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课论文范文

2022-05-1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大学新生课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引入潜在冲突指数(PCI),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对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深入分析了师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指出师生对“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第一篇:大学新生课论文范文

我国开设大学新生研讨课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新生研讨课是一门发源于西方国家并在近十二年间在国内迅速发展的新型课程,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缓释学生入学不适感、增强学生沟通能力、加强专业认知、引领学科入门等。目前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已开设新生研讨课,从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现状着手,通过分析新生研讨课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出改进国内新生研讨课教学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研讨课 开设现状 发展瓶颈 改革思路

一、国外新生研讨课的历史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兴起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项目的国家之一,其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兴起的新生教育课程(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如1888年波士顿大学开设了新生教育课程。进入20世纪后,美国大学的自由选修制的盛行和学生指导工作的不到位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系统凌乱、学生职业规划迷茫,引起了大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大学通过成立学生事务中心等机构加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服务,同时多所高校将新生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体系并认定学分,如俄勒冈州里德学院(Reed College)。此后美国大批综合性大学如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开设新生教育课程。1960年左右,哈佛大学率先进行了学术型新生研讨课研发的探索。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生源地、种族来源、文化背景、经济水平的差异化,同时也由于美国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高校新生辍学率的节节攀升,高校急需一类能够缓解新生不适感、增强学生适应性的沟通类课程。在此背景下,1972年南卡罗莱纳大学开设了以加强师生沟通和学生适应性转变为目标、以大学学习技能和图书馆使用技巧为内容的新生研讨课(简称为U101),课程还提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咨询。1982年,美国成立了名为“大一经历及转校生国家资源中心”的全国性“高校新生经历”实践与理论研究机构,该中心每三年对全国的新生研讨课项目开展调研。同年,作为U101课程和教师发展项目主任的约翰·加德纳发起了全美首次“大一新生研讨课全国会议”,以分享国内新生研讨课课程实施情况,该会议中决议召开“大一新生学习经历会议”,该会议此后定期召开,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根据1988年至2009年间历次全美新生研讨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超过87.3%的美国大学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其类型涵盖拓展性新生教育课程、基础学习技能研讨课、单一主体研讨课、多主题研讨课和专业研讨课五种。南卡罗莱纳大学研究显示:新生研讨课有助于提高大一新生升入二年级的比率、学分绩点和毕业率。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大学普遍认为新生研讨课在提高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利用校园服务和设施、加强师生课外沟通和接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效果良好。由此可见,美国高校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在学生人际社交能力提升、学术入门引导、学习自信心提高、成绩促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现状

如果说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发展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需求。那么中国新生研讨课的萌芽和发展主要在于较广泛存在的新生不适感,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国内高校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对新生研讨课开设的需求。龚放对南京大学2007级12个院系共1140名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35.4%的同学认为大学自由支配时间过多而感到手足无措;39.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安排时间,无学习紧迫感,另有21.4%的学生对自己是否会安排时间这一命题无法确定。由于自1999年起国内高校扩招,大学在校生人数有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国本专科招生规模506万人,在校生人数2300万人,毛入学率21%。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经济、种族背景,加上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学生容易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引发失落感和迷茫感,由学习适应困难导致焦虑和困惑,由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由生活环境变化接受独立自主性锻炼的考验。

由于高校对新生研讨课存在内源性需求,在吸取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多所大学目前已開设新生研讨课,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南大学、济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上海大学新生研讨课自2011年秋季开始开设,全校新生均需选择2-3门由不同教授主持的新生研讨课。从旋天颖对中国人民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效果的研究情况看,学生在新生研讨课上的主要收获按比例依次为专业概貌的认识更全面、思维和学习方法提升、与知名学者和专家直接互动、增加沟通能力。上海海洋大学自2014年秋季起着手准备新生研讨课开发,2015年春期起开出校级第一批共13门新生研讨课,其中开课者100%为教授/副教授担任。研究者对参加学习的18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受访学生认为学习新生研讨课得到的最大收获依次为专业知识的接触和了解进而增加眼界、对专业更加了解有助于更好地选择专业、增进学习兴趣、增强交往互动能力。受访学生对课程的改进建议主要包括:课程衔接更紧密、课程教学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利用、增加研讨氛围、增加实践及参观环节、专业术语的进一步讲解等。总体看来,国内新生研讨课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师资高学历高职称化、课程性质选修化、教学内容偏重学术性。

