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中国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影响力中国范文

中国国际影响力

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实力上升并不一定导致地位上升和影响力上升。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大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由于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种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矛盾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这突出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第三个千年的超级大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这一胜利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单一制的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准备国际合作并能够捍卫国家利益的高效率的政府的国家,走上国际舞台。

但是,中国革命的潜力只是在即将迈入21世纪时才开始充分发挥出来。1978年,中国政治领导人制定并公布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计划,重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同以前的阶段一样,执政的共产党把国家的未来同社会主义连在一起,但是强调在中国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色。1979年,邓小平总结出中国国家体制的四项原则:坚持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作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在1982年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实现现代化的计划后来演变成了各个方面的改革计划,其中包括为吸引外国投资创造有力的条件(开放政策)。这一计划的实现使中国经济走上崭新的水平。

如今,中国不仅已进入世界五大国,而且在发展速度方面排在五国之首。 中国与美国

最近的事件,特别是北约侵略南斯拉夫,对中国的“恐吓行动”(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证明,美中关系不仅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紧张的根源,而且在地缘政治方面也存在着紧张的根源。

为了评价局势,应当注意到,经济建设成就使中国不必紧缩经济和金融就能实现本国军队的现代化,这支军队现在就已经能够对任何军事威胁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中国军工综合体(其拨款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正在完成武器方面的探索研究,设计、试验并生产现代武装斗争手段———各种用途的导弹、各种型号的核武器,发展海军和航天技术。从公开的消息来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拥有中子武器、击毁人造地球卫星的激光系统、能够打到美国领土目标的洲际弹道导弹。中国已掌握信息战争的最新技术,准备发射载人太空船。在某些类型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中国正在超过美国和俄罗斯。为了补充本国军工生产,中国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购买武器和技术。有充分理由可以断言,中国如今已经是一个军事大国。 1.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

在这个当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尽管局部战争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总的说来不是越来越大了, 而是相对缩小了。中国有可能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 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邓小平1990年3月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 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利用。”

2.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

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纪之交已进入新的突破时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会引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固然现代化强国、科技大国占有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的总形势, 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新的大变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3. 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机遇

和1945-1990年代时的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以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不同, 走向21世纪的冷战后多极化格局, 转向了以军事、政治斗争为后盾而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形式。尽管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也不喜欢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并把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头上。然而这并不是说, 我们警惕西方国家的“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要把意识形态因素夸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导致苏东解体和新中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发展不快的关键性原因。在跨世纪的90年代, 世界经济在起伏中保持增长势头, 而站在发展浪尖上的是亚太地区, 这对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位之一我国来说, 显然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

5.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 有一个在新的条件下再创民族文化新精神并在全球发挥影响的问题。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有过举世公认的辉煌。自15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8〗我们知道15世纪前后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一个由中世纪转向近代世界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反差是中华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响, 整整500多年的被动和挨打局面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似乎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响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但是人们对这场已悄然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相当滞后。这对于一个走在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前列的中华文化无疑带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它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可以充分地借鉴近现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 从而创造新文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中华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更具有竞争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总体上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兰文化在一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协调和创造生机的活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 跨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但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危机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

1.实现2000年的“小康”目标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艰巨任务

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标。〖9〗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来计算的。 据199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8%〖10〗按当时1美元等于8.45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和全国人口12亿计算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11〗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于8.31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计算为439美元。从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后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样是11.8%来预测, 则到1995年底为48,968万亿人民币。这样“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12〗

2. 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建议>>提出今后15年“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世代人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现代化的内含在不同历史时期标准是不同的, 有近代时期的现代化,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现代化, 90年代的现代化水平, 也有根据预测下世纪中叶时的现代化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历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三类GNP和GDP来分析, 至少达到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才够格称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国家中又有上中等国家、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区别。尽管如此, 再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奋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间,在NGP方面超过美国, 这是中华民族世代英灵梦寐以求重振中华的宏伟大业!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十大影响力诗人

