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论文

2022-05-0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伴随国际金融危机与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忽略“能力本位”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结合KSAO模型,根据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分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基础框架的夯实,提升层次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阶梯型国际商务文化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论文 篇1:

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影视教学

[摘要] 影视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商务英语课程在高校的开设,商务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把商务活动通过影视片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商务实践与跨文化交际理论结合起来、国际商务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 影视教学 商务跨文化交际

各国跨文化商务活动处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里,不同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不同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反映出来。认识各国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等问题,掌握商务跨文化交际技巧,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使外经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商务跨文化交际是以商务目的为前提的交际活动,课堂也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教学的。影视可以在商务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视教学具有直观、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商务情景,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如果运用得当,配上一些有目的性的课堂活动。就会发挥最大效用。

影视教学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

1、影视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解法和阅读分析法等,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商人在各种商务活动中言谈、举止行为,及其社会根源等。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影视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影视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有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意义联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的实践表明:人是通过生理感官对事物产生感觉和认识的。参加某一活动的感觉越多,对思维的刺激就越大,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也就越快。影视教学“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商务跨文化教学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实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商务活动的了解,有效帮助教师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影视教学能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景进行语境化教学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交际是从信息发出者到信息接受者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的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交际双方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交际场”,这个“交际场”就是“语境”。跨文化交际的影视教学,能够把使用的语言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商务语言许多特征和实际商务活动发生的语境有直接关系,学生可以借助于影视片提供的各种商务活动的情景,从中获得语言知识,学会更加灵活运用语言,培养在不同商务语境中“解码”和“编码”的能力。

3、商务跨文化交际教学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在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能力

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能力包括言语行为能力和非言语行为能力。言语行为能力指在各种商务场合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熟悉不同文化的语言观、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等。非言语行为是指语言外的各种交际行为,如身势语、时空语、辅助语和服饰语等。非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1)社会关系标记;2)会话组织结构的标记;3)交际的语义或内容标记;4)交际者的感情标记。影视教学最大优势表现在图、文、声、形并茂。影视的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在学生需要将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结合起来,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影视教学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原则

1、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是交际的核心。互动性的重要性作用集中体现商务语言的自动性形成和商务跨文化交际技巧的无意识掌握。我们可以从本族语者习得语言过程,以及获得该文化交际时必须掌握的技巧中得到启示。本族语者初始的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不对语言形式本身进行分析。不需要任何人向他们讲解文化习俗,通过对所接触的语言或体验文化输入进行归纳的过程和有机会尝试语言或文化习惯的输出,他们习得语言或文化似乎不需经过‘思考,语言形式或文化习惯。影视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自动性生成和了解某种文化习惯的条件。因为影视教学首先是互动输入,这种互动性输入的形式有别于其它的形式,它是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完成的。影视教学的生动场景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和具体形象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心理兴奋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捕捉语言信息和跨文化知识。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技巧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影视教学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传递着异域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为商务英语学习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和良好的言语训练条件。心理语言学认为,信息来自于环境,经过处理后又作用于环境。学习的过程就是“输入”(理解加工)到“输出”(作出反应)的过程。影视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标准地道,生动真实的语言和商务活动输入环境,学生在耳闻目染中,自然学到英美人商务实际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言语行为。例如,通过观看影片,学生懂得不同文化的人在谈判桌上非言语行为,在理解影视片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片段进行分角色的模仿、复述,可以有效提高英语语言的熟练表达程度,还可以就谈判桌的情景进行创造性互动。互动过程会为学生创造大量的信息输入又强调了输出。通过互动,学生们可以增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储备。在互动中,学生可以将其拥有的语言全部用于类似真实的商务活动中,无论这些语言和技巧是学到的还是偶然习得的,在这样的交际中真实意义的表达很重要。因此,学生体验了从看到听到的内容中创造信息,还体验了创造表达目的意图的言语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2、情景性原则

