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2022-12-05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 而是意识性的知识, 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 相得益彰, 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 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 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 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 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语文仅仅学好课本是不够的,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 课外阅读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和扩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相连, 相互促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自然界中皆学问, 打破学生狭隘的语文观。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引导学生变“不读”为“要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 才会去自主阅读。

引导学生随文阅读课外作品。教学名家名篇时, 故意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答案。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鼓励学生多读。注重开发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整部书, 感受书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陶冶情操。让学生尝到阅读的快乐。快乐的感受是学生由被动阅读转为乐于阅读的关键。在阅计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享受积累之乐。在阅读中觉得有用的东西, 自然可以“拿来”。比如典型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和肖像描写;绝妙细节、精彩场景、名人名言, 精妙的论辩等都是有益的资料, 都可以作摘录。每节上课利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名句好段赏析。积累赏析的要求逐年提高;-开展读书汇报会, 交流心得, 享受博学之乐。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汇报活动, 比比谁看的书多, 谁的阅读体验、阅读见解独到, 将自已学到的展示给大家。当受到别人赞许时, 那种阅读的成就感不言而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享受运用之乐。语文之道重在“积”和“用”。积累是素材, 当你写作文感到言不达意时, 就可将积累的素材来一番移植改造, 然后辅之以自己的构思布局, 充实于血肉, 一篇美文也许会脱颖而出;当与别人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时, 你也许会为自己引经据典、盘古说今的博识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变盲目的读为有益的读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 对于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不可千篇一律要求。对于一般或品位不高的书, 可粗读和浏览, 对于好的作品应精读, 甚至背诵有关内容。阅读可分为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三种, 无论哪种阅读, 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课前阅读就是我们常讲的预习。虽然教师非常重视, 但由于学生没有这个习惯而难以落实。这就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阅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 上课不能放弃课本, 要指导学生翻阅课本。课堂讲的课本上有的内容等, 教师没有必要全部抄在黑板上, 应当让学生翻开课本, 阅读有关内容, 明确内涵对关键性的字词要注标记忆和理解。对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明确其异同点有联系。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 即使教师记得, 也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 在解答学生课堂提问时, 若课本中有答案, 教师最好引导学生看课本, 阅读有关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 解答疑难。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 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文章是一个思想认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的认识, 一般地说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部分到整体, 反复领会, 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 按照怎样的步骤阅读一篇文章比较适宜呢?笔者认为采用“粗读、细品、精批”的阅读步骤, 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粗读全文, 了解大意;细读重点, 品味赏析;精读圈点, 领会文义;要点设疑, 书头笔记。粗读全文, 了解大意, 这是阅读的第一步骤。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全文, 目的是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对于文章的体裁、作者、内容、写法等,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至于那些不认识的字, 不懂得的词, 不理解的句子, 不明白的段落等等, 可以暂时放一放, 先不去管它。细读重点, 品味赏析, 这是阅读的第二个步骤。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读:一个是查阅字典、词典等有关的工具书, 弄懂词句的表面意思;另一个是搞清重点段落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为什么叫“细读”呢?因为这不是大概地了解文章了, 而是逐字逐句地细品, 一段一段地领会;遇到不懂的地方, 要通过查阅、思考, 尽量把它搞清楚。精读圈点, 领会文义, 这是阅读的第三个步骤。所谓“精读”, 是指对文章的词章、义理要静心思考、认真分析、反复揣摩, 尽力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领会写作的方法及其作用, 争取获得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认识。在精读的过程中, 对于重点词语和精彩句段, 还要加以圈点, 作出醒目的标记。要点设疑, 书头笔记, 就是采用书头笔记的形式, 做出的阅读记录。在文章上面的“天”、下面的“地”、侧面的“腰”这三个空白部位, 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用最精炼的语言作出记录。书头笔记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选记。像自己理解的课文重点、难点、段落提纲、文章主旨、写作方法, 以及自己搞不懂的地方均可以作出记录;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则可以不记。属于某一部分的具体问题, 可在细读、精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记;属于全篇的总结性问题, 要在精读之后, 经过认真思考再作记录。

按照上述步骤认真阅读, 一般可以领会文章的大部分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去听老师的讲解, 就能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积极主动阅读文章的兴趣,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教育中对阅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阅读督促, 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因此, 充分重视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育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

关键词:语文,阅读,激发兴趣,阅读方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两型社会”视域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考下一篇:青年班主任工作之我见——小议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