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美术论文

2022-05-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先学后教美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永威等中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取的巨大成功的先进教学模式。它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任务完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开展物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第一篇:先学后教美术论文

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泰州市洋思中学首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提升,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考察学习的人次高达一两百万。肯定者众多,质疑者也不少;移植者众多,失败者也不少。这一模式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教育理解与操作要领?在此我们编发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和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的文章,希望能引发教育界同仁们进一步的思考,在课程改革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自夸美纽斯倡导的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以来,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自然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江苏省泰州市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带领教师团队在实践中多年探索而形成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便是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

令人瞩目的是,2006年10月蔡林森校长从洋思中学退休后,受聘于河南省永威学校,他把在洋思中学实践多年的教学模式移植到永威学校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到3年,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了河南省的品牌学校,也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较强的普适性。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发现、宣传和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原江苏省教委专门组织专家对“洋思经验”进行总结,并于1999年11月4日出台了《关于学习洋思初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此后十多年来,全国各地到洋思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近年来,永威学校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多次或者连续报道洋思和永威经验,两校先后接待前来考察访问的教育同行已超过200万人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江苏洋思、河南永威不同地域与不同教育环境的成功对接下,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以为,认真研究并深度解读洋思和永威现象,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为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堂改革释放更多更强的正能量很有必要。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是在多年、多地的教学实践中被验证了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蔡林森担任洋思中学校长,他面对的是一所薄弱的农村联办初中,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施教区内的学生大凡成绩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基本上都到乡中心初中就读了。出于改变学校现状的强烈愿望,蔡校长把着力点首先放在课堂教学上。他发现许多学生课外作业做对的题目,考试时却做错了,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于是他要求教师课堂上压缩讲课时间,每节课安排15分钟让学生做作业,当堂检测掌握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在乡组织的统一测试时成绩上升了,教师讲课时间少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多了,成绩反而提升了。现实使蔡校长感悟到,只有在课堂上切实保证学生学的时间,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这样连续坚持数年,洋思中学的学生中考成绩竟然在全县名列前茅,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县教育局的肯定。1994年,《江苏教育报》头版以“洋思之路”为题,报道了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蔡林森和洋思中学的名字从那时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之后,江苏省教委又组织全省教研人员、教育科研人员深入洋思中学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形成文件,在全省组织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蔡林森校长和他的团队在有关教育专家的帮助下,进一步深入实践,反复思考,使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更加成熟。

蔡校长退休受聘永威学校之后,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公办学校移植到民办学校,从初级中学拓展到小学和高中,在实践中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

他们认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第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第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3个主要环节之前,有3个辅助环节,一般在1分钟左右: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这一模式的主要环节好比高速公路,辅助环节就像连接高速公路的“引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供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灵活运用。其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流程大致如下:

上述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与流程的归纳与表述,应该是经过多年实践而沉淀下来的。笔者以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与教育者的智慧,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而纳入教学法教科书,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何以成为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它切实遵循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不是经常讲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了实处;我们不是讲学习是学生主体的自我积极建构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我们不是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统领性与靶向性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始终把制定并实现适切的教学目标作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并且强调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们不是倡导科学的教学管理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目标的提出、目标的反馈到目标的实现,每节课都是一个可管控又可生成的教学单元。

也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全过程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从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自学提示到疑难的讲解、新问题的再激发,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它形成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遵循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先学后教”不能简单理解为教与学在时序上的安排,它重在切实改变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强调突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这些,切中了中国传统教学的积弊,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契。

“先学”,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学,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不必也无需教师代劳。这样,“后教”就能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教学生之所需,讲学生之疑难。

“先学”优先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严控教师讲课的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安排给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练习,从而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在媒体报道“洋思经验”的初期,曾引发了关于课上“教师只讲四分钟”的争论,事实上,标注具体时间只是对存在形式的一种便于理解的表述方式,本应根据学情、师情、课情作适当的调整,绝非一刀切地规定统一的要求。如果将此片面地理解为某个环节一定要几分钟,肯定是不合教育与教学规律的。今天看来,正是这场争论启发了大家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普遍思考,争论思考的结果使得“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先学后教”,笔者以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实际还是一项教学原则。

