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论文

2022-04-18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天气预报人人都关注,因为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天气预报里面,除了刮风下雨、阴晴冷暖以外,还加入了大量的气象指数,如晨练指数、穿衣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等。这一长串的气象指数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什么用途呢?我们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这些气象指数的意义。

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论文 篇1:

“第五立面”设计探

摘要:作为屋顶的建筑“第五立面”形态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分工作。“第五立面”的形态设计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建筑创作中“第五立面”设计遇到的问题。其中,宏观分析是指从建筑所处的基地环境入手,中观分析是指从建筑形体出发,微观分析是指建筑形式本身而言。关键词:“第五立面”;交接;空间连续;建筑形态;形体塑造

屋顶作为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发展完全是以满足人类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带有明确的物质功能。同时,它又是建筑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美丑,因此常常被人们比喻为建筑的“第五立面”。从原始的房屋形式到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建筑“第五立面”的形式也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当今建筑屋顶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结构与材料的绝对束缚,形态已由构图中心变为服从于建筑整体塑造,在设计方面也出现了新内容、新视角,这就迫使建筑师们的视野必须更加开阔,在建筑“第五立面”设计中进行多方面综合考虑。

1 环境因素的制约

一幢建筑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环境中的,建筑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体设计,而是要创造人类生活的整体空间:建筑顶部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也不能被孤立的思考,需要讲求与整体环境的连续性。当我们评价一幢建筑“第五立面”设计是否成功的时候,不但要看它自身的形态是否恰当,而且要从基地的特点人手,看它是不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相协调。

1.1 轮廓的交接

建筑的顶部轮廓线表现了它与天空的交接形式,这种交接往往具有丰富的变化形式。轮廓线的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建筑的某种姿态,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其顶部形象在背景中的显现。交错和起伏的轮廓线往往充满了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形成建筑顶部和天空的上下交织、融合的效果。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顶部的轮廓就组成一道特殊景观——城市的天际线,屋顶所处的位置、体量、高度都对天际线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审美上对城市空间的连续性、虚实关系、协调性和层次感的影响。

但建筑单体轮廓线设计的丰富不代表着天际线的优美,所以应当明确建筑在基地环境中担当的角色。位于视线焦点的建筑物,其顶部的形状、尺度、风格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推敲,以确保它在天际线上的控制地位。作为“配角”建筑的屋顶在设计时也应当考虑到相互关系,不能够喧宾夺主。在轮廓线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还应当注意视线对屋顶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为主的基地中。

1.2 空间的连续

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以实体和空间为两个基本要素。城市中的各种实体即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树木等构成了城市物质环境,而城市空间就是由这些实体组成的外部空间。为了保持外部空间的连续性,应当注意周围建筑的风格、形态和气氛对建筑顶部设计的影响。

城市环境的情况千差万别,做设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之前先要判断一下,周围建筑的风格、形态等因素是否值得尊重。如果值得尊重,可以有两种方法来处理,一种是刻板的从周围环境中将建筑要素复制下来,达到一种“和谐”,当然这种所谓的“和谐”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另一种是用全新的形式来唤起,甚至提高现存建筑的视觉品位。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最终都要建立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视觉关系。

例如,当建筑滨水而建时,其顶部的设计会以水面的大小,形态、倒影、观察点的位置、距离和方向为依据的。就设计手法而言,在临水的建筑中通常会采用拟态和退台等方法。拟态的设计手法是采用柔和的曲线或是模仿船、帆、水鸟等人们熟知的一些形象。从而引起联想,紧扣“水”的主题。

2 建筑整体的协同

屋顶是建筑实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与建筑整体之间关系的问题决定着其设计的处理手法。在建筑创作中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建筑的诸多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为了设计出有新意的建筑,必须进行整体的、全面地统筹。

2.1 比例与尺度的协同

比例是指一个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实际尺寸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尺度则是我们如何在和其它形式相比中去看一个建筑要素或空间的大小。

我们观察一个建筑要素大小的时候,往往会用它同周围已知大小尺度的要素做比较。例如现在许多地方兴建的微缩景观,尽管把一些“著名建筑”做的有模有样,却不能给人艺术上的震撼,究其原因就是尺度上出了问题。

