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实施分层次双语教学的思考

2022-09-14

2001年8月17日,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字[2001]4号) 明确规定,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目前, 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已经开展双语教学。但是, 在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一般来说, 教学角度包含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即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 从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来看, 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主要包含了学生英语水平低, 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不协调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前两个问题是当前双语教学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分层次及双语教学的内涵

1.1 分层次的内涵

所谓“分层次教学”, 是指在部分班级中, 按照学生某一方面基础知识和水平的高低,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进行不同的考核,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1993年何东昌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五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要贯彻分层次办学的原则”, “分层次办学, 是从我国实际出发, 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针”。在这里, 不是指分层次办学, 而主要是指普通高校如何进行分层次的双语教学。普通高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的要求, 结合自身办学特点,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 才能有效果、有效率地实施双语教学工作。同时, 分层次培养管理体制是贯彻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

分层次双语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适切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公平性[2]。适切性是指分层教学要在认真分析学生资源的基础上, 制定出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条件和学生经验背景相适宜的目标, 从而增强了目标的可行性, 发挥了其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层次性是指分层教学的课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差异, 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可行性学习目标, 为了实现三个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应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分层预习、分层设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动态性指在分层教学中, 学生所在的层次是上下浮动的相对平衡的状态, 强调“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的竞争原则, 督促并激励学生自觉地学习、自觉地上进;公平性指在分层教学中学生享有学习机会均等, 学习过程公平和学习结果的公平, 全体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 平等地享有课堂资源, 公平地参与课堂的互动, 获得最佳的发展。

1.2 双语教学的内涵

国外的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和要求, 指按照一定目的的要求, 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施以有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 而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教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

双语教学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 尤其是以第二种语言作为教育媒介语, 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 掌握并且提升外语能力, 而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标。

因此, 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语 (英语) 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4]

目前, 普通高校实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在一定学科、内容范围内用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能用英文的专业表达更深层次地理解专业知识。

2 理论依据

2.1 个性差异理论

个性差异是指每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并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表现为学生的接受方式、学习能力、以及兴趣、偏好等都是有区别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层次都是有区别的。因此, 分层次教学过程中, 鼓励发展学生个性和追求自我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 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创造其潜能的发展。

2.2 效益最优化理论

该理论强调, 资源是稀缺的, 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 注重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强调成本和收益二者之间的最优关系。因此, 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二者之间相互协作, 注重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衡量的标准就是效率和效果。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都进行优化, 在教学内容、教学速度和教学方法上都因人而异, 使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

3 普通高校分层次双语教学的思考

根据个体差异性理论和效益最大化理论, 普通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合理组织教学, 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程度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上, 并据此确定所传授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

3.1 准确定位、科学规划

双语教学模式的产生, 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 它是一定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就不能够脱离所处的环境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因此, 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过快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要基于学校的环境, 包括在本地区的位置, 全国的位置, 同层次大学当中的位置, 同类型大学的位置等;还要认真考察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社会资源、教师资源、学科资源、学术资源、学生资源等。同时还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模式与学校的定位是否一致?与学校的发展是否一致?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什么益处, 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什么益处?教师资源如何?学生层次如何?是否设计了合理的规划等。基于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 切实分析与把握基础保障因素, 制订双语教学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分层次、多元化、渐进地展开实践探索, 以点带而, 扎实、有序地推广, 这样才能稳妥地取得实际效果[5]。

第一, 树立正确的双语教育观念, 准确目标定位。普通高校的领导者首先要认识到双语教学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作用如何, 认识到双语教学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资源,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都是处于起步阶段, 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从而制定一个长期的双语教学的目标;然后, 再把这种思想贯穿给学校的师生, 并坚定方向, 给老师和学生以激励和促进;最后, 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以及未来远景目标, 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双语教学模式,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制定科学以及详细的规划。

第二, 创造语言环境。普通高校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缺乏语言环境, 而语言环境是双语教学的教与学过程中的桥梁和途径。普通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强化语言环境的培养, 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2 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

分层次双语教学就是普通高校要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某种标准和考核模式进行分层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外语情况、学习情况、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 同时还有学校辅助资源的基础上, 对同学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深层次地研究学生是分层次教学的前提, 在制订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时, 应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的差异, 全面分析学生所处的环境, 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实践中, 学生分层的做法包括显性分层、隐性分层、学生自主定层三种基本类型。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分层次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显性分层。分层次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 注重同学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避免分层次的同时出现歧视现象;第二, 双语教学要减少层次之间的差距, 实现共同进步;第三, 层次的划分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分阶段就是要在科学分层次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的教学, 施加以不同的教学模式,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分阶段还体现在另外两个层面, 第一, 普通高校现在所进行的分层次双语教学可以理解成是对双语教学实践环节的摸索和探究;第二, 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实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长期战略目标的所实施的阶段性模式。

分专业首先就是要认识到双语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专业和所有的科目。从专业来看,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 首先应在与国际接轨密切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如经济、金融、法学、生物、电子等。而普通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 从重要程度上, 可以考虑学生资源, 教师资源, 辅助资源的优先顺序, 逐步开展并实施双语教学。而同一专业的科目也不都是适合双语教学的, 即使在经济和管理类的专业中, 最好要先挑选那些戴“外”字头的专业和课程进行试验, 因为这些“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和课程, 容易找到最新的教材和版本, 给师生提供“与国际对话”的共同语言, 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教与学发展

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不应该是昙花一现, 而是真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因此, 双语教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也就是说使收益和成本最大化, 这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必须是满足学生的“学”, 使“教”能为“学”服务, 反之, “学”能带动更好的“教”。然而, 学生又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因此, 就必须在学生动态分层的基础上,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的层次和水平,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而且对于同一层次同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该是动态的, 要根据学生处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认知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从实践环节来看, 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第一, 需要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 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和内容, 并按照接受能力, 进行双语教学语言的调整和灵活应用, 可以有层次地对汉、英语言的比例进行调整, 并且课堂授课方法也应该进行创造性地调整, 授课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第二, 有针对性的分层作业与辅导答疑, 在数量、难度和要求上有所差别;第三, 实施分层考查, 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考试方式, 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试题进行调整, 在满足大纲最低要求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从科研环节来看, 由于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 在实践的基础上必须要与科研相结合, 根据学科的性质, 专业的特色, 学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科研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科研, 这样才会使普通高校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的双语教学之路。

摘要:普通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实施单一化的双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普通高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需求。通过实施分层次, 分阶段, 动态、针对性地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有助于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分层次,双语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黎, 马继刚, 何志伟.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 2004[5]:48~50.

[2] 肖红莲.论“分层次教学”的建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4[10]:68~69.

[3] 朱浦.论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 2003[6]:52~58.

[4]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

[5] 张韵君, 刘小梅.内涵与模式:双语教学的现实选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6[1]:81~8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