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部门预算管理论文

2022-05-0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部门预算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繁荣稳定发展,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不断进步,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部门应严格秉持创新意识和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从而帮助企业破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企业部门预算管理论文 篇1:

新预算法对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影响分析

摘 要:新预算法颁布和实施以后,对各级、各地的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新预算法中全口径预算、预算公开机制。对地方融资行为的规范与完善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体系等方面对财政部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在新预算法影响下,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自身预算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积极适应当前新预算法环境下规范经济预算活动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对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变化和改革管理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新预算法;财政部门;预算管理

一、 新预算法内容及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需求同传统财政预算管理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深化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完善的必要性。因此,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上表决通过了我国新预算法,进一步规范了我国财政预算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财政预算管理同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缓解了各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为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成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预算法颁布和实施以后,对我国地方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预算法环境下,各级地方财政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提升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满足新预算法管理的要求,对当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予以改善,才能满足当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推动各地和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新预算法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开展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是当前财政部门预算的主题,对当前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首先,新预算法的颁布拓展了地方财政预算管理范围,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政府性基金等内容纳入到了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范围中来。其次,新预算法加强了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审查和监督管理力度,对具体的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查工作开展和审查重点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新预算法促进了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新预算法的实施,国库单一账户集中资金支付、财政绩效评价等工作有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变化

(一) 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政府部门预算监督

实施全口径预算是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预算管理中最突出的变化。所谓财政部门全口径预算指的是在新预算法环境下,财政部门预算需要将政府收支的全部内容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围中来,其中包括财政各部门公共预算、各级政府基金预算、行政事业性支付、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社会保险基金等。通过实施政府财政全口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对政府部门的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把控,坚决杜绝预算外资金的存在,从根本上消灭贪污腐败发生的可能。通过全口径预算,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政府现有资金和资产情况的监督和管理,避免由于账外预算支出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可以说,全口径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模式,有助于构建亲民廉政的政府机关,约束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行为,保障政府部门职能得到科学的行使和规范,赋予了财政部门管好政府钱袋子的重要职能,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和预算管理的监督和控制。

(二) 落实预算公开机制,实现政府预算透明化管理

根据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财政部门预算基本管理理念,在新预算法环境下,预算公开机制的落实和政府财政预算的透明化管理給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当前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民对国家政府部门的动态和政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实现政府财政部门预算透明化管理有助于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财政情况,提高人民群众参与财政监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管理职能,防范财政舞弊、贪污腐败等阴暗行为的发展,为建设国家阳光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三) 规范地方融资行为,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为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形势,加速地区经济发展,政府财政融资的行为越来越多。伴随着政府举债资金的增加,政府承受的经济风险也在进一步提高。为了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有效的防范财政债务风险,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举债需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在获得批准后举债金额不得超过国务院的限制额度,且要将地方政府举债额度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执行方案中去;在政府举债时,要首先考虑到政府的偿债能力和偿债资金来源;政府举债资金只能作为公益性活动支出使用;地方政府要奖励风险评估及相应的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的出现。根据新预算法对政府财政部门举债的进一步规范,能够有效的防范政府中不良债务的出现,加强高对各级政府债务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防范风险的发生。

(四)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政府预算控制

新预算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助于完善当前政府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控制机制。新预算法提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设置了政府预算周转基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对政府财政部门的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进行调节,对降低财政赤字、实现政府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新预算法内容,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对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体现出现代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政府财政管理模式改革。

三、 新预算法影响下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改革措施

(一) 认真学习新预算法内容,树立财政预算法制意识

为了适应新预算法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进行和开展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财政管理人员对新预算法内容的了解和深入学习,正确掌握新预算法中提出的全口径预算、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规范政府融资等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的执行措施,为实现新预算法与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衔接奠定基础。其次,在开展政府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树立法制管理意识,确保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依照新预算法管理要求正确开展,结合地方财政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贯彻落实新预算法条例内容,实现财政部门预算法制管理的宣传和落实。