三、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面临的困境与瓶颈

2003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尝试开设新生研讨课程,这是新生研讨课在国内高等教育历史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历史相对较短,由于缺乏历史沉淀和经验积累,在现阶段也存在较多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

(一)课程配套保障工作没有及时到位

由于新生研讨课课程性质的特殊性,以及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材料的季节性,决定了其在课程组织方式、开课地点、开课时间等各方面存在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从组织层面,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设置完整的保障体系。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级师资有限,一所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开课容量总数往往只占新生总数的一小部分,难以使全体乃至大部分新生获益。以清华大学为例,2012~2013学年该校共开设33门新生研讨课,课容量532人,占大一新生总数30%。上海海洋大学2014学年春季学期开设13门新生研讨课,课容量约为240人,占大一新生总数8%左右。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寻找一种普惠面更广、公平性更强的排课选课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任课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参差不齐

新生研讨课是为加强本科一年级新生学习指导的专业入门课,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学习习惯。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掌控能力对课程教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新生研讨课教师的教学素养并非无可挑剔,部分老教师还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经年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难以接受先进教学方法等问题;部分骨干教师在科研方面能力强水平高,但就其教学经历而言比较一般,也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学能力训练。从上海海洋大学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些课程两节课之间衔接不尽顺畅,不同任课老师之间沟通不到位,下节课教学内容没有预先在网上公布。因此,就新生研讨课这类专业启蒙类课程而言,对专业核心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掌控等都需要较高的水平,学校对授课教师开展培训势在必行。

(三)教师投入精力不足,缺乏教学激情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部分骨干教师还可能承担学院、系所、教研室的行政职务而同时承担行政管理职能。长期以来,由于考核机制、晋升评聘标准的重科研化,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耗时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国内高校逐渐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风气,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对本科教学的积极性逐渐低迷。由于新生研讨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国内教育研究者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成功教学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完善,对其教学范式、教学内容尚未有统一规范和标准,任课教师在其教学中有较大的自主性。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节选其以往授课内容的章节或片段作为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加改进,与传统课程相同。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Derek·Bok曾在著作中描述,“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避免麻烦,教师们只好举起学术自由的挡箭牌”。

(四)学生的研讨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沉闷

新生研讨课以“研讨”为主要特色,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学生缺乏研讨意识和发言主动性,部分教师对组织研讨式课堂缺乏经验,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课堂讨论。上海海洋大学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认为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讨论的次数偏少的学生占51%,认为新生研讨课中曾组织过一次以上成功的讨论的学生占23%,认为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程相差无几的学生占67%。在该校面向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中难以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完成某项任务,而非主动提出某个问题。此外,由于新生研讨课在课程定位未明确,学生在大学其他课堂中仍旧接受填鸭式教育,导致其在新生研讨课中“被动”参与研讨。

四、提升新生研讨课教学质量的改进思路

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发展至今,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症结主要在于“管、教、学”三方面,即需在科学管理、教师投入、学生积极上加强激励、夯实管理。

(一)校院两级联动,切实做好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保障工作,从程序上满足教学双方的双向选择和优胜劣汰

