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

2022-05-0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正面临新的要求:一方面,国际环境的改变对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风险管理方法内生要求也越来越强。为此,本论文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 篇1:

构建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摘 要]当下,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界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风险是与工商银行相伴生的产物,工商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本文对构建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内涵;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现状及未来愿景等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小企业做产品,大企业做文化,工商银行与同业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也许有偶然的成功;而当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时,成功将不再是偶然。众所周知,“理念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当下,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界全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风险是与工商银行相伴生的产物,工商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风险管理是现代工商银行最具决定意义的管理实践之一,也是衡量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通过国内外工商银行近年来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训说明,强化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对于促进工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样,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文化。工商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自觉遵循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意识及行为即为工商银行企业文化。工商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是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融合现代工商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和风险道德标准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工商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依附于企业文化,具备企业文化的共性,同时又有其特殊的内涵。

二、构建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工商银行近年来,在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严格风险准则的迫切要求,逐步确立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的大风险管理战略,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全面推进,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已现雏形。同时,随着股份制改造和业务拓展,工商银行面临的风险将是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为一体的综合性风险,风险管理形势严峻,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求势在必行。

风险管理文化是工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子系统,是指以工行企业文化为背景,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炼并通过由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知识层面共同体现、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工商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工商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家银行倡导的文化,决定了这家银行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银行采取什么样的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是否顺畅,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银行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在重大的风险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规章制度是否充分合理并得到贯彻执行,出现了例外情况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能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子。因此,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工商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三、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内涵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作为银行企业文化重要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应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组成。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和表现形式,四者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部内涵。通过四个层次的建设,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四位一体”的工商银行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提升风险管理精神文化,强化风险意识

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认为,风险具有双重性,它既包含形成损失的可能性,也是形成收益的来源。金融学的核心原则就是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工商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本质是通过管理风险而获取风险收益,通过承担风险而获得额外报酬,这是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必然反应。在当今平均利润率不断降低的银行业,高效的风险管理与递增的规模效益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应该被看作是为产生利润而承担的业务活动风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强化对风险认识的文化导向,赋予风险管理以明确的价值取向。

作为工商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坚信,风险的控制过程能给工商银行带来价值,增进运行质量,降低波动性。高层管理者应在机构内部创造一种文化,向各层次工作人员强调风险管理人人有责,增强其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自觉性,并充分参与这一过程。

对于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工商银行,要树立和推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意识绝非易事,文化的根系要触及思想和观念。通过持续宣传、培训、研讨,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让工商银行全员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

(二)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文化,完善制度框架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要求工商银行牢牢抓住制度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层面,构建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让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制度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框架,并通过制度的运行来发扬和发展风险管理理念。

1.保证制度制定的科学性。首先,在制度体系的规划层面,划分层次,明确确定各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效力高低顺序。其次,在制度制定的过程层面,针对各个环节和阶段,建立全过程管理,形成固有的流程和权限。第三,在制度的完善层面,要有周期性评审、梳理、清理和修订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保证制度持续有效。

2.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首先,必须推行管理问责制,使每位员工作为责任、权力、利益的集中点,带有约束地去负责任;其次,要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的举报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强化激励机制,做到约束和激励并举;第三,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性,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制订具体防范措施,从治本上解决问题。总之,要以制度的刚性来保障工商银行经营活动的依法合规。

3.形成规范的风险报告机制。工商银行应高度重视事后的整改,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来提高和升华管理水平,避免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相应负责的管理人员,使其了解事件发生真相;根据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损失程度确定相应的负责层级,制定整改措施并定期检查、反馈整改效果,对事件全过程做好记录,根据事件性质分门别类,统计发生频率和损失情况,为计量损失和配置资本提供基础数据。

(三)形成风险管理行为文化,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目前,工商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仅局限在不良贷款的监测分析和风险资产的保全处置上,属于损失管理而非对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全方位动态风险管理,此外,在风险控制的责任认定上,认为风险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关联度不强。这些都与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要提升工商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必须突破目前意识上的局限,拓展风险管理的范围,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源头监测、主动出击,建立系统化、上下联动、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处置及后续评价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将风险管理工作始终寓于全行业务的发展之中、服务之中、协作之中,通过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主动管理风险,推进各项业务的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四)夯实风险管理物质文化,提升技术水平

