的一部分,即使在可燃材料(高温,雷电通道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引起火灾(煤气表下图)。

平台上的系统设备是一个重要的运营设备,以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所以对防雷设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防雷设备的基本要求是:在正常情况下,防雷设备(如闪电保护器)接入系统设备,均不得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改变原设备的性能,如输出功率,接收灵敏度,回路阻抗和频率特性。在闪电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应尽可能使信号设备不间断地使用,以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防雷设备的放电特性应该匹配与系统设备的是保护绝缘水平。

(四)雷电入侵平台设备系统的处理建议

防雷保护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区分为几个防雷区,可以根据被保护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护和防雷击的能量是非常大的,需要通过一级排放,雷电能量逐渐排放到地面,雷电保护区划分的基础是被列为保护。

基于雷电流沿着放电通道和建筑物防雷系统的传输过程中,在空间环境中的雷电电磁脉冲的影响、干扰、破坏建筑物和建筑内部的电子设备的状态和分区防雷设备能力。用于预防雷击电磁脉冲,并考虑节省开支,往往需要保护的信号空间将被划分成多个不同的建筑雷电保护区,并在该区域中储备等电位连接。

设备内部的导电物,如程控交换机主机外壳,UPS和电池盒金属外壳,金属地板,金属门框架,设施,管道和电缆桥架,所以应该是用最矮的电路连接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避免设备的电势差损坏设备。应特别强调屏蔽线或屏蔽层线和等电位系统连接在一起,保证屏蔽体零电位。施工中,避雷网设置时,避雷带沿屋顶四周的墙上。避雷网安装在屋顶表面。为了防止雨水的腐蚀避雷网的上端和下端,要使用焊接的方式连接避雷带,与综合接地体连接,保证排水通畅。

四、结语

遇到雷击等异常情况发生,应当及时检查仪器或线缆,全面考虑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的处理,以减少数据的损失,并及时的对故障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2]重庆大学、南京工学院合编《高电压技术》

[3]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21.

[4]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40.

[5]孙卫卫,张娜,董平.自动气象站逐分钟地面数据文件简介及应用[J].山东气象,2010,

30(122):66-68.

[6]吴明江,宋文英,陈勇斌,等.自动气象站缺测数据分析及处理[J].气象科技,2009,37(4):466-468.

[7]马燕,刘万章,彭文杰.自动气象站故障判断与处理[J].山东气象,2010,30(124):62-63.

作者:甘璐

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分析论文 篇2:

浅谈对新建建筑物防雷的几点认识

摘 要 介绍新建建筑物外部防雷和内部雷电电磁脉冲防护设计的基本要求,强调新形式下防雷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以及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如何考虑从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和布线这六方面来满足防雷技术要求,使新建建筑物防雷措施在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完善。

关键词 建筑物;防雷;设计

早期的建筑物防雷装置只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也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应用,高层建筑和智能大厦的不断增加,这一切都给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新建建筑物设计和审查时,既要重视高层建筑、智能化大厦等新型建筑物的外部防雷(即直击雷)设计,更重要的是关注雷电电磁脉冲可能对重要微电子设备的危害,加强建筑物内部防雷设计工作。

1 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设计要求

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即常规的避雷装置。其设计应根据所要求的防雷等级、使用性质和建筑物的形状来决定方案。建筑物外部防雷的设计还应按照雷击建筑物部位的规律,在设计时把防雷诸要素与建筑物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 构成完整的防雷体系,发挥整体最优的防雷功能。

1.1 接闪器的选择和布置

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①独立避雷针;②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③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的防雷措施,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采取滚球法来计算确定。对于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直接装设避雷带(网)即可达到防直击雷要求。

根据雷击建筑物部位的规律,应在建筑物易受雷击部位(如墙角、女儿墙、屋檐、屋角、屋脊等),装设避雷带(网)、在雷击率最高部位装设避雷带的基础上增加安装避雷短针。如高层建筑物除在其顶部及边缘装设明装避雷带(网),同时在90°几何转弯角处设避雷短针,能使建筑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避雷短针宜高0.5米,材料用直径≥12mm的镀锌圆钢。

