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研究论文

2022-05-0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部大开发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讲,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标和实质是什么、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会不会进一步扩大、西部开发的手段主要有哪些、西部地区能不能接替东南沿海地区淘汰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亟需要理论上的深化。为此,本文对于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西部大开发研究论文 篇1: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之研究

摘要: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严重问题,基于“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宗旨应当是居民的富裕,而非地域的繁荣;为了居民的长期持续富裕,必须培育西部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西部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应当根源于民营经济,基于自主创新能力;西部产业发展要突破资源启动型约束,开发基于知识创新的现代产业;着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消除知识贫困;控制人,增长,提高人,素质;压缩居民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实现空间格局的规模经济;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观点。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居民富裕;战略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陈 迅

西部大开发研究论文 篇2:

入世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

[摘 要]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讲,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标和实质是什么、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会不会进一步扩大、西部开发的手段主要有哪些、西部地区能不能接替东南沿海地区淘汰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亟需要理论上的深化。为此,本文对于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目标;实质;产业升级

[

作者:张贡生等

西部大开发研究论文 篇3:

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编者按:2006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学习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共同邀请王一鸣副院长就西部大开发问题进行访谈,王院长着重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深化研究的7个问题,在此特别刊出,期待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内在动力;要素成本;产业竞争力

文献标识码:A

这些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是非常明确的,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非常大,西部各省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一个是生态环境建设,也有相当的投入。在社会事业发展上,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央政府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今天我侧重谈一下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深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1.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西部大部分省区经济的投资拉动型特征非常典型。近两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和东部、中部地区的差距缩小,投资特别是国债投资对经济快速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西部经济对投资的敏感性非常强,特别是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经济总量不大,一个大项目开工,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就上去了,只要国债投资减下来,经济增速就下滑。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国债投资的缩减,西部有没有替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源泉?这是需要我们去考虑的。今年国债投资由800亿元减到6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了100亿元。西部这几年的中央投资这一块每年大概在500亿元左右,包括预算内和国债投资。西部地区自我投资能力较弱,这就面临如何保持经济增速,也就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现在提出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这个稳定的资金渠道是什么?是搞一个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仅仅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资金还是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怎么样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研究。

2.要素成本变化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问题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除了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外,还有一个“余值”部分,这个余值我们可以视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的作用还很有限,还不能起主导作用。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还主要是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随着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西部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比如说劳动力价格,近两年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劳动力价格抬升,最近广东、浙江等省份都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开始衰减,向内地转移的压力加大。通常我们会这样认为,但仔细分析后并不完全如此。什么原因?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是加工贸易产业,利润是很薄的。它们在沿海地区落户的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价格便宜。劳动力价格上升后,这些产业还是难以转移到内陆地区。为什么转移不了,就是运输成本就可能把利润吃光。不是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会向内地转移,加工贸易型产业是很难转移的,它会寻找其他国家的沿海地区,比如越南、柬埔寨等。所以要素价格变化会给西部开发带来新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土地的价格也在发生变化。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土地管理的力度,严格限制占用耕地,要占用农业用地,如果是公益性用地,要提高补偿标准;如果是商业用地,要市场招投标。原来是政府圈一块地,通过低地价吸引投资,甚至还可以搞零地价,西部地区地价比东部地区便宜,还有一点筹码,现在制度层面上不允许这样做了,这就无形中提高了西部的开发成本。

3.要素成本相对较低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

即便是在要素价格变化的情况下,跟全国横向比,西部地区的要素价格还是低的,这是西部地区的一大优势。比如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相对东部地区还是比较低的。但是要素成本低,为什么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还是不大呢?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西部地区的较低的要素成本往往为较高的交易成本所抵消。这里讲的交易成本可以理解为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而是由市场交易行为形成的成本,包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等。首先是物流成本偏高。在海洋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西部的货物主要是流向沿海地区的,当然不排除流向内陆地区如中亚、西亚国家,但是其流量相对于向东的流量来说规模要小得多,就是说基本的物流流向是向东的。加上物流成本,总体成本就不低了。其次是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比如审批环节较多,要公关请吃请喝,这些都是成本。再者是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投资的产权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明晰,产权市场不发育,就会直接增加交易成本。要降低西部地区交易成本,还需要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公务人员素质,提高政策透明度等,这些都是西部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

4.重化工业发展态势掩盖了产业竞争力的潜在问题

这几年由于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使得上游产业的日子很好过。总体来说,由于重化工业规模扩张,上游产业的利润率增高,价格空间也较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省份大部分产业属于上游产业,近几年煤炭、钢材、原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上涨,财政收入状况明显改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局面,把潜在的问题和矛盾给掩盖住了,就是产业竞争力没有实质性改善。这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上游产业供需格局发生变化,产业竞争力的潜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种变化已经开始显现,上游产业相对过剩的局面正在形成,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下滑的风险,这势必影响到财政收支局面。财政支出是刚性的,一旦财政收入下降,日子怎么过?西部一些省份在今后几年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5.西部大开发与当地老百姓增收的关系问题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西部开发都要为当地老百姓致富创造条件。但现实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容易的。比如,新疆、陕北的油气资源开发,开发主体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垄断性公司,由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偏低,当地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可能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多,或者说老百姓所得与石油公司得到的丰厚利润相比份额太少。上游产业利润率高,不仅跟资源税率偏低有关,还跟资源产权制度不明晰有很大关系。资源税是地方税,资源税率偏低,地方得到的实惠就少,怎么样提高资源税率,使得地方从资源开发中得到的收益能相应增加,使开发与富民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解决地方政府提高资源开发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怎样体现所有者权益?现在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国外采取的是资源特许开采权,谁开采,谁就要交特许权费,开采权可以拍卖,勘探权也可以拍卖,勘探权与开采权也可以分离,这都体现国家所有者权益。但是,我们国家所有者权益不到位,使得资源开采行业拥有大量超额利润,国有企业利润往往转化为企业福利;如果是民营企业,往往成为短期积累财富的来源。如果能通过收取资源开采