目前,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定量分析技术缺乏。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足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缺乏;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信息的缺失和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从工商银行目前和今后的业务发展来看,建立风险管理知识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贷款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二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化、远程化、实时化的风险管理模块和数据库,搭建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科技平台,建立透明高效的风险信息报告体系。三是研究系统、科学的资产风险量化和评级技术,从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向积极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模型和技术转变。

四、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现状及未来愿景

近年来,工商银行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政策制度制定、工具模型开发、新资本协议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加快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商银行应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在认真学习监管规定和充分借鉴同业先进做法、经验的基础上,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主线,对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和风险管理文化等主要内容作出总体规划和设计。

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围绕全行业发展战略,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主线,逐步加强风险管理环境建设,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完善政策制度,健全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法,强化风险绩效考核,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工商银行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全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遵循稳健型的风险管理战略,强调承担适度风险换取适中回报;建立健全层次清晰、科学适用、全面覆盖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建立全面、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加快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标准法等工具模型开发,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确立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强化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和氛围。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韩凤君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 篇2: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比较及对我国风险管理的启示

〔摘 要〕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正面临新的要求:一方面,国际环境的改变对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风险管理方法内生要求也越来越强。为此,本论文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在险价值;内部控制制度

一、现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研究比较

1.古典分析法

该方法是商业银行早期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至今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以设计一定的财务比率或环境比率指标作为风险控制的标的,通过单比率和多比率的组合应用来对商业银行风险识别阶段进行一定的量化管理。常常主要依靠专家等主观评判的方法,诸如5C、LPP、SWOT、CAMEL等方法的应用是其主要典型。

该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优势:首先,该方法较为简洁和直观,这对早期的风险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当前流行的一些复杂的计量方法算法中,古典分析法的计算思路仍然有效。其次,该方法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由于金融行业所涉及的客户具有行业种类复杂、企业性质复杂和发展周期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头寸管理过程中需要有统一的指标来筛选和管理,诸如CAMEL模型等计算结果正好满足了该项要求。第三,该类方法由于计算过程灵活而使其计算结果更具操作性。该方法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其主观性太强,主要依靠专家的主观评判。其次,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该方法不能简单地完全利用电子技术处理,加大了业务管理成本,其科学性也很容易由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而遭到质疑。

2.信用评分法

该方法是在古典分析法的基础上,以借款人特征指标为解释变量,进一步根据历史累计样本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新样本发生某种事件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计量经济模型,具体可以包括多元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线性区别分析模型。

该类模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更明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客户的信用状况。与古典分析法不同,该分析方法的要素与权重是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和数理证明而得出的结果,因此对借款人基本风险情况的考虑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但该类模型也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首先,存在与实践结果不完全一致的可能,比如模型假设变量是线性关系而实际的结果往往是非线性的等。其次,该类方法在各权重分析上难以进行完美的经济解释。第三,部分指标仍然需要专家主观推断,因此也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可能。

3.资产负债比率的缺口分析法

该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根据对资产价格波动趋势的预测,调整价格敏感的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根据具体缺口计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当前收益法、市场价值法、敏感性分析法和巴塞尔委员会推行的利率风险计量法等。

其优势表现在:首先,该类方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基于其自身开展的,主要针对的是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因此更具有主动性和直接性。其次,该类方法在计算和监控存款与非存款负债的成本结构方面更具准确性和灵活性,体现在操作领域的微调能力更强。第三,该方法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区分开,从而在风险的成因分析和方案解决上大大减少成本。该方法的不足体现在:首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缺口衡量利率风险等,但前提是各风险资产负债单独分析,某一类资产负债适用的缺口不能应用于另一类资产,因此在风险的全面衡量方面存在缺陷。其次,对资产负债缺口的精确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第三,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特别是价格成因复杂的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方法的操作性和准确性。