建筑顶部也是建筑组成部分,它的尺度问题也十分重要。尺度处理不同对建筑整体尺度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例如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往往需要较大尺度的顶来配合它宏伟的气势,而在民居中,即使在平面上的占地规模类似,却往往采用组合的屋顶形式,使得建筑平易近人,富有生活气息。

2.2 形体的统一与协调

在建筑形体中,顶与建筑的其他要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就是“和谐”。应当指出,和谐的本质并非是形式要素间消极的、简单的协调与统一,而是相互排斥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对比就是屋顶与建筑形体之间保持和谐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强调顶部与其他建筑要素之间不同性质的对照。这使建筑“第五立面”的造型产生生动的效果,富有活力。对比的方法使人的视觉感官兴奋,容易成为视觉的焦点。例如,郎香教堂的屋顶采用低明度的色彩,与高明度的墙面产生对比。与对比相反,建筑顶部的形态设计还可以强调与建筑形体中其它要素的共同点,使许多不同的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伦敦市政厅,顶部与墙体从上到下渐变,不断重复的横线条,产生了统一的效果。此外,节奏和韵律也是建筑顶部与建筑形体之间取得和谐的一种方式。

例如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屋顶与侧墙的采光窗采用旋转形式的韵律,不但统一协调,而且产生了特殊的情趣。

3 建筑形态的塑造

3.1 体量造型方面

传统建筑的屋顶和建筑的形体一样,通常由简单的基本几何体构成。而现代建筑往往通过把这些基本几何体进行变异和体块组合以及综合运用,创造丰富的形体。同时对基本几何体在建筑“第五立面”造型中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3.1.1 原形

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大脑知觉对于体形简单而完整,轮廓清晰的造型有强烈的识别力。对于复杂的形体,有着简化抽象,把它理解为规则单一形的趋势,视觉具有对客观事物简化的功能。

在建筑顶部的设计过程中,其形态为了适应视觉简化功能的需要,力求完整与纯

净。也就是屋顶可以处理成一个完整的几何体,或是其顶部与建筑整体成为一个几何体。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它是一个简洁而纯净的椭球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许是它能从众多竞赛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3.1.2 构成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往往通过重新排列或变异建筑形式单元,以求得多变和复杂的造型。这是因为视知觉不但具有快速发现客观事物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不断发现新事物的功能。建筑师在建筑顶部的设计中,经过多层次的组织,在造型和空间做到统一变化、有起有伏,这样才会使视直觉感到愉快,不平直乏味,建筑“第五立面”形象也会富有新意。例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整个建筑由下至上逐渐收分,在接近顶端时一个孔洞横穿楼身,不但减少了风荷载,而且成为了良好的观光场所,同时令建筑的形象与众不同。

有时在一个整体中,建筑师用削切其中部分体积的方法来进行变化。根据不同的消减程度,形式可以保持它原来的本性,或者变化成为其他种类。削切后会使建筑顶部一定的倾向性,富有动势,由于倾斜的屋顶大大偏离了它通常具有的水平方向稳定感。在建筑设计的处理时会利用这种特性来重点处理人口等部位。

另外,对于一些体量关系明确的建筑,几个形体之间互相咬合或嵌入,形成交错的建筑顶部,在构图组合中相互的穿插,加强了彼此的联系。交错的效果往往与方向有关,相似的方向(尤其是水平线)则强化了彼此延伸和渗透,互相交融,更好地组成一个整体。

此外,由于反复地使用同一形象或构件,会加深人们对建筑形象的认识,因此建筑师经常使用某种母题重复方法来表达建筑的思想和内涵。建筑师往往利用视觉重复印象的这一规律和特点,从顶部造型的整体到局部,从不同的视角对设计进行推敲,力求经受的住视觉反复注视的考验,从始至终给人以良性的视觉印象。

例如路易斯·康设计的肯贝尔艺术博物馆,采用了组合元的方式,即以一组标准的结构元组合成美术馆的各个空间,美术馆在外观上不断重复拱形屋顶,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从平面到立面不断重复三角形的母题,四个不同高度但是形态一致的屋顶十分挺拔,成为了香港标志性建筑之一。