(1891年至2015年最新调查统计,排名不分先后)

NO.1 胡适(已故)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

一、自由主义的先驱。

二、拥有三十六个博士头衔。

三、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NO.2 艾青(已故)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曾用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鱼化石》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NO.3 徐志摩(已故)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南湖、海谷、云中鹤等笔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是由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往后他便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加入文学研究会。他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担任翻译。徐志摩曾游历苏、英、美、日、印、德、意、法等国家进行自修,并于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他参加创办新月书店,并在《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徐志摩于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后来徐志摩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徐志摩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被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英年早逝,实属天妒。

NO.4 海子(已故)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

海子先后于1986年、1988年获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诗作影响、感召了一代青年学子;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其主要作品有: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并入选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其诗具有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也让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在艺术手法上,其诗多采用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三种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节奏和对字句的锻炼。

NO.5 洛夫 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离乡去台湾,1996年移居加拿大。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

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如此评称:“从明朗到艰涩,又从艰涩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与肯定的追求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他对语言的锤炼,意象的营造,以及从现实中发掘超现实的诗情,乃得以奠定其独特的风格,其世界之广阔、思想之深致、表现手法之繁复多变,可能无出其右者。”吴三连文艺奖的评语对他更为肯定:“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国内外研究洛夫作品之专著颇多,已出版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漂木>十论》,《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等。2001年洛夫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NO.8 汪国真(已故)

汪国真,生于1956年,祖籍福建省厦门市,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汪国真在1990年出版第一本《年轻的潮》后引起轰动,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

他的诗集和小语集,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汪国真的诗歌,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在表达方式上,其作品经常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然后采用明白畅晓得语言写出一些哲理。其诗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被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NO.6 易白

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汕头,中共党员,是从军队退役的博学者。先后历任普宁易学研究院秘书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都军区分院)画家、中国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研究院院长、马列主义文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年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主席等职,系国际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先后出版发行有诗集《心界》,文集《偶然记录》、《一心》,长篇小说《逃兵》,唱作发行音乐专辑《走走走》、《那人那事》,其中《亡魂之歌》、《故乡的港口》、《门缝窥人》、《抹不去的彝乡记忆》、《嘴》、《子弹的爱》、《蚂蚁的呐喊》、《七觉》、《容许》、《宣告》、《跳题》、《礁石在论证》、《我并不在乎死神》、《披上婚纱的思念》《疯子的表达》、《荡漾的乡愁》、《离开部队的日子》、《种子的选择》、《梦里梦外》等作品轰动一时,被多家报刊媒体刊发和转发。

他除了是画家、诗人、作家同时也是词人、作曲家、歌手、哲学家、思想家、评论家、设计师,被誉为艺术天才。他凭借其作词作曲演唱的民谣歌曲《花儿又开》一举成名,奠定了“天才神话”,他不仅是艺术领域的多面手,也是易心派诗歌创始人、马列主义文艺哲学思想的推行者。从军队退役后,看到商业文学和伪文学烂泥充数,他大力呼吁文人们多创作“正能量”文学作品给予读者心灵温暖,并倡议当代文人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研究创作文学,他极力反对资产阶级商业运作文学,曾多次呼吁作家们要拒绝功利写作,是中国互联网文学革命的发起人和精神领袖。

NO.7 北岛

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NO.8 舒婷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1979年4月,《诗刊》从《今天》上选发了舒婷的《致橡树》,两个月后,又发表了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当选厦门文联主席。

NO.9 席慕容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NO.10 食指

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 ),山东鱼台人。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高中毕业。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一是因为:“郭路生的母亲名叫石维元故有 “石之子”之意。二: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三:食指先生少时尊师,“师”与“食”谐音。

