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培育卓越会计师论文

2022-04-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本科高校培育卓越会计师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教育部积极制定“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了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其次从卓越会计人才供求关系失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变三方面分析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

本科高校培育卓越会计师论文 篇1: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2004年我校专升本以来,会计学专业提出了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会计人才”。即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Adventure)、 应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级(Advanced)会计师(Acc-

ountant)。“A型会计师”培养模式为刚升本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个性张扬,突出自我,针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际,笔者对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的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著名高校进行专业调研,并邀请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学者等共同组成专业改革咨询委员会,提出了新环境下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质、能力培养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两大特色,从而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具有“国际化视野”、 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 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

ants)。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不断完善,培育“卓越会计师”会计专业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构建

(一)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规格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宁波经济外向型发展趋势以及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善于张扬自我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在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就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具有系统的会计、信息、运筹、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开发型的会计管理人才。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将打造出一批卓越会计师,即个性鲜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使本专业成为宁波会计师的“摇篮”。

(二)卓越会计师的涵义 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才能极大的激发创造力,才能高超出众,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具体内涵如下:(1)培养的是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师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科学认识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性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3)“应用型”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将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高素质、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4)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四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会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卓越会计师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是通过“五类知识融合,校企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该人才培养路径是指通过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将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加以融合,并通过实践环节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与企业进行有机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将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实现从社会需求出发,最终接受社会检验的循环。

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四平台+四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以“四平台+四模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基础、以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国际会计”四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如图2所示。

(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平台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色:多主体(企业、学校、学生);多平台(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学科竞赛、课堂);多目标(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践报告);多层次(引进国外高校学生实践研究项目,联合宁波地区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四年八学期一贯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培养既具国际化视野又充分联系宁波本土企业实际的卓越人才的目标。

为了确保卓越会计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我校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在我院ERP沙盘模拟试验室进行模块化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选择参加不同的竞赛,如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ERP模拟)大赛、全国商科院校财务管理职业技能竞赛、宁波市教育局理财规划大赛、校级“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强化和丰富会计学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竞赛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是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会计学专业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我校会计学专业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多位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学专业知识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专业教师指导积极参与专门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而设立的浙江省新苗计划、宁波市“杰杰”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通过引导、支持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研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四是将实务工作者引入课堂,强化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效果。如在《管理会计》第二课堂上,我校邀请宁波立华制药的财务总监为学生讲解上市公司如何编制全面预算,在《管理咨询》课程安排中,专门邀请宁波双鹿集团老总、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财务分会会长为学生讲解实务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财务总监进课堂,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有哪些异同,并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为什么理论与实务会产生差异?怎样创造性的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这种做法符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思路,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标,为卓越会计师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

五是举办校级“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为了检验财经类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校通过举办校级“寻找明日CFO——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

(1)构建一个检验财经类专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经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年探索实践,我校深深认识到虽然各高校都有自己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场所与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却不能有效检验财经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将通过有效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财务管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并在由学校及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审团前汇报演示,这种竞争形式可以公平地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有效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一直强调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因此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会通过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但这种会议普遍流于形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通过大赛可以充分与企业财务专家共同设计案例,共同评定参赛学生成绩,这种双向互动的形式可以极大激发用人单位参与热情,高校也可以直接了解用人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大赛反馈的信息调整完善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共同联手培养社会急需的、卓越的财经类专门人才。

(3)为企业选拔优秀的财务、会计专门人才。据宁波证监局统计,目前宁波已上市和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公司超过100家,另有200多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准备上市。随着宁波上市公司的大量增加必将需要大量高素质、优秀的高级财务专门人才,在市教育局的牵头下高校通过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共同举办“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能为企业选拔优秀的财务、会计专门人才,更好地为宁波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三)多层次的国际化拓展 构建多元化国际合作途径,促进会计专业教师出国进修,通过中西方会计教学方法的差异比较,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双语教学为平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西方会计核算和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熟悉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应用,了解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状况,满足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强国际化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国外高校学生实践研究项目,联合宁波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既具国际化视野又充分联系宁波本土企业实际的卓越人才的目标。

(四)立体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我校会计专业紧紧围绕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立体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协调发展。