“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而且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练习是分段进行的,也有各种形式,有初学之后的测探性练习,也有“学”“教”之后的巩固性、达标性的练习,练习的过程即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真正地学会。“当堂训练”也是为了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习的时间,同时通过这种即时的检测又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可控、可测与可实现,提升了教学效率。所以“当堂训练”与“先学后教”不可分割,也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进行的。这种主导作用更多地表现为对“学什么”的引导,对“如何学”的指导,还有对“学有疑难”的辅导。这种引导、指导、辅导贯穿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全过程,其实是更加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的学养更深厚,视野更开阔,智慧更丰富,这样的课堂,就可充分凸显师生有效的互动与共创的精彩。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虽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真正认真学习借鉴的学校多半是一批普通学校,或者是一些薄弱学校。虽然这些学校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的还成长为知名学校,但是,这种“草根式”的教学模式并未引起一些重点学校的关注,特别是不为一些优秀教师看好,教育科研部门、高等学校教学法教师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的也不很多,有些学者和领导甚至对此提出种种质疑。原因固然各种各样,但是,传统教学的习惯影响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难度也常常来自于这种习惯的势力。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先生讲学生听”之风仍然盛行,他们总以为“课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三尺讲台可尽显自己的风采。而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和大量的赛课活动,又助推了这种倾向,教师是“红花”,学生成了“绿叶”。与这类课堂相比,在“洋思”和“永威”的课堂上就看不到教师的这类“精彩”,更多的是学生们在认真阅读,认真讨论,认真练习,不那么热闹,但实实在在,很“管用”。

笔者不是一个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人。“先生讲学生听”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我自己就是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工作的几十年间也用这种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先生讲学生听”也可以做到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精彩。但是我还是要热情肯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因为我们必须明白,而且所有教师细想想也都应能明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具体而且有限的,这些具体有限的教学目标,不用教师多教,学生也能会,至少大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地学,自主地练,不仅有助他们切实把握这些知识,还能有效地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态。

教师不可能伴随学生一辈子,书本却可以伴其终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与习惯更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用。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叶圣陶概括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和“学”的关系,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这种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流程,使得新教师可以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组织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老教师可以更加从容地主导教学的过程,一些优秀教师也可以在“教”时讲得精当精彩,尽显其教学智慧。就这个意义而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也应该得到重点学校及优秀教师的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当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绝不是唯一的或是排他的。新课程的结构已有了很大改变,有学科课程,亦有活动课程,有必修有选修,有书本知识也有实践技能,有显性的也有默会的。即便同一门学科,类型也多种多样,同一个学生,接受与反射的情况也每每迥异,这就决定了教学的方式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笔者历来赞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得到我更多的推崇,就是因为它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一些普通学校、经验缺乏和本领不够的教师,可以凭它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确保教学的底线,较快地在规范中与教学相长中走向成熟;而在一些重点学校,骨干教师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他们的丰富学识、人格魅力、思维架构、行事方式等等,可以更好地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效率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成就了洋思,也成就了永威。但是洋思和永威给我们启示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模式,更有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管理机制、奉献精神等等。首先,他们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校始终不分快慢班,坚持让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同桌,以成绩差的学生为教学起点,推动共同进步。其次,他们坚持以责任制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制度,把教学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每个年级、每个部门,但是校长永远是第一责任人。还有,学校领导和教师团队有着强烈的奉献意识与吃苦精神,尤其是蔡林森校长,以校为家,心系课堂,为人表率。这四条经验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此,才成就了洋思和永威的辉煌,也才使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显现。

我们这代人大多是在“凯洛夫教育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凯洛夫“五段教学法”曾是我们学习并使用的教学基本模式。后来批判凯洛夫,批判“三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多样化,这是时代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笔者以为,多元的价值取向与多向的实践探索,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否可以有一种普适性较强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呢?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合上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节拍时,这种源于草根的、起初更多的是出于迅速改变薄弱状况的朴实的教学模式,便焕发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量。

蔡林森校长有三句精辟的话:第一,学生的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他自己学出来的。第二,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第三,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我们认真地审视近些年来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的一些成功的、智慧的探索与创造,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围绕了一个核心,就是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和时间,也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还有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审视全国各地学校的丰富的实践创造,并进行系统整理,深入解读,提炼打磨,便可以构建起相对科学的、普适性较强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而目前,这种总结与推动的力量明显不足,笔者真希望更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能够对这种教学模式及其丰富多彩的变式,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

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层面上的倡导与推进,力度不可谓不大,提出了正确的课改理念,拟订了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编制了新教材,进行了各级各类的培训,关键在于学校如何贯彻和实践了。校长和教师决定着课改的成败,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拓展和调整教育的时空,转变教学方式,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髓,像洋思和永威那样,秉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新课改,从而实实在在地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办学质量。

(周德藩,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作者:周德藩

第二篇:浅谈“先学后教”下的物理教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永威等中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取的巨大成功的先进教学模式。它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任务完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开展物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学”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

传统教学下的课堂,往往是学生处在“静”中。静候老师的灌输、静候老师的引导、静候老师的解析……学生学习过程全是被动的,思考过程极少。长时间这样,不仅学生们思考能力有限,还让学生们培养了依赖性。而“先学后教”则是让学生们“动”起来。让学们自己去找知识,去研究知识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主动索取知识的意识,让他们学的有目标、有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思考能力得以很大的培养。

