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在环艺专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环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建筑设计原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分别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角度,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进行空间设计引导与训练的方法。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建筑类专业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空间建造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结合长安大学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空间建造教学实践,系统论述了“空间建造实践”的基本要素和操作过程。“空间建造实践”符合空间认知的需要及建筑类专业基础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是较有效的空间认知训练方法。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设计基础教学;空间建造

在学科大类培养的背景下,长安大学建筑类专业在一年级阶段建立了“宽基础”的专业教学平台,空间认知成为专业基础教学的主线和核心。“空间建造实践”是认知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实际材料的操作,引导刚进入专业学习的一年级学生认识到空间的形式与材料、结构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正确的建筑技术观。

一、建造教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1.建造的源起。建造是人类聚居活动的物质产物,人类通过对材料的选择、处理和连接,来实现建筑的性能,搭建起了原始的遮蔽物——房屋和居住聚落。现代建筑有了更多的表达维度,有许多建筑实践充分表现出对建筑的建构维度的理解,当代建筑师对材料、构法的研究,已成为一支日益受到重视的建筑学趋向。建造是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前提的对材料进行加工、连接,从而形成空间结构的过程。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要素——坚固、使用、美观,是对以建造为基础的建筑物和建筑学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达,其中,坚固问题涉及力学、构造及材料领域,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正如奈尔维所提到,所谓“正确的建筑”能够充分发挥材料自身的特性,因地制宜地运用材料和工艺,尊重材料特性和地方的工艺,任何时期的建筑物都是由材料、结构、节点形成的。建造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包括材料、构造、空间。材料和结构形式是空间的物质载体,空间形式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结构形式本身是重要的支撑要素,材料和结构在建造的层面上共同推动着建筑空间的发展和更替。以中世纪的宗教建筑为例,建造技艺的改良,如飞扶壁和骨架券的应用,让教堂空间在高度和跨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创造了满足人们精神和情感需求的宗教空间。同样,现代建筑空间的革新和变化也无法与材料、结构的发展相分离。混凝土、钢和玻璃这三种材料的应用,使得空间内部的开敞性和内外之间的流动性得以实现。

2.建造教学的发展。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指出建筑师应具备多种素质,不论古埃及还是希腊,建筑师的起源都是工程的组织者和技术专家。建筑活动的本质是建造,如果脱离材料、结构形式来谈建筑、建筑设计,忽视建造在设计中的作用,则可能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画图建筑”的倾向。建造教学的目的在于将设计理论与技术概念相结合,通过实际动手来完成比例为1:1的空间的建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材料和结构自身的表现力,尝试符合材料属性的加工、连接、搭建方式,进而探索材料的结构形式与空间形式的关系,理解空间形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区分结构性元素和非结构性元素,这个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将力学、构造、材料等知识和概念融入贯穿于其中。在当前的建筑教育发展中,以建造为主题的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建造类课程将设计与建造实践相结合,并且关注特定的社会环境,将实践与建筑师的社会义务结合起来完成1:1建造成果,而国内高校的建造类课程则更加关注对空间的创造与对材料特性的探索。

二、空间建造的基本要素

1.材料。材料是建造的原点,人类用于建造的材料多种多样,通过不断尝试,选择适合建造的材料进行加工、搭建。任何一种材料都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属性,建造实际上是让材料表现自身的过程,每一个建造成果的空间形式和连接方法都能从材料本身的受力和结构性能等特性中得到启发。肌理和质感也是材料重要的特性。力学和结构性能使材料具有强度、达到支撑稳固的要求,而肌理和质感是材料外在的表现途径,凸显出内在的受力及支撑逻辑,并能构成空间的界面形式。肌理和质感的对比还可以成为空间限定的手段,暗示空间领域、划分空间层次。

2.节点。节点即是建造中各构件之间的连接部位,节点设计是建造实践中较重要的环节,恰当的相互连接,能够保证稳定的支撑。在建造设计中,除了了解材料常用的节点方式,还需要根据材料的规格、空间的尺度形式来推敲、探索适用的连接形式。节点作为局部也要与整体建造物的比例、尺度相协调。以杆件的杠作这一结构形式为例,杆件之间自相连接、相互支持并达到平衡,形成节点或连接体。在多个空间维度上,将这些节点进一步以杠作的结构形式连接,可以扩展成为形态各异而内在逻辑清晰的空间体系。

