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尔巴鄂效应及其启示

2022-12-20

第一篇:毕尔巴鄂效应及其启示

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分析及其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摘 要: 网络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美国经济,银行开始向那些收入很低、信用很差的人发放房屋抵押贷款,这样就搞活了美国的地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后,放贷银行要么自己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债券,要么把这些按揭卖给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由他们打包成债券,这个就是最原始的次贷证券,次贷证券充满了风险,随着风险的积累,发生了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2006年始于美国的次贷风波,并没有像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由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本文通过分析此次危机中的各种羊群行为,进而提出政府监管的几项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羊群效应;政府监管;启示

一、相关概念解释

羊群效应(herd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指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 herd effect);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 herd effect)。在金融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即金融市场的决策主体由于受其他相似决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的市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决策主体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而根据社会舆论做出决策,是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综合,其根源在于决策信息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次级债是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房贷而言的,是指对信用记录不高,还款能力不强的低收入贷款者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它的利率比优质房贷要高很多。次级房贷证券化的过程主要是由贷款商向购房者发放次贷,然后将次贷出售给经纪商,由经纪商将次贷重新组合完成证券化之后再出售给投资者。通过证券化,贷款风险由贷款发放者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二、羊群效应分析

(一)次贷危机之前

1.借款者和投资机构的羊群效应。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节节升高,不仅是一般住房抵押贷款借款者也包括次级债申请人争先恐后地申请住房抵押贷款,借款合约中规定的两年后的高利率也没能阻止大家的从众行为。那些在房地产的巨大利润诱惑之下,最后才加入购房热潮中的低收入美国家庭,他们接过了市场的最后一棒,不仅没有赚钱,还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而这也是羊群行为中经常看到的一幕。

同样对于已经被投行打包过的证券化的次债衍生品,没有投资者去关心它的核心资产内容是什么。当时这些次债衍生品在市场上非常流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鼓动人们购买这些产品。的确,最初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动心了,在这种跟风过程中,许多投资者都被卷入了这个次债市场,当然这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大金融机构。

2.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效应。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地产金融机构产生了强烈的扩大住房抵押贷款供给的冲动。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后,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把目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即次级抵押贷款申请者。次贷发放机构们为了市场扩张和盈利目标,大大降低放贷标准,向信用等级不够的借款者发放住房贷款,完全不考虑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表现出极大非理性。2006年之前,在美国借款人不需要提供任何资产证明,就可以借到贷款。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行为为次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二)次贷危机后的羊群效应及政府救市行为

1.违约行为扩大引起金融市场恐慌。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更高。优先市场违约率也在上升,利率上调导致更加沉重的月供,给优先贷款借款人施加同样的压力。接着次债风波又向信用卡市场和优先级市场扩散。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羊群效应扩大。

2.次贷危机引起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羊群效应。2007年3月5日,新世纪金融股价突然暴跌68.87%,3天后,新世纪金融宣布贷款银行已拒绝为其提供周转资金,4月14日,新世纪金融申请了破产保护。2007年8月出现了资本市场上的挤兑,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也都在想办法抛售。2007年9月14日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两天挤提15亿英镑。评级机构也给出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评级报告,穆迪和标准普尔9月调降了约10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评级。11月全球最大独立结构性投资工具之一Victoria SIV的信用评级由AAA级被大幅调降13级至B-。2008年1月花旗业绩报告出台之后,标准普尔将花旗的信贷评级降为AA-。另外美国一项对房地产中介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2007年9月至11月,美国约1/3住宅销售合约被推迟执行或取消,主要原因是购房者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美国购房者因无力还贷而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案例也大比例增加。2008年2月14日摩根士丹利宣布,计划削减美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并结束其英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为此将裁撤1000个职位。

3.次贷危机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紧急救市。次债、信用卡、汽车贷款等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使银行由非理性放款转向了非理性惜贷,同时也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资本金。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后,由于从市场中不能借到资金,成为数年来第一个向英格兰银行寻求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这也是英国央行1997年以来首次充