4.以VaR方法思路为代表的现代风险量化度量法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了创新的趋势,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以KMV模型为主的期权贷款管理模型、以Credit Metrics模型为主的现代信用度量术、以麦肯锡模型为主的宏观模拟方法、以KPMG贷款分析系统模型为主的风险中性估值方法、以死亡率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为主的保险方法和根据上述模型结合的各类资产组合和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模型等。其中VaR是以信用度量术等许多风险量化度量模型的主要思路之一,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公认的两大主要工具之一。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现代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从创新角度来看有其重要意义。比如KMV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EDF)主要是来自于对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有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变化。其次,现代模型拥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比如KMV模型是一个基于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结构性模型”,其中股权被视为对于企业资产的一种看涨期权,因此其产生和发展也得到了理论界更多的关注。第三,现代模型的应用角度更为广泛,比如Credit Metrics模型数据库工作实质采用的是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与社会信用体系内其它经济主体实现数据共享。当然,该类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缺陷:一方面,该类模型在理论上有改进空间,比如KMV模型在具体算法上还存在一定争议,如分析时假定公司债务结构是静态不变的、资产收益假设为正态分布的,同时期权定价法虽然可以求解公司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但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它们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该类模型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改进空间,比如KMV模型主要适用的是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上市公司的信贷客户风险管理,对于银行业目前比重逐渐加大的非上市公司或其它中小公司的业务风险监督存在一定困难。

5.收益资本管理法

该方法与以上的现代风险量化度量法主要区别在于该方法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与前面的资产负债比率的缺口管理不同,该方法的主要立足点是从商业银行整体实力角度出发来研究的,目前该方法在国际上的主要模型为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模型。

该模型的显著优势表现在:首先,该类模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拥有极好的资源调度能力和协调能力,是各银行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次,该方法更符合风险管理本身理论的要求,即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被监控和管制的结果,而是利润水平逐步提高和稀释风险的过程。第三,该类模型在操作中更具有直接性和管理工作的客观性。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其具体表现在:首先,该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歧视低收益的活动,从而不仅使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远期行为,也容易丧失培育良好项目的机会。其次,该模型的比较过程需要银行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数据,而这在复杂的银行信贷活动中存在一定的技术比较难度。第三,该模型对商业银行各业务的计算是在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忽略了各项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6.BIS模型方法

该方法实际上也属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一种,此处单独提出的重要原因在于该模型是针对于银行表外业务而提出来的模型方法,其基本思路与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思路也较为一致。由于当前国际上虽然对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对于具体的一些银行衍生产品业务的要求却存在量化上的差异,因此BIS模型方法的提出也就显得比较重要。其突出特点是对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进行了提示和统一管理,这尤其对发达国家的衍生业务较多的银行而言具有突出的需求内生性。而该模型由于是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方法,其适用广度仍需推广,同时该方法在对不同类型尤其是混合类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的资本要求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上争议和应用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现存的技术障碍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目前量化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诸如5P、5W等信用评级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和个别银行组织的内部评级法推广工作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并不完全具备,存在着许多技术障碍。

1.我国利率环境尚处在非市场化阶段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时,为准确测算资金成本和研究弹性,利率作为货币商品的价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过程中,只有利率市场化了,各种与此相关的敏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才显得更有价值,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具有预测和估计的理论基础;在BIS模型中的转换因子(conversion factor)中因为包括利率合约的相关要素,所以合理的利率水平也将直接决定潜在风险暴露数量的大小。

我国目前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这种利率非市场化的结果便是银行经营成本的扭曲,即利率风险,从而最终也影响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2.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严重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一国货币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情况对量化方法来说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BIS项目中本身就需要各种以有价证券为标志的衍生金融产品;KMV模型对一个公司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其股票价格,也就是说,在该模型的计算过程中,货币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对客户的鉴定很大程度源于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Credit Metrics模型中转移矩阵的数据是来自于诸如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KMV公司或其它公司的债券或贷款分析家所收集的公开交易债券(或贷款)的历史数据积累,这实际上也要通过资本市场完成。

但我国目前由于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情况较为严重,相对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虽然发展情况较晚,但其速度却远远超出了货币市场,这种超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资产泡沫在我国一定程度上的存在,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也根本不能作为货币市场融资的依据。