第三篇:打造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王莉丽责任编辑:孙敏来源:学习时报日期:2013-04-0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因素,随着类似于金融危机、环境问题、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日趋复杂,越来越需要具有思想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智库的智力支持。如何提升中国智库的创新能力、产品(研究)质量,已经成为中国能否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责任。中国智库现状与未来发展图景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至今只有 3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数量很多,但在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方面却与美国智库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智库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决策信息的需求。另外,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小严重影响了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和公共外交的推进。这种状况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完善和发展中国智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中国智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的官方智库发展得比较成熟,数量众多,影响力很大。民间智库数量少,影响力薄弱,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上没有形成官方、大学、独立三种智库模式的互补机制。

第二,官方智库靠近政府领导和高层决策层,其研究成果很容易传达给直接决策者,也更易于被接受和采纳。但是由于与政府的附属性关系,官方智库在研究选题的确定、研究的纵深度以及创新性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第三,大学智库数量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稳定与科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优势。在目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大环境下,大学智库最具备成长为大国智库的必要条件。中国智库的未来发展图景及主要功能:

第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官方智库依然保持其核心影响力,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创新性、前瞻性政策建议。但是一部分官方智库将在其资金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大幅改革,吸取西方独立智库的经验,从而使其研究选题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多元化,研究成果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从而真正助力于中国的繁荣、稳定和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中国的大学智库将承担起思想创新、政策建言、人才培养、影响舆论、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大学智库最具备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智库的必要条件。首先,大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次,大学具备充足的人才资源;再次,大学智库在资金运营和人事管理上相对官方智库而言更具弹性;最后,就国际交流、公共外交而言,中国的大学智库与官方智库相比在全球智库市场上更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独立智库在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上稳步扩大,逐渐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智库市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立智库将主要承担起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功能,助力于公众参与民主政治,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中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依然相对不足,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量过大,无法真正满足公众参与政治的需求,而智库可以承担起这一影响政府决策的理性渠道的作用。

政策建议

邓小平曾经说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

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同样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中国智库的发展。诚然,美国智库影响力的产生依赖于其生存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中国智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美国模式。但是,我们可以从其运行机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从而寻找到一条提高中国智库影响力的现实途径。

中国应该从政府、智库、公众三个维度上努力推动中国智库的发展,同时还要具备“责任意识”、“全球意识”和“品牌意识”。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首先,进一步完善政策咨询机制,为智库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其次,政府在法律、政策和资金上要对智库尤其是独立、大学智库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中国基金会的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研究的捐助;再次,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智库的认识;最后,政府要给媒体的政治传播创造更加宽松的舆论空间,让各种智库的观点和言论可以充分表达。

就智库本身来讲,一个智库是否能产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立性、人才和运行机制。因此,中国智库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应明确智库以研究部门和学者为核心,其余各部门围绕研究、服务于研究部门,为学者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为了保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在资金来源上,除了政府资金外,应引进基金会、企业和个人资金,并确保资金来源不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智库所从事的是指导现实政治决策的对策研究,而不是关在象牙塔和书斋里的纯学术研究,在研究人员设置上,应改变原有的单一学术背景、论资排辈的模式,大胆启用不同年龄、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另外,中国高级别的官方智库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渠道优势,加强与其他研究机构和国外智库的合作,善于整合研究资源;对于中国的大学智库而言,应进一步加强大学智库的结构与平台建设,加强对政策研究的重视和人才的选拔,不断推进大学智库与世界各国智库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智库应充分借鉴西方智库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让智库的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智库不仅仅是作为政府智囊而存在的,其存在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引导社会思潮、培养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能力。目前,中国大部分智库在拓展公众影响力方面非常薄弱,这一方面源于智库领导者本身没有意识到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源于缺乏与媒体沟通的专业人才和经验。除此之外,智库的市场营销不仅要着眼于本国,还要着眼于世界,要充分意识到网络媒体的国际传播意义和价值。

所谓“责任意识”是指从事智库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国家利益和社会民生角度出发,独立思考、大胆直言。所谓“全球意识”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智库的领导者们要站在全球的视角考虑智库的发展战略,加强与西方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专家、学者们研究政策问题时一定要有全球意识;三是中国智库不但要影响本国政策还要走出中国、影响世界;四是当今世界各国之间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能源环境、反恐等问题越来越多,仅凭借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各国智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品牌意识”指的是中国智库要有明确的使命和目标,围绕这样的目标来构建整体的形象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品牌的传播和推广。