(二)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严格执行新预算法内容

在新预算法颁布实施后,各级地方财政预算部门要根据其内容和管理要求对自身的财政预算管理办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改变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分析、执行、调整和控制等方面工作内容,确保财政预算管理能够符合新预算法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全口径预算的编制要求做好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并将预算落实到各级政府执行管理活动中去,切实保障各级财政部门中不再有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实现对政府资金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实现政府预算管理的合规、合法、合理,加速阳光型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地方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 加强监督管理在财政预算中的控制作用

根据新预算法管理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预算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控制作用。根据当前政府财政预算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应落实具体的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并落实预算管理信息披露制度。通过财政部门预算的公开化、透明化实现对预算管理公开监督,为防范违规经济行为和杜绝贪污腐败创造了条件,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度与社会认可程度。同时,针对政府财政预算债务问题,财政预算管理对政府举债的监督和控制,规范政府致债务融资行为,按照新预算法要求开展政府融资,防范政府过量举债造成的大量财政赤字,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给当地经济的发展造成负担。

参考文献:

[1]韩春华.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6,(16):162.

[2]王玉娇.我国部门预算管理与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3]王莉.浅析新预算法对财政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6,(03):200.

[4]陈莹.认真落实新预算法积极推进财政改革[J].当代经济,2015,(23):34-35.

作者简介:

薛文平,嵩县大章镇财政所。

作者:薛文平

企业部门预算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重塑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繁荣稳定发展,各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不断进步,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部门应严格秉持创新意识和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从而帮助企业破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基于此,本文将对现阶段企业内部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在国家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导下,现代企业纷纷在全面预算管理和决策支持管理思想的健全方面注入了大量精力,现阶段的预算管理工作基本已经覆盖战略规划、目标设定、预算控制、监控调整等诸多模块,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所以,企业方面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经营控制为目标,以预算指标体系为核心,系统性规划企业管理工作流程,优化管理水平。

一、全面战略预算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全面战略预算管理是我国企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探索,是一种相对高级的预算管理形态。具体来说,战略预算管理的创新要点在于重塑预算流程组织、改善企业价值链,借此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凸显企业的市场价值、提升企业的综合评价效果。这种新型预算管理模式以战略导向为出发点,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预算管理形态中的一系列弊端,对于现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和传统的预算模式相比,战略预算综合具备动态作业性和战略导向性等根本特征。其中,动态作业性主要是指基于战略理念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依旧沿袭作业管理法的基础,但是却对战略目标的制定规则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得战略意图更加符合企业当前阶段的发展规划,并渗透到各个作业环节。而战略导向性则重点指战略理念贯穿于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并成为该项工作的唯一纲领和目标,成为优化企业经营行为的重要管理工具,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以及规定制定中所面临的风险实现有效防控,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整体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二、企业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短板问题

客观来说,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现代化市场环境中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性。结合近几年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来说,传统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决策层人员重视度不足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热衷于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下一阶段的预算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制定目标成本值以及目标利润值,为后期管理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也便于及时调整企业方向策略与方向,但是,传统全面预算管理权力集中于由企业的財务部门,决策层人员对这一问题的不重视将直接导致后期预算管理状况频出。整体来说,现阶段的企业预算管理总是对特定的漏洞进行补齐与完善,却不曾一步到位地健全管理体系,导致业务管理、资金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的管理等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容易出现各个部门单独作战的现象,所以,企业的决策层人员应秉持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提升对该项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

2.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结合现阶段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来说,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系统化和战略化的预算管理体制,无法实现对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配置和利用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企业方面的预算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和岗位的参与度都相对较低,预算管理工作间的作业协调度不足,无法形成战略驱动式的业绩。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可以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集权式的分权制度,这也就意味着该项工作的落实既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要确保责任和权利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见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

3.不注重预算控制

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在组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习惯于将侧重点集中在预算的编制管理方面,而对预算的控制以及考核评价工作的执行力度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最终执行效果和预期成效相差甚远。除此以外,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对其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不会为该项工作专门出台制度标准、设置单位部门,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仍旧存在明显的漏洞。