在学校层面上,由校方统筹,成立新生研讨课管理委员会,以分管领导牵头,由专人管理新生研讨课的运行,同时建立起新生研讨课管理规定,作为今后课程运行管理的依据。在校院两级教务管理部门层面上,从细节上做好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保障工作。这部分工作不仅需要教务工作人员的倾心投入,更需要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组织保障工作贯穿课程开设的始终,含宣传、排课、选课、存档几个部分。前期包括前期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册印发、协助教师完成课程宣传视频录制、课程介绍光碟发放、课程介绍内容的上网等。在排课阶段,教务人员充分加强与任課教师的沟通,了解课程的性质和任课教师的需求,针对课程排课在时间、地点的个性化要求应予以回应和满足。在选课阶段,教务人员会同专业任课教师共同做好选课指导,开启更为多元化的新生研讨课选课模式。如充分利用预选、正选、补选三个选课阶段来实现新生研讨课选课的预约登记制、择优淘汰制、双向选择制。在课程资料存档方面,帮助在任课教师与教学视频录制部门之间做好协调,教务管理部门对课程视频录制给予积极支持。

(二)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新生研讨课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校可针对新生研讨课的特性,组织专人开展新生研讨课教学理论研究,并在课程开发阶段将梳理的文献发给所有任课教师,为其开展新生研讨课教学提供参考。在课程经验总结方面,可以教学沙龙、午茶会、工作坊、报告会等形式组织任课教师阶段性开展授课观摩、教研室讨论、集体备课、教学档案袋构建等教学活动,以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从整体上提升教学团队的水平。

(三)以新生研讨课为抓手,开展教师激励计划

作为重要的新生引领类课程,新生研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为更好地激发教师投入新生研讨课的热情,学校可结合各项人事评聘制度、晋升制度、奖惩制度,将新生研讨课开设的数量、质量纳入考核指标。目前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推行“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上海海洋大学将新生研讨课归类于专业核心课,将开设专业核心课作为教授和副教授的必要考核指标。此外学校对新生研讨课新课开发和课程建设进行经费支持。这些做法大大激励了学校骨干教师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激情,也使其加强了对本科教学的投入。

(四)制度革新先行,多方促进学生主动性的激发

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大多数中国学生自小接受了课堂气氛较为刻板的基础教育,对研讨类课程的发言和讨论具有较为消极的态度,尽管这种行为范式难以在朝夕间、或是仅凭一堂课轻易改变,但仍可通过教学制度和评分规则的革新对新生研讨课的学生状态进行改观。一是改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加大任课教师对考试评价方式的自主权,同时学校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科学性的论证和监管。二是课程内容对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能够间接转化为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内容,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过程的进行能够得到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三是形成研讨预习制度,教师在下一节课上课前事先将需讨论的话题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预告给学生,学生进行讨论资料的查阅、组织并进行分组准备,使得课堂中的讨论能够流畅进行。

新生研讨课是一种新型的、舶来的课程,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这种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并将其在高年级、宽范围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辐射,将是今后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3-36.

[2]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4-46.

[3]Heather E. Howard, W. Paul Jones. Effectiveness of a Freshman Seminar in an Urban University: Measurement of Selected Indicators [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0,(4):11-12.

[4]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8(6):146-148.

[5]龚放.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10,(6):17-20.

[6]陈伟民.高校扩招:一把“双刃剑”[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3-16.

[7]陈方泉,杨辉.新生研讨课建设的困难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4,(6):64-67.

[8]旋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2):33-36.

[9]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资助:教育部、农业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水产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与教改研究”。

作者:何珊 曹海鹏 白志毅 陈慧  谭洪新

第二篇:“新生研讨课”“金课”构建研究

[摘 要] 通过引入潜在冲突指数(PCI),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对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深入分析了师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指出师生对“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的“六性一度”标准,并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金课”的具体建设路径,即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挑战度;推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教师能力,构建教学团队。

[关键词] 新生研讨课;“金课”;旅游管理;建设标准与路径

[课题项目] 2019年度浙江农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ZDJG19003)

