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论文

2022-05-16

第一篇:如何弘扬长征精神论文

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呼唤,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和根本要求。宣传长征革命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对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

长征的胜利是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结果。历史只会眷顾那些勤恳劳动、努力奋进的搏击者,而不会去等待好逸恶劳、犹豫不决的畏难者。新时代的大学生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大学生的长征路。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对具有社会历史属性的“劳动”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人在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演化成自然人,进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劳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1 ]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要重视书本内容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但不能轻视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规定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动价值观教育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建设之需、时代之需和人民之需。将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帮助学生提升劳动信心、坚定劳动价值信仰,最终促使其养成正确优良的劳动价值观,助力教育和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青年和接班人。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具有共通性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政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完成了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英雄远征史诗。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苦干的民族精神,汇聚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保障了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人民拥有正确劳动价值观,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生活,才能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人民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不仅会导致社会生产劳动质量的下降,从长远来看,更会使得这个社会没有活力,甚至衰退。在二万五千里远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与新时代提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相通之处具体体现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基本内涵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在文化源流上具有共通性

从文化源流上看,长征精神和劳动价值观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且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辉煌的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带领的红军不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近代历史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新时代我国提倡的劳动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历尽艰辛、勤劳奋进、朝夕不倦确立的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承载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美好夙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懂得团结协作的民族,长征中各军队以及军队和人民之间的民主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爱国主义传统构成了中国人的品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 2 ]。在革命的关键时期,爱国主义召唤了亿万群众,奔向战场,投入战斗,并英勇献身。在新时代,爱国主义体现于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中,体现于此次为战胜“新冠肺炎病毒”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请战”上一线的行动中,体现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了强烈的国家统一和自尊、自信、自立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正是古老中国历经风雨而中华文明历史延续不断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共通性

从价值目标上分析,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蕴含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一致。第一,两者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且最高奋斗目标是实現共产主义。1921年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长征精神孕育和形成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生动写照,红军长征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绝地反击,向死而生的选择。唯有历史,才能使我们面对今天的现实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因此,不能忘记走过的长征路,要一直坚守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样才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为实现一个个宏伟目标而奋斗不止。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样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优秀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都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曾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3]。”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长征途中,中国梦是红军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穿激流、登险峰,面对几十万国民党敌军的围追堵截依旧越挫越勇、坚持斗争到底的最好表达。新时代,我们追求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的梦想,必须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长征精神,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在基本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长征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都提倡要信念坚定和理想崇高,其精髓要义都是勤劳苦干、艰苦奋斗,都讲究实事求是和团结协作。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作为红军长征的灵魂人物,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多首气势磅礴的诗词,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生死相依、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回顾学术界专家的研究,可以总结出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顾全大局和严守纪律;依靠群众和民主团结。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作为社会劳动实践的精神产物,它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劳动价值观是一种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的认知、认同、目的、价值和态度等内容,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价值观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劳动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在劳动认知上要求做到认同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人格上提倡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在劳动权益上倡导实事求是,劳动平等,团结互助;在劳动使命上倡导劳动光荣,劳动神圣。长征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本质上都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是靠实干干出来的,我们只有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积极劳动、辛勤付出、团结进取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伟大梦想。

二、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人民最伟大”“财富的创造靠劳动”等成为人们信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无数的青年奋战在工厂车间和田野工地,“劳动最光荣”“不劳动者不得食”“剥削可耻”成为社会风尚。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鱼龙混杂的外部环境,青年人尤其大学生身上开始出现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一夜暴富”“空手套白狼”思想盛行,局部社会出现未富先懒的现象。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能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谋生的手段,正确认知劳动,劳动是将人民大众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媒介,是人民大众实现自我价值和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正本清源,找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方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惜自我牺牲、舍我其谁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紧密团结的精神[ 4 ]。弘扬长征精神,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不仅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更让他们懂得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更需要有这些理想、信念和精神,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长征精神,不仅能丰富充实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指明方向。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成长发展,只有信念坚定了,价值观才不会发生扭曲,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稳步向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学习伟大长征精神,自觉地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勤勤恳恳、踏实劳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成就梦想、实现价值。