4.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只关注于预算编制工作,并没有构建完善的预算控制指标,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对预算控制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缺少预算跟踪评价系统会导致企业无法对预算执行完毕后的效果分析和工作分析,不能根据反馈的问题来调整和改进预算控制工作。企业将预算控制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和下放到不同的工作岗位,然后利用科学化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能够将预算控制管理工作更加细分化,清晰化,让企业能够及时获得预算控制工作效果反馈,以便于决策层做出合理化的安排。

三、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体系构建

为了针对性地对现阶段企业预算体系进行根本性完善,企业方面必须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融入战略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科学的财务预算工作。具体来说,现代企业应从如下方面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内容方法,从而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职能能够被充分发挥。

1.构建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是当前阶段比较具有可行性的一种预算管理体系构建方式,其主要包括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五个维度的内容。首先,预算目标的制定在整个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是战略导向下企业展开编制预算工作的前提基础。在制定预算目标时,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切实参考企业各个时期的发展走向以及具体的方针政策,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指标。其次,预算编制重点强调将预算目标中所涉及到的各阶段任务进行分配,将长期的预算目标分解为短期的预算单位,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长期经营方针的实现可能,提升年度预算和业绩合同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负责预算管理的单位人员需要统一预算原则、明确职责分工,并设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确保涉及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能各司其职,以极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投入到系列工作中。再次,为切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的构建效率,企业方面有必要以一年为单位编制预算草案,并由相关负责部门以及决策层人员进行反复协商和审批,确保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的现实性与科学性。最后,在执行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方面要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制定预算调控和预算考核制度,加强对各方人员的日常监督和调控,以便在突发问题出现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弥补。

2.完善全面管理组织体系

作为履行企业预算管理职能的责任主体,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必须积极完善全面管理组织体系,确保整个机构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客观来说,预算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和预算管理循环体系的周密性息息相关。在战略导向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分别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部等组织机构,促使其分别负责组织开展不同领域的预算管理工作。首先,企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重点负责预算目标编制和预算考评工作,为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常情况下,企业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是企业的各部门领导,相关人员在遵循企业预算编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结合企业本年度的发展规划,拟定预算编制管理目标,并对预算部门所提出的相关方案进行调整与审批,给出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意见,确保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构建方向的正确性。其次,企业的预算管理部则重点负责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控环节,侧重补齐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中的问题短板。所以,在设置该机构时,应尽可能对人员的职责进行精细化分工,既要有人员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案编制、报告拟写,也要有人员负责预算编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同时还要求专业人员从事相应的编制、审核、汇总工作,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进度进行分析与调整。

3.调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内容

在市场战略导向下,企业方面尽快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塑夯实基础。首先,根据现代化管理理念,相关部门人员可以尝试使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定战略雏形,并借助平衡计分卡原理将高层决策融入到企业的日常预算管理工作中,把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要素。其次,企业的预算管理部门人员应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时间点制定富有弹性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的各项发展战略规划均为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再者,相关机构应该对各时期的战略计划行动和资源需要进行大致预估,确保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为每一阶段业绩指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最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企业的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展开定期监督和调控,这就意味着其必须将企业业务流和资金流的动态监控作为要点内容,建立内部结算中心对其进行组织控制,将责任匹配到个人,避免出现低级的工作失误。

4.制定科学战略规划

在组织开展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决策层人员必须认识到科学战略规划的制定是该项工作的起点。由此,相关机构部门应从企业战略职能以及战略实施规划等几个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实现量化管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作为核心发展目标,追求科技化和平台化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方面完全可以分别量化为中长期业务区块链建设、技术升级等长期规划,切实提升企业的负债能力和利润预期,确保企业的资金流和业务流失处于高水平状态。与此同时,企业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其业务规划展开敏感性分析,对包括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单位成本、净资产收益率等在内的参数指标进行精确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目标过程中,相关机构部门必须着重考虑客户流量、单位成本、利润总额、平台建设规模、技改投资规模等关键绩效指标,尽可能不要出现规划性漏洞。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结合企业的世界发展需求将规划目标进行分解,由不同单位分别认领实现总体战略规划的任务指标,共同为企业的年度预算目标实现而贡献一份力量。