(1)开设相关理论课程满足卓越会计师人才所需基础知识。

(2)开设青年人才学院培养优秀学生。开设青年人才学院旨在培养选拔一批品学兼优、有组织能力、有发展潜力、有志于党政管理工作的学生,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来我校边摸索边实践,教育体系日益丰富健全,培养措施更加务实有效,为我校优秀学生的培养和优良学风的营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开设经济大讲堂和校友论坛。近年来,本专业先后举办了多场次高质量的名家报告和讲座,如法国鲁昂市副市长让米歇尔·吉亚德、印度裔商人PereshRaja、美国阳光集团CEO Ronjee、日本京瓷集团中国经营研究所负责人田中重文、早田芳生及本校教授刘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化成、厦门大学教授吴水澎、市政经研究中心副主任阎勤、太平鸟集团副总裁车小方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受邀先后来校作报告或演讲。

(4)以“经济文化艺术节”为龙头,通过开展“青春本色”大学生校园相声、小品、短剧大赛、环保创意大赛、财会技能大赛、“激情人生”艺术作品大赛、“为党旗增辉”学生党员主题演讲赛、时尚英文Copy秀、“梦想舞台”主持人大赛、“花样年华”服装秀等,有力促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5)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课堂。本专业一直坚持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基层,开展生存训练、奥运宣传行。如赴鄞州、江东社区进行联合调研实践、赴余姚市牟山镇湖山小学支教实践、赴杭州展开一周的生存训练等活动。

(五)“三双三高”型的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会计师”,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为此,我校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现有教师进修、下企业,聘请企业专家作为“行知特色班”特聘教授等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构筑“三双三高”型的教师队伍。其中,“三双三高”中的“三双”是指“双师、双语和教学科研双方兼顾型”,主要通过鼓励我校教师参与政府、社会、企业兼职活动;“三高”则指“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准”,在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同时,通过推行重点课程负责人、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制度,激励高级人才发挥出高水准,推动本专业教学改革。

(六)有效的毕业生追踪调查评价反馈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特色的探讨一直是我国学者、高校管理者、高校专业教师关注研究的课题,从国外知名大学到国内知名院校乃至普通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及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对于未来会计人才知识技能结构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解我校提出的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体系产生的效果,有必要对毕业生做好追踪调查并进行深入的人才培养效果分析、评价。我校从2009年开始每年通过发放问卷并开展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对已经毕业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追踪调研,主要从社会认可、用人单位评价、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追踪调查并通过相关数据比较,做出分析与效果评价。根据近三年我校会计学本科生在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大赛的获奖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参赛成绩越来越好,特别是2011年我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在激烈的决赛环节中表现突出,得到了决赛评委的高度评价,这进一步说明了我校会计专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与浙江省教育厅主导的“深化财经类专业教学改革,适应财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在校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的综合能力,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相吻合,同时验证了按照“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素质和较强应用能力,学生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也充分地检验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

四、结论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不断完善的过程,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还需要我校对于按照“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做好追踪调查,并进行深入的人才培养效果分析、评价、反馈,不断挖掘“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特色,验证“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同时不断地完善、修正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发挥我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宁波市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领头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会计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编号:GKA103004/093)子课题“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宁波工程学院会计学专业‘行知特色班’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2]楼继承:《论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姚丽琼、王菁华、梁旭雯:《“A”型会计人才实验班效果对比分析及启示》,《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1期。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姚丽琼 王菁华 梁旭雯 王浩林

本科高校培育卓越会计师论文 篇2:

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摘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教育部积极制定“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了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其次从卓越会计人才供求关系失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变三方面分析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卓越会计人才现状分析路径选择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2013年教育部高教司研究制定了“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围绕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针对会计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会计人才的新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新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就当前现实来看,高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不一致、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因此,在国际化浪潮中,培养一批职业道德良好、会计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国际视野宽广、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的卓越会计人才是当前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深化会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界定

卓越,就是杰出,超出一般,卓尔不群。王庆石等(2013)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界定了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能够适应全球人才市场需要的职业会计人才。程安林(2013)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卓越会计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会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李定清等(2014)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会计专业及相关理论功底扎实、会计职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会计国际化视野宽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会计人才。上述文献基本都突出了卓越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本文结合上述文献以及教育部“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认为卓越会计人才,是指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具有渊博的会计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卓越会计人才供求关系失衡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客观上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会计人才,这对当前本科院校培养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才市场上对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但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完全符合各自需求的人才。人才市场上大约10%的求职者都是会计人员,而真正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会计人员又不多,其中主要原因便是高校供给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市场需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金融以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国际化大企业来说,其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高,一般还需要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我国有326所高校都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人才供给充足,但毕业生就业岗位逐步下滑。目前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分布于不同层次,包括本科一本、二本、三本,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而相当多的院校没有过硬的软硬件配置,如培养模式传统、培养目标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缺乏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以至于会计教学质量达不到社会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卓越会计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能供给普通的会计本科毕业生,这一供求矛盾促使高校要不断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国内企业需要大量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基础扎实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市场上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必然要求高校设定差异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但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目标制订方面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从而出现了人才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的困境。例如,对于制定“卓越计划”的高校,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树立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发展导向,要根据国际需求的卓越会计人才特性来设定,以提升会计人才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熟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能将培养目标局限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同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或会计实务操作,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会计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注重突出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变