(二)润物无声,拓展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广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于2019年10月出台,其中明确规定了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先进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我国的重要任务,提倡“勤劳方可致富”“幸福源于奋斗”等理念。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主心骨,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长征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将精神化为物质的力量,体现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润物无声地激发他们自主自愿去学习理解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劳模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等其他优秀的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的文化资源,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参观学习红色文化基地和组团拜访慰问老红军等实践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形成“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的良好心理,在拓展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广度的同时也延展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途径。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纠正其错误想法,影响其行为活动。如此,大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回顾昨天的长征路,是为了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开辟明天的长征路。

(三)增强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中华优秀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自信力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没有自信力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 5 ]。长征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 ]。长征的胜利让全国人民萌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时代,弘扬和学习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的当代现实价值,同样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召他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不断深入实践、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不断探索前进,激发他们在劳动中学会发现,在传承中学会创新,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劳动自信心,能进一步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四)凝聚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在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大支撑的作用,精神在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在一个国家强盛、进步和振兴的过程中也举足轻重。劳动是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同时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物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促进。精神作为人这一主体的意识,必然对人本身产生影响。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支撑功能。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融入长征精神的學习,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事业是靠辛勤劳动打拼出来的”。大学生应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追求伟大梦想,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理想追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三、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一)价值引领,坚定劳动光荣的理想信念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6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之根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的伟大革命事迹;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会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纠正错误路线,从失败走向胜利。虽然当今大学生生活的时代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少,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6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新时代大学生要结合长征精神,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为自己确立劳动最光荣的崇高理想信念奠定理论基础和劳动实践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能帮助大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不畏艰险,越挫越勇;即使遇到险运,也能有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即使遭遇不幸,也能保持崇高的心灵。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走向胜利之巅。

(二)教育引路,坚持热爱劳动的培育目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 7 ]。”劳动价值观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课程体系是一个学校的核心育人载体,在课程中要弘扬坚忍不拔、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长征精神,尤其要将其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同时将长征精神体现于无论是专业技术课、劳动技能课还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课程中,以助于从学习和实践多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对长征精神的渗透,要避免填鸭式灌输,学会用朴实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给大学生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性特点,增强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感,促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长征精神,感同身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史,深刻理解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仍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格。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中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和认同,最终摒弃厌倦劳动、好逸恶劳、梦想着一夜暴富等负面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宣传引导,弘扬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

勤劳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在网络舆论管理中,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既要弘扬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也要加大力度宣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学校对长征精神的宣传要避免形式主义,不浮于表面要做实做到位,充分结合利用学校的线上和线下平台,让长征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中去,体现到他们做人做事的常规中去。第一,以讲述优秀红军的英雄故事和宣传长征题材文艺作品为着力点,如红军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中的陈树湘壮烈牺牲等故事,打造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宣传优秀革命者和红色事迹,让当代大学生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在敬佩革命先烈的同时倡导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积极行动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到与犹豫不决和思而不学说“再见”。第二,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风气在青年大学生中日益盛行,许多人不劳而获被年轻人看在眼里,“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的出现让大学生的一片热心和激情随着这些乌烟瘴气而逐渐消退,因此,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一定要掌控好校内宣传平台对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传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防止和积极制止学生中产生的不良思想观点,让学生明白只有劳动和实干才能让人活得踏实,才能让民众欣赏和肯定自己的价值,才能托举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四)活动倡导,促使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

大学生在参与活动和事务管理时,其参与度和管理效能与他们对活动和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密不可分,想要激发大学生投入事务管理和活动参与的热情,首先要让他们表现出对活动和管理客体的认识,特别是对其蕴含的基本内容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的理解和赞同。长征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对红军队伍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优良的管理效能。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学生管理事务的工作中,弘扬独立自主、互相团结、勇于纠错等精神。第一,通过开展“我的大学长征路”主题学业规划大赛,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管理自己的学业,在思想上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在行动上体现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刻体会坚守长征精神获得的成功和喜悦以及偏离长征精神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将长征精神内化为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二,寝室是大学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同学们传播信息、思想交流和表现自我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服务能力的课堂。因此,在学校宿舍中倡导勤俭节约,组织学生以长征为主题装饰美化寝室,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长征精神融入学校提倡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学生参与活动和参与事务管理的资源,在学校提倡的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活动的熏陶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协作,深刻领会与自己相隔甚远的长征历史,切身领悟永不过时的长征精神,将“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变成“后辈我们的长征精神”,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理论学习,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实践,争做新时代优秀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EB/OL]. http://www. mzfxw.com/e/action/ShowInfo. php?classid=11&id=119503.

