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商业管理论文

2022-04-2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西周时期商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从各个时期的商业政策分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前期,中西方国家都选择了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仍然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国家却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导致了中西方走向不同的社会体系。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论文 篇1:

先秦商人的经商之道

【摘要】先秦时期的商人在中原地区长期从事商贸文化活动,创造出了丰富的商贸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原商贸文化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与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传承与开发价值。

【关键词】先秦 中原 商贸文化 传承发展

从物质财富方面讲,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业贸易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当时民众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与物质产品有关的文化,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当时的商品、商人、店铺、街道、村落、城市、商路、关隘、渡口等文化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从精神财富方面讲,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业贸易文化指当时的商人在漫长的社会商业贸易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当时的商人精神、商业制度、商业理念、商人故事、商训、商谚、商业风俗、民间手工艺等方面的文化。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业贸易文化的价值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业贸易文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商人德行与商业素养、商人与自然、商人与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业贸易文化的价值。

首先,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对德行与商业素养的推崇。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弦高、子贡、范蠡、白圭、吕不韦等商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流芳千古,与其在商业贸易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商人德行与商业素养有着密切联系。先秦时期的弦高、子贡、范蠡、白圭等商人,在德行修养方面各具特色。弦高是中华民族世代传颂的爱国商人典范。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27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在“滑”这个地方,他遇到了前来侵犯郑国的秦军。但弦高临危不惧,通过智慧与胆识维护了郑国。子贡崇尚老师孔子的主张,他演说技能突出,政治外交才能非凡。再如范蠡“富好行其德”,白圭能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人十分注重商业素养的积累。

其次,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主要表现为贩运土特产、遵循商业活动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商业活动等方面。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人贩运的大量商品中,有很多是取之于自然的土特产。据《王制》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绤、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当时各地物产异常丰富,这其中当然有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人的积极参与。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人在商业活动中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如白圭“观时变”,认为天象与农业生产之间有规律可循,把这样的自然规律运用到商业活动中,由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如此,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人还十分注重利用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商业活动。一方面,这表现在交通枢纽中心多形成商业城市,如定陶(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基于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陆路、水路进行商业贸易活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东通宋、鲁、齐,西至秦、陇,南连楚、吴,北达晋、燕等多条重要的主干道路或路线;水路方面,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黄河及其支流泾、渭、汾、浍、淇等水皆可行舟。而至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最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人与社会政治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商人逐步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商人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执政者制定保障商业发展的制度等方面。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人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例如郑国商人在参与国家迁移过程中,贡献了自己阶层的力量。西周末年,郑桓组织了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迁移,史载“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可见郑国商人在此次迁移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郑国重要的社会阶层,主动参与社会管理。郑国参与国家迁移的商人群体、在去周做生意的路上解救国家危难的弦高、准备在楚国营救晋国贵族荀罃的郑国无名商人、在卫国任相也经商的儒商子贡等人,皆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商人的杰出代表。这些商人或者参与国家迁移,或者爱国救国,或者试图解救诸侯国贵族,或者出仕任相,都充分表现出强烈的参政意识。

此外,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执政者也注重采取保障商业发展的制度。春秋时期,郑桓公同郑国商人的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先前的商业贸易制度得到了延续,并且出现了新的保障制度,如魏国实施的“平籴法”就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原地区的商贸文化

挖掘与整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贸文化,展开系统研究。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贸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但是文献中的记载却比较分散,地域分布也不集中。再者,由于历史久远,罕有实物保存至今。近年来,学术界已经推出了《豫商发展史》《古代豫商列传》《商圣范蠡评传》等相关学术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挖掘与整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贸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需要在学术界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这项研究工作,以期对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商品、商人、商业制度、商业理念、商训、商谚、商业风俗、商路等文化资源给予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研究,最终达到传播先秦时期中原地区优秀商贸文化、服务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鼓励、促进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相关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丰富中原商贸文化。运用现代科技等手段,把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的宣传融入到文学作品、影视制作、动漫网游的创作等各个环节中,有效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通过开办专门网站、设立专题、专栏及开通微博等方式,不断拓展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宣传的新阵地与新平台。

开发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旅游资源链。在河南全省进行整体布局:以时代为线索,建设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的资源链,比如在商丘市,我们可以梳理其在夏、商、周等不同时代的相关资源。而在全省关于以时代为线索的资源链建设,应该主要围绕商丘、郑州、安阳、鹤壁、南阳、禹州等地展开。

加强以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多渠道吸引资金,建设以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一类是综合性的,展品可以囊括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产业的资源;一类是专题性的,展品以某一类型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产业的资源为主;一类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元素与现代豫商产品结合的创意设计产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吸引与激励。不断引进创新理念,传承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是中原豫商文化不断焕发活力的重要保障。而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商贸文化传承创新理念的引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吸引与激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培养、吸引、激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最终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传承创新人才队伍。