在设计中还应注意避雷网的重要性,建筑物防雷设施中的避雷网格是指在建筑物的天面,用导体联结成一个网状的雷电保护装置。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三类防雷建筑物的网格规定,当该建筑物内具有较多的弱电子设备时,为了达到最大的电磁屏蔽目的,建筑物天面上的避雷网格应按小于5m×5m布设,当然天面上安装的避雷网格越小越好。

此外,屋面上所有的金属管道和金属构件都应与避雷带做焊接,对突出屋面而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放散管、风管、烟囱等要装设接闪器保护,这一点在设计和施工中常常被忽视。

1.2 引下线的布置及其分流性能

在选择引下线的数量及位置时,应考虑如果雷电流在若干条引下线中分流,则旁侧闪击的风险及建筑物内电磁干扰的风险也减小。因此,引下线应尽可能沿建筑物周边均匀设置并具对称的几何结构。设置防雷引下线的数量关系到雷电分流和反击电压的大小,引下线的根数以适当多些为宜。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为不大于12、18、25m。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当引下线数量较多且间距较小时,雷电流在局部区域分布也较均匀,引下线上电压降减小,反击危险也相应减小。高层建筑物的设计按照滚球法的原理,在建筑物高度大于滚球半径的部分须做防侧击雷保护。

对于一般的非框架结构的民用住宅来说,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钢筋作为暗装的引下线,一是美观、二是经济、三是耐用。用做防雷引下线柱筋要求每层至少有一个箍筋与柱所有钢筋相焊接(点焊),使引下线柱钢筋间的电位均衡,并能增加引下线泄流能力。为了方便测试,可在离地30cm高度处,从引下线柱筋处安装一段扁钢作为测试端子即可。

明装引下线在靠近地面的一段应盖以角钢或套硬塑料管以防止机械损伤。但是,引下线不应套钢管,以免接闪时感应涡流和增加引下线的电感,影响雷电流的顺利导通。

2 建筑物内部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近年来我国因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雷击灾害迅速增加,经济损失日益严重。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在做好外部防雷保护的同时,要重视建筑物内部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建筑物内部的防雷保护主要是通过等电位连接、屏蔽等措施来实现。

2.1 雷电保护区的划分

对建筑物防雷电电磁脉冲的设计要求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对建筑物需要保护的空间,根据环境区域受保护情况以及其边界上电磁场状况的明显变化将环境区从外向内分为若干防雷保护区(LPZ)(见

图1)。

图1 雷电保护区划分及等电位连接图

LPZ0A区内的各种物体都可能遭受直接雷击,是接闪器滚球半径不能保护区。同时在区内雷电产生的电磁场能自由传播,但电磁场强度未产生衰减。

LPZ0B区内的各物体在接闪器滚球半径可以保护范围内,虽然区内不易遭受直接雷击,但雷电电磁场因没有屏蔽装置,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也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LPZ1区内的各物体因在建筑物内,不会遭受直接雷击,而且由于建筑物的屏蔽作用,使进入该区的雷电电磁场强度衰减,区内导体的所有雷电流比LPZ0B区减少,可放置普通的电子设备。

LPZn后续防雷区随着n值的增大电磁场强度愈来愈衰减,区内导体上雷电流越来越小,电磁强度越来越低。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雷电流和雷电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微电子设备可根据其重要性,决定设置在哪一级后续防雷区内。

防雷保护区的概念便于我们利用系统的层次分析法整理防雷设计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改善设计。

2.2 等电位连接

当建筑物做好防雷等电位连接后,整座建筑物成为一个统一的等电位体,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当雷击发生时,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各部件的电位差远小于不连接的状态。建筑物内部各金属体之间大体上是等电位的,所以在现代防雷技术措施中,等电位连接是最为关键的措施之一。等电位是指需要防雷的空间内,雷击时系统中各部件不存在电位差。等电位连接在各部件间起着均衡电位的作用,防止防雷空间内各部件高电位差反击事故的发生。

