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新诗教学策略

2023-03-01

新诗, 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现代新诗, 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相对于古体诗而言, 新诗的内容晦涩难懂, 不易把握。一个原因是不少新诗受到各种外国文学流派的影响。新诗也在不同的审美主张下渗透着诗人的精神特质, 表达着自身的诉求。因此, 学习新诗,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 而且有助于唤醒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培养起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一、新诗教学的成绩和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诗歌与散文的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并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 教师对有兴趣尝试诗歌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为凸显新诗教学的重要性, 体现新诗对人的启迪及感化作用, 有些教师已经率先开始了新诗的教学新方法的尝试, “把感悟诗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北京第十一中学的林喜杰博士做得非常好, 具体方法是在其所在学校的初一年级开设了现当代诗歌欣赏选修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大致是:先读几首诗歌, 然后进行一些拓展思维的训练, 最后半节课进行诗歌写作, 所写的诗歌与所读的诗歌在内容、题材、情感、技巧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然而在更多实际的诗歌教学中, 仍呈现出多种问题, 使得新诗明显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

一些新诗涉及外国思想流派的影响, 加上新诗本身的隐晦性与暗示性, 使得对它的解读有一定难度。教师的观念和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师没有对新诗的发展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加以充分了解, 则很难透彻地将其中的深意传达给学生。要教诗, 得先懂诗, 爱诗。如果自己不能对新诗进行很好的理解, 那么课堂上的新诗讲授将流于形式。不懂诗而教诗, 诗恰恰就会成为在教学中失去的东西。如果自己对浪漫派, 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象征派借鉴法国象征主义的特点, 七月派, 九叶派, 朦胧诗, 现代主义等等不加以了解, 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很难向学生深入剖析诗歌内容, 对诗歌的学习就会浮泛于表面。教师工作的繁忙, 对新诗教学的诸备显得不足, 使得教师局限于课本和教参, 局限了解读新诗的视角, 僵化了思维。

2. 讲授方法不当。

教师在进行新诗讲授时, 采用“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整体感受——主题探究——艺术特色”几个环节进行, 常作字, 句, 段的讲解, 将新诗肢解化, 使学习过程索然无味。又或者是进行诗歌的文体讲解, 紧抓大纲考试的部分, 将其余部分省略。使得新诗纯粹成为了应付考试的工具。新课标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当前却主要将新诗当成一门考试工具, 忽视了它的人文精神, 这正是新诗本易走进人心却难以企及的原因。学习新诗固然要了解它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但同时应该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唤醒生活体验与生命情感, 找寻共鸣, 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提升精神境界。

3. 学生对新诗学习缺乏兴趣。

高考中作文明文规定: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而且在阅读中, 出现新诗的情况也是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漠视了新诗的学习。应试教育本能地淡化不会参与考试的内容, 使得新诗在语文学习中一度搁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重视诗歌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看不到重视新诗将带来的隐藏性的, 长远的收益。编入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所占比例太少, 不能反映新诗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也造成了学生对新诗的隔膜。新诗篇目选材较为单一, 使得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和接触有限, 不能领略到更多优秀新诗之妙。因此, 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 很难对新诗的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 为排解学习压力, 很多学生爱听流行歌曲, 不少学生不仅喜欢歌曲的旋律, 而且对歌词也颇有感触, 甚至有专门记录歌词的歌本。流行音乐的歌词, 其实就是新诗的变体, 从这一点可以说明, 只要方法运用得当, 学生同样会乐于学习新诗。