3.我国金融市场采集数据的基础不理想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数据的充足性与否将直接决定各模型的作用效果,而从实证检验的统计意义来看,样本大小更成为决定模型结果的关键。国际研究领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目前的做法便是尽量扩大样本数据库来保证数据质量,如KMV公司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快速地得到不同企业的EDF值,已经建立起来了大规模的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数据库,尤其是不同行业EDF值的数据库是其模型可靠性的主要保障。

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基础却很不理想,根本无法达到各种成熟的量化方法的要求。首先,我国数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也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外汇头寸和证券头寸很少或没有。其次,我国数据虚假情况也时有表现。第三,不同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信用状况标准不同。

4.我国债券市场程度不发达

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市场上存在一个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价格水平的利率水平,同时还需要不同期限、不同结构的利率水平与贴现率水平,而实现这些指标成功提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在于我国需要有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发达的债券市场不仅可以间接起到金融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些计量方法施行的必要条件,比如以VaR为基础的Credit Metrics模型中在计算转移矩阵时也需要一定规模并规范的债券市场来支持。

我国债券融资虽然已经有了21年的历史,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债券市场的发展整体仍然十分滞后;另一方面,我国债券市场还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问题。

5.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达

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各种间接但更有说服力的管理技术逐步产生,这就需要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大力发展。比如:BIS模型方法则主要是针对于银行表外业务而提出来的模型方法;在复杂的KMV模型和Creditmetric模型计算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同样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而我国金融体系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体表现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银行资金缺乏安全有效的投资渠道和品种,因此,应创造条件推出利率类衍生产品等其它金融衍生产品,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带来重要的支持和理论铺垫。

三、夯实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基础

我国当前的最佳策略是一方面继续使用目前的一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面大力改善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从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尽早实现商业银行管理方法与国际的接轨。

1.推进以利率市场化为主的金融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障碍,包括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企业的利率弹性较低等。因此我们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方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利率结构,改革利率体系的传导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显现的利率风险问题。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的数据基础

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的数据基础是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系统需要建立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率要求的数据库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来完善其基础工作。首先,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各银行间的行为准则,包括“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等。第三,通过金融监管部门或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银行间数据的共享工作。第四,继续推进我国人民银行的全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建设工作。

3.建立和规范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我国信用评级事业已经开始稳步推进,并在加强信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初显作用。我国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建立包括评级对象的确定、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评级方法、评级考虑的因素、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跟踪复评和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利用等一系列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基础。

4.从制度基础层面严格加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效率

首先,加强我国贷款分类工作的管理力度,可以考虑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对贷款做进一步细分,明确贷款分类的权限问题,加强信息披露。其次,进一步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当前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架构,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风险授权制度,加强风险限额审批、贷后问责制和审贷分离等措施的制度效果和通过建立授信与转授信制度规范和全面控制分支机构的越权行为等。第三,强化信贷业务的内部稽核工作。具体工作可包括加强内部稽核工作的独立性,加强稽核工作的非现场稽核比重,加大对稽核监督的技术投入,设立科学的稽核监控指标体系,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等。第四,逐步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 Carol Alexander.Risk Management and Analysis[M].John Wiley &Sons Ltd ,1998.206-209.[2] P.Jorion.Risk: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 [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November,1999.

[3] 李扬,刘华,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13-217.

[4] (美)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34-238.

[5] 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1):62-69.

(责任编辑:杨 放)

作者:安 辉

风险管理银行风险论文 篇3:

论董事会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摘要:本文认为董事会应该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文章明确了董事会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战略定位和主要职责;然后,分析了董事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董事会推动风险管理的三个着力点。

关键词:董事会;银行;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股改上市,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一跃进入世界前列。但我国银行业的这种繁荣是不是一种短暂的表面现象?我国的银行能否经得起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考验?能否经受住外部金融风暴的冲击?这是关系到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的大问题。日本银行业也曾经盛极一时,上世纪90年代,世界最大10家银行中日本有8家,但经过了所谓“失去的十年”,现在一家也没有了。中国的银行业要避免重蹈覆辙,重要的出路就是扎扎实实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光靠银行管理层面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从源头抓起,彻底转变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要发挥好董事会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控制的源动力问题,使风险管理具备更好的战略性和长效性。