5.加强过程性监控调整

在重塑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方面应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持久战略。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塑需要企业各基层单位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各单位对企业的宏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客户流量展开精细分析,践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精准的业务计划,并按照预算准入的机制对最优年度预算方案进行筛选与审核,确保最终的企业年度预算方案,能够达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其次,在对这一过程展开监控调整时,相关责任部门可以将其细化为“执行监控”和“滚动调整”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而后者则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动态,对企业预算管理预期结果和最终成效的差异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准,对下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战略目标进行优化完善,实现对企业预算的季度滚动预测、年中调整更新。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在动态监测中发现企业的预算执行实况和既定目标出现偏差,则相关负责人员必须协助管理层迅速对相关事态做出反应,制定更加强有力的管控措施,使得企业的运转效率始终处于高水平。

6.发挥总部协调指挥作用

由于参与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重塑的单位机构众多,很容易由于各部门工作衔接的不到位而导致整个体系出现漏洞。所以,在重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工作过程中,企业总部必须对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一指挥。对子公司的“供产销”和“人财物”进行集中管理,对其战略规划职能、业务进展情况以及绩效考核方式进行全面优化调整,从而推动企业整体的预算管理工作成长为战略支持工具。推进战略规划、目标设定、预算控制、监控调整等各项预算管理工作的圆满落成,预算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而且,企业的决策机构必须始终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塑予以高度关注,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最后,总部在发挥协调指挥作用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适用性的原则,对不同子集团所面临的差异性经营环境进行精确评价,对组织内外部的条件展开细化研究,结合实际市场需要对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选择最恰当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中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战略导向下重塑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当前阶段发展的核心方向。因此,企业方面应尽快构建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和组织体系,尽可能克服内外部因素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在创新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促進企业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莫莹颖.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重塑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0):27-28.

[2]罗杰.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重塑[J].知识经济,2019(31):16-17.

[3]耿耿.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商论,2018(32):103-104.

[4]李广凯.战略导向下的民办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基于A高校的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20(20):116-124.

[5]王雁.大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困境与优化策略分析[J].知识经济,2019(30):79-80.

[6]丁弘,汪凌,胡珊珊,刘玺.军工科研单位战略管理体系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7):192-193.

[7]石硕.浅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实业中的构建——以RH集团预算编制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169.

[8]刘若晨.大数据视角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以Z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9(23):101-105.

[9]邵梅媛.基于战略导向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9(13):305.

作者简介:王能军(1971.01- ),男,汉族,籍贯:四川巴中,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

作者:王能军

企业部门预算管理论文 篇3:

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对策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预算单位对部门预算管理重视不够,致使问题频发。对此,应转变观念,科学化预算编制,严格化预算程序,实行预算的刚性控制,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和有效完备的监督机制;同时应继续不断地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使其逐步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部门预算;预算管理;动态监控体系

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预算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部门预算是预算单位完成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财力保证,也是财务执行核算监督的基本依据。部门预算的实质是整合和配置资源,体现着政府的执政理财理念。我国部门预算工作虽然进行了不断的强化和规范,在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其作用,但部门预算在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部门预算收入编制不实,部门预算执行约束力差,等等。因此,强化部门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势在必行。

一、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部门收入预算编制不实。收入预算编制过大或不切实际,有的单位收入打埋伏,测算保守,留有余地。例如,某单位2000年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征用土地类别、面积收费标准测算,本应征收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费650万元,而在预算外收入计划表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中只有285万元,与测算的计划数相差365万元,不仅隐瞒收入,使大量资金漏征,而且在审计中还发现该单位有转移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的问题。部门收入预算编制不实,势必影响收入预算的执行,导致无法完成年度财务计划。

2. 预算约束软化,超支现象严重。首先是预算编制粗糙,缺乏长期规划。单位领导缺乏前瞻性考虑,预算编制与部门工作计划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更改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单位预算编制的是其他业务经费,预算支出时却应用于会议费、执法经费等,使预算成为摆设。其次是预算年初到位率较低。人大批准预算草案时间比实际执行时间迟三、四个月,草案批复之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因而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挤占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仍然存在。从部门预算实际执行结果来看,预算实际支出数与部门预算数偏差较大,特别是日常公用经费超预算支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预算刚性弱化,财政动态监管不到位,部门预算流于形式;二是地方财力不足,缺乏有效保障,难以维持单位正常运转。