等电位连接应该包括接地体中、直击雷防护以及感应雷防护中的等电位连接。因此,为保证建筑物内部不产生反击和危险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设计中应采取:①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LPZ0A或LPZOB与LPZ1区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外来导电物、电力线、通信线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时,宜设若干等电位连接带,并应将其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或此类钢筋上,它们在电气上是贯通的并连通到接地体,含基础接地体;②所有的非电性导体、设施管线、建筑物金属结构、电缆槽等所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部件都应以最短路径与最近的等电位连接排连接,或与其它已作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结构作等电位连接;③对信息系统的各个外露可导电部件应建立等电位连接网络,与最近的接地系统连接;④重要微电子设备的供电系统要严格进行分级保护,并对进入不同保护区的电缆、线路在不同界面处选择不同特性的电涌保护器,进行分流和限压。

通过层层防护使侵入信息系统防雷保护区的雷电干扰信号降低到最低程度。

2.3 屏蔽

雷击发生时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LEMP)浸入到建筑物内部对微电子设备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危害很大。良好的屏蔽措施能有效的减小电磁干扰,保护建筑物内的重要微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

新建建筑物的设计应全面考虑屏蔽效果。①雷电流是由柱内钢筋引下到接地装置。根据高压实验,在同样引下线数量的情况下,外墙引下线上的雷电流占总电流在90%以上,而内墙引下线上的雷电流仅占总电流的10%以下,表明外墙处雷电流明显偏大。因此信息系统及各种电气线路的设置或敷设应远离建筑物外墙,最好设在建筑物中心部位。重要微电子设备应安置于屏蔽措施满足设备要求的雷电防护区内。该屏蔽措施与建筑物接地系统要可靠连接,以达到较好的屏蔽效果;②屏蔽区内重要微电子设备应设置在距离作为引下线墙柱安全距离以外;③重要的微电子设备尽可能置放在建筑物顶四层以下。通过磁场强度衰减计算,建筑物顶层到顶三层均要经过多次屏蔽才能使雷电电磁场强度减到小于2.4GS(据模拟实验,雷电电磁场强度超过2.4GS时,会使微电子设备元件损坏),四层以下一次屏蔽即可。另外分流系数计算表明:顶层的雷电分流系数最大,顶二、顶三层分流系数逐层减少,顶四层以下趋于平均分布;④新建建筑物设计时可通过加密网格和增加屏蔽层,来改善屏蔽效果,从而减弱雷电电磁感应强度;⑤新建建筑若采用TN系统时,其交流配电必须采用TN-S系统。

3 接地装置的敷设与共用接地

接地装置的优劣不仅与接地电阻值有关,还与接地方式有关。良好的接地是雷电流泄放的基础,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要求防直击雷接地和建筑物内部信息系统接地与建筑物基础共用同一接地系统。即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钢筋作接地体。共用式接地方式优于独立式接地方式。当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与电气设备的接地无法隔离时,一般的作法是连接成统一的接地系统,其共用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的要求选定。防雷接地的阻抗必须考虑冲击阻抗,尽量采用环网的接地形式,凡是能够与防雷共用接地的电气设备均宜直接将两个系统的接地导体相连,这是维持等电位的最好方法。

微电子系统接地应兼顾防干扰和安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可将微电子设备接地系统与防雷接地系统相连,以防杂散电流干扰信号侵入。具体的做法是在底层将两接地系统之间用低压避雷器或放电器连接起来,以求在雷击时自动连接,防止闪络和击穿放电。

4 合理布线

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是一套为迎接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的需求而特别设计的配线系统。为达到防雷的目的,在设计阶段应将建筑物内非防雷系统的各种电气线路、特别是综合大楼内的监控信号线路、通信线路等敷设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内。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原则为:标准化、实用性、灵活性、扩充性。

综合布线系统一般由六个独立的子系统组成: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布线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其结构图如图2。

图2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型布线适用在要求高的建筑物中,综合型布线不仅采用双绞线,而且采用了多模光缆和双介质混合体线缆,可以满足高质量的高频宽带信号传输。

总之,进线与建筑物防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雷害事故中有一半的事故是经进线传入室内的。所以,进线保护是建筑物防雷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小结

建筑物应按其作用的不同,防雷设计应从接闪功能、分流影响、均衡电位、屏蔽作用、接地效果和合理布线这六项要素综合来考虑,使建筑物达到综合防雷的目的。

建筑物防雷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就应仔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设计位置。对于新建建筑物防雷设计,在考虑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设计的同时,还要参考建筑物承受雷击能力、雷击事故损失大小和性质等诸多因素,对建筑物与建筑物,同一建筑物内房间与房间、设备与设备所采取的防雷措施要结合当地实际,以达到整体优化的设计目的。对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必须有周密的设计方案,除一般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外,要重视设计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保护措施,以减轻雷击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GB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2]王时煦,马宏达.论现代建筑物防雷的思想方法.