一、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战略定位

(一) 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银行的战略目标是实现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最大化,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正是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的基本途径。对银行而言,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效推进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反过来,风险管理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与核心任务。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形”与“神”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最终要实现从“形似”到“神似”,这既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敏锐地发现风险、把握风险、管理风险,并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及时调整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完善公司治理,必须有足够的创新精神。无论欧美模式还是德日模式,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每种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美国安然等一系列大公司所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欧美公司治理的弱点;日本银行业近些年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出其公司治理上的内在缺陷,所以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时,我们要特别重视结合中国的情况,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实现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取得实效,还必须从战略、体制和机制等三个基本途径入手,构建起从宏观到微观、从硬件到软件、从理念到操作的一整套风险管理的传导机制,而这一切追根溯源又都要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为基础。

(二)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治理主体组成。其中,股东大会由银行的投资人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受股东大会委托,在授权范围内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管理层根据董事会决策进行具体实施;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履职状况进行监督评价,上述要素主体之间协调配合、相互作用,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董事会职能发挥得是否充分与得当(见图1)。一个公司的所有经营和管理活动都以决策为基础,如果董事会的决策不正确,犯了战略性和方向性的错误,那管理层执行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监事会监督得再严也无济于事。

(三)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起主导作用

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承担者。一旦银行的风险失控,董事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统计显示,1990—2006年间倒闭的459家美国银行中,90 %的倒闭是由于董事的消极被动或决策失误所致。其中,336家倒闭的存贷款机构不同程度上存在董事玩忽职守、疏于谨慎的问题。在安然事件中,董事会对内部的财务欺诈视而不见,因而遭到法律诉讼和舆论谴责。2007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近72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事后调查显示,该行董事会长期漠视内控体系的漏洞,应对此类事件承担重要责任。

2003年以来,美国COSO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在各自的指导文件中都强调发挥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能的必要性。《新资本协议》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董事会推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总体要求,提出了设立战略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此构造多重风险防线体系,以确保经济资本的核心盾牌不被那些突发的不利事件击穿。

总之,对银行而言,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是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与管理层相比,董事会在推进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表现出更突出的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特征。

二、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为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首先要界定董事会职责,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步骤,可以保证决策层参与风险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健全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的要求,董事会作为银行决策层,它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应主要包括:定期审议并向股东大会提交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审定风险管理战略和基本政策;批准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和内控机制;针对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和内部管理状况,做出风险控制的重要决策;审议批准内外部审计部门提交的评估报告,并监督管理层落实整改;审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聘任首席风险官和首席审计官等关键岗位人选;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和监督;督导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等。

三、董事会开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

(一)提升董事会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董事会成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使每位董事都明确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其工作上的主动性和服从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其次,对董事会成员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培训,使之熟悉风险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第三,通过优化董事会结构或董事会成员构成来达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比如,引入风险管理专家作为董事会成员;在董事会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可以在管理层设立直属董事会的首席风险官(CRO)。

(二)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董事会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流程,是商业银行完善内控体系的基本要求,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董事会决策范围内重大事项的风险识别、评估、决策、应对和后评价等一条龙的管理程序,将其载入公司章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对高管层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程序化的督导;三是严格执行董事会集体决策制度,这已经被证明是董事会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外不少银行经营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制度。

(三)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银行经营和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董事会的许多重大议案,特别是风险管理议案的技术含量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些议案如果直接提交到董事会,由于会上时间有限,很难进行深入讨论,因而降低了决策质量和效率。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发挥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作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的专业化建设还有待加强。从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中,很难发现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详细信息,说明上市银行对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作用认识还不够。董事会在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增强其专业化来实现。实现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专门委员会来协助董事会,甚至可以让专门委员会直接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这种专业化制度将增强董事会监督银行运作的能力,并能提升董事会决策的质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可以由董事会下设的多个委员会共同承担。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关于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的控制情况,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完整的评估,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指导意见。审计委员会侧重于事后监督评价,主要负责处理与财务报告及合规性有关的风险事项。与战略、市场、渠道、顾客、技术、供应链和其他运营事务有关的风险可由战略委员会和风险委员会共同负责。这三个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协作配合,战略委员会重点负责事前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委员会重点负责事中控制,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事后控制;再加上关联交易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的协调配合,就可以在决策层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网络。