当最后贷款者。2007年10月初,Northern Rock再次向英国央行借款50亿英镑。2007年12月中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都明确表示正在合作,并强调,如果有必要,它们有能力给压力重重的市场提供更多资金。随后,欧洲央行于2007年12月18日创纪录地向市场倾注了3486亿欧元巨额资金。来自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向濒临险境的华尔街投行伸出援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1月10日表示,为避免住房和信贷市场的问题把经济拖入衰退境地,美联储已准备好在必要时进一步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由此预期美联储将紧急降息50个基点。2008年1月23日为阻止金融市场崩盘及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紧急措施,隔夜拆借利率调降了75个基点,这是自1980年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三、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强对衍生品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正如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所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并且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二)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其实在2005年,美国不少州政府就觉察到了次级贷款违约的情况,并据此发布了新的规定要求次贷发放机构注意客户偿债风险。

从2005年我国股改以来,股市就开始一路上扬,房市也一路走高,居民储蓄大量地从银行流向股市和房市。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大量增加。银行为了增加盈利,也不断地创新房贷产品,从循环贷到双周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申请房贷的队伍中来。更有甚者,有人通过假车贷,信用卡套现等手段,将所得资金投入了股市,造成我国股市一直节节上涨。随着房市、股市的不断走高,风险不断积累,资产泡沫也不断膨胀。

所以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

(三)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不能欺瞒客户,在客户不了解产品条款的情况下劝说其签定金融产品协议。

(四)加强投资者教育,重视研究羊群效应

次债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者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但是这点却恰恰是券商最不愿也最不可能做到的,最终政府还是要担负起投资者教育的主要职责。

另外,监管者还要注重研究羊群效应,充分认识到羊群效应在现代金融中的正负效应,不仅要研究个体投资者,还要研究机构投资者和有关金融机构的羊群行为,监督指导机构正确开发和运用金融工具,合理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吉莲•邰蒂(Gillian Tett)、保罗•J •戴维斯(Paul J Davies),2007:《谁给次贷危机埋单》,英国《金融时报》。

[2]吴念鲁、郧会梅、高远达,2007:《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与思考》,《金融研究(实务版)》。

[3]冯郁青,2007:《次贷危机探源以及对全球经济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4]潘文波,2007:《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金融时报》。

[5]王芳艳,2007:《房贷增长大爆炸解密5家国有银行占6成》,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二篇:跳蚤效应的启示

听了黄老师的课,对课程中所涉及的“跳蚤效应”感悟颇深。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再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面对这样一个实验,我想到了我教学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偏差。

那一个个跳高冠军跳蚤就好比我们那些本来资质都不错的学生。以前我遇上不听话的学生还有不写作业的,我一律一棍子打死的方式:全部罚蹲马步。但后来发现我越是处罚那些学生越不上进,我的一次次处罚就仿佛变成了加在学生们头上的玻璃罩,让孩子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觉得自己就是不行,就是差生。他们的情绪日渐低落,上课更是走神,每每这时,我的批评也更多,学生从心底里由烦生厌,从而自暴自弃。

面对那些本来还天真烂漫的孩子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我心里也很着急。后来在一次坐车旅行中,偶遇一位良师,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发现我工作上的不足。首先体罚就是不可行的,这已经是在触犯法律了。无论理由是什么,这样做都是犯法。其二,一次次的体罚就是一次次的降低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但老师一次次过高的要求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于是,每当学生进步了一点点的时候,我都会及时的表扬,有的同学从来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当第一次举手,答对了我的提问的时候,我看到他眼里饱含的是兴奋的光芒,而当我一句真诚的表扬说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通红的脸蛋和那一直强忍的笑意。

放飞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们自由的飞翔。我想,只要拿开那可恶的玻璃罩,每个孩子都会是一个“跳高”冠军!

第三篇:“巴奴姆效应”的启示

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

洪善理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教育心理学又告诉我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成为了我们实践教育活动的一道屏障,如何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证明,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其中把心理效应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就心理效应中的巴奴姆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启示总结几点浅显的体会。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试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言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很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注:巴奴姆是美国19世纪一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他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因他所创建的团体演出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大众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就借此来指称虽包罗万象、有褒有贬,但又普遍适应用任何人的算命术)。

“巴奴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不管他们如何表现,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于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启示一:重建新的“智力观”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潜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种“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在智力认识上的巨大冲击,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新的“智力观”。

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所以,世界各国的教育重点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所以,这个理论不仅拓宽了我们“智力观”,而且使得课程功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启示二:审视新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我们应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新的“学生观”呢?