但是,在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形式迅速发展起来,传统的构型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一些前卫建筑师创造的需要。所以设计者通过把标准的几何体块进行扭曲、弯曲等变形,甚至通过计算机的高科技等高科技手段来获得神奇、夸张的形象来。屋顶作为造型的主要元素,同样也会被设计的完全抛弃几何形态,向不规则,无规律可循的自由状态发展。如盖里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除了标准几何体的变形之外,还有一种变形方式——古人留下的许多优美建筑语汇,虽然那时的材料及施工方法都与今天的差别很大。若要使用这些符号,就必须对古代的形式加以提纯变形,重新组织,形成新的、合乎时代的语言。例如贝聿铭在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中设计的玻璃锥顶,所用材料就再不仅局限于使用石材,突破了金字塔的封闭感,同时又解决了采光等技术问题。

3.1.3 附加

附加物通常是一些具有实际功能作用的构件,比如天窗、老虎窗、设备间、采光塔等等。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电梯机房、高位水箱的设备用房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电梯机房,根据电梯安装要求,必须置于最高楼层的电梯井上面。对于这些非屋顶造型的本身附加物,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回避,只能当作积极的屋顶造型要素来考虑。例如许多高层住宅建筑的机房及水箱间都做了简单的修饰,既有美化的作用,又能提高建筑的可识别性。

3.2 面的形态方面

3.2.1 并置

屋顶的面有时会以双层形式出现,其中外层面常常被虚化,人们可以透过表层看到内层屋顶的形态。外层屋面只对屋顶的外部空间起作用,不影响室内空间。经虚化处理以后的层面体量感大大削弱,与天空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且互相渗透,图底关系十分暧昧。这样的屋顶很类似于“两层皮”的做法,常用于与旧建筑的协调,或是对旧建筑区里传统风格进行保留。

3.2.2 融合

在人们传统的意识中,屋顶作为建筑围合体中的顶界面,它具有明确的特征,不论屋顶是平顶还是坡顶,都与四周的墙面有明显的交待,檐部自然担当了屋顶与墙面的过渡任务。但是现在有些建筑在这个基础上有了变异,把传统意义上的屋顶与墙体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空间围合形态,也就是说建筑的五个面模糊了。而且有些建筑的屋顶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上面覆盖着植被,似乎又回到了原始状态。这种形态看似回到了原始状态,实际上是技术与人们审美观变化的结果。

4 结语

建筑“第五立面”形态的设计不能被孤立地考虑,周围的环境对屋顶形态起着制约作用。同时,它作为建筑整体中的一部分,又与建筑形体的比例尺度关系,以及风格的协调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师在建筑“第五立面”设计中,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正通过各种方式的构成演化出丰富的“第五立面”形体。

作者:田 立 魏春雨

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论文 篇2:

解读天气预报中的“气象指数”

天气预报人人都关注,因为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天气预报里面,除了刮风下雨、阴晴冷暖以外,还加入了大量的气象指数,如晨练指数、穿衣指数、空气污染指数、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等。这一长串的气象指数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什么用途呢?我们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这些气象指数的意义。

人与气象关系密切,随着气象观测研究的发展,气象部门为满足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不同需求,把观测到的各种气象要素,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合给出各种量化的预测指标,这就是气象指数。

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体化(表现为数字和等级),能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提高生活的科学含量,让人们明明白白地生活。

空气质量怎么样?——“空气污染指数”解读

空气污染指数是评估空气质量状况的一组数字,它能预报今天或明天的空气是清洁的还是受到污染的,以及应当注意的健康问题。

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主要是分析什么样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使大气污染程度减轻,而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聚集,加剧污染程度。

例如在冬季,在稳定的高气压控制下,一般天气晴好,风力不大。早晚在近地面易形成逆温,这时空气中的污染物就滞留在近地面层,容易形成污染。而在低气压控制下或冷高压前部,往往风力较大,污染物易于扩散,故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等级分类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多分为五个等级: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1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2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且小于等于200,表明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空气中会有一些尾气、粉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属于轻度污染,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3级标准。在轻度污染的环境中,我们会出现一些刺激性的反应,比如咳嗽、打喷嚏、口鼻干燥等,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最好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且小于等于300,称之为中度污染,说明空气质量较差。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4级标准。在中度污染的环境中,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中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甚至500时,就达到了重度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威胁很大。我们的运动耐受力会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上年纪的人更该留在室内。