3. 专项项目经费、专项公用经费和正常公用经费实际执行中区分不清,控制不严。专项经费预算弹性大,使用范围比较广。为了弥补单位正常公用经费的不足,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日常公用中如购买办公用品、印刷资料、办公耗材、电话费、差旅费本应该从正常公用经费中列支,由于正常公用经费定额较低,加之有的单位缺乏节约意识,认为财政的钱不花白不花,就变相从专项经费列支。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的单位公用经费严重超支,其中公务用车的消耗、差旅费、招待费支出占到单位预算资金的近半数以上,车辆使用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定或有规定不执行,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加大了车辆消耗;单位对职工出差没有明文规定,造成干部职工出差随意性较强,加大了差旅费支出额度;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要严禁公款吃喝招待,但收效甚微,有的单位招待费占到公用经费的1/4强。

4.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尚未有机整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张皮,衔接不紧密,存在诸如单位没有设备却编制设备维护费、没有房产却编制数额巨大的修缮费的现象,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国有资产家底不清、部门预算审查不严。

5. 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全面监督控制职能,可看作是会计的“纪检”工作,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是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为准绳,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全面监督控制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预算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在合法的前提下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二是监督预算执行的合法性。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知识更新不及时,比如基建会计不熟悉概预算的内容,甚至没有看到概预算,就支付工程款,列支费用;事业费会计不了解事业费部门预算的编制,甚至不掌握部门预算的内容,随意列支会计事项,致使年底决算报告有的项目超支,有的项目结余,反映的财务信息和部门预算相差甚远,没有履行好全面监督控制职能。

二、强化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对策

1. 转变观念,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严格预算编制程序。首先要正确认识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的意义,改“被动编制”为“主动编制”。预算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收入支出预测的准确度,对可能影响预算的因素作出大胆分析与合理预测;要使个别追求自身利益的部门真正意识到,部门预算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正确政策法规。其次成立预算编制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业务部门,由财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对预算进行前期论证,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使预算的长期目标与短期需要相结合,将合法、合规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排除收入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坚持积极稳健的原则,切实将收入预算编实、编准;将支出预算,尤其是预算中提交的重大项目,要在事前对立项目的、项目规模、资金投入、预计产生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从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保证预算编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实行预算的刚性控制,实现预算和内部控制相结合。首先推行计划管理,强化预算执行。为了确保预算的刚性控制和严格执行,部门在实施内控制度中,对预算管理业务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定项预算、定向执行,各部门不能超预算安排资金。其次,明确审批权限,严格预算调整。预算文本下达后,一般不予调整,但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和无法预料的支出,必须按规定逐级审批办理。再次,完善预算分析与考核,逐步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科学、规范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

3. 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横纵结合,加强预算全过程监控,实现预算管理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财政部门内部形成预算单位的集中财务数据,做到财务数据实时上报、动态监控,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自动衔接,年度决算报表自动生成,有效解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之间管理脱节、信息不对称、财务人员工作量较大的问题。搭建财政统一预算管理平台,实现对投资评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在内的完整的预算体系的全过程管理,适时、动态掌握资金的分配与流向,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资金讲效益的目的。