(作者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先秦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商贸文化交流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2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②[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作者:王伟琴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论文 篇2:

论中西方“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摘要:从各个时期的商业政策分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前期,中西方国家都选择了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仍然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国家却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导致了中西方走向不同的社会体系。

关键词:“重农抑商”;重商;变化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中国继续选择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西方则开始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而正是这种分歧导致了中西方社会朝向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进化。本文以时间为维度,有利于更好的研究中西方“农商”政策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到启示。

一、奴隶社会时期

西方的奴隶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3世纪,以公元476年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标志。中国的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起,到公元前476年止。多数学者认为东方奴隶制的典型代表是西周王朝,西方则为古西罗马帝国。

罗马是城市的帝国,城市是财富的聚集地,却不是它的生产地。尽管小规模的城市工业——特别是在东部比较繁荣,但是就商业和生产而言,城市却没有中心地位。富有的市民以地租、田地里的农产品和帝国的行政收益过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依靠贸易和工业。古罗马农学家克尤斯·加图的《农业论》一书就代表了古罗马奴隶制鼎盛时代奴隶主阶级的要求。他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重要的职业,提出了各种关于加强剥削奴隶的办法,通过减少对奴隶的开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他是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维护者,认为庄园应该自给自足,从事商业也应该少买多卖,力求保持庄园的自然经济性质。

在古西周王朝,“周”字上部分为“田”字,说明周人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周自文王至康王几代国君,始终把百姓的温饱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诗经》中就记载了成王躬耕:“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大意为成千上万的人与成王一同耕种,三十里外的农民都从私田处骑马前来,与君王一起播种百谷。可以说西周初期几代君王都有“重农、爱农、亲农,体贴农夫的辛苦”的优良传统。武王灭纣后,开始将井田制推行至全国各地,从“以建井亩”、“殊厥井疆”等记载都可以得到证明。在商业方面,西周推行“工商食官”的制度,商业由贵族国家垄断,在较大的都邑中出现了市场,管理市场的被称为“质人”。

二、封建社会前期

西欧封建社会前期,即5—10世纪,整个经济处于发展的低潮,农业生产落后,工商业衰退,学者们通常把这段时期称作“黑暗时期”。商人地位低下,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西欧城镇中绝大部分的商人出身卑微,处于正常社会的边缘。在商税方面,墨洛温王朝时期,通行税和贸易税不断增加,并且到了12、13世纪,税收也在不断的增加。西欧对商人征收费用主要包括出赁货栈、店铺、地皮的费用及进入集市税、交易税、市场税、度量街使用税等。另外,由于西欧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态,几乎每一个封建主,上至国王下至普通领主,对通过自己控制区内的一切商人以至小贩,都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税目,征收各种捐税。这包括对运输所征的税,如过境税、通行税、货车税、桥梁税、河流税;对货物所征的税,如农产品、畜产品以至武器、颜料等数百种商品征税;并且为葡萄酒单独设立税收标准,如对酒店及旅馆售酒所征的税、对使用度量衡所征的税;对市场及货摊所占用的土地收税、关卡税;等等其他税收。

战国秦朝是我国古代商业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商鞅从农战的角度提出了“事本禁末”的主张,韩非则将工商称之为社会的“五蠹”之一,强调要“使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商鞅实行了禁止商人经营粮食贸易、加重商人负担、对盐铁实行专卖的一系列政策。之后,秦始皇又明确将“上农除末”刻于琅琊碣石之上,并实行了诸如发配商人、迁徙商人的政策。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秦奠定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他吸取秦的教训,轻敛薄赋,同时压抑商人的社会地位,规定商人另立户籍,称为“市籍”,凡有市籍者,一律不准衣丝乘车,不得携带兵器,子孙不得任官,同时规定凡商贾均要交纳加倍的人口税。

而将“困商”发展到极致的则是官营禁榷,即“专卖制度”。历史上最早有关盐铁专卖的记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书《管子》出现了“官山海”一词,就是指的盐铁官营。有明确记录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听取大臣桑弘羊的建议,推行对盐、铁、酒实施官营。虽然有些朝代或废或禁,或因特殊情况(内乱、战争等)无法推行,但大多数朝代都将禁榷制度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推行,为了维护国家“专利”,历代朝廷设定了严刑峻法打击敢与朝廷争利的商人。

三、封建社会晚期

在封建社会晚期中国则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国内继续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明代在商业方面的课税与前代有所清减“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矿冶业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官营由政府派官员直接经营管理,民营需要得到政府许可。关于课税,明政府规定,铁课率为“每三十分取其二”,银矿不许开采。到了清代允许民间自由铁开矿,但是对铁的冶炼营销还是进行严密的监控。铁的贩卖流程也要报单、验单,严禁无照的私铁。矿产的开采、冶炼和流通等还是受政府的干预。所收取的商业交易税很重,如阳山县的墟埠,每天向政府交纳地皮“租银三十三两七钱”。