(一)独特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需承认差异,把差异个性作为一种财富去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二)发展性。每个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是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不应该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束学生、限定学生;不应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应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时学生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总是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要把学生当做具有自主性的个体来对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埋没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是什么都不放心的去代替,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也是难以持久的。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启示三: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一)教学过程观。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观。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整体呈示:它不仅是一种认知存在,也是一种意义存在: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

(三)教学评价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义不一致的学生。“多元智力理论”在提出每位学生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和在提出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当今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打动人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进入这道“心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第四篇:几种心理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还心灵的一缕阳光

―几种心理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乌市92小 杨晓鸣

还心灵的一缕阳光

―――几种心理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假如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出现了问题,就会在成长期的各个阶段有所反映;假如一个人在成年期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则在其儿童期各阶段已有所预示。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关注者,适当地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这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几种心理效应能给作为教师的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一、举手效应

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凑巧的是,他俩聘请了同一家教老师,这位家教来时知道学生甲成绩较差,就在每次辅导完他的功课后临走时反复叮嘱:“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多举手。”

过去,因为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而很少举手,老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老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多了,就更多的提问他。慢慢地,老师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并渐渐喜欢上了他。学生乙则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过去常常举手回答老师提问,当他看到学生甲经常举手时,心里挺不是滋味,于是就不举手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甲的成绩迅速提高,学生乙的成绩却大幅下降,最终,学生甲考取了名牌大学,学生乙则名落孙山„„

如何理解学生的“举手效应”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学生甲既要在课堂上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就不得不在举手前开动脑筋思考,结果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准确,全面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随着老师对他提问的增多以及逐渐喜爱,又进一步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乙学习大幅下降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举手效应”给予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大,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别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学生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学习行为的建立,就很有可能提高或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老师要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很有作用的学习行为,以此提高学习成绩。,

二 月曜效应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一个星期学习结束后,学生们在心里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生活所替代,于是,晚上睡得较迟,早晨起得较晚。到了星期一,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又要求学生不能悠闲随意,但他们双休日已有的心理状态一下子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就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总是精神疲惫,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现象。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有类似的现象,因为人们在经历了紧张有序的生活再去适应悠闲随意的生活相对容易,反之则难。

我国古代,一个星期的七天是用“日、月、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字来排列表示的,这七个星球发出的光耀,都称为“曜”,星期一就叫“月曜”。所以,心理学就将上述星期一现象称之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对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适宜,作业太多学生的身心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作业太少,学生的身心过分放松则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生活,另外,教师最好在星期五下午和星期一上午分别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醒,以使学生有心理准备,从而及时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手套效应

美国有一位叫迈克的男孩,同许多同龄人一起接受垒球训练,一天,教练叫队员排成一行,练习击球,别人都击得很好,唯独迈克总不能击中目标,其他的孩子开始议论说:“迈克不是打垒球的材料。”迈克非常懊恼,向教练提出离开垒球队的请求。教练对他说;“我认为,你并非不是打垒球的材料,而是手套的问题。”随后,教练给了迈克一双新手套,并鼓励说:”戴上它,你会成为队里最优秀的队员。“结果,迈克果然成为了垒球队最优秀的队员。

对此,人们称之为“手套效应“,迈克成为垒球队里最优秀的队员,并非真的由于“手套”有什么魔力,而是教练鼓励的话使他产生了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使他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成为垒球队里最优秀的队员。“手套效应”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就是自信心。一个人有了自信心,就能使自己不屈不挠地攀登上人生的最高峰。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有时是要通过别人的鼓励而树立起来的。作为老师,我们务必记住: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是伤害他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最大的帮助是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具有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青少年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我们知道:孩子的心灵如白纸,年龄越小,刻上的伤痕就越难沫去。因此,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在缕缕阳光中健康成长,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责无旁贷。