[作者简介] 包亚芳(1979—),女,浙江平湖人,硕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研究;孙 治(1978—),男,浙江绍兴人,学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回归教学,打造“金课”消灭“水课”,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1]。黄震方等(2020)根据吴岩司长的观点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金课”建设标准与要求拓展为“六性一度”,包括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2]。侯长林(2019)提出应用型高校“金课”建设要体现“七性”,即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3]。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刚刚拉开序幕的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作为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高校,旨在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实现从应试的、被动的“教”向主动的、探究式的“学”的转换。研究显示,“新生研讨课”在提高学生保留率、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交流能力及促进新生适应性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美国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4]。在我国,2003年清华大学在吸收借鉴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校情率先引入该课程,成为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5]。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第一批研究型高校也跟进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但是,目前“新生研讨课”在我国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不仅缺乏相关实施条件和保障措施,而且由于实践经验欠缺及普及范围较小,使得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新生研讨课”对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6],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认识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基于“新生研讨课”特有的教育价值,其“金课”构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基于“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标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分析其对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现状的评价及对“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课”建设的标准和主要路径,以期为构建“新生研讨课”“金课”、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依据。

二、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及已有研究成果,围绕“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20年10月选取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预调研和深度访谈,进而根据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优化,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涵盖师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及对“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共16个题项。在形式上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即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由于浙江農林大学于2019年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推出“新生研讨课”,因此,本文选取该校旅游管理2019级和2020级全体同学及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共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教师问卷15份,学生问卷96份。

2.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otential Conflict Index,PCI)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对“新生研讨课”进行评价。PCI通常用于研究特定群体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其值一般介于0—1之间。本文采用黄震方等(2020)[2]的做法,在PCI的计算过程中,将问卷中各题项的分值减去3,即-2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完全同意。PCI值越小,说明受访者对该题项评价的内部差异越小,评价越趋于一致,反之则表示分歧越大。当PCI=0时,表明样本内部没有差异;当PCI=1时,表示样本内部差异最大。随后,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气泡图(图1)反映变量的PCI值及其相应的分布状况。气泡图的横轴代表变量,纵轴代表样本评价的平均值。气泡大小表示PCI值,气泡中心所在位置代表受访者对该题项评价的差异情况,中心位置越低表示受访者对该题项的评价越趋于不认同,反之则越趋于认同。气泡中心位置在横轴上则表示受访者对该题项的评价为中立。

(二)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评价

深入剖析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突破教学困境、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问卷涉及的9个题项中,3个题项的评价均值大于0,可视为目前“新生研讨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1):Q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Q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新技术的支持;Q3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思维训练。师生普遍反映,虽然旅游管理“新生研讨课”引入学习交流会、名师座谈、行业精英进课堂等多种形式,但是教学方法仍以教师(嘉宾)讲授为主,尚未形成讲授—研讨的二元结构模式,未能充分地将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辩论、讲演、研讨、参观、调查、实践等融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自律学习转换。同时,由于全校统一将“新生研讨课”设置为理论课程,导致教学活动缺乏实践训练。此外,该课程目前以线下授课为主,尚未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问卷中的其他6个问题:Q4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Q5专业认知度低,对未来学习方向不明确;Q6教师队伍不强,对未来学习缺乏兴趣;Q7学习体验较差,教学效果不佳;Q8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欠佳,Q9课程缺乏难度,能力养成薄弱,认同度大都低于0,说明旅游管理师生对于“新生研讨课”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师生对于“新生研讨课”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习体验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图1进一步显示,师生之间对“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学生对Q2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0.30),对Q6的认同度最低(均值为-0.85);而教师对Q3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0.25),对Q7的认同度最低(均值为-0.83)。说明学生认为目前“新生研讨课”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新技术的支持,而不是师资问题;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缺乏实践训练、思维训练是最主要的问题,而不是教学效果的问题。学生样本中Q2的PCI值最大,Q4的PCI值最小,表明学生对教学手段存在问题的看法分歧最大,对课程内容吸引力的看法分歧最小;教师样本中Q3的PCI值最大,Q9的PCI值最小,表明教师对课程内容缺乏实践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看法分歧最大,对于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看法分歧最小。