[5]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 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2).

[7] 郑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8年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 重点选题 )“西部地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18JDSZK032);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CJSFZ21-54);2020年成都中醫药大学党建专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DJZX2020047)。

(作者简介:毛燕,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谢明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实习员;程宇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蒋建华,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毛燕 谢明洋 程宇林 蒋建华

第二篇:论检察机关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收稿日期:20130921

作者简介:施业家(1970—),男,湖北省大悟县人,江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宪法学和检察制度研究;

吴忠良(1962—),男,湖北省阳新县人,恩施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民检察院2012年度重点项目“检察机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研究”(HJ2012A01)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际上是综合了法治的内在精神本质、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法治的一些基本内在价值与规范要件。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监督者,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是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推动者,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履行犯罪追诉职能、对刑事侦查和审判的监督、进行职务犯罪侦查活动、行使司法解释权以及行使立法建议权推动法治改革进程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法治方略以来,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逐步深入和完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际上是综合了法治的内在精神本质、法治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要求的“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项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该体现法治的一些基本的内在价值与规范要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1]。

一、检察机关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力量

胡锦涛同志曾在讲话中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还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实践,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公正、全民守法进程。各级党委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依法办事,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要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制环境[2]。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关键是权力的监督制约。检察权的运用就是对国家其他公权力的监督制约过程。检察权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深刻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检察权的运行是常态社会条件下最深刻地影响公民权利的国家权力运作程序。在现代人权保障理念的影响下,个人不再是国家权力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不再是国家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主体。因此,为了保护这个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或少受国家公权力的无理侵犯,检察机关这种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监督功能决定了检察机关是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其主要行使以下权力: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改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等等。由此,检察权就有这些具体功能:防止权力异化的功能;保障司法公正的功能;维护法制统一的功能。检察权这些功能的实现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政治架构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权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对其负责。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从总体来看,我国检察机关是与“一府”(人民政府)并列的“两院”之一,是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检察院在法律地位上是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平行的政治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中,检察权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既不隶属于行政权,也不隶属于审判权;检察权与行政权、审判权处于同一系列之中,并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行为和审判机关的司法行为的合法性依法负有监督的职责[3]。通过参与国家的政治体制运行,保障各项政治活动合法、公正、高效,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享有充分的职权,承担重要的职能,对于整个国家的法治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二)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实施的法律监督者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政治权力机关,其行使的检察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对于检察权的性质,法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力[4],他们认为从组织机构体制、行使权力的法律性质以及权力行使主体不具备中立等方面看,检察权是一种行政权;另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权是具有司法性质的权力,检察官与法官一道承担重要司法功能,作为“法律守护人”的检察官和“以遵从法律为天职”的法官具有相似的使命和目标,履行职能的方式以及检察官地位独立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认为检察权是一种司法权[5];此外,有人主张检察权兼具司法、行政双重性质的权力。我们认为,检察权从根本上是一种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行使在国家公诉、审判监督、对公职人员公务活动廉洁性进行监督等多种权力,这些权力具有共同的属性,即监督法律的执行,监督法律的公正、公平运用,即法律监督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权的本质特点,司法属性和行政属性都只是检察权的兼有特征和局部特征,任何对检察权性质的全面把握,都必须立足于法律监督,兼顾其司法性和行政性[6]。检察院作为国家机构中具有法律监督和法律执行的“看守人”,具有对于各种违法行政、司法行为履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代表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进行国家追诉,对于利益受到非法侵犯的各类弱势群体给以公益性起诉以及对于国家公职人员的公务廉洁性进行监督。检察院没有专门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功能,其所享有的采取行政、司法措施的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最终目的是履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公正高效运行。