三、“空间建造实践”的操作

1.空间形式。建筑类专业一年级阶段的建造实践侧重于通过对某一种主要材料的加工,搭建一个有简单功能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建筑材料及其加工方式、过程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建筑空间的认知。除了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材料性能和节点受力,人能够直接进入空间,观察和体验空间形式。为了便于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经验和造价下实现建造成果,题目设定的功能相对简单,例如遮蔽、休息、展示等,围护性能简化,从而集中精力解决建造问题。空间形式的构思基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例如穿行的空间需要引导性的、线性的形态,停留的空间需要有一定围合感、向心的形态。此外,还需要根据行为的特点确定空间的开敞程度和边界形式,推敲并确定与使用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态。与二维或三维的图纸设计不同的是,尺度和模数等空间概念都要在实际空间中表现出来,并通过使用来验证和检验。

2.建造材料。选择建造材料应从材料的性能出发,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的性能,做到物尽其用、因地制宜。这需要学生对常用建造材料的特性及其表现力有一定的了解。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使用过的材料有瓦楞纸板、木材、竹子、人造板材及塑料中空板。这些材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瓦楞纸板便于加工,通过合理的连接形式能达到一定的强度,对空间的限定以覆盖和围合为主;木材可以连接加工形成较稳固的框架结构,并可以通过密度的调整来调节空间的围合程度;竹子中空,有较强的韧性和张力,可以形成框架;塑料中空板则具备一定的弹性和硬度,其可塑性强,其透明性也成为塑造空间的要素。材料的选择还应该符合空间的特征,如有漂浮感的、流动的空间与重量感突出的、稳定的空间,在材料的选用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前者以表现出杆件特征的材料为主,后者则以表现实体特征的材料为主。

3.结构与连接。建造实践中常用到的结构形式有杆件支撑、面支撑及空间结构形式等。合理的结构形式需要通过节点试错和结构模型的推敲才能确定下来。节点试错是支撑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即用实际材料制作1∶1尺度的节点进行反复的比较、研究和改进,节点要反映出真实的连接形式和受力方式,不能用模型材料或模型连接方式替代。对一年级学生而言,1∶1节点试错是指向结果的直观、可行的途径,能直观感知内在的力学和建造逻辑。与通常设计中的方案模型不同,结构模型主要用以推敲建造物整体结构形式。结构模型能够反映出实际的结构形式和空间概念,结构形式和支撑方式要与建造实体一致,以检验支撑结构受力体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4.实体建造。“空间建造实践”不是缩小比例的模型教學,而是对实际材料和结构进行操作的过程。1∶1实体建造在方案、节点与结构形式经过反复验证的基础上进行,整个过程包括加工材料、节点制作、组合、装配等环节,并通过团体协作、技术整合和进度控制来保证成果的完成。建造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做而学”,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建造,运用工匠的工作方法,不断体验、试错、摸索,从材料的性能及质感、节点与连接、结构的围护与支撑等方面把握建造的过程。这种实践性的建造与设计过程的紧密结合,可以突破课程设计中图纸空间的局限,促发一种在实践中体验、试错、摸索的过程和开放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姜涌,包杰,王丽娜.建造设计——材料.连接.表现:清华大学的建造实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意]P·L·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尹春 王少锐 贺嵘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空间设计的引导与训练

摘 要:本文在环艺专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环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建筑设计原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分别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角度,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进行空间设计引导与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环艺专业;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原理;改革

1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主要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分别从室内和室外对我们所处的人工与自然环境进行了设计与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即是界定室内外空间的物质载体。在我校大二就开设的《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即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融合室内设计与室外景观环境设计进行综合考量。该课程为期五周,既要求注重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又要求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和谐。但是,作为一门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课程,它并没有根据环艺教学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而是沿用的工科院校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建筑方案设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程实践更是采用单一的方案设计,强调设计建筑的外观造型而忽略了贯穿于环艺专业始终的空间设计。教学实践显示,很多学生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知识把握不够,做方案时照搬照抄,创新性不强,忽略了空间设计方法和思考过程在整个设计中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将课程作业分阶段进行,实现由单一作业向多维训练转变,由单向辅导向多向交流转变,这必将使学生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设计构思和方法的过程转变。