在海外贸易方面,明政府不仅禁止私商经营海外贸易和压制,摧残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的同时,还把海外贸易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清朝政府则采取了限制通商口岸、实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除了在一定的贡期内进行小量的贡舶贸易外,海上贸易几乎完全停止。建立保商制度,规定外商的一切买卖活动必须通过封建政府设立的行商来进行。行商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垄断了对外贸易的少数封建特权商人;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确定海关制度,规定“报关”办法和制定“饮水制度”;确立关税制度,凡外国商船进口,由虎门候关吏量船照章丈抽,以课关税,增设进口税,此外还有附加税、杂税及手续费。

在英国晚期的工商业政策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想出了许多刺激英国纺织业增长的政策,如禁止向弗兰德出口羊毛、进口布匹、对羊毛出口征收重税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工业的扩张,有助于创造生产者和商人的利益。在爱德华四世时期推动保护纺织工业的措施,禁止进口丝绸,禁止若干种货物的进口。中世纪晚期法国的工业政策的保护主义要比英国少一些,法国路易十一在蒙彼利埃建立了呢绒业,免除了普瓦蒂埃纺织业的税收;重新组织了供应武装部队的机器,进口了经过改进的设备模型,让国内的生产商进行复制,外国技术工人在法国受到了欢迎。

西欧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政策是发展航海业,鼓励拓展海外贸易。英国亨利七世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航海业,对商人建造百吨以上的船只,给予每吨五先令津的贴。在伊丽莎白执政时期,还建立了许多享受贸易特权的大公司。英国通过这些公司进行贸易,能过海盗劫掠奴隶贩卖、国际走私而大发横财,把商人劫掠来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

四、结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在奴隶制经济时代以及封建社会早期都是倾向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其共性主要表现在:(1)商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封建制度及封建统治者的压制,主要表现在对私人经商进行限制,对商人征收重税,防止商人阶层的经济实力过于强大。(2)中西方对商业市场的管理不断完善。中国随着商业集市的发展,统治者对市场管理的手段不断地更新,管理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管理体系,商业活动的范围都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集市贸易,而且举办市集活动的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在西欧也同样是如此。然而,在封建社会后期,西欧国家却一掃过去的作风,把商业看作是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大力保護工商业,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中国不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商业政策,在清晚期还实行“闭关锁国”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而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登凤.中世纪中西方商业政策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谢瑞东.秦汉“重农抑商”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J].农业考古,2006,(06):24-27.

作者:陈淇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论文 篇3:

西周财计官制与我国财政部体系对比研究

摘 要:现在学术界基本认同中国的会计起源于西周时期,至今发展已经三千余年。中国的经济史与会计的发展息息相关,话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如今,中国的会计经过一段很长时期的积累完善,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间的交流的加深,中国会计准则已经逐步达到了与国际趋同的高度。将从西周时代的财计官制说起,具体介绍西周时代财计官制的构成,然后将其与现在中国的财政体系进行比较,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西周;会计制度;财政部;对比

文献标识码:A

从“会计”一词被当代会计界基本公认最早出现在西周时代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三千年的沧桑岁月。西周,一个约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奴隶制国家,被誉为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生产力得到了迅猛发展,文化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会计职能部门作为国家的重要部门并且逐渐分立出来的雏形也开始慢慢形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不仅仅是说政治上可“以史为镜”,还体现在很多经济制度设置的继承和发扬之上。现代财政部门的设置,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总是能够从后者上面找寻到一些前者的痕迹,是前者某些方面的历史上的继承和发扬。而两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那些继承和发展呢?

1 西周的财计官制

《周礼》一书反映出了西周时期基本的社会制度状况,在书中也可以渐渐看到古代官厅会计的身影,体现出了周代的财计官制。如图一所示为西周时期的行政体制设置的简略图。

周王之下设六卿,分别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其中主要是天官和地官掌管了国家的财政。而总体说来,天官之长冢宰或大宰为六卿之长,居百官之首,总揽王朝政务大权,负责辅佐天子,执掌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和经济工作,包括财计筹划、组织与管理。在会计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定期的对官吏的考核上,依据是其会计报告和政绩的对比,即“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地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税收的征收以及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工作。

因此,主管财会的权力便集中在冢宰手中。冢宰下面根据职责目的的不同又分成两大职能部门,分别是以司会为最高长官的会计组织部门和以小宰为最高长官的国库部门。

其中会计组织部门主要职能是:

(1)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接受周王检查。

(2)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凡财用必管,凡会计必揽。

(3)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税赋征收的依据。

司会下设有四个职能部门,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司书担任会计一职,是会计的主管部门,制定和掌管六典、八法和八则等法律,保存岁成、月要、日成和书契的副本,负责会计核算,并以此考核百官的业绩等。有史书记载“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财,受其币,使入于职币。”职内、职岁和职币三种共同承担出纳一职,相当于“收-支=余”的职能分工。具体说来,职内是辅助司会考核职岁及各级官府,职岁负责财政支出,职币职币的职责是“掌式法以敛官府都鄙,与几用邦财之币,振掌事者之余财。皆办其物而奠其录,以诏上之小用赐予。”即掌管余财,在岁末要对各类财物列表上报,并依照法律规定辅助司会办理年度的会计报告。完美的体现了当代会计思想中的职责分离,收支两条线,有效对财政收支进行控制。

国库组织部门最高长官是小宰,与司会同级,掌握预算,主要负责掌管财物和王朝的法律政策同时依据王朝的财经制度对照审核全国的收支报表。小宰下设宰夫、大府和内宰。其中宰夫的行政地位比较高,他不仅辅助小宰考核各级官吏的收支报表,还可以越级向天官和天子汇报。这就赋予宰夫比较独立的地位,以便宰夫在行使审查权时,不受他人的干扰而影响公正性。国库具体领导官员为大府,级别低于小宰。大府之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大府的职责有四:

(1)总管国库的财物收入(部分税赋收入除外);

(2)统领各库长官,组织财物保管;

(3)总管国库的财物支出(地方所管部分除外);

(4)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向上报告考核结果。

另外除了中央部门的财计官制外,部分税收事务由滴灌大司徒主管,主要是商税与农牧税赋的组织管理方面。也包括部分杂税。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西周著名的“九府出纳”的财计制度。具体说来就是《周礼》中财计官制确定与组织设置的总体格局及其所体现的总精神:“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管”。其中“九府出纳”中的“九府”是指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与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天府掌管祖庙里的全部财物,职金则掌管锡石、颜料和罚金。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门掌管着整个王朝的财物保管与收发工作,故史称“周礼九府”。如图2所示。

图2 《周礼》中“九府出纳”组织制度

从组织设计方面讲,在这“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关系,其中总出纳部门(职内、职币)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統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这就是“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管”的精髓所在。

2 中国财政部机构设置及其与西周的对比分析

与西周比较起来,当代我国政府的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与西周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也烙印着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其中很多机构的分设,职责公家明晰具体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图三所示,为我国财政部门的职能机构图。

图3 财政部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图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财政部和西周时期的具有类似之处,掌管了国家的一切财政事务。同时,按照分管领域行业的不同,在财政部之下又设有23个部门,这一方

面远远超过了西周时候所得达到的规模,从这一点我们自然也不难得出经济越发展,财政管理和控制越重要的结论。现代的财政管理体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一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建立起来,为当代的经济管理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支持平台。

与西周时期的比较,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首先,从整体看来,财政部职能设置成平行结构,不再存在哪个部门统领那一个部门的情况,所有部门一视同仁,各司其职,职权明晰,这样的分工更起到了牵制的作用,而且提高了效率。其次,经过分析可以看到,财政部的职责部门将西周时代的地官司徒收税方面的职权也包括在内,其中“预算司”、“国库司”、“监督检查司”相当于是西周时期的国库部门;“会计司”、“条法司”、“行政政法司”、“经济建设司”、“农业司”、“金融司”、“企业司”、“科教文司”、“人事教育司”、“人事教育司”、“办公厅”、“综合司”等相当于司书的致赠的按行业的分类;“税政司”、“关税司”相当于西周的地官的税收职责。同时,根据当代我国的制度和经济特色,设有“国际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办公局”等部门,这体现了我们新时代的特征,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比奴隶制度具有的优越性。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华夏文明熠熠生辉,从古人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民族进步的脚印,看到那些曾将辉煌过的岁月。透过西周的财计官制,我们看到了官厅会计的雏形。从对西周会计官制的小角度研究,我们看到在学习会计时对会计史进行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会计发展的规律,能促进我们对会计学科的理解,从而达到在促进当

代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时体现中国自有特色的目标,推动我国会计制度向一个更高更优越的平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孝林.金文、简牍——古代会计、审计史料的无尽宝藏[J].会计之友,2008,(13).

[2]韩东京.西周时期的会计思想[J].集团经济研究,2005,(5).

[3]王蕾.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西周财计制度特点[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6).

[4]徐汉峰.会计管理最初之研究[J].工业会计,2003,(4).

[5]曹玉海.中国会计史话(三)[J].农村财务会计,2001,(3).

作者:刘 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普通发票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画面意境中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