应当说明的是,不同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或者说同一浓度的不同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有大小之分。污染浓度和污染指数的换算公式照顾到了这种差异,也就是说,只要污染指数相同,无论是何种污染物,它们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大致是一样的。

你的感觉还好吗?——“人体舒适度指数”解读

为了人们在生活或外出活动时能提前有所准备,做到心中有数、防患未然,气象部门根据天气的变化,利用天气预报来预测空气舒适度,这就是人体舒适度指数。

人类机体对外界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有别于大气探测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的舒适感,根据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人体的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器官等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风等。

实验表明气温适中时,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湿度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当气温较高或较低时,其波动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就变的非常重要。例如,气温在15.5℃时,即使相对湿度波动达50%,对人体的影响也仅为气温变化1℃的作用。而当温度在21~27℃时,若相对湿度改变为50%时,人体的散热量就有明显差异,相对湿在30%时。人体的散热量比相对湿度在80%时为多。而当相对湿度超过80%时,由于高温高湿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机体的热平衡受到破坏,因而人体会感到闷热不适。

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级分类

由于不同地区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以上海地区为例。人体舒适度指数划分为十一级,分别表示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可以发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人体舒适度指数小于0为1级,人体感觉极冷,不舒适。

0-25为2级,人体感觉寒冷,不舒适。

26-38为3级,人体感觉较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39~50为4级,人体感觉清凉,少部分人不舒适。

51~58为5级,人体感觉偏凉。大部分人舒适。

59~70为6级,人体感觉舒适。

71~75为7级,人体感觉偏暖,大部分人舒适。

76~79为8级,人体感觉闷热,少部分人不舒适。

80~84为9级,人体感觉炎热,大部分人不舒适。

85~88为10级,人体感觉极热,不舒适。

人体舒适度指数大于等于89为11级,人体感觉酷热,很不舒适。

一般而言,指教越低人体感觉冷而不舒适,指数越高人体感觉热而不舒适。

早晨锻炼何处去?——“展练指数”解读

晨练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而要达到理想的晨练效果,必须注意气象条件。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选择晨练时机,气象学家们制定了晨练环境要素标准——晨练指数。

晨练指数是根据一些气象预报值,如温度、湿度、风速、能见度和降水概率的预报作为因子,通过线性计算(有相关专业公式)得出的指数值,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晨练效果。

例如,在气温低于-2℃下晨练,可能会使肌肉发生经常性痉挛,而气温在28℃以上时晨练,则会增加体内能量消耗,有时易引起肌肉抽筋。下雨天空气湿度大,不利于汗液的蒸发;空气特别干燥时晨练者排汗会增多,也不适宜晨练。若是阴天,应避免在树林中晨练,林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雨雪天路滑,易摔倒,老年人最好不要到户外晨练。大雾或大风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相当多,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浓雾天不宜晨练,因为雾中的小水滴中溶解了大气中的酸、碱、盐、胺、

苯以及尘埃、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晨练过程中机体需氧量会增大,但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的侵害会造成供氧不足,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细菌也会趁虚而入,危害我们的健康。

晨练指数等级分类

根据温度、湿度、风、污染状况等气象条件,晨练指数通常分为5个级别:

晨练指数1级状态下,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非常适合晨练。

晨练指数为2级和3级时,一般有一种或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但还是比较适合晨练。

4级时会有三四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不太适合晨练。

当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晨练指数达到5级的时候,就不适宜晨练了。

换句话说,当空气质量在1~3级时,都比较适合进行晨练;4级时不妨选择在室内进行元氧运动;而5级时应该停止晨练。

出门如何巧着装?——“穿衣指数”解读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而大自然的温度却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适应冬冷夏热这种一年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们除了自身调节外,穿衣则是人体适应不良气象条件的最直接“防线”。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让人们在四季选择并穿上应时舒适的衣服。气象工作者根据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气温、风、湿度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创造出一种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气象指标,叫做穿衣指数,它可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着装。