2 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空间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建筑体。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很早就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意思是指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其目的是论述“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实体与空间是构成“房屋”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建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也是实践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建筑中,实体的界面与界面维合所形成的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应从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去认识建筑。

(2)建筑创作本身就是塑造空间。建筑空间既具有三维空间的特征,也具有加入时间之后形成四维空间的特征,所以说,建筑空间最能体现环艺空间特点的空间形式,而且是最复杂的。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曾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从建筑实体与空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建筑设计本身就是建筑师依据使用对象的需求、环境场地等要素而进行的构思与设计。建筑一经建成,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原来的室外空间,也创造了建筑外观影响下的室内空间,环艺设计师在业内被称为“空间设计师”也是这个原因。

(3)空间构思贯穿建筑设计的始终。纵观整个环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空间设计能力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的始终,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更是如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能力。在建筑设计创作中,不论是造型构思阶段还是施工图的绘制阶段,都是空间想象力在二维图纸和三维实体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通过设计师的空间创造力和造型能力,将设计构思表现在图纸上,最终又由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表达的空间实体界面建成,实现设计师的意图,都是空间构思的结果。

3 空间设计为导向的课程教改思路

(1)理论内容中空间设计的引入。《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主要讲述建筑设计基础原理与方法,缺乏对建筑空间的讲解。据学生回忆,在此之前的《室内设计原理》也没有深入讲解空间的限定、穿插与贯通、空间的序列等内容。因此,在本课程中引入讲解“建筑空间设计”这一内容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学习空间的基础知识,可以认识到空间与空间形式是相对应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因艺术设计类学生入校前的知识结构不均衡,对具象形式的感受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去传达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较难接受的。所以,在理论授课时中,我们以分析优秀建筑作品为切入点,融入对建筑空间知识的分析,并结合空间设计的内容,安排包括空间限定在内的室内外速写练习和文字分析,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知识的理解。

(2)设计实践中对空间设计的训练。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对建筑空间、构造的知识把握不够,做方案时创新性不足,忽略了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过程在方案设计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国外艺术类高校的做法,如设计课的进程包括初期研究阶段、阶段性的辅导和评图、相关的考察和讲座安排等等。我们将课程作业分阶段进行,由浅入深,由空间知识的练习、经典大师作品的解读与分析作业、空间模型训练、各种材料的空间设计训练到最终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将最终方案用图纸表达或模型制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理解建筑外观造型与室内空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

(3)调整环艺课程授课顺序。我校《建筑设计与原理》是本科二年级的课程,与之紧密相关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却设在大三上学期,这就直接导致后者无法为前者做铺垫。建筑设计是三维空间的艺术,建筑空间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空间组合而成的,最能体现出环艺空间的审美特征。课程中的模型制作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很有帮助。建筑模型制作可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其建筑观,加深学生对造型与空间的思考、对结构形式与空间美感的理解。因此,教学改革中需要调整《建筑模型制作》与《建筑设计与原理》的顺序,使二者相互促进。此外,2014新版环艺教学大纲中已加入《空间设计》课程,对该课程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4)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建筑历史与建筑结构、力学知识课程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思维的能力。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调整。相关研究表明,课堂中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建筑设计课程中引用“项目式”教学法,对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侧面上也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人才的转变。

4 结语

最近的三届环艺课程教学开始尝试采用以空间设计为导向的、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各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基本都能利用空间设计的特点去创造最终的课程方案,该课程教学效果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依涵,王秀萍.建筑空间设计与行为的互动——环艺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空间设计训练环节教学改革研究[J].装饰,2014(10):114-115.

[2] 李琳.空间建构在当代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建材,2014(03):106-109.

[3] 张珂.浅析环艺教学对空间意识的思路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9):243-245.