第五篇:浅析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摘要

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温室效应的机理和温室气体的来源,分析了温室效应的主要生态影响,并探讨了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温室效应的控制除了要提高能效、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植被面积、减少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国际合作之外,还要推广应用燃料电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研究开发二氧化碳的新应用技术,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控制对策

导言

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几乎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气候变暖问题是显著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 、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 ,开垦荒地,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对于水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和土壤污染,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缓慢的,不易明显察觉的,但是它将对世界社会政治稳定及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气候学者向近日聚会海牙的世界各国政要、科学家、工业家和环保主义者发出警告:在未来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1.5—6屯,海平面将升高15~95em,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恶劣,厄尔尼诺现象将更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

1温室效应概念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辐射能量,通常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允许太阳辐射的短波部分通过,但是却阻挡地面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和地表组成的这一系统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我们将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存在保存了地球的热量,使地球温度适宜人类生活。人们通常把正常情况下的温室效应称为自然的温室效应。 1.2 温室气体CO2增加的原因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人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矿物燃料的燃烧。目前全世界矿物能源的消耗大约占全部能源消耗的90%,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据估算,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70%。由于人们对能源利用量逐年增加,因而使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

二是森林的毁坏。有人将森林比作“地球的肺”,森林中植物繁多,生物量最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由于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毁坏草原,使地球表面的植被日趋减少,以致降低了植物对CO2的吸收作用,这是导致全球性气温升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1.3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效应的影响

通过最新分析表明,过去100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摄氏度1。而且,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利用有关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还说明,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将以每l0年0.2—0.5摄氏度的速率持续升高2。这样的升温将给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形成巨大威胁,对人类生活也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对全球变暖的趋势必须进行遏制。虽然导致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说法不一,但是温室效应增强肯定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导致温室效应发生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臭氧、氮氧化物和水蒸气等,近几十年的观测研究表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不断增加,其中CO2在大气中的浓度由工业化前的280ppmv上升到了2004年的379ppmv。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率大约为每年0.4%

3。目前,学界认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现代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且各国都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这样就必须大量地使用燃料来获取内能,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至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另外,石灰岩被制成水泥的过程也释放出二氧化碳;土地的开发利用减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这些都导致排放至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 1.4 全球变暖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岛屿的影响最大。有人估计。近百年来随全球气候增腰0.6℃,全球海平面大约上升了10—15cm。有的学者认为,全球气温到下一世纪可能升高1.5—4℃,则海平面上升0.8—1.8cm

4。如果这样,菲律宾的马尼拉的大部分可能位于1m深的水下,而印尼雅加达的330万居民需撤离市区。

气候变化。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全球降雨量增加,台风、飓风更频繁、更强大。科学家预言,如果热带地区的温度升高2—3℃,则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将引起台风能量增加,并向高纬度地区发展。

对生物多样化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必然给生物圈造成多种冲击,生物群落的纬度分布和生物带都会有相应的变化,很可能有部分植物、高等真菌物种会处于濒临灭绝和物种变异的境地,植物的变异也必须影响到动物群落。

对全球人类的影响。地球增温使得气候反常多变,洪涝干旱增多,造成农作物歉收、病虫害流行、水资源缺乏。

那么地球为什么会变暖呢?由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1988年刨建,拥有2500位科学家的政府问气候变化委员会(WCC)认为,过去130年来观察到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5℃,不可能完成归结于自然原因,而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造成的。

2. 控制温室效应的对策 2.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是由难以计算的自然和人为的排放源产生的,它在大气中的停留周期可以超过100年,其分布非常均匀,而且潜在的危害作用也是全球性的。因此,控制、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务必会加大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对温室气体的处理能力较差,使得近年来地球上温室气体含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发达国家既出于帮助他国,也为了自己利益应毫无保留地尽快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其先进的减排技术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基本点。