(四)建立科学的董事会业绩评价体系和方法

银行要将董事会业绩评估作为公司治理的持续驱动力,通过实施科学而全面的业绩评估,及时发现董事会履职能力和履职效果方面的薄弱环节。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有助于决策层协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关系,促进董事会更加积极地推进风险管理工作,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对董事会的风险管理业绩考核可从董事会整体和董事个人两个层面进行。对于银行重大经营失误,若系董事会集体决策所致,应向董事会全体问责;若因个别董事不称职或违背内控原则而导致重大失误,则应当通过临时股东大会及时对其进行更换。业绩考核的具体方式可以采取自我警醒与外部考评相结合的机制。但不论是哪个层面或哪种方式,评价时都要注意不仅要看到董事会当期的、显性的业绩,还要充分体现业绩背后对应的长期的、潜在的风险。

(五)培育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无论如何,它必须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银行自身的“血液”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文化建设是董事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董事会应着眼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成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投入足够精力,强化全行的风险意识,督导各部门、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树立全方位风险理念,使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的活灵魂。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培养所有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

四、董事会推动风险管理的着力点

(一)制定风险战略,确立风险偏好和容忍度体系

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容忍度体系。

风险偏好是银行对风险的基本态度,包括银行愿意承担何种风险,最多承担多少风险,以何种方式承担这些风险,是否准备承担新的风险,以及为了增加每一分盈利愿意多承担多少风险等等。风险偏好是战略性的,通常以定性描述为主。而风险容忍度是风险偏好的具体体现,是对风险偏好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风险容忍度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所有风险类别,通常包括一整套关键的控制指标,如目标资本覆盖率、VaR置信度、最低资本充足率、最低准入标准、授信集中度等。

风险容忍度是在风险偏好基础上确定的,它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如图2)。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容忍度体系,可以充分体现股东的价值取向和安全性要求,使得风险偏好在具体业务中得到体现,确保银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董事会在确定风险战略和推动其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第一,风险战略必须与银行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风险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银行总体发展战略,为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为此,其任务不仅仅在于管住风险,更在于通过对各种风险的管理促进银行的战略转型和价值创造。第二,风险战略需要根据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及自身发展阶段适当加以调整。风险战略应反映宏观形势、同业竞争形势的变化,与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能力特征相适应。随着这些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战略也要加以调整, 以使其更贴近市场和银行实际。第三,风险战略确定以后,董事会应指导管理层,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分解到各种类别的风险限额管理中去,并以此为依据将风险战略体现在银行的资本管理、业务拓展、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使全面风险管理在全行得以推进和实施。

在上述过程中,建立风险容忍度体系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应根据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确立统一风险偏好;责成首席风险官研究、提交风险容忍度体系方案。董事会要从战略和专业的双重角度,审核风险容忍度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并负责将审定后的容忍度体系切实应用于风险管理工作,使之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

(二)完善风险治理架构,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障

在风险战略确定之后,银行要通过公司治理架构,使风险战略由董事会传导到管理层,管理层再据此制定风险防范和内控措施,再传导到具体业务和经营层面,由此推动风险战略在全行贯彻落实。

1. 风险治理的三道防线。从风险治理架构的横向看,董事会要构造多道防线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该体系包括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前台业务部门,包括一线工作的营销人员、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等,他们组成风险过滤网的最前端,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力量。第二道防线是中台管理部门,包括信贷审批、贷后管理、预警监控、系统管理、政策研究、资产负债管理、法律合规等,这些综合管理部门形成了风险管理的中间力量。第三道防线是后台审计部门,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它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实施垂直化管理。

董事会的各专门委员会分别对口三道风险防线,其中战略委员会对应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应第二道防线,审计委员会对应第三道防线,如此可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能衔接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审计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闸门,也是董事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的着力点。董事会要通过垂直化管理机制,加强审计条线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评价考核、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条线的管理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外部审计机构贯彻执行董事会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外部机构的财务监督职能。此外,通过强化审计功能,董事会还可以提高信息质量,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决策失误,进而增强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客观性。