随着“会计工厂”的出现,大量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过剩,但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却在扩大。经济发展使得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导致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一些学术研究人员(如中央财经大学刘俊勇教授和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研究指出:未来十年,管理会计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人才结构将会发生很大转变,管理会计师等高端人才将逐渐取代传统会计人员。一方面,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一般都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未来势必出现就业难题,而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缺口。与美国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滞后,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较少,美国管理会计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的比例是9:1,而我国目前两者比例却正好相反。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财务职能转型。楼继伟部长指出,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要途径,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培养出六百万管理会计师,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忽视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为加快培育我国卓越会计人才,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高校在制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探索培养模式过程中要突出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改革方向。

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国家和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具体设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大纲、教学方法等层面具体展开设计。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对卓越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指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精通会计师、注册会计师(CP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和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ICMA)等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的会计人才。第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构建,合理配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建设资源,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加强基础、拓展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理念。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精用课内学时,避免内容重复。统筹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并且,中国的会计行业已经趋于国际化,企业需要新型的与国际接轨的卓越会计人才,因此,高校还要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学习和报考ACCA、ICMA等,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第三,创新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会计学本科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和实习式等教学方法,大量引入案例对知识点展开讲解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强化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例如,在讲解会计四大假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市公司年报,引导学生讨论财务报表的列报在哪些方面隐含了四大假设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关键要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要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立以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为主要负责人、以中青年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学团队,以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团队为建设目标,通过进修、引进等手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能兼备的高端人才。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建立优秀的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是具有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第二,建立“教师—注册会计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博士学历,理论水平较高,但多数教师都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这与会计学科性质不相符合,因此,高校要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会计实务经历,鼓励教师报考注册会计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制定“卓越计划”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激励政策,以建设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契机,积极推进各个层面的教学改革,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小班授课,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行政、校、企三方对卓越会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高校应大力推行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同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达到共同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政、校、企共同致力于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和科研实践基地建设,这无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保障与硬件支持。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按照“人员互派、资源共建共享、信息设施互通共用、教学科研互帮共进”的原则,一方面,高校师生既可以接受政府部门专业人员的综合培训,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动态,特别是财政部修订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以利于相应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把握企业的卓越会计人才理性需求并参与企业提供的实践活动,达到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拓宽学生的实践与就业渠道以及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的科学研究水平等效果。政、校、企三方联合培养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实行:第一,高校可与政府、企业建立起合作育人机制。邀请政府、企业会计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参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实践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实务讲座、案例教学、讲授实务课程、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教学。第二,与政府、企业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锻炼,既保证了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又对教师有很大帮助,使这些从名校出来的博士在上讲台前先了解熟悉会计实践,带着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第三,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会计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促进高校转变会计教育理念,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会计专业实务的训练,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高校培养卓越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威.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5(8).

[2]王庆石,刘伟,孙宗扬,吴宝峰.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1).

[3]程安林,能力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4]李定清,陈永丽.基于需求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

作者:韩小芳

本科高校培育卓越会计师论文 篇3:

面向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路径

[摘 要] 企业家精神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效提升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水平及效果,高校应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措施的有效结合,突出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设计,以及建立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相配套的保障制度。

[关键词] 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大学生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01.022

近几年,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备受关注。企业家在增进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受制于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教育等环境因素的作用[1],作为培养社会劳动后备大军的高等院校,在培育未来企业家,塑造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创新人才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4年以来,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很快进入高校及广大师生视野,但总体上看,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迄今,高校的创业教育究竟要培育学生什么样的创业能力,要形成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回答[3]。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当前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融入企业家精神的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为发挥企业家精神对建设制造业强国起支撑作用,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一、企业家精神及其作用