[3]王时煦.建筑物防雷综述(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0045).

http://www.fangleiwang.com/showart.asp?art_id=145&cat_id=3.

[4]曹继军,符昱,何涛.浅谈建筑物综合防雷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陕西省防雷中心,陕西西安(710015).

[5]虞昊,藏庚媛,张勋文,等.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512158.

[6]机械工业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33244.

[7]程大章,温伯银,王元凯,等.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38.

作者:杨 蕊,宿梅娟,张 宁

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分析论文 篇3:

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央行业务的发展,固定资产作为人民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人民银行履职起着重要的物质保障作用。而当前,在中央银行不断加快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实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考核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行精细化绩效管理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尽管部分基层央行一直在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节约资产采购经费、完善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改进,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缺陷,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规范,制约着固定资产管理效能发挥。因此,本文将从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出发,以基层央行为视角,分析当前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提高央行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效能

近年来,随着央行业务的发展,固定资产作为人民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人民银行履职起着重要的物质保障作用。而当前,在中央银行不断加快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实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考核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行精细化绩效管理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高要求。从目前央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缺陷,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能发挥,同时也制约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央行固定资产管理发展历程

央行固定资产管理发展至今共历经四个阶段,即: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引入——利用计算机对固定资产进行建档立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单机版)推广应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精准问世。

(一)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的引入

改革开放后,自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令第四号《企业财务通则》和令第五号《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首次建立了固定资产制度,随之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被各会计主体重视。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下属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也孕育而生,随即手工管理模式被广泛采用。

(二)固定资产管理首次引用计算机管理模式

1998年,随道当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央行内部各职能部门已逐步脱离原始操作工具,实现电子化操作,并相继配备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因而,部分基层央行会计财务部门作为本级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也按资产种类和管理要求,首次尝试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对固定资产进行建档立卡,做到了会计部门有帐有卡、后勤部门有簿有卡、使用部门有物有卡,实现了归口管理,职责分明。

(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雏形初步形成

随着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系统所需的电子产品不仅价值昂贵,而且更新换代快。若要管好用好各类固定资产,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调拨、盘点、报废、登记卡片、分类核算工作,单靠原有的手工操作必定会造成工作延误,乃至资产流失,家底不清。为此,2001年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组织人力,根据业务需求,首次开发了一套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于2002年受人总行委托承担了大量的系统升级改版工作,致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雏形初步形成。

(四)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精准问世

2002年,自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雏形初步形成以来,先后在人民银行系统内试点并推广运用。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技术手工管理不平衡的矛盾逐步显现,因人民银行会计部门是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为系统推广运用的主要对象,而作为资产管理的后勤部门却停留在手工卡片阶段,一旦更新不及时,后勤部门大多数时候是以会计部门核准的固定资产进行查漏补缺,形成科技与手工并存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当时的新形势要求。因而,2010年网络化固定资产管理理念被提出,认为网络化管理是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改变人民银行粗放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因此,经过反复的研究测试,2011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精准问世。它集合了全辖、全行的固定资产数据信息并能及时更新,实现了固定资产在取得、调拨、处置等业务流程操作全部在内网平台完成,同时它还具备了多样化的数据查询功能,可以实时动态地了解任意一个部门、一个机构的固定资产状况,是一个动态的数据库。

总体而言,从央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从无到有,监管手段从单一到智能的飞越,在这个过程中,央行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健全规范,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当前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特点

(一)固定资产实现系统智能化管理

自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内推广以来,基层央行通过该系统对固定资产均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改变了以往手工或半人机化管理模式,对本级乃至全辖固定资产有了统筹掌握,全面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规范了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折旧、处置等方面的管理,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