第四篇:中国否决全球三大航运巨头联盟 彰显影响力

中国否决全球三大航运巨头联盟 彰显影响力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沉没”航运交易,彰显监管影响力 中国正在展示对于全球交易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否决了一项来自丹麦、瑞士和法国的三家全球最大航运企业的联盟申请。尽管该交易申请已获欧美批准,但中国商务部仍做出禁止决定。这是自2008年制定反垄断法以来,中国监管机构第二次介入阻挠一项公司的合并交易。美国凯威莱德律师事务所反垄断部总监查尔斯·鲁尔称,“这只是开始。”

中国扩大使用反垄断法律的背后因素之一,是要在全球定价走向中拥有更大发言权的野心。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这令其成为大型航运公司的重要客户。此前,中方从未对任何航运协议表达过异议,产业人士曾普遍认为,北京将继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之后批准这一协议。中国船东协会负责人周二表示,世界前三大航运企业将在主要航道上占据统治性地位,中国主要航运企业已对此次联盟表达担忧。内部人士称,中国的两大航运公司——中远集团和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反对该交易,因为它们担心可能因此丢掉市场份额。但两家公司均否认参与了商务部的决策。

此前曾在商务部工作的年利达律师事务所北京合伙人周菲(音)说,作为重要消费者,中国同时也是主要的制造业和出口中心,这使得这些产业和相关政府机构在反垄断讨论中拥有影响力,“中国是个庞大市场,在司法之外拥有不同利益,这很正常。商务部对于国内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尤其敏感。”

中国首次使用反垄断法是在2009年。当时,商务部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集团的协议。

第五篇:中国对朝鲜究竟有多大影响力?

——与C教授的对话

5月27日下午,我将那篇短期内浏览量超过600万人次的文章《金正恩为什么突然向中国服软?》,放到一个内部互联网络平台上(参与者都是全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精英),晚上我就看见国内某著名大学的C教授(因是内部论坛,为尊重参与者,此处隐去真实信息)留了一条评论:

“...大国将会继续主导朝鲜半岛进程,而中国将会扮演其中的关键角色。"

这个判断,很符合中国媒体评论的传统,但是不是高看了中国的影响力,还需时间检验。

另外,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的作为,在美国与其战略邻国的诸多精英眼中,中国【继续、从来】脱不了干系。中国所处实际的情形是不是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呢?

C教授

以下是我的回复,也是我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的结果,仅供参考:

谢谢C教授提供的宝贵评论。

下面就您提出的问题,作些讨论。

第一个问题,大国主导,朝鲜半岛政治,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从宗藩时代的明清与朝鲜关系、到日占时代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再到冷战时期朝鲜对苏联一边倒的态度,都是如此。但在冷战之后,局面变得复杂化,有几个因素:

1、中国再也无法发挥明清朝代对朝鲜的影响力;

2、随着苏联势力的退出,朝鲜半岛的影响力量呈现多元化格局,美国、日本包括俄罗斯都试图影响朝鲜半岛历史进程;

3、朝鲜自主意识增强,试图摆脱大国制约,自主决定朝鲜半岛的政治日程。

不过,无论朝鲜怎么挣扎,它都无法改变作为大国盘子上的“一道菜”的根本地位,比如大国要求朝鲜半岛无核化,其次,无论它多么想走出大国阴影,都无法做到,包括经济民生、国家安全乃至金氏政权的稳固统治地位,它都无法完全自主,必须仰赖外界特别是中国。

但在另一方面,朝鲜也在尽最大可能削弱中国的影响,比如清除亲中派,使其免于形成气候;按照自己的调子行事,比如朝核问题,比如废止六方会谈问题,比如它试图单独与美国媾和,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外交官说,中国对朝鲜的外交影响力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崔天凯),官方舆论的基调也是朝这个走的,目前。