企业家精神一词源于20世纪20年代,富兰克·奈特(Frank H.Knight)以企业家才华、才能为本意初次提出企业家精神概念[4]。之后,企业家精神问题逐 步引发关注,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其加以研究。约瑟夫 ·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所具有的一种经济首创精神,是通过“建设性破坏”持续推出“新的生产组合”的过程[5]。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继承并发展了熊彼特的思想,明确提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突出的特征[6]。此外还有柯兹纳(Kirzner)将企业家精神界定为抢抓机会、“矫正”市场的能力,舒尔茨(Schultz)则将“处理非均衡能力”看作是企业家的必备素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素养及其企业家精神问 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张维迎等认为创新型企业家是拥有特殊素质的人,他们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预测未来,保持对盈利机会的警觉和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等[7]。朱宏任主张企业家要勇于担当,要创新发展,要诚实守信,要回报社会[8]。张桂平则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提出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有传统的广义企业家精神、近代工业化初期的企业家精神、工业化迅猛兴起时期的新中国企业家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等[9]。

总体上看,国内外多数成果倾向于从经营才能和心理特征方面界定企业家精神内涵。除了具有创新性这一突出特质外,企业家精神涉及冒险及抢抓机会的能力,以及诚信、敬业、合作、执着、奉献等非常丰富的涵义,是企业家面向市场,寻求商业机会所具有的特殊才能和精神潜质。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卓越的企业家,而支撑企业家能够自我超越以及超越竞争对手的是企业家精神。实践证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稀缺的人文资源[10][11]。甚至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广泛传播与社会认同,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将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近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培育企业家精神增进社会发展活力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源自于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也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围绕创业创新这一核心目标,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面向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心理特点及社会经验等特定条件,体现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的放矢。具体说,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大体涉及9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表1)。

 三、当前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尽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得到高校有关部门和师生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创业教育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仍存在一些亟待澄清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识有偏差。整体上看,我国尚处在发展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尊重企业家和倡导企业家精神、积极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就高校来说,企业家精神教育仍未上升到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层面,存在明显的认识偏差。多数高校的一些创业教育安排仍局限于职业培训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大学生的“挑战杯”和各种创业创新竞赛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某项小发明或实操技能上,不仅尚未上升到精神层面,且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存在机会不足、影响面有限等问题。

二是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平台支撑与相关师资保障。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作的组织领导、教育平台构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开发、師资培养、活动组织等诸多环节,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平台支撑,教学师资严重不足。一些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主要依附于传统教育教学环节,局限于开设几门课程,搞几次讲座或组织几次社会实践等活动,没有将其内容整合到一个有效平台上,进行系统性开发和运作。同时,企业家精神教育不同于常规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需求也不尽一致,不仅需要兼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热衷于对企业家精神的探索。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高校不仅缺乏理论、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甚至还存在教师不愿承担创业教育课程,不愿参与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以及学校有限的实践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

三是企业家精神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经常被虚化、弱化、边缘化。除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外,当前我国多数高校设置的创业教育多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和理念灌输方式。许多高校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见习、实习活动高度集中统一,突出技能培训,进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创业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实践能力在一些高校,特别是在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更是形同虚设,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被严重削弱。

四、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将企业家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其行为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一些情景因素和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大学环境特征[12]。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融入企业家精神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发挥企业家精神对学校师生的陶冶、凝聚和感召作用,特别是对塑造未来企业家具有长期的精神支撑作用。通过搭建多种创业教育平台(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促进校园各类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展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企业家精神的校园文化影响力和感受力。近些年,南京理工大学通过创业孵化园(吸引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团队通过注册公司后入驻)、紫金常春藤大学生创业园(公司申请到风险投资资金后入驻)构建了“一校多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教育格局[13]。通过平台建设,营造出尊重企业家、热心创业创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发挥了企业家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領和教育作用。

(二)积极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

考夫曼基金会作为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从微观操作层面上认为,创业教育是向被教育者传授识别创业机会并付诸行动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考虑到企业家精神的广泛适用性特点,高校有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方案)应该开设与各自专业方向相匹配的创业课程,并努力将相关行业的企业家创业活动及其企业家精神教育融入其中。一般来说,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涉及理论导向课程和实践导向课程两个方面,二者不仅要有机结合,还要服务于不同的创业目标。