(二)固定资产结构日趋科学合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当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主要为六大类,分别为:房屋及建筑物、电子设备、运输工具、机械器具、其他财产、软件资产。占比情况一般为:房屋及建筑物为主,其余依次为运输工具、电子设备、机械器具、其他财产、软件资产。从近五年基层央行固定资产增加情况来看,因2013年-2014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规定,强制对房屋、运输工具类资产规模进行了有效控制,所以基层央行房屋及建筑物类和运输工具类资产增长几乎为零,而大部分增加的是电子设备、机械器具、其他财产、软件资产等。正因如此,就央行履职角度而言,办公用固定资产大量增加为基层央行高效履职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进而督使固定资產结构日趋合理化。

(三)逾龄资产超期服役最大化发挥资产剩余价值

固定资产自添置之日起,尽管实物形态不曾发生变化,可随着时间推移和功能耗损,其使用价值是在逐步消失的,只是报废时间的早晚不同而已。根据人民银行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大部分固定资产是无须24小时不停运转的,因而就存在部分资产已逾龄但还能继续使用的现象。特别是,当上级行核批给基层央行当年用于固定购置的预算指标不足时,基层央行就更加会利用逾龄资产的剩余价值。因此,从一定程度而言,逾龄资产超期服役最大化发挥了资产使用效率。

三、当前影响央行固定资产管理效能发挥的五大因素

(一)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造成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房屋及建筑类资产一直是央行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实际为央行履职所需的房屋资产与固定资产账面信息却不一致,造成资产存在虚增现象。一是资产账实不符。自1998年实行房改政策以来,人民银行大部分职工宿舍已被职工买断,相应的产权已划转至个人,但该部分价值却仍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二是房屋类资产系统信息与实物信息不对称。2017年,根据总行《关于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的通知》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系统信息完善工作,但在完善过程中发现,部分房屋及建筑物资产的权证信息与实物资产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房屋扩建当年部分基层央行没有申请或补办房屋权证,导致该部分资产没有权证资料或所持有的权证上相关信息与实物不一致,如:面积。

(二)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现状

1.固定资产界定标准太僵硬,不利于资产全面管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基层央行应将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可在管理实践中发现,部分单位价值未达到2000元以上的低值易耗品均具备固定资产素质,却游离于固定资产管理之外,如:打印机设备,以2016年总行集中采购的三星打印机为例,其采购成本为1282元/台,作为一项现代化办公标配设备,其使用年限与微型机相近,但却因单价未超过2000元被界定为低值易耗品管理。

2.固定资产采购计划与预算指标不匹配,致使资产配置不合理。根据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规定,每年年初基层央行应结合本级履职需要,对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进行编制,可由于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指标与实际申报数往往不一致,导致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若预算指标不足,基层央行当年固定资产配置计划将执行不到位,无法满足业务需要。若预算指标超出预期,部分基层央行又有可能为了完成当年预算数,超计划配置固定资产,造成重复购置、高标准配置等浪费现象。

3.固定资产历史成本资料保管不严,导致修缮后资产原值难确定。按照规定,固定资产原值一旦确定则不能随意变更,但若原固定资产一部分发生拆除,原入账价值中拆除部分应予以扣除。而实际账务处理中,由于部分基层央行首次对一些固定资产计时均以“打捆”方式入账,而当该类资产原组件被拆装更新时,被拆除部分因历史成本资料丢失,常常造成修理后资产原值难确定。如:电视监控系统的入账,由于这类系统是由微型机、大型U盘、集成线路、高清摄像头等一系列产品配套组成,初始入账时,成本核算往往以该资产最终的结算金额为准。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卡片信息管理中,因系统文本字段录入有限,导致这类资产的品牌、型号等信息的确定,一般是以该资产的主要品牌及型号进行记录,因此,一旦原始记录这类资产的纸质资料丢失,后期该资产进行组件更新后,其原值是很难精准计算的。