4. 完善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第一,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部门预算执行的结果及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性的关键一环在于会计工作人员监督职能的执行力度。首先,财务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及预算编制的有关政策。其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再次,在财务领域超前考虑,注重财务工作的事前计划和控制,工作重心前移,强化会计工作的事前监督,确保部门预算的落实。第二,从注重事后监督向经济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监督转变。要拓宽会计监督思路,坚持内部监督、同级监督和下查一级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尤其要重点抓好事前监督,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未雨绸缪,才能不断规范资金管理,及时查堵漏洞。不但要检查业务核算的合规性、合法性,还要检查部门预算的执行落实情况,既要查处理业务的过程,又要查业务时点的结果,建立一整套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检查监督体系,真正做到关口前移。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在会计内控中的监督作用,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第三,从注重收入监督向收入监督和支出监督并举转变。构建财政长效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围绕财政工作总体要求,认真构建财政长效机制。建立以支出监督为主的财政监督模式,从重收入监督转变为收支并重,以支出为主的监督机制,加强财政预算内外收支的监督管理。前移财政监督关口,真正做到事前审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把财政资金纳入监督检查全过程。搞好财政支出监督,抓好日常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健全支出监督体系。第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当前预算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过于狭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传票、报表、账簿的事后监督,这种依靠手工完成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财务核算电算化和会计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二是会计监督管理职能弱化,财务部门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而没有相应的参与预测和决策权力,这种滞后的局面将不利于会计对预算执行监督作用的发挥。强化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应强化内控并构建起有效控制财政资金风险的自控、互控和监控三道防线:一是自控防线。在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账制度和复核制度,真正做到及时查询,及时对账,相互签章。二是互控防线。建立“前台核算”与“后台检查”相分离的机制,明确责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对关键性岗位要实行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印、押、证三分管原则,严禁财务处理的“一手清”。三是监控防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管理机制,加大事后监督管理力度,实现事后监督的电算化操作,提高事后监督的效率。第五,加大对财政资金的审计力度。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缩小政府审计覆盖面,把主要精力从量大而广的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集中到公共资金审计上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对社会公共资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服务。按照由收支审计并重向支出审计为主转变的要求,审计中重点关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首先,应注重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法性审计。即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细化,支出项目是否有据可依,是否有虚列名目套取财政资金问题,预算编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合法性。其次,对预算支出过程的审计,主要是对支出预算的必要性进行检查,项目是否需要这些预算资金,是否超范围支出预算资金,支出内容是否合理、合法。最后,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检查。先检查部门预算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修缮费的使用,是不是已经对预算中的房屋建筑等进行了维修,再通过对部门预算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检查,年终时再以预期的目标来检查其是否实现,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路

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整合财政资源是部门预算管理的核心。部门预算改革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和方法,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逐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在基本支出方面,积极扩大基本支出定员定额试点范围,根据国家工资政策调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及物价变化等情况,对现有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开展实物费用定额试点,积极探索定员定额与资产定额结合的途径。在项目支出方面,继续加强项目预算编制,推动项目库滚动管理,积极建立和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在深化预算编制改革的同时,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切实推进国有资产“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

2. 实行综合预算,将一个部门所有收入、支出统一到一本预算中反映。不论是财政拨款、罚没收入、预算外收入都要逐步过渡到统一管理,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促进预算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对部门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基建支出都要统一管理,强化功能预算,完善定额定员标准体系,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推进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建立“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过程预算管理体系,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

3. 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实现预算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目前我国的预算编制时间虽较之过去有所提前,但还是太迟,特别是全部预算编制要在全国人大批准后数月才能完成,这极大损害了预算审批的权威性和预算批复、财力下拨的及时性,因此建议实行标准周期预算,将预算编制时间从传统的3至4个月,延长至12个月,由仓促编制预算转为充分编制预算,从而保证预算编制时间充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预算编制过程,理顺有关各方面的关系,加强部门职能的有机结合,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法治性。

4. 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美国在1990年颁布《公共预算强制法》,1993年发布《政府绩效成果法》和《政府绩效评鉴制度》,为公共预算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预算改革。可见,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管理效率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设计间接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效果指标体系和最终指标——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有效性指标体系,确定绩效评价标准,合成指标计分方法,更好地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业绩,减少资金浪费。对公共支出绩效的评价是财政实践的需要,是财政理论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敏.对部门预算改革的认识与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5).

[2]李维东.分析单位预算的编制与执行[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7,(10).

[3]董亮明.浅析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控制系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4]孟景伟,刘荣毅.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5).

[5]王丽.我国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

[6]张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创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研究工作新局面[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6).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周海鸥

作者:孙欣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办高校思想道德论文下一篇:化工企业安全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