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是文化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一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就是学习另一种文化。也就是,跨文化交际学习不仅学习一种语言,还包括学习一个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强调情景的意义在于:情景使学习者直接接触商务跨文化交际,有助于获得对商务活动的真实体验,能够促进学生以接近本族语者的方式使用新习得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参与有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情景性是deBeaugrande和Dressoer的篇章构成的七个标准之一,指将篇章意义与事件情景关联起来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话语本身(上下文)、言语(篇章)实际发生时的环境和场景、篇章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共有知识等。Firth(1962)采用了情景语境的概念并将其拓展到语言学中,他认为情景语境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范畴”,它不仅仅是词语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而

且是运用于社会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事件”的图式结构。Haoliday认为,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境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主要涉及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对语篇的语类结构的制约这一宏观层面,而后者指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种因素。语境对语义理解和语言使用的影响制约不容忽视。强调情景性的商务跨文化交际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境意识。针对语境使语言学习生动有趣,学得的语言是动态的、有血有肉的。

按照不同文化规约进行语言实际交流,特别是和本族语人士交流。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从而使其习得商务文化。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接触商务环境很少。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虚拟的人为的商务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商务跨文化交际,在这方面,影视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来说,在影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的正确表达,而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商务情景选择和运用语言。Widdowson,H.G.(1978)曾指出:“语言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一系列方言、语域、交际渠道和风格之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以适应情境:同时,也应教学生如何从一系列交际功能之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影视的直观教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式的感受。例如,在讲到“文化冲突”(cuoture shock)时,就可以运用影视手段,让学生明白“文化冲突”产生的起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分析“文化冲突”会对商务活动造成何种不必要的损失。在这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课堂活动,同样有助于学生的商务文化习得。

3、过程性原则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影视教学的另一个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过程是第一性的,而学习内容是第二性的。以往的语言课堂往往一味地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语言,忽视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势必是结果取向的,以教材、教师为中心,通常用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讲解语言规则系统,只说明“可以这样做”或“应该这样做”,而对“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和“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却很少涉及。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分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所谓外显文化就是眼睛看得见的文化,如有关衣食住行、社交活动、宗教、礼仪、语言交际、文体活动等。所谓内隐文化是一种眼睛所看不见的文化,它通常指的是隐藏在习惯性行为、语言行为背后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内隐文化才有助子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现在普遍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秋芳(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又指: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即是: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从另一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过程,交际能力的获得也是一个过程,它以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为前提,但这些知识技能能否相互转化发展为交际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过程能力。影视教学应重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上来,这有助于过程能力的培养。按照语言学家Widdowson.HG的观点,语言学习涉及到三个层面上的知识与能力发展。这三个层面包括:体系层面、图式层面和过程层面。体系层面涉及语言知识:图式层面是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语篇模式知识;过程层面则指的是在体系知识与图式知识之间、在不同的体系间进行调整与斡旋的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一系列过程活动之中。Widdowson所说的过程活动大致有推理、结论、信息转换、澄清意义、解决问题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其实也是学习一种文化的社会规则。它必须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对所学语言所包含内容的理解就不全面。所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和取得的过程。学生从交际中不断地学习语言知识以及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特征,从而掌握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商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根本特点是: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或活动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交际活动的过程。要从组织活动入手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去,让学生本人去经历这些交际活动。例如,不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礼仪,西方国家的人见面时拥抱,日本人见面时鞠躬,而大多数国家的人见面时一般是握手。不同国家的人见面时语言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又如东方人在谈判桌上喜欢有一个过渡性开头,而西方人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商务交际活动中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使他们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在不同的商务场合表达的异同,这正是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要做到这些,仅靠教师的口头传授是不够的。如果这时能借助于影视手段,向学生展示商务活动的情景,动感的画面、生动丰富的人物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其不同场景中的人物对话等,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习得。因此,要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上来决定了影视教学要以活动、任务组织为教学内容,重视学习者积极地认知参与及其对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创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由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发现规则、运用规则,在用目的语同他人的交流协商、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学会交际。