穿衣指数等级分类

穿衣指数一般分为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根据人体实验及生活体验,不同的指数应有不同的穿表戴帽及布料等。

1级穿表指数提示天气炎热,建议穿短衫、短裙、短裤、薄型T恤衫、敞领短袖棉衫等清凉夏季服装。

2级穿衣指数提示天气较热,建议穿短裙、短裤、短套装、T恤等夏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穿长袖衬衫和单裤。

3级穿衣指数提示较凉爽,建议穿长袖衬衫加单裤等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穿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

4级穿衣指数提示温度适中,建议穿薄型套装或牛仔衫裤等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穿套装、夹克衫等。

5级穿表指数提示气温较温暖,建议穿夹衣加薄羊毛衫等春秋服装。体弱者宜穿夹衣加羊毛衫。但昼夜温差较大,注意增减衣服。

6级穿衣指数提示气温较低,建议穿厚外套加毛衣等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穿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7级穿衣指数提示温度很低,建议穿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穿厚棉衣或冬大衣。

8级穿衣指数提示温度极低,建议穿厚羽绒服、毛皮大衣加厚毛衣等隆冬服装。

一般来说,1~2级穿衣指数为夏季着装,指短款衣类,服装厚度在4毫米以下:3-5级穿衣指数为春秋过度季节着装。包括从单衣、夹衣、风衣到毛衣类,服装厚度约在4~15毫米;6~8级穿衣指数为冬季着装,主要指棉服、羽绒服、皮服等。其服装厚度在15毫米以上。

无形杀手在哪里?——“紫外线指数”解读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阳光中有大量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紫外线按其波长可分为三个部分:

A紫外线波长位于0.32~0.40微米之间,A紫外线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对合成维生素D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A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致凝结,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太少或缺乏A紫外线照射又容易患红斑病和白内障。

B紫外线波长位于0.28-0.32微米之间,B紫外线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使皮肤变红和短期内降低维生素D的生成,长期接受可能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C紫外线波长位于0.01-0.28微米之间。

C紫外线几乎都被臭氧层所吸收,对我们影响不大。

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紫外线和B紫外线的综合作用。近年来,由于平流层臭氧遭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地面接受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多,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此,世界各国的环境科学家都提醒人们应该十分注意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紫外线指数是指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正午前后四个小时中),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气象条件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程度,研究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紫外线辐射比较强、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使紫外线辐射减弱,据此发布紫外线指数预报,以指导公众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在1992年,加拿大环境部的三位科学家发明了紫外线指数,而这也使得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隔日日常紫外线强度的国家。许多国家使用这套制度但采用了自己的紫外线指数,其中美国在1994年开始使用。时至今日,每个国家计算与记录紫外线指数的方法都不相同。

现在,一个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非电离辐射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制定的紫外线指数是国际公认的衡量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标准尺度。紫外线指数从l级至11级,其中1级强度最低,11级以上为危险级。国际紫外线指数不但具体定义了统一的计算方法而且规范了媒体中使用的颜色和图表。

紫外线指数等级分类

中央气象台提供紫外线指数预报服务,分级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略微不同,使用了特别的级别描述、定义和防护措施建议。紫外线指数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O,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紫外线指数越大,也表示在愈短的时间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愈强。

紫外线指数为0-2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最小,为1级,这个量对人体基本上没有影响,无需特别防护。若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防晒系数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紫外线指数为3-4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是比较低的,为2级,这个量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也是比较小的。建议出门前涂擦防晒系数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紫外线指数为5~6时,表示紫外线的量为中等强度。为3级,这个量对人体皮肤也有中等强度的伤害影响,外出时建议涂擦防晒系数高于15、PA+的防晒护肤品。戴太阳帽、太阳镜。

紫外线指数为7~9时,表示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强度。为4级,这个量对人体的可能影响就比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走有阴凉的地方,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里最好不要在沙滩上晒太阳。建议涂擦防晒系数20左右、PA++的防晒护肤品。

当紫外线指数大于10时,表示紫外线照射量非常强,为5级,这个量对人体有最大的影响,要尽量避免暴露于日光下。外出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建