作者:董翠 陈颖嘉

空间教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基本空间语言能力和中国人文属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

为解决中国当前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借鉴国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最新发展,融入中国传统人文属性,设计一系列具有人文性,注重设计过程,富有设计教育针对性、可教授性的教学载体,将空间认识直接引入建筑学教学,以期通过空间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的组织和人文浸润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空间语言能力;人文属性;教学载体;教学改革

文献标志码:A

10052909(2013)04006306

一、缘起

自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建筑中单纯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一直占据设计方法的主流地位。现代主义大胆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适应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了战后对建筑的井喷式需求。然而,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类生活,生活是丰富、多样而复杂的,那么建筑也应该是复杂的,对建筑的简单化认识和自上而下的设计必将产生严重后果。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就举起了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大旗。之后,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中公然宣布现代建筑已经于1972年死去。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也渗入建筑设计领域,如美国著名数学家和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提出了“模式语言”理论,认为空间不是来自建筑师主观的创造,而是经时间累积后生活的凝结,建筑师要从生活中去寻找设计的源泉[1];而美国物理学家萨林加罗斯通过《建筑论语》探讨了建筑空间自身的组织规律及空间和空间尺度与人的体验感受之间的关系[2]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建筑设计教育上,继巴黎美术学院古典建筑教育体系——“学院派”之后,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发展中,世界范围内有几所主要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对建筑设计意义重大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如以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包豪斯体系、海杜克引领的库伯联盟“德州游侠”体系[3]和赫斯利开创的苏黎世高工体系[4]。尤其是后兩

者,以对单纯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的批判,秉承现代建筑设计“可教”的命题,回归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的基础。强调空间是理解和形成建筑的核心,以“建构文化”为基础,形成了通过对空间关系的分析以及空间产生、形成、建造的逻辑认知来构建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的今天,越来越为学界所接受。

然而,中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一直是传承巴黎美术学院的体系,建筑学教育是舶来品,是西方的思维。建筑学的教学方法更多是依靠长时间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悟性,是一种熏陶式综合性教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就是建筑设计教学缺乏中国文化的思维角度,存在教师经验示范性、不可言说性、学生自悟性等问题。因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建筑教学,研究借鉴国外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最新发展,同时融入中国传统人文属性,设计一系列具备人文性,注重设计过程,富有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载体,以期将建筑学教学直接引入对学科本质的认识,通过空间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组织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高效地直面设计的核心要义,建立以空间语言设计为主线的“可教式”建筑教学体系,培养富有中国人文特色的建筑师。

二、教学改革核心

为了以上的教学改革目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师自2007年以来进行长达3年半的教学改革。期间建立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现代主义建筑缺乏对学科核心基础的关注,二是中国建筑教育缺乏人文情境的渗入。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学改革的核心与重点集中在以下两点。

(一)空间语言构建的方法

建筑学是空间几何秩序的一种表达与应用,而学界对结构秩序真实机制的认识有限。但是,建筑在任何尺度上都应该和人类每天的生存关联,建筑应该是生活的凝结。因此,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育应先建立富有创新思维的设计价值观,从基本的、空间的、纯建筑学的空间语言建构开始训练设计的方法和能力。

(1)空间词汇生成。可以通过“模式语言词汇训练”教学载体,把空间词汇与人类行为生活进行关联练习;可以通过“石膏造·浇筑与镂刻”教学载体,把空间词汇与材料的自身属性、材料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构筑加工与建构方法进行关联练习;通过“机关·空间——开合闭启容纳自然的多宝格式收藏馆”教学载体,来训练空间词汇与物(中国古代文玩藏品)、人(观者游者)、材料(木材构筑的动态建筑)之间的关系。

(2)空间词汇的句法组织。通过“四界空间练习”教学载体,在给定的空间结构类型基础上,训练空间词汇与随空间结构而树立的墙体之间的结构凭借关系,体会空间词汇组织的方法。思考空间词汇组织在一起后词汇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相异、相对相错,还是相顾相盼,通过“九宫格空间练习”教学载体,训练空间词汇之间的标准化与多样性关系、位置经营关系。