总之,商务跨文化交际教学配以影视的辅助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影视内容要力图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现实商务交往的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生动的商务交际的成败事例说明理论;2)通过影视提供的素材,将国际商务文化交际的理论、实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商务语境中感受商务活动的过程,体会中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在影视教学中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强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发挥影视的最大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商务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唐伟清

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论文 篇2:

浅析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伴随国际金融危机与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忽略“能力本位”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结合KSAO模型,根据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分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基础框架的夯实,提升层次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阶梯型国际商务文化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 课程构建 实践 创新与创业能力

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遵照国家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指导精神,高校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首先必须根据目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国际商务业务流程为主线确立立体化课程体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的商务工作的符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本文结合KSAO模型,根据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特征,分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基础框架的夯实,提升层次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构建阶梯型国际商务文化的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形势

根据对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分析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改行做起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些甚至还无法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的载体,高校需要的是一种为学生的工作生涯做准备的教育,更需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的课程改革,以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大部分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课程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稍显不足。以KSAO模型指导的国际商务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是以巩固知识(K)为基础,提高职业技能(S)和加强素质能力(A)作为重要手段,同时把培养其他个性特征(O)作为重要影响要素加以重视。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以学生获得目标岗位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课程内容的建构要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和情感体验与能力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实际操作能力。

二、国际商务文化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课程设置模式仍遵循“学科本位”的思想。尽管商务英语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国际商务文化课程大部分仍以“学科本位”为重点,课程体系的中心和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弱化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文化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区域,教学改革后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即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方向转换,也未能体现国际商务文化需求。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1)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改变而调整。伴随大学连续数年的扩招,升学率的不断升高,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在高校面前:生源质量下降。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下降了,课程设置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致使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到毕业时还是五项技能一项也没有掌握,何谈国际商务文化交流中所需的综合能力。(2)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商务英语的理论研究,而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岗位要求他们不仅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不能只停留在“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上,更要体现“应用型职业能力”培养。(3)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各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客观方面是由于外经贸企业担心实习生可能会对其商业秘密构成威胁,许多外经贸公司都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有些外经贸类企业接受了实习生,也不可能让实习生真正深入到外贸业务各流程中去。主观方面是学生思想上对实习的不重视,部分学生申请自主实习,“自主”与“实习”被分割,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真正的实习,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基于KSAO模型,构建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

KSAO 模型,即K(Knowledge)知识,对某一特定工作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原则的理解,即执行某项工作任务需要的具体信息、专业知识、岗位知识;S(Skill)技能,在工作中运用某种工具或操作某种设备以及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包括实际的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能力,即人的能力和素质,如空间感、反应速度、耐久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表达能力等内容;O(Other Characteristics)其他特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对工作业绩会产生影响的品质,比如人格个性、工作态度、注意细节、守时、个人组织能力、视野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职业岗位资质的KSAO模型分析,探究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动相应的教学资源,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为4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又需要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仿真操作和素质培养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国际商务文化这门新兴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理性规划,对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对学生的实践等职业能力进行有效的强化。

1.夯实理论基础。K(knowledge)板块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课程的框架教育、国际商务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及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人文素养培养三个阶梯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夯实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需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打造融 “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打破原有课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构建中应淡化理论探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把理论性过强,操作性不足的课程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对应开设的课程为汉语基础与写作、管理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商务英语视听说、经济学基础等。

2.突出技能培养。S(Skill)板块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强化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国际商务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现代技术创设商务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积极推行案例分析式教学、仿真演示式教学、模拟辩论式教学、实体经营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动态课堂,确保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商务业务技能的培养。对应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单证操作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

3.强化实践操作。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和动态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理论知识积累提供良好的途径,但是实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与商务活动实践、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等具体的贸易活动紧密联系,结合A(ability)板块要求,通过构建国际商务文化教学平台创设大量的实践模拟训练场所,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观地参与主要外贸业务环节的仿真模拟训练和企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应开设的课程为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礼仪等。