在设有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高校中,应该考虑设立创业创新课程模块,配备高水平师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尽可能提升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一些学校引进的SIYB(Start & Improve Your Business) 、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创业理念、创业案例剖析、创业环境与政策的宣讲,教学也不能只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少部分学生,而是基于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创新人才,科学设定创业教育目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还要与地方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相一致。商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具有突出的历史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特点,如近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商帮晋商与徽商,在经商目的、发展理念和经营内容、活动地域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企业家的精神文化具有不同的谱系特征,将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精神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效结合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需要社会多层面的合作互动[14]。有调查表明:60%参加创业教育训练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创业知识来源于非正式资源,如当地的一些企业、政府有关组织或其他社会网络资源[15]。从教学师资方面看,企业家精神教育需要一批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稳定师资队伍,依靠传统的师资培养渠道几无法完成。在此需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各类人才,通过“请进来”,让企业家参与在校生的培养,以弥补学校师资队伍上的不足。2009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连续多年开展“名家校园行”活动,邀请中关村优秀企业家到海淀区多所高校演讲,介绍他们的成长经验和公司运营过程,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除了组织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各种宣讲活动外,通过聘请企业家(包括职业经理人、技术人员、会计师等)参与学校创业课程开发、担任创业课程教师和创业教育平台指导老师,以及在毕业年级中开展学校与企业人士“双导师制”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与“请进来”相对应,高校师生也要“走出去”。通过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促进优势互补,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16]。“走出去”不局限于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的参观实习和锻炼,也包括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以及推进教师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启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高校与企业间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初衷非常好。但整体上看,该项目机会有限,许多教师的参与热情还不够高。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不仅要支持教师出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样也要鼓励教师热心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在工作量考核、绩效评价中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家精神培育水平,更能直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途径。

(四)明确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阶段性要求

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内容繁杂,需要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特点,在统筹考虑创业教育整体要求基础上,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容和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形式进行科学分解,以提升创业及企业家精神的全过程性教育效果。如表2所示,大学本科各年级设立各自不同的重点教育内容,匹配以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同时注意考虑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的协同和各年级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

(五)强化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真正落地从根本上需要有相关制度作保障。如有序的组织建设、灵活的学分制,以及各种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等。为强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企业家精神培育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建议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创业就业(或创业创新)教育中心,统筹全校创业及企业家精神教育工作。各学院(系)成立创业就业教育办公室(或称小组),在学校创业就业教育中心指导下,负责学院(系)层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组织和创业团队的管理等。同时,组建由企业家及其他工商业界人士构成的创业教育顾问委员会,作为学校与企业界、商业界联系的纽带,充分发挥其在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除了上文已提到的在师资培育、实践实验课程建设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设以外,还需要活用学分制,把对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刚性要求,并在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方案)中明确规定其内容。推进创业实验、发明专利、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成果等创业学分的折算工作,提高其在学分中的比例。突破学科导向下的单一专业培养模式,改变固化时间(课堂)和空间(教室)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建立起多学科融合型、校内外协作型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包括在学生培养计划(方案)中设置创业创新学分、允许学生创业休学、在本科设计中增加创业类毕业设计等。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制度,定期推出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双创”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不仅给予必要的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也可以替代相应的学分选修。同时采取一些有效管理措施,进一步发挥优秀企业家、校友创业者、在校生创业标兵等榜样的引领作用,通过提供必要的项目经费、给予活动空间和时间保障,使大学生与企业家有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丁晓晶.宏观环境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培育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252-253.

[2]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96-99.

[3]孙云龙,刘万兆.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87-89.

[4]富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郭武军,吕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6]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7]张维迎.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朱宏任.弘扬企业家精神振兴实体经济[J].企业管理,2017(6):7-9.

[9]张桂平,张杰.中国企业家精神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10]Renata Dana, Emoke-SzidoniaFeder, ValentinPartenie.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SUSTAINABILITY, 2017,9(7),1159.

[11]刘现伟.培育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活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7(3):41-45.

[12]Galina Shirokova, OleksiyOsiyevskyy, Karina Bogatyreva. Exploring the intention-behavior link in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6,34(4):386-399.

[13]赵茜,宋杨.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83-87.

[14]Michael H.Morris, Galina Shirokova, Tatyana Tsukanova.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university ecosystem: a multi-country empirical explo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7,11(1):65-85.

[15]吴楠,张季芳,石秀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视角下的高校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7):65-68.

[16] 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6):12-14.

Enterpreneurial Spirit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Path Selection

TONG Yuquan, GUO Liuche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 Liaoning 116026, China)

Key words: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ial spiri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作者:佟玉权 郭柳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论文下一篇:高校图书馆读者语言艺术论文

热门文章

本科高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