2. 风险治理的上层架构。从风险治理架构的横向看,上层架构主要由董事会、高管层和监事会组成。董事会层面,重点是强化其决策职能,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来制定风险战略,核准高管层提交的风险政策和管理程序,并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督。高管层负责实施董事会确定的各项战略、政策与制度,负责建立责权明确、报告线路清晰的组织结构,建立识别、计量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并实施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监督,保证银行的经营符合法律规定,减少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

3. 风险治理的基层架构。风险治理的基层架构由各业务条线、各个分支机构组成。董事会的任务是在基层架构上建立起一个覆盖面广、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体系,使上层架构确定的目标、政策、制度能在基层架构得到传达和落实。第一,风险管理条线要建立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产负债、合规风险等在内的管理部门。第二,向营销条线派驻风险管理团队或专员,使之对风险管理部门直接汇报。第三,在分支机构中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并接受总行风险管理条线和分支机构的双重领导,实施矩阵式管理。第四,设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负责检查、评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 审计部门直接向首席审计官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

4. 选聘首席风险官和首席审计官。鉴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国商业银行应设专职的首席风险官和首席审计官,这是董事会有效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根据国外银行的经验,首席风险官和首席审计官在高管序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首席风险官由行长提名,经董事会1/2票数通过后方可聘任。董事会选聘首席风险官,应当将其是否熟悉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及法律法规,是否诚信、敬业、守法,是否具备胜任能力作为判断标准。首席风险官直接向行长负责,但履行职责时应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应当定期向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银行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和风险管理状况。首席审计官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提名,经董事会2/3票数通过方可聘任。首席审计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主持全行审计工作,履职过程中必须保持充分的独立性。

(三)构建内控传导机制,增强风险管理的可执行性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重点要从经济资本管理、激励约束和预警纠偏三方面来加强传导机制建设。

1. 基于风险战略,建立经济资本管理机制。经济资本管理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它是银行内部优化资源配置、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核心机制。董事会所设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要落实到具体的资本计量上,并将资本在不同行业、产品、地区和客户等维度上进行交叉配置,以此体现银行的风险偏好,引导全行按照整体战略进行业务拓展、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目前, 对国内许多银行来讲,建设经济资本管理机制的重点是从计算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入手,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业务数据进行积累和筛选的基础上,构建信用风险计量模型,计算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随着风险计量水平的提高, 再逐步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计量,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资本配置,最终使资本覆盖所有风险类别。简单讲,经济资本管理机制的实施线路是:战略制定—风险计量—资本分配—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评价考核—战略再调整。

2.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银行在对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时,要更加注重对风险因素的考核,要对风险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并在薪酬激励中加以体现。其有效手段就是在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考核(RAROC),不仅仅考核当期收益,更应将银行获得收益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纳入考核,引导全行有效执行风险管理的各项政策和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责任的追究。无论是决策层、执行层还是监督层乃至操作层都必须履行相应岗位所需承担的风险管理和内控职责。要形成一个从上至下的监控路线,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监督功能,对各层级履行风险管理和内控状况进行监督评价。对于不能有效履行职责、违规违纪、导致银行产生风险的行为要依法进行问责。

3. 围绕风险容忍度建立预警纠偏机制。管理层应定期向董事会报送风险容忍度的动态数据,分析评价总体风险状况和关键风险点。在必要时管理层要组织现场检查,核实数据背后的实际风险状况,根据容忍度执行数值,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排查。如果风险容忍度被突破或即将被突破,就表明风险管理出现了整体性问题,而不是局部问题。此时,管理层须立即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做出专业分析和明确指导,同时责成管理层采取行动,以控制风险态势的蔓延。围绕风险容忍度建立起上述预警纠偏机制,能够使董事会的风险管理由一种结果式的管理转变为过程性管理,使之不仅能够传达政策导向,还能对风险动态进行敏锐的预警和前期控制。

从上述传导机制看,董事会重点要抓住“一头一尾”,即事前建立风险偏好体系,事后进行考核监督;同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引入预警纠偏机制,从而使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执行性。

(编辑 代金奎)

作者:武 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企业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电力公司物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