(三)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宣传者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各项法律、政策措施的坚定的执行者,检察机关通过法律赋予的独立于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之外的法律监督权力,可以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项活动中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力,这些权力伴随着法律的执行与司法裁判的全过程,是全方位、多角度和立体的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不是被动的依照法律履行法律的消极监督权力,而是充分与各项社会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各项管理国家的权力行使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法律,主动调查各类执法、司法活动中有可能违背法律规定、触犯法律基本精神的各类行为,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检察监督权;二是人民检察院的各项职能活动与公民行使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息息相关,人民检察院是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而不是与人民群众的行使权力活动隔离;三是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的法律职权,本身是对于相关当事人的法律教育与法制宣传,同时通过人民检察院办理各类案件,从而对于国家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间接地向不特定的多数群众宣示法律的基本精神,重申法律的各项禁止性或者否定性条款,以及预示着对于相关社会行为将会给公民带来的法律后果或者法律制裁。各级检察机关本身即是法律监督机关,通过检察机关的日常活动,可以更好地结合法治实践,对于全体公民进行普遍、细致、深入的法治宣传和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舆论环境产生积极和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检察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检察机关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的“守护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广泛地参与国家的政权运行,与执法、司法机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可以感受到整个社会法制建设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执行情况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第一手反馈情况,特别是通过人民群众向人民检察院的各种申诉和呼声,可以准确把握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检察机关将法律监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运行中的问题,可以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法律解释与法律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自己职责范围内相关法律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国家的法定程序,推动整个法治建设的改革和进步。

三、检察机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履行犯罪追诉职能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重要机关,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国家追诉职能。检察机关必须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依法履行好指控犯罪职责,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要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犯罪活动;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侵害学前儿童和师生安全的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要积极参与正在开展的严打整治行动,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影响政权稳固和社会治安的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犯罪、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国家公诉职能是维护整个社会主义法制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民主、自由权利的重要保障,不仅要打击危害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各类危害社会主义和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同时要随时处理人民内部各类触犯刑法的严重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将公诉职能作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强化职能,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公诉行为的公正高效行使。检察机关担负着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死刑执行监督)的职能,既处在同犯罪直接较量的第一线,又处于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既是侦查程序的审查把关者,又是审判程序的启动者和诉讼程序的纠错匡正者,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证法律在诉讼中得到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7]。因此,检察机关为更好地行使公诉职能,应该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 贯彻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正视敌对势力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区别。对于各类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体现刑罚的宽恤精神,尽量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营造社会和谐秩序。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实施的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等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的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严厉打击杀人、抢劫、绑架、强奸、黑社会犯罪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上下级领导关系体制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通过对重要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案件的指导,健全重大案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8]。

2. 推进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综合配套改革。检察官行使国家追诉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维护法治权威与尊严,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监督行为,这种监督的目的是通过对于犯罪的准确追诉与对于无罪者免受国家权力侵犯来实现的。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囿于对于宪法规定的检察机关上级领导下级制度的片面理解,造成了检察官基于对于法律的忠诚,独立行使检察权变成了履行检察院系统行政命令的工具性行为,造成了国家追诉权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影响了检察权的公正与权威。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检察制度的成功经验,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9]。而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度改革,可改变过去的公诉权由检察机关按照行政科层制由上级分配给下级行使的弊端。由公诉部门的主要检察官担任主诉检察官,同时配以适量的辅助官员,使主诉检察官成为相对独立的检控官署,保证检察官依照法律独立行使检察权。主诉检察官制度实施,可以使检察官站在超脱的立场上,完全依照法律和正义精神独立行使国家追诉权和监督权,可以有效避免检察长决定一切而又不对具体的国家追诉行为负责的弊端,从而凸显检察权的权威性。为此,对于公诉人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诉权的独立行使,赋予主诉检察官对一般起诉业务问题(如提起公诉)的决定权和重大业务事项的建议权;二是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扁平化,即在检察长和检察官之间不再设置过多的行政中间机构,检察官有权独立作出决定,检察权行使唯一的依据就是法律,检察官接受检察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是检察官的任命,采取更加严格的选拔方式,并且实现检察官的巡回检察制度,在最高检察院与地方检察院之间设立巡回检察庭,代替目前检察院过于地方化和行政分割的管理体制。

(二)通过对侦查和审判的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对于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司法活动实施监督,确保任何人非依照法律不受逮捕和其他强制措施侵害,不受不公正审判的刑事后果,公民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犯,以充分保护公民基本的人权。