三、“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结合“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归纳为“六性一度”,包括7个题项(S1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S2教学设计具有先进性、S3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具有创新性、S4课程学习具有思辨性、S5师资力量具有丰富性、S6教学质量具有优良性、S7课程内容具有挑战度),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的认知。问卷题项在形式上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7个题项的认同度均值在4.0以上,说明教师和学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7项标准的认同度较高(见图2)。其中,认同度最高的题项为S4(均值4.32),对S7的认同度最低,均值为4.05。图2进一步显示,教师对于7项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高于学生,并且认为课程学习的思辨性,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性对于“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尤为重要;学生则认为师资力量最为重要,反映出在“金课”建设方面对教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与此同时,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挑战度认同度最低,表现出对课程学习难度的担心,这与黄震方等学者(202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

四、“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路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挑战度

“新生研讨课”的根本特征是以“学”为重心,以探究为主线[7],教学目标不仅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术品质,使其掌握学习技能,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向大学学习的转换,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包括传统的酒店、景区、旅行社及新兴的领域,例如会展、智慧旅游、自然保护地等,不同专业领域对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目前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和方向,提高学生保留率。因此,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要按照高阶性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方向,结合教师科研和学科前沿以专题的形式面向高层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加挑战度。

(二)推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可以将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辩论、讲演、口头汇报等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小组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课程学习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敢于批评、勇于质疑,营造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强调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统筹、理论与能力评价兼顾。鼓励通过组内成员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考核过程,提升小组合作效率。对于期末考核,应该突破传统的理论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采用无领导组内讨论、辩论等形式,以期全面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考核的难度和挑战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

(三)提升教师能力,构建教学团队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开展高水平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任课老师的选择与构成对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虽然目前“新生研讨课”呈现出融合、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学术性“新生研讨课”和适应性“新生研讨课”[7]。其中,学术性“新生研讨课”旨在提高大一新生的学术能力,适应性“新生研讨课”则在于加强师生沟通和促进新生适应性转变。目前研究型高校大多开设学术性“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团队由著名专家、教授担任[7]。适应性“新生研讨课”则主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指导者开设,包括学生事务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内涵丰富,各高校大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因此具有导论性质的“新生研讨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新生了解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和归属感。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与成功取决于其对学校、专业的归属感[4]。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有必要让学生从行业精英的视角明确本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及帮助学生实现适应性转变,包括时间管理、学习技巧、学习计划等普遍认为是“新生研讨课”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分析,首先,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应该着力构建由专业老师、行业精英、学生事务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以满足“新生研讨课”对教学团队提出的要求。其次,加强对指导教师团队的培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增加课程活力。此外,“新生研讨课”需要开展讨论、辩论等,因此对学生人数有严格限制,例如哈佛大学将学生人数限制在12人以下,我国清华大学则限定在10—25人之间。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深度的研讨、交流,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提升学习效果及学生对专业、学科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參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3]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职教论坛,2019(3):58-61.

[4]Clark M. H., Coundiff N. L.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llege Freshman Seminar Using Propensity Score Adjustment[J].Research in High Education,2011,52(6):616-639.

[5]赵建春,潘敏.关于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9):125-127.

[6]邱民月,叶楠,郭红霞,等.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在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9(65):201-203.

