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9-13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过程, 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盲目的, 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首先我在教学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注重精讲、最后让学生在课后多练, 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课前的自学和预习至关重要, 课前我特别关注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结合学生的自学和预习程度, 解决教师教什么, 怎样教?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学生练什么, 如何练?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 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 培养孩子自学、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也是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核心价值,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不少人认为, 只要上课专心听讲, 勤作笔记,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再加上自觉复习, 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 这还远远不够。“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更重要。叶圣陶说:“练习阅读的重要阶段是预习。”在预习中要尽量应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低年级识字教学, 要求学生“我会认”的字做到会读, 会组词, 会引用, “我会写”的字要做到会读, 会写, 会组词, 会引用, 因为这些字是我们平时接触的生字, 除了更多的课外的一些, 让学生记住这些字确实有困难, 那么老师只有借助工具书,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或词典, 能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能力。

二、阶梯式提问

“阶梯式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注重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坡度和深度, 所提的问题不能是重复的无效的, 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关系, 所形成的“问题链”是呈“阶梯式”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该要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 这样一系列的“阶梯式”提问方式, 可以让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 从而养成从机械记忆到深层思考的良好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如:教学《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

第一步整体感知

边读边想:是谁发明了带齿孔的邮票? (是阿切尔。)

第二步合作探究

出示阅读提示:1、这个人是谁?他做了什么样的举动吸引了阿切尔?2、这时阿切尔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3、于是他就开始了什么工作?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的任务, 然后带着问题在小组里读书探讨最终得出答案。

第三步再读课文, 突破难点

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带感情朗读课文。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边读边想:阿切尔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了课文学生个个举起小手跃跃欲试, 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 阿切尔是个 (善于观察、想象、勤动手、感于实践、)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七嘴八舌, 教室里顿时像沸腾的水。

三、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这次比赛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因为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教是为了不教”, 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低年级时教给学生识字学词的方法, 引导他们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这样就能为中高年级独立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教学《白杨》一课

第一步整体感知

这一环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同时发现初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该课的问题是:1、爸爸到底要表白什么?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白杨树, 后来又写到爸爸呢?是否跑题?最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即从已知的信息中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读书、资源。

师:“爸爸到底要表白什么?”就要找出……

生:爸爸已经表白什么?也就是找他的语言。

师:“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白杨, 后来又写到爸爸?”就要找出……

生:“爸爸与白杨相同的地方。”

第二步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阅读提示:1、读描写爸爸的语言, 概括白杨树的特点。2、看看白杨树与爸爸之间有哪些本质的地方相同。3、自学后再合作探究, 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方法。阅读提示要达到三个目标, 一是不同层次的朗读;二是通过“他们只晓得”, “他们不晓得”, “我们晓得”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再次运用“从已知的信息中去解决未知的问题”的学习方法。

第三步回读课文, 突破难点

第一个层次:出示课件上的资料, 地图、数字, 古诗, 从新疆到今日西部开发的决策, 从身边的志愿者, 看到白杨与志愿者的相同点, 这是认识的提升。由点到面, 由远及近, 从古至今。

第二个层次:通过换人称的形式诵读释疑。理解后进行课中练, 最终达到人树合一的意境。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师:“我们要像白杨一样。”生:“哪里需要它, 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

第三个层次:通过回应课前的问题, 看到白杨与志愿者的相同点, 懂得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领会其象征作用, 实际上早已水到渠成。

在这个环节, 教师要做到的三个明确: (1) 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 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 (2) 明确教的方式。对“不完整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帮助补充。 (3) 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 要寻找出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看到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的“问题链”是遵循语文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教师的课堂提问注重了问题的坡度和深度关系, 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下一篇:城口县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