(3)空间词汇与句法结构整合。空间词汇如何与已有城市结构和城市生活相结合并组成整体,空间词汇是如何拼贴或织补入城市空间中,也就是空间语言的组织与自组织问题。通过“路径·空间——连续、韵律、变化、活力之儿童游乐园”教学载体,可以训练空间词汇(这里指模式语言)、句法集零为整的组织关系,根据建筑功能设定人的行为类型,对应设计空间词汇类型,在给定的空间结构网格中用路线串联空间词汇,集零为整。通过“棋格四宅”教学载体,训练不同的空间句法之间的并列、咬合、缠绕、渗透等关系。通过“周遭六记、旧城补丁六记”教学载体训练设计空间语言与城市空间结构及文脉的关系。

(二)中国属性建筑学教育

国外现代主义建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现代建筑是纯“科学”的思维,是纯“技术”的思维,也有可能是披着技术外衣的假科学。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是舶来品,是纯西方的思维,虽然有梁思成先生建立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但是一方面梁先生接受的教育也是西方的,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性角度值得商榷,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史研究与建筑设计研究被完全切分成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研究领域[5]。因此,建筑设计教育严重缺乏中国文化内涵和研究角度。尤其是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建筑井喷式的需求已经使建筑师在业主和开发商的逼迫下无暇思考什么是建筑的本质和服务对象,什么是有生命力的建筑,什么是与人的行为、心理、体验相契合的建筑,什么是中国的建筑。一言以蔽之,就是有更多技术建筑师,缺乏人文建筑师。所谓人文,就是要考虑建筑与人的行为、感受的关系,就是要以人文化天下,以中国人共有的文化价值观来看待、欣赏、享受建筑。

而当前的建筑更多的是被时尚所左右,成为建筑师树立自己形象的工具,成为自我表现的一种装饰品。有的建筑只是简单的抄袭、组合,呈现怪异造型,求怪,求奇。这种情况会导致建筑的非人性化、低质量化,缺乏人文内涵与人文情境,缺乏民族文化的特色。

这里将回到中国传统园林,说说什么是人文建筑。园林不仅是文人诗意和自我的居住空间,而且在日积月累的修葺成型中体现了人与空间、环境的紧密关系。同时园林还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作品,把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小品文集《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园林中处处体现人文内涵,令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情与意。要领会和运用这种情境,首先要懂得文化,重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环境价值观。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创造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新人文建筑”,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与追寻,再融入新的需求和观念,

最终达到身处本国文化体验的共鸣与享受。因此,笔者认为园林问题就是中国未来的建筑问题,是人性化的空间,是有组织的秩序,是人文与建筑的结合,是中国的建筑学,是诗意的建筑。

三、载体

(一)空间词汇、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载体:门窗空间思辨练习、四界空间、窑洞汽车服务站。

教学分目标:

训练创新思维,建立设计价值观;

空间词汇的思辨设计练习;

空间词汇与空间结构的凭借与依托关系;

空间词汇与诗意行为的关系设计;

空间与功能、结构、通风、采光的关系设计。

(二)材料与建构

载体:石膏造·二合一宅、机关·空间·博物馆。

教学分目标:

材料给空间设计带来的可能性设计;

人、物与空间关系设计;

叙事性空间设计;

空間结构语言组织;

建构空间组织;

建筑因环境而改变的可能性;

团队协作能力。

(三)居住行为与环境

载体:藏友之家、

四境住宅、

棋格四宅。

教学分目标:

居住行为与空间关系设计;

人、物与空间关系设计;

不同的居住单元之间的关系设计;

“诗意的栖居”的理解与实现;公共与私密的功能关系组织。

(四)建筑策划与城市

载体:周遭六记、旧城补丁六记。

教学分目标:建立城市、文化、生活的综合关联设计;

建立一个具有研究性的设计训练程序——现实性与思辨性;

建立一个具有通用性的设计平台——评价客观化与交流情境化;

质疑空间的纯粹性与抽象性,引入叙事(策划、经营、生活、偶发事件等)与建筑设计的并行;

