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来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思想的冲击

2022-12-20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外来文化的输入是不可避免的, 它的到来必是与本土的文化发生碰撞和交锋。这样的碰撞和交锋自然会冲击我们原有的社会生活状态, 对人格思想产生影响。作为大学生们来说, 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对于他们的人格思想自然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 中外文化中人格思想的差异

从文化的角度看, 人格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事实上, 人从出生就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人格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成员, 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要符合所属文化群体的要求。因此, 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具有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决定性影响, 并塑造成相应的社会文化人格。人格是文化的, 因为文化影响着我们接受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文化告诉我们是非对错。人格的内容具有文化的特色, 所以我们认为文化影响着人格。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经济状况, 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社会更多关注的是群体人格, 重视提高道德修养以促进人格成长, 进而形成依附性人格, 并且在这种条件下人格是不平等的。而西方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个体人格, 重视知识修养和宗教信仰, 倡导人格的全面发展, 进而形成独立性人格, 这种条件下人格是平等的。

中国人关注个体能否注重群众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实现及全体利益的维护, 强调权威和集体, 重视社会, 重视个人在社会的价值。而不注重自我, 从古至今奉行儒家思想, 采取中庸之道, 以是否尊重别人、诚实待人为道德标准。个人必须循规蹈矩,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尽自己的职责, 一切以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为核心。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把追求自我等同于追求个人利益, 被视为自私的表现, 被社会所排斥。社会欣赏大家风范, 欣赏舍己为人的作风。把舍己为人, 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是人们追求的境界, 人们可以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权利甚至是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中庸思维、形象思维和权威思维与西方文化中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中庸之道, 处事时善于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把握问题, 喜欢采取折中的态度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思维方式的不同, 引起意识形态、观念和对事物态度上的差异。

2 外来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思想的影响

文化对于人格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 可以形成的是迥然不同人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 经济迅速崛起, 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外来文化铺天盖地袭来, 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本土文化, 以汉堡、可乐、街舞、知名品牌服饰等为标志的西方感性文化席卷而来,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从浅层次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思想表达, 到深层次的处事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 原有的人格思想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而对于正处在人格思想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们来说, 其影响更大。

随着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 来华的众多跨国公司奉行西方的经济管理理念, 渐渐取代我国的传统管理观念, 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个人对功利的追求成为既是的正常需要, 又是个人发展能力的体现, 使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追求物质方面的成功不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 而被认为具有社会意义。教育体制也与之配合, 培养获取成功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成为主流。注重目的, 不注重手段;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注重利益, 不注重责任的心态普遍存在, 呈现出的急功近利心态, 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国人对国家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 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公德的丧失。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较好, 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 对他人索求的欲望强烈。在受到个人功利的文化影响下,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会愈加膨胀, 产生严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而在当理想和现实不能统一时, 就有可能造成人格的异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开放意识强烈,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采取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以十足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学习文化和现代技术, 享受现代物质文明。但目前跨文化交流处于视觉听觉强大的冲击阶段, 面对极富感染力西方文化, 大学生由于自身理论水平及分析辨别能力有限, 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 对随之而来的杂质不能及时的剔除, 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而产生错误认识和过激言行, 甚至影响到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受到强大的冲击。例如,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的暴力、虐待、侵犯等等不良社会行为, 通过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无形中唤起潜意识中被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压抑的相关倾向, 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冲动行为, 甚至危害社会。

当改革开放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西方, 与传统文化的巨大反差是人们惊异于西方文明的发达, 接受西方文化便成为一种时尚, 对于容易接受新鲜、时尚的事物大学生会因此过多的忽略或摒弃自己原有的文化。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快餐、传统节日、结婚方式、建筑风格) , 导致对传统风俗习惯的忽视, 他们把吃西餐当成一种高档的物质享受却不重视中餐在营养均衡方面的优势;他们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 而对重阳节、端午节等却不知所谓。外来文化造成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漠视, 不仅导致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产生动摇, 使我们失去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 更甚者会逐渐剥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 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思想的措施

跨文化的交流带来多元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 其强烈的冲击人们固有的传统思想。对新事物的态度、反应和接受程度, 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人格特征, 使其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虽然它可能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发展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外来文化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它让大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多元的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时效观念、信息观念、知识人才观念及民主平等观念不断形成和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正确引导。

首先,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西方的思想观念以其经济产品、文化产品为载体, 或通过互联网, 大肆涌入我国, 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不良络思想文化的侵蚀使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 迷失方向, 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这一不容忽视的现状, 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结合社会新形势, 紧跟时代步伐, 又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思想, 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以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切入点, 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辨别力, 使他们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如何应对正确看待和处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其次, 培养大学生辩证分析能力。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 开放的扩大, 世界各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途径越来越多, 内容越来越广, 地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漠视外来文化, 封锁外来文化已不可能, 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或片面认识外来文化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具有两重性, 既有其积极的符合历史发展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阻碍人类进步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大学生辩证分析能力, 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观察、分析、判断社会现象。让大学生可以清醒正确的了解、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文化的墓本内涵, 吸收世界各国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如西方国家的效益观、市场观、人才观、平等观、法制观等。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 可以分得清精华和糟粕, 不至于受到不良文化习惯的侵蚀, 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思想。

最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 在整个社会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 校园必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因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参与为主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为基本途径、以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 具有导向、规范、筛选、约束、激励和凝聚作用, 是学校教育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亦是影响大学生人格思想成长的一个环节。

比如: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 并与校广播台、校刊、电教等舆论宣传工具相结合, 围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这一时代主旋律作好舆论宣传工作形成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 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 使奖励与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 使学校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发挥其心理强化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在坚持积极支持、主动组织、适当引导、逐步提高的方针原则下, 积极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如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美术比赛、板报比赛、知识竞赛、读书演讲、影视评论、科技制作比赛等活动, 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陶冶道德情操、健全个性品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在现今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状态下, 外来文化对于人格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而这种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地一面。介于此, 如果我们加以良好的引导, 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 可以使他们的人格思想发展更加完善。

摘要:目前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国家发展, 社会进步的必然需要, 且随着是跨文化交流引来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巨大差异, 强烈冲击了我们的思想,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人格思想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外来文化,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杨秀莲.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时态考察[J].学习与探索, 2007, 2.

[2] 杨秀银, 徐晓慧.跨文化交流中大学生人格嬗变及-因[J].怀化学院学报, 2005, 12.

[3] 王寒松.当代哲学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J].南开大学学报, 199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架桥主梁预制及安装施工要点研究下一篇:动机与高职英语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