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穿插乡土历史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023-01-23

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相比存在着现实的差异, 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认识转化也不尽相同, 必须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才能把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以历史课为例, 城镇由于位处当地经济文化中心, 有一定的历史古迹, 加之人文环境浓厚,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相对容易, 农村则不同, 地处边远, 相对封闭, 不少地方原属荒蛮之地, 缺乏历史遗迹和沉淀, 造成农村学生的历史真实感不强, 大多停留在听故事凭想象的层次上。要是教师讲课照本宣科, 历史又非主课, 学生对历史课往往趣味索然, 学而不精, 达不到历史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鉴于此, 在历史课教学中就地取材, 穿插乡土历史, 让学生感受身边往事, 追索过去, 强化历史意识和思维, 喜欢历史, 深化理解, 提高认识, 有很大的帮助。

1 历史课任教师应了解乡土历史,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时空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课任背景知识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深入浅出、驾驭自如, 所谓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 深厚的知识沉淀是激发教学灵感和智慧的基础。从中学历史课来讲, 教师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积累, 授课内容难免单调空泛。多数教师对乡土历史不感兴趣, 不了解, 更谈不上有所探究。认为都是些上不了课堂的陈年旧事, 巷陌之闻, 对教学没有多少价值, 弃之如褛, 确实有失偏颇。

人存在于特定历史环境, 把历史课跟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切割, 在教学手段上就会缺少选择余地, 也会缺乏让学生认识历史、展望未来的可行切入点。特别是农村学生, 原本就很难见到历史文物, 当地史事在分阶段头脑中又是一片空白, 历史在他们的心目中就跟编故事类似。因此, 尽管乡土历史不列为授课内容, 但是课任教师仍然应该有所掌握, 并活用于新课程改革, 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过去, 把历史跟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不让学生觉得生活与历史断裂, 自己与历史无关, 创设条件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时空之中, 剥去历史空虚感神秘感, 引导学生步入历史的殿堂, 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更好成长。

历史课教师立足学生实际, 挖掘人文资源, 授课深度才有质的飞跃。因此历史课教师学学乡土历史教材, 读读当地县志, 走访当地历史遗迹, 搞一些乡土历史调查, 多了解民俗潲源, 加深历史方面的造诣, 成为本地通活历史, 既让学生敬仰, 加大学生的信服心理效应,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又能另辟课程改革新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这方面就有成功的范例, 如上林中学某教师业余研究学生姓氏, 得出不少成果, 深受学生倍崇。教师不一定成为学者, 但是学者型教师一定受学生欢迎。在当前自主化信息化的新课改中, 乡土历史更显无可替代的作用。

2 乡土历史要与课本知识有机穿插, 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历史课中所穿插乡土历史应该是比较宽泛的, 风土人情, 故事传说等等, 不拘形式, 大凡有渊源来历的皆可运用, 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身边事物推本溯源阐古寻幽, 引发联想, 加深对课本历史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 养成历史意识和思维。

由于课本知识与乡土历史是平行的知识体系, 两者间缺少必然联系, 因此只能有机地穿插于授课之中, 通过乡土历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本知识, 充分发挥乡土历史特有的还原历史真实感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

乡土历史的运用必须注意“穿插”和“有机”,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只是作为新课程教学手段方法, 以防本末倒置, 同时运用的乡土历史一定要生动有趣, 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理, 带动学生学习课本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课时, 一般学生对明朝的理解往往十分陌生, 多从影视作品中感知, 于是笔者利用广西上林有关明代历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到上林有个三里镇, 三里镇又名千军镇, 是明朝廷为镇压八寨农民起义而设置的军事重镇, 八寨起义延绵上百年, 发生了很多故事, 三里镇旁留有明代将领刻字等等, 这些事情都与学生家乡息息相关, 学生闻所未闻, 听得有趣, 了解到原来生活的地方也有很长的历史, 明朝并不只是写在课本里, 在自己的家乡就有印记, 对明朝的理解也就感性化了, 学习印象深刻了。

又如上到抗日战争, 笔者大讲本县 (上林) 民众抗战的故事, 许多故事就发生在学生的家族中,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议论纷纷, 体会到抗战的影响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系, 抗战是活生生的历史, 家乡被践踏, 落后就要挨打,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学习热情。可以说在历史课中没有什么资料比乡土历史更容易打动农村学生的心田。课任教师应充分利用难得的教学资源, 实现社会化而不是象牙塔式的教学转变。

3 结合课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探索活动, 充分发挥历史课特有的教育作用

应当说乡土教材丰富了历史新课堂设计内容和表现手法, 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启发性, 增加了多种活动模式的可能。笔者结合新课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探索活动, 搞大课堂, 因地施教, 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使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了解更多, 对课本知识理解更深入, 历史在他们心目中更加明晰, 更懂得为建设国家而勤奋学习。

例如, 上到《华夏之祖》这一课时, 笔者便让学生回家查家谱族谱, 看看自己是家族第几代人。对于一些没有家谱的学生, 笔者要求其为家族写族谱, 把家族历史记下来。根据广西学生祖先不少是从北方迁移而来的特点, 过去由于路途遥远, 信息不通, 以致亲人失陷, 笔者让学生利用网络便利条件, 在学余开展网上寻宗认祖活动, 学生的历史知识电脑知识有用武之地, 学历史课变得投入了。学生平时很少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经过一查, 都知道自己祖先来自何方, 祖先的观念就变得现实了, 对华夏始祖也就不难以理解了。

笔者业余搞一些田野考古, 跟学生一起探讨, 对乡土历史如数家珍, 娓娓而道, 一管窥豹, 补充了课本的不足, 引伸了五千年历史, 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 增进了学生历史的现实感自豪感, 深化了历史课的教育作用。

总之, 穿插乡土历史, 是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学载体, 是历史课新课改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举两得,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补充改进。

摘要: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个不争的事实。历史教学如何结合本地实际, 利用当地资源, 开发本土文化, 探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切合实际的方法, 是农村历史教师的重任。本文从开发农村可利用教学资源, 穿插乡土历史, 提高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 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乡土历史,教学,有机穿插,探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广西上林县志办.上林县志, 1990.

[2] 广西上林县志办.上林乡土历史参考文献, 1988.

[3] 广西上林县志办.上林抗日纪实, 1992.

[4] 广西上林县志办.上林剿匪纪实, 1992.

[5] 朱汉国, 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原因及防治下一篇:有关中秋节的英文翻译简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