质疑建筑的“自明性”,关注建筑的“他治性”。多种事物的平等对待与综合互动,以及由外往内、由周遭决定核心的设计方法与态度;

从设计的角度,批判地关注城市问题;

在较大的视野之下思考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五)大尺度基地的游戏空间

载体:路径·空间·游乐园。

教学分目标:游戏行为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行为生活与模式空间存在互塑互成之关系;路径对空间模式的联接作用;大尺度地块上的设计起始、发展和整合之化零为整的过程训练。经营位置之关系设计:如行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关系,路径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与路径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形成空间上多样统一之整体,体验丰富历险之经历。训练路径与空间的整体性之间关系,激活建筑模式语言词汇之间的整体性,才有可能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涌现性。

(六)辅线训练

(1)篆书书法练习——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

教学分目标:笔画关系体会、空间结构解析、古文园记理解。

(2)手绘空间表达练习

教学分目标:行为空间体会、空间层次表达、空间序列记录、构图理法理解。

(3)建筑类影视作品欣赏与评析

教学分目标:建筑师设计方法讨论、电影叙事结构安排、影视空间表达与解析。

四、示例

下面以其中一个教学载体“路径·空间·游乐园”为例(图6),分析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师在设计教学载体时,其实也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是在产生新的知识与理论。通过文献查阅与科学研究,教师认为建筑在任何尺度上,不应该以其表现出来的样子来界定,而是以其和人类每天的生存与活动之间如何关联来界定。建筑的四维性导致路径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组织线索,几乎是其中的经脉,对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作用巨大。它既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集零为整。训练路径对空间的整体性非常重要,因此建筑必须通过秩序组织途径——路径的疏密布局、韵律变化、得景成景的设计,来激活建筑模式语言词汇之间的整体性,以

达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涌现性。

于是,根据前期研究和教学载体的设计,教师在讲课中把设计分解为三个步骤的设计训练,侧重培养学生对设计过程的感知。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参加设计阶段成果讨论会,达到一种共同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共同创造知识的状态。下面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展现。

教师:寻找空间模式,从生活、诗意、中国人文属性,从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生成空间词汇。

学生:游戏行为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曾经的讲故事、走迷宫、踢毽子、跳皮筋、滑铁环、跳大坡、扔羊拐……流线多样化的游戏模式空间,因此游乐园这个题目能提供更多发挥空间模式之想象力的可能性。

教師:建立路径,从关系,从空间序列、变化、组织甚至剪辑(蒙太奇),生成空间句法。

学生:在空间-结构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两个方面的问题。路径对空间模式的联接作用;大尺度地块上设计的起始、发展和整合之化零为整的过程训练。

教师:结构影响,从形式、关系、人体行为尺度、尺度层级等,形成空间与形式篇章。

学生:经营位置关系是形式设计中最微妙的设计内容。包括行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关系,路径与模式之间的关系,模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构与路径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空间上多样统一之整体,体验丰富历险之经历。

“路径·空间——连续、韵律、变化、活力之儿童游乐园”的设计题目,旨在通过空间与行为的关系进行模式语言词汇训练,通过路径把模式空间集零为整而形成整体。学生根据建筑功能设定人的行为类型,对应设计出空间词汇类型模式语言,在给定的空间结构网格中用路径串、并联起空间词汇,产生叙事脉络,在限定的大尺度地块中进行空间词汇的集零为整,形成游戏故事篇章。

参考文献:

[1]萨林加罗斯.吴秀洁,译. 建筑论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亚历山大,等. 建筑模式语言[M]. 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朱雷.“德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2007 (4):40-49

[4]顾大庆,柏庭卫.建筑设计入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赵辰.“立面”的误会[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basic space language ability and Chinese humanism

LI Chunqing, WANG Xin, HU Xuesong, DUAN Li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teaching, the latest oversea architectural teaching systems were research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m were blended in teaching, then a series of teaching carriers were designed with characters of humanism, processoriented, designtargeted, in order to lead the space to architectural teaching directly. With the vocabulary, syntax and structure of space language and humanism buil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apacity.

作者:李春青 王欣 胡雪松 段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长输管道输油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节能降耗根本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