二、新诗教学对策

在新诗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 把握诗人情感, 体会诗的意境。

1. 学会“知人论世”。

学生对新诗不太了解, 一个原因是缺乏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认知, 如果教师能对新诗的发展, 创作的艰难历程, 诗人不懈的自我追求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等作一个介绍, 学生自然会增强对诗作的了解。当然, “知人论世”并不是说在每篇新诗学习之前, 都先作介绍, 而是适时穿插在讲课进行当中, 当抒发感情到一定程度之时, 可运用自如。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会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得到很好贯穿。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 在感悟全诗, 定下情感基调之后,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表达诗人对梦中的丁香姑娘的追求;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诗, 表达诗人对心中理想的执着坚守。对此, 你怎么看?这就将课堂的主体性还给了学生。在学生各抒己见后, 教师先肯定学生的多角度解读, 再适时介绍诗人戴望舒创作的背景, 让学生寓景于情, 了解当时的时代风貌, 这一做法并不是要将此诗是政治诗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加强对“丁香”这一意象的感受, 不管是表达爱情还是表达理想, 丁香的形象在诗人心中都是美丽, 圣洁, 高贵的, 它的易逝总会带给人惆怅。

2. 把握新诗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缀文”、“观文”均关乎情。在新诗教学中, 最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结合诗歌内容, 揣摩诗中的情感因素, 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教师要找到新诗中的动情点, 深入下去, 才能感染学生, 达到作品, 作者和读者的三重共鸣。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首诗刻画的人物形象正是在意象的组合中展现出来的, 诗人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记载了与养母大堰河生活的点点滴滴, 又反映出大堰河生前的勤劳朴实, 一生劳苦与死后的凄惨。常言道:“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联系到诗人正处监牢, 写下此诗的环境, 足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颤。

3. 鼓励开放性的解读。

由于新诗本身达意的不确定性, 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开放性的, 多角度的解读。开放性的解读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而是在切合原文的基础上, 让解读更贴近原意。如讲闻一多的《死水》, 教师可引发学生用“审丑”的视角进行解读, 让学生接触“审丑文化”。在诗的前三节里,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诗人闻一多展开丰富的想象, 将死水里的各种丑恶的东西饰以美丽的外形和响亮的声音, 反衬出死水的肮脏, 霉烂, 丑恶, 这种将丑极力美化的写法, 交织着诗人内心的呼声:“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明确丑恶势力决不会变成美之所在, 所以渴求它衰亡的加速;对将会到来的光明和美好充满了希望。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 解读新诗, 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4. 加以拓展, 加强联系。

学习一首新诗, 可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 从主题角度, 性别角度, 历史时代文化角度, 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 提供一种立体式, 多角度, 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触类旁通, 不知不觉间就进行了新诗间的联系。如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 卞之琳的《乡愁》的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作的异同点, 再进行拓展, 联系到中国人的归思, 将乡愁意识拓展为乡土情节, 归属感。在掌握知识方面, 还可详细比较三首诗在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5. 在朗读中感受诗意。

“不读诗无以言”, 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 朗诵者会将自身的感情融入诗作, 随诗作情感的起伏牵动情绪的变化。所以说“言为心声”,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是对诗歌的一种诠释。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 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感受能力, 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赏能力。如《雨巷》一课, 诵读时首先要把握好全诗的情感基调, 调整好诵读的语速度。这首诗宜采用低沉哀婉的基调, 用较慢的语速来朗读。全诗押ang韵, 下一句的开头重复上一句结尾的音节。如: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且每小节之间也有重复, 整首诗朗诵起来, 给人以朗朗上口, 回环往复之感。读诗, 是对诗歌进行的第二次演绎, 重现新诗的光彩。

6. 练笔训练。

在记叙, 议论占主导地位的作文中, 以诗言志是一种新形式。美好的景物, 人物以至事物, 在诗歌里又是另一道风景, 诗歌能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及时又快捷地记载心情的流动。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诗篇目太少, 教师可多让学生接触多位诗人的诗作, 让学生多读好诗, 引领学生体会诗意。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新诗知识时, 切忌讲过多深奥的理论知识, 而应以具体诗作为切入口进行讲解, 为学生提供更多演练的机会。在平时的练笔中, 让学生尝试作诗, 这会让学生在洞察事物, 表达情感方面大有裨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洞庭湖地区夏玉米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下一篇:关于建筑业及房地产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衔接相关问题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