特许权费,那就可以成为西部开发稳定的资金来源。

6.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分税,当时改革的一个主导倾向,就是提高中央财政的相应比重。为了平衡当时的利益分配格局,建立了税收返还制度,就是按照原有的基数进行相应的税收返还。改革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发生变化,中央的财力明显增加,但事权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地方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有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原来的基数大,税收返还比较多;再加上东部地区经济的成长性很强,新增的一块慢慢就把这个缺口填补了。而在西部地区这个缺口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一块怎么解决?靠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而财政转移支付中大概60%是税收返还,还有这几年调资后的补助,这个都是死钱,不能用来搞建设。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很有限,对那么多需要转移支付的地区来说是杯水车薪,这就使得西部有些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捉襟见肘,有的连自我运转都很困难,工资都发不出来,搞发展就很难,更不要说办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了。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要达到东部地区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追求经济发展水平跟沿海发达地区一样,但是我们现在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意味着西部地区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应该跟东部地区大致一样,这就必须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我们在谈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时候,不是要经济发展水平跟东部一样,而是要求公共服务水平有相应地提高,这就要求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而且转移支付规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加大。去年财政增收5 000亿,能否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按基数返还是否可以取消?这块取消以后就会使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大大增加。这个问题是需要去讨论的。西部的县乡财政比较困难。贫困的县大概70%的财政支出都用于教育,用于给教师发工资了,财政所剩的空间很小。如果中央和各省把义务教育负担起来,也就意味着解放了西部县乡70%的财政负担。现在义务教育经费是县统筹,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该由国家包起来,但国家包起来中央拿多少,省里拿多少,还需要去研究,在西部地区最好是把县解放出来。越落后的县,教育支出所占的份额越大,国家和省包起来的话,财政包袱就卸掉一大块,这样就可以缓过劲来。还有一个问题是西部地区县乡财政的负债,隐性债务很大,经济做大了可以慢慢消化掉一部分。现在搞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形成新的负债?这个也需要去观察去研究。有的并不是地方想搞,而是上面层层压指标,县乡财政又没有钱,那怎么办?只有再去负债。西部的一些县乡财政的负债已经不少,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避免新的负债。总之,由于西部的财力非常有限,矛盾和风险就比其他地区会更突出一些。

7.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城市群问题

西部的产业发展,不可能是全覆盖、全方位的铺开,西部的自然条件就决定了这一点。现在中央越来越明确要突出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就是要以中心城市和经济带、走廊为重点来发展。西部地域非常宽广,只有集中资源和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城市带、走廊集聚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益。应该说这个战略现在还不明显。比如成渝城市群,它是西部地区条件最好、最具备开发潜力的一个板块,也是产业基础、产业规模最好的一个板块。但是在资源配置上,考虑到平衡发展的需要,开发资金更多地要向库区倾斜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这个矛盾怎么处理?应该说西部地区现在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还处在集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产业集聚的成本收益率更高,到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扩散效应才会显现。从全国来看也是这样的,经济向沿海集中,沿海向三个城市群集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城市群大概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40%。到峰值了没有?我觉得还没有。就是说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度还会提高。西部地区也会是这样的,经济活动向大城市和经济带集中。甘肃也提出“一根扁担挑两头”,以河西走廊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但是战略实施在操作上又不完全是这种情形,资金的配置受到政策的规定,那么怎么样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都追求回报,除非公益性事业,如办教育、卫生和扶贫。市场化越是发育,要素的流动性越强,集聚的机制才会形成。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应该好好去研究的。

西部地区要参与到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去,必须搞产业集群、城市群,只有整合起来才有竞争力,分散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有整合才能加入到全球的价值链当中去。原来我们说国际产业分工,发达国家搞工业,发展中国家搞农业,是垂直分工,我们搞原料,他们搞加工。现在谁是最大的制成品输出国?是中国。但最大的制成品输出国的收益甚少,因为你不掌握核心技术,因为你没有自主品牌,你进口资源,进行加工制造,你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环境下的产业链实际上是切成很多段的,是价值链分工,既不是产业间分工,也不是产业内上下游分工,而是跨国公司把价值链不同区段配置在成本最低的区位。加工组装就放在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研发就放在人力资本最好的地方。西部的产业如果不整合起来参与到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中。不搭上全球化的快车就会边缘化,边缘化的产业是没有希望的,有的可以生存,但是很难有好的前景。所以西部的产业需要集聚,需要整合,需要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又是以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载体,只有以大城市为平台,产业竞争力才能提升。

(本文由魏晓蓉根据访谈录音资料整理)

[作者简介]王一鸣(1959-),研究员、博导,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2月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作者:魏晓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下一篇:化学教育观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