4.固定资产闲置现象严重,抑制资产效能发挥。目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按使用状态来分,可分为在用资产和闲置资产。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逐年增加,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清查所发现的闲置资产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三类资产:房屋及建筑物类、运输工具类及电子设备类。而造成闲置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科技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对陈旧设备的冲击是造成电子设备闲置的主因。二是近年来,人民银行为加强业务管理、防范风险,部分县支行发行库业务上收,因发行库房属封闭式空间,不通风,不利于日常办公,导致撤销后的发行库房就成为闲置资产。三是为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使用,2014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加速全国公车改革进程,但因人民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公车改革的具体方案尚在研讨中,而在此期间,大部分基层央行公车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三)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存在局限性,影响资产实用价值充分体现

1.折旧计量不能体现客观、真实及谨慎性要求。从现行央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来看,人民银行固定资产是以表外折旧方式代替固定资产原值的减值,而非通过计提折旧或减值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转入当期的费用中。这对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较深的土地、房屋类资产而言,其价值是只能以原值形式体现,而不能实时反映现值情况。另一方面,因已房改职工宿舍仍在房屋类资产中挂账,造成每期折旧额中还包含已房改職工宿舍折旧部分,导致表内表外资产均出现虚增或虚减现象,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披露应客观性、真实性和谨慎性要求。

2.预计净残值的可收回率低。按照规定,央行固定资产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年限及预计净残值率确定的,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预计净残值率统一为4%。但在实务操作中,各类固定资产报废后,可收回的净残值几乎为零,根本达不到4%的预计净残值率。如:电子设备类资产,折旧额均是在扣除4%的预计净残值率后按平均年限法计算,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淘汰节奏快,报废后几乎没有残值收入。

3.折旧起始时间的确定存在不合理性。根据规定,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季度的下一季度起计算折旧。按会计计量确认的及时性原则,固定资产管理员一般要在财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验收合格后,将固定资产登记录入央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实际上,固定资产可能并没有在录入系统时立刻投入使用,但系统记账程序却因资产已入账,而不得不以入账时间的下一季度为折旧起始日,提前进入折旧期,导致固定资产出现“虚损耗”现象。

(四)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参数设置不健全,导致资产日常监管不到位

1.系统设置的折旧期限与新规定的期限存在偏差。2016年,财政部印发《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的通知(财资[2016]27号),其中就对部分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进行了调整,大部分电子设备使用期限定为6年,其他办公家具类资产定为15至20年不等,而目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电子设备类和其他财产类资产却仍设定为5年。

2.系统对部分已发生原值变动的资产没有继续计算折旧。目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存在原值与折旧额不匹配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固定资产按规定进行原值变动后,因折旧期限已过,无论原值是否折旧至96%,后期系统都没有再对该资产进行折旧计算。如:某地市中支2004年12月购入一套电视监控系统,原值45.59万元,折旧期限5年,至2017年6月末,期间因部分组件更新,线路改造等原因,发生原值变动共5次。其中:2015年9月,因核心组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决定更新主设备,最终账务处理为:更新组件的价值部分做原值调增,被撤换的旧组件做原值调减,同时核销对应的折旧额,当时核销后折旧余额为7.57万元。可当2017年6月末再次查阅该资产卡片信息时发现,系统仍显示已累计折旧为7.57万元,且该资产当期折旧额,系统竟然显示为0。

3.系统没有设置资产是否符合配置标准阈值。根据2016年《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要求,文件分别从配置数量、档次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各单位要按人员编制数、职位等级严格配置办公设备家具,但从当前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模块来看,目前系统仅对存量资产具有记录、计量、查询等功能,而不具备识别资产是否符合配置标准的功能。