[7]肖雄.新生研讨课的由来、特征及教育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6):144-14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 Course” of Freshman Seminar: A Case Study of th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BAO Ya-fang, SUN Zhi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China)

Key words: Freshman Seminar; “gold course”; touris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path

作者:包亚芳 孙治

第三篇:浅析利用慕课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摘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给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为技术手段,尝试探索新生入学教育新方法,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慕课 大一新生 入学教育

20世纪以来,国内外高校都已认识到新生入学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入学教育列入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给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由于人数增多,导致学校时间、场地、经费等硬件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由于人数太多,入学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体系难以掌握,教育效果难以保障。

一、研究概述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机制,有序推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项目建设、应用和管理,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定有效的教学激励和管理办法,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今后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随着学校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的教育手段逐渐运用在高等教育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慕课MOOC)是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教学盛行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无论是与国外早期的开放课件、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项目相比,还是与国内早期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型视频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相比,其突出特点是更大规模、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慕课的定位实现了从以内容共享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开放课程的升级。

学校自2015年引进“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以来,利用慕课共培养学生五万多人次。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方式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了较好地学习效果。为我校新生入学教育由传统教学转变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实施策略

我们在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机房及移动终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成本低、覆盖面广、教学反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特点,通过MOOC平台把新生入学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改造,希望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互动性、实效性,最终贴近新生实际需求,为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一)构建慕课

利用学校购买的MOOC运营平台——智慧树(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选取了新生入学教育中易于忽略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开设了入学教育慕课。课程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文化、学习指导、校园活动、生活指导、个人成长、规章制度和安全教育等,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在新生入学前让其选修课程学习。

(二)课程内容

在探索阶段只建立的1门课程,有七个章节:第一章学校的基本状况;第二章日常教育管理相关规定(主要包涵盖学生日常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第三章教务管理规定(学生在学校学习方面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第四章介绍奖助勤贷介绍;第五章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第六章宿舍管理;第七章常用管理及办事流程。每个章节设有互动讨论、章节测试、考试等教学环节。

(三)实施结果

新生教育慕课学习相对传统教育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一是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线上课程学习,每次发布作业以后,根据学生作业解答情况,分析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针对错误知识点重新布置作业,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去练习他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二是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学习方式采取电脑PC端+手机移动端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移动端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学生可以在交流圈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想,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智能反馈。线上学习平台可以时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大数据分析,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捕捉每一位学生最新学习动态,包括最新学习人数、每个学生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概况,学习成绩等数据情况;智能反馈确保了在课程学习的整个阶段能够不间断地对学生学习进度、學习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和督促。

三、存在问题

在前期的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慕课技术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极其广阔的前景。但是,实际运用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规范化慕课建设前期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如果不建立专业团队,难以对慕课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如何建立高质量、具有吸引力的慕课资源,从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三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慕课的学习习惯,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保证学习的完成率、持续性等相关问题,也值得思考。

四、探讨与分析

慕课作为在线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无论是国外的Coursera、edX和Udacity,英国的Future Learn、德国的〖KG*2〗Iversity、欧盟的〖KG*2〗OpenupED,还是国内“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倾力开展慕课研究。教育部更是高度重视在线教育改革与发展,成立在线教育(全通教育) 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开展相关研究,并将在线教育作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向纵深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初衷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我们教育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的革新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通过慕课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仅仅是笔者作为学生教育管理者开展的一种教育方式探索,一方面,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校入学教育软、硬件设施及条件的困难,同时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资源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及教学评价数据,为提升新生入校教育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最终达到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试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慕课教育技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学校的支持程度是否协调;实际操作策略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教师的教育水平与学校相关制度的匹配度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对于如何能找到一种适于本校或者具体到某门课程的慕课建设模式,不同的学校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专业任课老师也有不同的差异,很难统一的标准。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慕课的相关研究将会从宏观到微观、从宽泛到具体,更多的专家学者将会开展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彬,袁远,杨玲等.农科院校新生活应性调查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03):76.

[2]袁远,倪峰,杜彬等.农业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5):〖KG*2〗66.

[3]章木林,孙小军.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01):81.

[4]石小岑,李曼丽.国际MOOC 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01):90.

[5]郑晓倩,宋文芳,林东红.慕课(MOOC)——教学新理念的兴起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8):7.

作者:袁远 王云飞 倪峰 高俨 徐明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师德修养论文范文下一篇:诗词欣赏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