1. 严格审查公安机关侦查行为。检察机关根据《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享有对于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活动的司法监督职责,但是如何将检察机关的刑事侦查监督权落到实处,保证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是当前刑事司法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领域检察监督权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在西方法治完善的国家,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检察官享有对于侦查行为的指导、监督的重要职权,警察的司法行为受到检察官的领导和指挥,确保刑事司法活动的公正性。为此,当前的刑事侦查监督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检察官与刑事司法警察的职务协调机制。由于目前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检察官无权对于公安机关的司法警员实施直接的指挥与监督,应该尝试建立检察官与司法警察之间直接联系的侦查监督体制。根据大陆法系经验,检察官在侦查过程中不仅享有警察的全部权力,而且还享有警察所没有的特殊权力,如强制证人到场作证、延长拘捕期限、紧急情况下授权警察进行强制侦查、指挥警察进行必要的侦查和补充侦查等。此外,警察在着手侦查时特别是发现重大犯罪嫌疑人或者已经拘捕犯罪嫌疑人时,必须及时向检察官报告,然后根据检察官的指示继续侦查。警察侦查终结的案件,原则上必须移送检察官处理,警察个人无权直接作出处理[7]。通过刑事司法改革,扩大检察官的职权,建立运转顺畅,权力透明与执法公正的刑事侦查机制。

二是检察官享有对于司法警察业务活动的奖惩的建议权,并在一定阶段将刑事司法警察从警察系统独立,受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由于当前从事刑事司法的警政人员受到公安系统化管理,难以做到专业化管理,许多基层司法警察人员均是临时抽调,难以确保刑事侦查警察职业化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刑事司法警察体制的改革,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将从事刑事司法的警察独立出来单独管理,并接受检察官的双重领导,在检察官的统一监督和协调下,完成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改革,可以避免当前刑事司法警察力量运用的无序和浪费。

2. 严格执行审判监督规定。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有权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行为行使监督权,以促进司法审判活动的公平公正。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主要集中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对于民事、行政等诉讼活动的检察监督相对薄弱,还有许多制度性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中,需要加强检察机关对于审判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首先是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民事、行政以及刑事审判监督的地位和角色。检察机关不是司法裁判者,只是代表国家,从中立立场对于诉讼过程的程序正当性和是否违反法律进行监督。因此,检察机关始终是法律监督者,是人民权益的维护者,是国家利益的最直接代表者,通过诉讼程序履行法律监督的使命。其次,检察机关应该通过行使监督职权,将诉讼活动的程序公正性与诉讼实质结果的公平性结合起来,不偏废于某一方面。再次,检察机关应当兼顾司法监督与权益保障双重任务,检察机关参与各种审判监督活动,最终目的是维护人民各项合法权益,比如在民事诉讼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根据法院的邀请,或者根据有关社会组织、团体的请求,积极参与民事诉讼。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应当利用其公权力的法律资源,保护诉讼者的弱势群体,确保诉讼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的实质性平衡”[8]。最后,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的活动,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对于法律的重新评价和认识,是接受社会对于法律普遍价值和规范选择的一个互动过程,因此,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的决定,应该更多的吸收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于诉讼案件的意见和建议,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由公共舆论中形成的公共意见“所具有的影响,当然是一种可以起举足轻重作用的经验变量”[9]。因此,检察机关应该将公众舆论中形成的代表性的舆论以法律监督的程序行使进入诉讼过程,从而充分体现法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直接侦查职务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根据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以下四类案件享有立案侦查的权力:一是贪污贿赂案件;二是渎职犯罪案件;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案件;四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需要由人民检察院侦查,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决定的案件。从检察院的自行侦查案件的性质来说,主要是与公务员执行职务有关的犯罪活动,即通常所说的贪污、贿赂和渎职等类型案件。通过加强检察院行使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权和起诉权,可以实现对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情况的刚性监督,从而保障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能够得到实质性的体现和支撑[10]。通过加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的机制和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可以对于一切违反法律规定的各类公职腐败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国家机关干部的公务活动的公正性和廉洁性,清除少数利用人民赋予的国家权力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各类腐败行为,为社会主义法治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性和公正性,体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通过司法解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享有除法律规定的监督职权外,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可以行使法律监督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针对有关法律的具体适用问题进行解释的法律解释权。依法对适用法律问题作出司法解释,是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神圣职责,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全国各级检察院正确掌握立法原意,规范检察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11]。检察机关通过单独行使司法解释权,也可以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关于适用相关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来行使司法解释权。检察机关的司法解释,可以有效解决在行使广泛的法律监督权的过程中,确保监督措施、监督机制和监督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可以提高法律监督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将法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全国统一的适用规定,以确保法治在全国的统一和普遍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立法具有的滞后性、抽象性和法律本身的矛盾,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行提供统一性、规范性的保障。