例如在执教《受力分析》这部分知识时,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则让学生们处于单纯背诵受力分析的过程“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外力”。真正让学生们做题时却往往是出现丢力或者多力等或这或那等问题。在"先学后教"的模式里,我则让学们通过小组研究受力分析过程,归纳受力分析的步骤。让学们意识到有时候得根据题目灵活处理其它外力与摩擦力分析的顺序。这样通过他们自己去思考,可以牢牢地记住受力分析的过程。

二、做好“一不惧,二敢,三心”。

1、“一不惧”是指不惧麻烦。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需要老师经过充分准备。不仅要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当堂训练题目、课堂小组安排等,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很多老师畏惧这些麻烦事,因而宁愿因循守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那些连自身专业知识都尚且不过硬的教师,那是根本无法开展“先学后教”的。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时时进行教研,提高自身素质,更要无惧细致的教学准备和备课。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跃升新的档次。“先学后教”模式其实只是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比起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工作其实更轻松。只要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久了、熟练了,就会发现教师工作其实比传统教学更轻松,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

2、“二敢”是指敢于给学生思考时间和敢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组。

很多老师在课堂中生怕课堂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尽量控制学生思考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思考所得的知识比老师所讲授的要记得牢,印象更深。“先学后教”就是要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若真出现时间不够,主讲教师可以精炼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此外,还要敢于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对课堂气氛不拘一格,不应怕麻烦。例如,笔者在讲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就硬是让5个小组总结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分析、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讲解时间只有4分钟,而小组成员讨论归纳时间将近18分钟)。

3、“三心”是指信心、耐心、细心。

⑴信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经过洋思等几所中学验证过的先进教学方法。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通过使用该教学模式,洋思、永威等中学在高考中取得辉煌成绩。所以我们必须对此先进教学模式有充足的信心,不能因短时无法看见明显的效果就动摇。当然,因材施教,灵活变通教学方法也是必要,完全照搬效果也未必好。

⑵耐心。对于学生们无法达到自己安排的教学目的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发现问题并予以引导解决问题。绝不能呵斥、怪怨学生能力差等。这点对于年轻教师要特别注意。笔者就曾经因为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觉得学生的反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着急、烦躁。结果使部分学生产生畏惧物理课的心理。尽管通过及时反思,使自己的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但教训深刻。

⑶细心。细心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细心发现学生缺漏的每一个知识点;细心发现课堂中所表现的一些状况。比如,有部分学生跟不上其他学生的思维,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就要细心发现此类学生,然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个别辅导。

三、重视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之一。布置好的题目给学生课后练习可以对学生起到复习、巩固等作用。作业的批改则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使我们教师及时进行一些改进和弥补措施,也可以发现一些个体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课后辅导。

有不少的物理教师语言表达并不突出,但他的教学成绩却很突出。其实他的奥秘就在于进行了良好的课后辅导。课后辅导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弥补课堂中的缺漏,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先学后教”中的教其实也是可以延伸到课后“教”。这点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尤为重要。

五、因材施教,灵活变通。

每所学校的生源不同,每个班的情况也不同,因此天下没有通用不变的教法。我们要吸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髓,同时也要结合本班的实际进行灵活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常常进行及时的课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时间、环节以优化自己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固然取得巨大成功,但不能盲目照搬,它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学习。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务实的精神和踏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来实施教学,坚持新课程,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作者:巫有胜

第三篇:“激趣引思、先学后教”模式之我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已成为校长和教师最关注的焦点,构建“高效课堂”,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常态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优化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审时度势,吸取外地先进教学理念,展开“激趣引思、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生活素材,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生动的体验活动,从而学得更轻松。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怎样才能做到通俗易懂呢?针对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伸出小手,用手指代表棵数,学生很快领会到用手指间的缝隙代表间隔。像这样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身体中,伸手就来,学生学起来更感兴趣和轻松。

二、善导引思,体验成功喜悦

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因此,立足于使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自学能力),这是实施“激趣引思、先学后教”模式的根基。要使学生体验“学会”到“会学”的喜悦,教师就得“善教、会教、乐教”,就得做到:

1.学习教材,按教材要求,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实现课堂教学法的程控管理,伴之以灵活的教法,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准确、适度的知识并能使之转化为技能。

2.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要有提纲、目标,提纲要有启发性、可行性),使学生达到会自学。

3.要面向全体,重视中下生,偏爱中下生。为中下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境,学习时机,学习条件。让中下生也能体验“学会”和“会学”的喜悦。