(五)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未形成,缺乏评价资产运行管理效率依据

比较分析人民银行与企业两者间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可以发现,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程度高于人民银行,主要原因为:企业通过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产出成品,实现利润,待资产报废后,企业再从往年的留存收益中抽拔一部分资金用于购置设备,以持续经营。并且,在此期间企业会按会计准则要求定期计提折旧,并将折旧额计入当期费用,以减少利润,起到节税目的。因此,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必将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甚至是发挥极致的挖掘其潜力。可相比之下,人民银行作为行政类机关单位,其工作内容与性质决定是不能制造利润的,所需固定资产大部分为预算经费购置而来,资产的使用具有无偿性,因而,在日常管理中就容易出现“重购轻管”现象。尽管当前人民银行在不断加快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大力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考核,但因转型及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未形成专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大部分绩效评价考核主要是针对经费核算方面,即使这类绩效考核评价中穿插了一些对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指标,可因形式过于分散,能用于评价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效率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并不足,因此,不能形成全面综合的评价结论。如:目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考核中,对发行机具费、电子设备购置费、其他固定资产购置费均设有类似采购数量占比、设备日常运行正常率、设备保修期间返修率、设备(系统)运行发生安全事故的次数等定量指标,但这仅是用于对预算经费是否使用合理、是否发挥经济效益的辅助性指标,并非从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四、提高央行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建议

(一)加快房改房遗留问题清理,确保账实相符

人民银行已房改房挂账现象是一项历史遗留问题,建议人总行要加强与财政部沟通协商,反映相关情况,将已货币化的房改职工宿舍从人民银行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中剔除,真实反映人民银行房屋资产信息,确保账实相符。同时,基层央行要以2017年人总行《关于做好已房改职工宿舍经济鉴证及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为契机,做好经济鉴定工作,为后期资产挂账清理做好前期准备。此外,对于属于人民银行所有但尚未办理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的房产,基层央行还应研究以适当方式明确产权归属,按房屋实际变更登记信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人民银行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固定资产是央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就成为前提条件。一是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要根据行业性质、资产性能及使用期限,分类确定固定资产确认标准,避免出现单价“一刀切”现象,把好固定资产入口关,确保符合要求的固定资产全面纳入账内管理。二是科学核定资产配置预算。在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下,突出预算约束,结合实际,合理分配与使用预算指标,从源头上规范资产配置。三是建立闲置资产盘活奖励机制。采用出租、调剂、改变功能用途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对闲置资产利用率高的给予相应奖励,充分调动基层央行利用闲置资产剩余价值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固定资产原始资料档案管理。基层央行要提高档案保管意识,妥善保管固定资产原始资料信息,以便后期追溯查阅,保证资产信息连贯、完整、精确。

(三)变更现行折旧管理模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

一是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当前,人民银行应改变现行固定资产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而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二级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目,在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记“固定资产基金”,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二是分类界定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率。人民银行应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市场与经济因素,根据不同类别固定资产区别确定预计净残值率,更准确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降低固定资产净值与现值间偏离度。三是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起始时间。修订相关管理制度与规定,要求固定资产折旧起始时间以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日为准,从而避免实际可用固定资产被提前报废。

(四)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强化智能监管手段

一方面,修复与更新部分参数,强化系统功能模块。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固定资产管理员日常监管资产的主要手段,对系统平台的依赖度高,系统功能是否齐全直接关系到资产管理成效。因此,人总行应根据基层央行反映的各类系统问题与当前固定资产管理新规,修复与更新部分系统参数,以尽快补救系统缺陷,强化功能模块。另一方面,要将通用类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引入系统。根据《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的通知(财资[2016]27号),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系统管理员应按人员编制数量、职位级别规定的配置标准对系统设定阈值,一旦出現超标情况,系统及时报警提示并限制操作,以强制要求配置达标,进一步提高智能监管水平。

(五)构建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加强资产管理

一是建立覆盖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的绩效评价体系。人民银行应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着手,将绩效评价指标嵌入于整个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实现分阶段动态评价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标准。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应以资产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模式,从制度建设、资产管理人员配备、采购计划执行情况、集中采购程度、资产配置、分配及使用情况、资产当年贡献率、资产使用期内返修情况、资产清查情况、闲置资产盘活率、资产处置手续齐全情况、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差错情况等方面,设计一套适用于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通用评价标准,既可用于各基层央行间进行横向比较,又能使基层央行内部各期间进行纵向比较,进而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激励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树立固定资产效益管理理念,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手段,充分挖掘资产使用效益。三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人民银行应整合信息,充分利用结果,加强对下级行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指标的控制及合理分配。同时,基层央行也可对固定资产绩效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存在的薄弱,从而“对症下药”,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目标,全面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能。

作者:谢玲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报表合并方法特点论文下一篇: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