(五)通过推动法治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作为法治原则和法律精神的监护人,负有对于维护整个法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所有职权都具有法律监督的性质[12]。作为检察机关本身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法律执行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和引导公众舆论和人民群众对于法律规范本身的改革需要,将人民群众的法治诉求与法律本身的真正精神,通过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制定和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法治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比如,对于山西等部分地区出现的强迫少数公民进行奴役性劳动的违法行为,建议修改我国刑法,对于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加以严厉打击,以维护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在广泛的法律监督中,可以更多地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公民和法人等不同的法律主体进行接触,可以广泛地汇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法律修改、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公共领域的信号传导机制,检察机关可以更好地听取民意和民声,充当法律运行过程中的舆论传送带,将合理的人民舆论向国家的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传递,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法律在社会中的法治化和合理化运行,实现从应然之正义向实然之正义的法治精神的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建制化的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121116(1).

[2]胡锦涛.推进依法行政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EB/OL].(20110330)[20140210].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4270221.html.

[3]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J].法学,2000(2):1417.

[4]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319.

[5]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J].法学,1999(10):27.

[6]朱孝清.充分发挥公诉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J].人民检察,2010(14):614.

[7]张平,张明友.侦查监督权能配置之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10):5359.

[8]汤维建.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定位及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1):6674.

[9]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59.

[10]陈卫东.论法治理念下的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J].人民检察,2005(13):1619.

[11]陈国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权应当保留[J].中国律师,2000(7):1012.

[12]王磊.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适当分离机制下的职务犯罪侦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395.

(责任编辑江海波)

作者:施业家 吴忠良

第三篇:以长征精神引领高校党员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摘 要:长征精神作为当代社会和民族的精神内核,在宏观上指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借助长征精神指导高校党建工作,探索高校党员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路径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针对新长征精神的政治性、科学性、纪律性、群众性、民族性等内涵进行剖析与梳理,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探索高校党员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路径。

关键词:长征精神;高校党员;教师;时代性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先辈在战争年代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产生、凝练出来的优秀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胜利的精神力量,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长征精神与提高高校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因此,提高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挖掘新时代下的长征精神的深厚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变化中的长征精神。新时期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也必须体现时代的大背景,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才能在全球化、網络化的时代中保持先进性、科学性。80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结束了,但在今天,新的长征——高校党的建设的伟大长征已然起步,其前路也充满着曲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借鉴长征精神的不断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来指引我们今天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工作。长征精神内涵的落脚点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每一位高校党员教师的具体实践行动来展现。因此,长征精神的政治性、科学性、纪律性、民族性、群众性内涵对于高校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时代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弘扬长征精神的政治性内涵,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政治信仰

长征精神的实质体现于它的政治性内涵,这个内涵是长征精神作为精神旗帜而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其政治性内涵的灵魂就是崇高的革命必胜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个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过去以及现在为之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政治信仰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顽强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力量源泉。“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的战士就是靠着这个理想和信念,走出了泥沼,穿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敌人,克服了自己,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使革命转危为安。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铸就了长征胜利的“利剑”,是我们在长征时期不抛弃不放弃的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保障,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来源。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现实,尤其是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于高校党建也正在形成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阵痛期和攻坚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但政治与文化建设的步伐稍显缓慢,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毋庸讳言,高校党建自身的发展也出现僵化、停滞不前的局面。部分高校党员教师存在政治信念认知模糊,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等与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一致的问题。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政治信仰的纯洁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我们加强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关键一环。

因此,弘扬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要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让高校党员教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高校党员教师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随者,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不移的传播者、执行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高举旗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做政治坚定的模范,永葆政治本色不变。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原动力,是引领人生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最高追求。个人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就会失去人生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对于个人影响深远,同样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且不论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倘若社会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即使经济发展的水平再高,也是会走向沉沦和衰落的。理想信念之于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是促使他们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而作为高校党员教师,他们是高校实现“中国梦”建设的智慧库、助推器,他们的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有力的。高校党员教师的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加强对高校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就势在必行。长征精神即使到了现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愈发光彩照人。用长征精神的政治性内涵,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的政治信仰,是共建“中国梦”,共谱时代新乐章的根本保障。