2.2 提高能效,减少使用化石燃料,采用替代能源

提高能效可显著减少CO2的排放,现在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约占能源使用总量的90%,开采化石燃料,扰动了地层中原有元素的埋藏方式,通过燃烧使之成为可活动因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所占份额最大。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约占能源的40%,煤占30%,天然气占20%,核能占6.5%。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和安全使用核能等,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55。目前,全人类所需要的石化能源仅占地球每年从太阳获得能量的二万分之一;世界已开发的水电仅占可开发量的百分之一,具有很大潜力。全球约一半人使用薪柴,热带雨林存在大面积的刀耕火种农业,开发农村沼气、改进耕作制,可减少秸杆、薪柴等物质的直接燃烧,沼肥施于农田可大大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减少CO

2、N2O的排放。将来的能源战略应该转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满足可持续性条件,且有着很丰富的资源,成本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会越来越多。 2.3 提高生物圈生产力与海洋吸收量

限制森林砍伐和提高森林生产力可增加固碳量。据统计,全球由于人类活动已损失约2.0×109 hm2森林,以平均hm2森林含碳量100 t计,则损失储碳能力达200 Gt。如恢复已损失森林面积的20%~30%,就完全可以解决全球大气CO2浓度增长的问题。海洋通过生物、化学、流动和沉积等过程不问断地吸收大气中的CO2,年吸收速率为1.2~2.8 Gt,并运输、储存于海底或转换成其他含碳物质。加速浅层海水与深层海水问的交换,有利于提高海洋的CO2吸收量2.4保护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的危害

就减少气候变化的危害来说,森林趁着双重作用,森林的燃烧和砍伐,使更多的CO2排入大气。要保护好森林,因为它能够吸收空气中的CO2 。1985年中期

6、7。 盐界一些组织提出一项保护森林的计划,要求在五年内投资8 0亿美元用于植林和禁止伐林, 这一计划将对保护森林有很大意义。

2.5 使用新的能源。

有效使用人类目前尚未使用过的能源,也是防止地球变暖一个有效的方法。如人们开始利用风、海涛、地下热量、太阳光、垃圾焚烧等产生的能量发电。利用细菌将废水分解,产生甲烷,通过燃烧这种气体发电。利用太阳光从甘蔗、红薯等制作酒精,将其用于汽车燃料,这种方法在巴西等地已应用。目前,人们开始尝试将地下水、河流中地热能用于楼房取睚及降温。人们更多地使用垃圾燃烧热能取暖、降温,同时利用太阳能的热水器也在增多2.6 研究开发二氧化碳的新应用技术,变废为宝

采用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以及吸收一膜分离联合法等方法可以分离回收燃烧排气中的CO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学科的兴起,人类在积极研究开发CO2,在工业、农业、生物合成、能源等方面的用途,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98。

2.7 加强政府行为与国际合作

加强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的调控作用,是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1997年12月,150多个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签字国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气候会议,最后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目标是在2008年至2012年间,将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10。在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应控制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应改善能源结构和采取生物调节等对策来解决11。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严峻的任务,需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个人的参与,离开政府行为和国际合作的支持,不可能实现全球范围内温室效应的有序减缓。

总结: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急剧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明显的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变化,而且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温室效应问题位列全球问题之首,其危害巨大,波及全球,如何避免全球变暖的任务已摆在当今人类面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只要我们人类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地球,积极研究控制温室效应的新措施,全球气温变暖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Zwiers F.W.and Andrew J.Weaver.2000.The causes of 20th century warming.Science,290:2133—2137.

[2]IPCC.Climate change 1995:The science of d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con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Houghton,J.T.ed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马建军 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 J ] 中国化学会医用化学教学 2000(3):116—117 [5]张峥,张涛,郭海涛.温室效应及其生态影响综述.环境保护科学,2000,26(6):36—38.

[6]王庚辰.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7]郭李萍,林而达.减缓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吸收汇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84—390.

[8]浦野圹平;傅二林译.我们的地球—让我们都来关心环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 [9]殷捷,陈玉成.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进展.环境科学动态,1999(4):20—23.

[10] 王庚辰. 气候变化的综合解决的途径:政治与科学的考虑依据.1997,26(6):343—349.

[11] 岳建芝.温室效应及其影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000(3):10—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试题下一篇:病房一般消毒隔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