创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时,学生可以到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得到真实的国际商务业务能力的训练。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的贸易实际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等能力。

4.开设创业课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全方位的创业课程体系包括:整合师资、经费和课程供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构建与外界的常态交流平台(包括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倾斜,指导平台、技术支持、创业资金补贴等);收集、分析和开发地方或校园内项目。

5.贯穿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文体活动、创新比赛活动、演讲比赛、国际贸易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积极向上的态度等特质。以企业调查为例,学生通过对企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培养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学生再将研究结果整理成项目概述和书面报告,利用PPT、视频进行全英讲解,既能加深学生对其研究企业成功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理解又能展现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精神。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场从金融领域波及到经济领域、从美国波及到全球的经济危机不期而至。这对本来就不容乐观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也给高校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必须结合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一步积极探索并完善国际商务文化课程构建,培养满足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01).

[2]王胜华,郭跃.基于KSAO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3]罗兴武.试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整合[J].职教论坛, 2005(5).

[4]吴时舫.培养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

*2014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项目(外语学科专项)“基于KSAO模型的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编号:WY2014004-A;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理论研究”编号:GBC1214048。

作者:刘凤娟

国际商务文化培养论文 篇3:

论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

摘 要:在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商务时间观、空间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人际关系等几方面对文化差异在商务沟通中的影响做了探讨,分析了文化差异在商务沟通中造成的障碍,提出了改善跨文化沟通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商务沟通;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这使不同的文化因素在商务沟通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跨国界的商务沟通中,往往由于彼此文化的差异而导致商务信息传递不畅,甚至有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严重时还会造成分歧和矛盾,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办事效率。因此,分析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研究正确的跨文化商务沟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1 主要的商务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商务沟通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中国古代哲人的名言“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主要的文化差异有:

(1)商务时间观: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爱德华`T`霍尔把时间的利用方式分为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和各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性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中欧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具有此类特点。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中东和拉美文化具有此类特点。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视时间为金钱,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都不涉及正题。因此,两个采用不同时间利用方式的经营者遇到一起时,就需要调整,以便建立和谐的关系。

(2)商务空间观:不同群体空间开放程度不同,如美国人工作时开门表示愿意与外界沟通,而德国人工作时喜欢闭门享受安静的空间。空间占有欲不同,有的国家喜欢将所有的空间利益据为己有,而有的国家追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分工协作。对各自空间保留的需求不同。西欧人喜欢保持距离,而阿拉伯国家则倾向于近距离的身体接触表示友好。

(3)商务价值观和道德观:西方的伦理体系重视竞争,鼓励个人奋斗,倡导民众不断开拓进取,通常在取得成就后会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体现自信心和荣誉感。而东方文化鼓励民众遵规守纪,流行中庸主义,主张含蓄的表达和谦虚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过度的谦虚是不受国际主流文化欣赏的。在道德方面,东方强调奉献和助人,而西方人注重独立平等和自我意识,鼓励个人能力,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在国际商务沟通中,我方人员应尽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在别人没有主动提出时不轻易施助于人。

(4)人际交流:商务礼仪虽不是沟通活动中最主要的差别,但其影响不可忽视。在寒暄方式上,中国人喜欢询问对方的姓名、职业等个人情况,而西方人忌讳陌生人问及个人私事,因此在见面的寒暄环节应注意方式和内容,以免礼貌的问候和善意的关心被外方误会为干涉私事。在致谢方式上,通常中国人对于赞美都会谦虚回敬,而西方人推崇自身价值的肯定,总是得意的致谢。在交流上,性格直爽的美国人总是直接简洁,而谨慎又重礼仪的日本人通常不明确说不,尽可能含蓄的推委。在招待方式上,西方人主张自便、自取所需,而中方对待来客热情周到,有时过度的热情被西方人视为不文明。因此,了解不同的文化对商务沟通的影响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惯风俗,从而在商务沟通中事半功倍。

