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之路

2022-09-10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 行业配套, 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结构相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此,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起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重任。跨入21世纪中国, 教育市场逐步开放和教育全球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 这已成为人们关心重视的重大课题。

1 立足课程理念, “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课程理念的范围很宽泛, 指人们对于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传统的课程理念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题, 已不适应高职教育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无法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

当前, 高职教育课程要在满足课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 确立“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通过课程活动, 教育者自觉地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 让学生学会做人;受教育者通过课程学习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以及个人发展要求的就业竞争能力, 让学生学会做事, 实践“做人与做事双维度”。

2 立足课程目标, 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方案想要达到的标准或预期学习的结果, 包括受教育者完成一定专业课后所拥有的知识、能力等。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开发时最终确定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这种以就业为导向性的培养目标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个别高等职业院校狭窄地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使个体掌握胜任具体岗位的技能。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 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只有一技之长的个体生存与发展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鉴此, 终身教育视角下高职课程目标以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使受教育者具备一些综合性的技能或能力, 应对岗位和职业的转换。具体操作时, 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束缚, 向课程受教育者传授通用性的、可迁移的、工具性的技能, 并能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目标有机地结合。

3 立足课程内容, 将职业性与学术性整合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 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是非常短暂的, 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受教育者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可是传统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相对滞后, 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内容, 缺乏整体融合。

基于这方面的原因, 高职教育课程实施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 用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来组织和促进学术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 将更多的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 使受教育者拥有核心的学术能力;一方面, 在职业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 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 受教育者就具备了较为宽泛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巧, 能自如地应对未来就业时的频繁变化。

4 立足课程模式, “宽基础, 活模块”

课程模式需要在课程观指导下确立, 既包括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 也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当前, 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分类说法不一, 但“人格素质本位”模式在国内外正逐步得到重视。

借鉴已有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 汲取我国传统课程模式的精华, 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理所当然成为最理想的选择。“宽基础”由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工具类课程、社会能力类课程及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四部分组成, 不但侧重于“能力本位”模式强调的职业能力本位, 还强调要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拓宽受教育者就业面和转岗的可能;“活模块”则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 特别注重上岗能力的训练。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 包括该部分内容的培训目标、所需的相关材料及考核评估标准等;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操作时实行“单元学分+累积学分”制, 能适应各种形式的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 最终提高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 立足课程实施, 注重教学多样化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课程实施就是要选择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组织一系列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实施课程时要做相应的调整, 使受教育者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所以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场所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要一改过去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呆滞方式为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方式;教学手段的“黑板+粉笔”要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取代;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实施的多样化, 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课程与证书融合, 教室与实训室整合, 教师与师傅混合, 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和社会要求。

6 立足课程评价, 构建及时反馈的多元整合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是对整个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重新审视, 由传统的注重任务技能评价转向多元整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多元整合评价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 要符合下列原则:一是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能及时得到考核评估;三是评价方式要形成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的有机整合;评价内容要体现课程的有机统一;评价机制要健康合理, 并充分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

总之,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积极地去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 就会使课程成为高职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 实现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使用之间完美契合。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职教育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下, 如何走好高职教育的改革之路呢?本文围绕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忠国.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实践思考[J].理论研究, 2006 (7) .

[2] 杨劲珍.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07 (10) .

[3] 高利容, 王叙红, 苏开荣.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成人教育, 2007 (1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下一篇:浅谈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