二、弘扬长征精神的科学性内涵,提高高校党员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科学性内涵。这个内涵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长征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长征精神永垂不朽的有力支撑。长征时期,正是由于坚持了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才能在几近绝望的恶劣环境下突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完成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从而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下,面对我们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要求我们务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与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不够、时代性不强,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比如,在党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上,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和发展趋势,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与新时期党建的要求和目的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惯用旧有思维分析解决新问题,使理论缺乏对党员的吸引力及说服力。此外,服务意识不强,脱离了广大党员教师的现实需求,不能完全实现收集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的目标。因此,当前部分高校所开展的党建活动的吸引力不够、感染力不强,党建教育在党员教师中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频繁出现,使党建教育的初衷、实效大打折扣。继而导致对高校党员教师的头脑武装存在缺口,思想道德素质开始松动缓坡。运用长征精神的科学性内涵,坚持高校的党建活动必须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党员教师的现实需求出发,创新组织活动方式,拓展多样化的理论宣传教育方式,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党建活动的有效性。

三、弘扬长征精神中的纪律性内涵,严守党员思想道德红线

长征精神的纪律性内涵就是牢记宗旨、严守纪律、心系人民。這是长征精神的基石。在长征途中,物资如此匮乏,可是,即便如此,我们的党员战士也在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得到沿途的人民的认可和支持。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优越了,但有部分党员干部就放松了纪律这条必须坚守的底线,把手伸向了群众的口袋中,或者自身生活腐化,这些看似微小的小毛病,都是在一步步一点点使我们党长久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崩坍。这些恶劣的行为在群众中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是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的绊脚石。这块绊脚石如果不及时敲碎,就会撼动我们党执政的大厦地基,甚至会断送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涯。

四、弘扬长征精神的群众性内涵,稳固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地基

“长征中部队所到之处,红军指战员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扰民,不动民间一草一木。非但如此,还常常没收军阀、官僚、劣绅的财物,分给民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大力支援,是我党长征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长征的胜利,是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体现。今天,我们虽然没有战争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前路依然充满未知的变数和不稳定因素。而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的胜利,关键在于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争取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们群众就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征的保护伞和动力保障。只有联系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永葆我们的社会主义大船在历史的长河中稳步行驶,不触礁、不翻船,顺利抵达共产主义的彼岸。高校的党员教师是我们培育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栋梁的导师,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态度。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继承革命传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不脱离人民群众。高校党员教师在实践中,应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头脑中始终有人民,心里装着人民,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言行身教上弘扬长征精神的群众性内涵,稳固思想道德阵地的群众基础。

五、弘扬长征精神的民族性,巩固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

长征精神的民族性内涵就是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产物和凝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内涵。应该看到,长征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与环境造就下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智慧发挥的凝结。从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千年的历史也是贯穿着种种磨难和险阻的历史。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却还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用着自己的智慧和百折不挠的拼劲,一次次战胜困难,才造就了灿烂的连续的未曾中断过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是一种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怕困难、坚贞不渝、勇于进取的精神。而长征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性已成为毋庸置疑的、理所当然的文化归宿和发展朝向。人们的认同与信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显得更加不安,更加焦虑,更加无处安放。这些困境也都在不断激荡着、冲击着人们的头脑,敲打着人们的信仰。在激变的时代,文化的认同与现代性的渗透之间的矛盾,我们满怀疑虑又无可抗拒。高校党员教师作为文化的直接吸收者和传播者,也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下浮躁社会心理的影响,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模糊,认知取向偏差,甚至对传统文化一刀切,失去了党建的目的,这也是现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障碍。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孕育传承下来的优秀精神,是根源于民族特性而流传下来的,与民族精神相通。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说,传统文化在人的精神价值重建上,设置了道德底线。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党员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更是直接影响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长征精神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粒明珠。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高校党员教师头脑中建构对长征精神的自觉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根植,是新时代提高高校党建新水平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征精神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升华。它拥有巨大的潜能和内在的韧性,用发展中的长征精神来指导我们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工作,提高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选择,更是被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弘扬长征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高校党员教师乃至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上的指引。

参考文献:

朱观艺.现代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定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3).

作者:斯日古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军训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