2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造成的障碍实例分析

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际上的差异;但当文化存在差异时,往往会出现误解和冲突。有一个经典案例:某中美合资企业的外方部门经理向中方总经理提出休假并得到同意。可在他休假前两天,中方总经理却安排了许多会议,休假前一天,会议还未结束。此时,这位外方经理感到很为难,但是他还是向总经理提出他不能参加第二天的会议, 因为按计划他从第二天起开始度假。中方总经理劝说他以工作为重,顾全大局,叫他推迟度假期,但遭拒绝。中方总经理当即十分生气, 而这位外方经理却责怪总经理工作无计划, 最后扬长而去。此案例中,美方部门经理坚持按期度假, 因为他早已作了休假安排,并且提出的申请得到批准,因而总经理不该在他假期之前安排他参加会议;如果在假期里强行他从事一些工作,这既违反劳动法,又侵犯人权,以后的会议内容与他分管的工作无关。中方总经理却认为,任何人都应以工作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由此而否定了美方经理以前的成绩。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冲突,归咎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错极为认真与严肃。这说明美国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中方总经理并没有认识美国的这种文化,而是以中国的文化来对待美国的文化,因而冲突得以产生。像这样的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合资企业中已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严重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即使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国家,据《华尔街杂志》估计,每年因为跨文化沟通的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高达几十亿美元。文化差异与冲突已成为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绊脚石。

3 克服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我们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障碍,就是为了在商务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应立足以下几点来解决文化冲突:

(1)从文化冲突到彼此包容、适应。客观地说,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务人员的文化敏感意识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容忍与理解,但仍有许多人因低估文化对商务沟通的作用而对此缺乏关注。商务活动从事者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好坏。所以我们要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和歧视。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对方文化的立场,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果对方来自受男权文化影响的阿拉伯世界,则接洽之前及间隙为营造气氛的闲谈中,都不宜涉及妇女问题,而且开门见山并不是收效很好的谈判开局策略。与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谈判时,必须注重衣着与规矩从而显示己方的教养与风度;而在一些不太讲究衣着的国家,穿便装也可参预正式的商务谈判。在与德国代表沟通时,必须进行充分周详的准备,井井有条。要成功的与新加坡商家合作则需加深与对方谈判成员的私人交往,努力强化人际关系,可适时适量赠送礼物作为联系纽带,而且谈判之余和谈判结束都要经常保持联系。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成为商务活动的障碍。

(2)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原则。中外双方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人员只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相互理解,最后才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合作原则。跨国商务沟通中,不同的商务文化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有些代表坚持的原则和礼俗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

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同样也不要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这样很容易引发尖锐矛盾。所以当不同文化在谈判场上碰撞时,要学会尊重对方,加强交流,哪怕在极其微小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3)训练沟通语言与非语言,掌握不同的沟通风格。作为一名国际商务活动的从事者,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事、雇员、客户进行沟通,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司从事商务往来的那个国家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处处依赖翻译。语言技能促成更容易、更精确的沟通,拉进双方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同时,商务活动从事者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文化特征,这也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要求。另外,掌握多种沟通风格也很重要。在高情景文化和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中,人们往往使用详尽性的沟通风格,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交谈,详细解释各种细节。

(4)洞察不同国家代表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与国外商务人员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商务合作的进程与结果。例如“四”在日本特别忌讳,在谈判场合、送礼的数量、楼层、房号、座次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尽力回避。当前,为帮助商务人员避免因不同文化而失礼,在美国已形成价值1亿美元的市场,比较有名的除“哈里斯不同文化培训”咨询公司外,还有设在旧金山的“顶点资源”公司,像英特尔公司等国际企业,都会在这类公司的帮助下,定期为自己的员工举办训练课程,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备无患。

4 结论

国际商务活动必须重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由于文化在时间、空间、价值观和道德观、人际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商务沟通从事者应该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增强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掌握多种沟通技巧,从而提高商务沟通的效用和竞争性。

作者:李 莜 丁 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贸易政策保护论文下一篇:外贸文化企业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