不过诸位也看到了,金正恩虽然做了一系列小动作,但最终还是得派遣特使到中国示好,表现出软化立场的姿态。对于他这么做的诚意如何,其实我在结尾也提到了:朝鲜半岛持续一段时间的不正常的混乱情形将会逐步改善。朝鲜的狂热将会周期性的进入新一轮冷却期。也就是说,从朝鲜的一贯表现看,金正恩的示弱仅仅是权宜之计,为了摆脱目前内外交困的局面。等到朝鲜局面好转,势必进入新一轮循环。

从中国的角度看,它为朝鲜付出了很多,安全的、经济的、政治的、外交的,可谓不遗余力。然而,这些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却令中国政府寒心。中国对朝实际影响力很小,朝鲜在朝核问题上我行我素,甚至对六方会谈显示出极端鄙视的态度,在不知会中国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停止“六方会谈”进程,使得中国长期的努力打了水漂。甚至,朝鲜还对中国渔民实施了野蛮的抢劫行为。这些都可视为朝鲜对中国阳奉阴违、藐视中国影响力的具体例证。

所以,我认为,新一代领导人在大的外交战略进行调整的大背景下,对朝鲜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而且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比如中国高调同意美国主导的制裁朝鲜核试的决议,带头执行制裁,而且可以肯定,在中国渔民被抓后,国内舆论汹涌(鄙人文章也发挥了推波助澜之作用),中国政府肯定通过两国沟通的渠道向朝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想来和以往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联系到近日金正恩特使崔龙海访华,习近平有意出京考察,一直等到崔龙海代表金正恩作了若干稍表诚意的表态后,才在最后时刻回京接见了崔龙海。可以设想,如果崔龙海没有在会见王家瑞、刘云山的时候发表那些言论,习可能就不会见他,让他无功而返。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现实环境逼迫下,中国对朝外交正在发生战术性变化,将原先对朝鲜的潜在影响力变为具体行动。

而这么做的动机,一方面朝鲜半岛无核化是中国战略利益所在。朝鲜半岛拥核,中国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受到“韬光养晦”战略之影响,对朝鲜半岛事务缺乏有效的应对,导致朝核问题不断激化,朝鲜的战争边缘战略和大国制衡战略,越玩越离谱,长期以来确实成了“夹心饼干”,处在美日韩和朝鲜之间,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这一点,我同意C教授的观点。

因此,在美国及其战略盟友眼中,中国由于将朝鲜当作冷战以后对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屏障,对朝鲜过于纵容,使朝鲜动辄玩钢丝绳游戏,将半岛局势推到危机的边缘,然后火中取栗。这不是假设,应该说是有事实依据的。中国实质上被这种背后的因素所左右和制约,才造就了一个脱离出政治游戏规则的“麻烦制造者”。

诸多情况显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决心改变在朝鲜半岛被动“挨打”的状态,在新一轮朝核危机爆发后,开始采取有别于以往的对策,对朝鲜动真格的。朝鲜的状况十分脆弱,中国的反应立即产生直接的效果。民生凋敝的情况雪上加霜,外交也陷于困境(正如前文所说),金正恩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战略伸缩空间大为减少,因此急匆匆派遣心腹访华,意在打消中国的疑虑,稳住中国,并突破自己面临的困境,巩固执政地位。

在此期间,中国的影响力毫无疑问会得到增强,从根本和长远角度来说,朝鲜更无法摆脱大国的决定性影响,它自主决定朝鲜半岛未来的梦想很难成为现实。不过,我们也不能对此过于乐观,因为一旦朝鲜局势改善,不排除它会重施故技,继续玩弄两手战略,诱导大国在朝鲜半岛争权夺利,自己从中渔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手法越来越难以奏效,在中国改变对朝政策的情况下。它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的“成果”,成为独裁者脸上涂抹的金粉,然而它们迟早会变成碎屑随风飘舞,直至不知所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邀请书回执范文下一篇:预算员业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