三、先学后教,突出主体地位

“激趣引思、先学后教”模式优势的凸现,要使学生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对学习活动呈现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步骤是:准备阶段——尝试练习(第一次)——自学教材——尝试练习(第二次)——学生讨论——释疑点拨——巩固练习——当堂检测。以下谈谈我对各个环节的操作体会。

(一)准备阶段

这是“激趣引思、先学后教”模式的预备阶段,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新知识,这个阶段必须为学生创设尝试题的条件。同时通过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铺路架桥。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它是“激趣引思、先学后教”模式成败的关键。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准备题与尝试题是同教材、同结构,但难度不同,只要把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改变一下,就成为了尝试题。这种改题的方法,使学生容易看出准备题与尝试题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借助学生对已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较为熟悉,让学生一齐练习,同时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让学生讲一讲你自己是怎样列式算出来的。抓住学生所说出的数理,教师作肯定性归纳,引出新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密切关系,老师把“求几分之几”改为“求百分之几”,你会求吗?通过准备题的设计,使学生回顾旧知识,从而达到铺路架桥的作用,一般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嘗试练习(第一次)

尝试练习是在准备题的基础上进行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迁移,教师利用语言艺术,激励学生探求新知识,达到“学会”知识,例,“你会做吗?”“大家试一试好吗?”等。学生的好胜心理由此产生,学习兴趣步入高潮。在实践中,我把尝试练习归纳为三种情况:

1.同步尝试题,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便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解决尝试题。

2.变化尝试题,把课本中的例题的内容、形式、条件略作变动,但难度大致相同的尝试题。

3.发展尝试题,要求略高于课本练习,但仍属于本节教材范围的尝试题。

(三)自学教材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成了学生切实的需要。如出示尝试题后,老师说:“你会做吗?大家试一试好吗?不会做的不要紧,看一看课本吧!”一言激起了好学进取的儿童心理。在实践中,针对小学生自学课本的情况,归纳了如下三点。

1.时间安排上要有保证。要根据教材、自学能力的高低而定,一般安排3—5分钟为宜。对难度大、内容多的教材,一般采用课前预习,辅导课本内容自学的办法。

2.自学课本前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如出示尝试题后,教师可课前预习,辅导课本自学的办法。进行启发谈话:这道题老师不教,你们会做吗?不会算吧?老师还是不教,你们自己请教一下不开口的老师—课本,看看它怎样教你。

3.设计自学提纲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课本阶段,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活动。

(四)尝试练习(第二次)

这一步骤是学生在第一次尝试练习和自学教材成功后,肯定第一次尝试练习的答案、数理和依据后进行的。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有感到喜悦,有跃跃欲试的愿望。这时教师就应顺水推舟让他们再试一试,这次尝试应以课堂目标中的重点进行练习,凸现重点知识,达到“会学”知识的目的。

(五)学生讨论

这一步是尝试练习后以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为代表,引导学生评讲、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解答的理由和解题思路,及验证自我尝试的正确性理由。同时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理解,提出质疑、问难。教师要做到: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调动中下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多说多讲。同时注意发现新的思维方法,实行多角度监控。为下一个环节教师讲解作好信息的收集。

(六)释疑点拨

教师释疑点拨是教师在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后,对学生思维理解作系统的点拨和解惑。对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求做到:语言准确,数理清晰,观点正确,不拖泥带水。做法是:

1.师应针对学生理解感到困难的地方讲,不要从头讲起;

2.一般讲尝试题不讲例题;

3.利用学生讨论中正确思维作板书性讲解;

4.对学生的误解作适度指引,引出难点讲解,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七)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和解答问题方法后进行,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类型有梯度性的练习,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有填空、选择、判断、基本型、发展型等练习。通过巩固练习要达到:一是使全班学生都能实现强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是使优生在巩固所学知识之余,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八)当堂检测

在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每节课都有5分钟检测这一环节。检测的内容必须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内容少而突出重点、难点,并要求教师当堂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在实施“模式”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学生初时对教师教法的转变可能不适应;

2.课堂40分钟的时间难以控制,甚至出现拖堂;

3.学生自学教材不习惯;

4.学生讨论中出现不敢说话,尤其中下学生表现突出;

5.教师设计课堂计划性失控。

以上几种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程度出现,只要教师坚持在课堂设计上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立足于尊重学生,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成功喜悦中学习;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形式,达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目前,“激趣引思、先学后教”模式在我校已经初步被教师接受,并逐步推广。我们构建的“激趣引思、先学后教”高效教学模式,参加2016年7月第三届湛江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荣获湛江市“二等奖”。

实施“激趣引思、先学后教”,使我深深体会到: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效率,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黄敏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学科研设计论文下一篇:环境艺术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