议涂擦防晒系数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

紫外线指数级别是无上限的,数值越大代表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中的风险越大。指数为0在理论上存在。但事实上不大可能存在。在南半球指数大于11是很常见的,那里的臭氧层已衰竭。曾经在夏威夷的冒纳罗亚火山录得超过20的数值。在华南地区,夏季晴朗天气时,紫外线指数通常超过10,而在多云及雨天则指数会降低。

由于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是长期蓄积起来的,因此人们必须从小就开始注意预防紫外线的伤害。儿童特别容易晒伤,因此家长不要让他们长时间逗留在阳光下。平时只要人们注意收听、收看紫外线指数预报,就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预防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当然,紫外线也并不是一个十分恐惧的东西,也不要片面地被紫外线指数预报所左右。

数字也能防感冒?——“感冒指数”解读

感冒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冒的发生除和病毒感染有关外,天气条件是一个重要因素。

导致感冒发病高峰的天气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冷空气的入侵,特别是秋冬交接后的第一次降温,如最低气温自零上降至零下,1-2天内就会有大批人感冒。这是因为当冷空气入侵后,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凉。

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特别是气压大于1030百帕的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当冷高压控制时,阳光充足,日照强,以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人们在不能适应天气变化,或在淋雨受凉、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环境,都会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给感冒等感染性疾病以可乘之机。

气象台根据天气变化推出了与市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感冒指数预报,它和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通过媒体向广大市民预告第二天天气对感冒发生强度的影响。有了它,市民们,特别是儿童、老人等易发人群可以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用感冒指数来确定衣服的增减和活动时间。

感冒指数等级分类

感冒指数的高低和天气的变化是对应的,有强冷空气入侵,气温骤然大幅度下降或气温迅速蹿升都有可能引起感冒,所以此段时间是高发期。相对的,气温没有忽高忽低,天气处于稳定状态中,为低发期。为此,气象台一般把感冒指数分为3级:

1级是感冒低发期,感冒较少发生,应注意增强耐寒锻炼,适应早中晚气温差别变化。室外活动要增添衣服,因为湿寒空气容易受凉。降温幅度不大,适当注意保暖,预防风寒。室内外温差较小,适宜开窗通风,让居室空气更新鲜。

2级是感冒易发期,适宜早晚外出散步,中午晒太阳。室外活动时间不宜过长,病患者不易外出。人们感觉寒冷,根据寒冷情况及时增加衣服。适宜室内外空气流通,但要视身体状况掌握通风时间。

3级是感冒高发期,健康人要提高预防感冒意识,病患者注意治疗与锻炼相结合。阴冷的天气会加重病情,病患者要减少外出活动,可适当晒晒太阳。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合,增加居室的通风次数。

有的气象台把感冒指数分为5级:当天气晴好,湿度较小时,感冒指数一般为1级,较为安全,感冒较少发生。而当早晚温差较大,或有冷风冷雨时,感冒指数一般为2~3级,2级是有感冒的可能,3级是较易感冒。感冒指数到4级为容易感冒期,s级为极容易感冒期。

总之,感冒指数越高。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患感冒的几率越高。

对普通人来说的。在感冒指数高的时期出行,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注意饮食卫生。要在身边准备一些简单的抗感冒药物,比如板兰根、感冒颗粒、银翘片等等,以便在出现感冒症状时及时服药防治。

目前,和健康有关的气象指数不单是感冒指数,还有心脑血管病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过敏指数、支气管哮喘指数、皮炎指数,高血压指数、钓鱼指数、晒太阳指数……等等。气象健康指数是经过几十年气象和痰病的关系研究总结出来的,它可以指导我们预防、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非常有帮助!

气象健康指数的数值一般分成5级,用3代表发病率的平均值,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划定上限和下限,通常1代表这种疾病很少发生,2代表较少发生,都不用太过紧张。3代表这种病有增多的趋势,需要开始对它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4代表患者较多,等到指数上升到5时就说明已经有很多的病人,最好严加防范。

作者:奇 云

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论文 篇3:

智慧城市,设计未来

在打开冰箱前,已经从屏幕上得知哪样食物可以慢慢享用,而哪样需要赶紧处理;客厅里摆放的那个大屏幕不仅仅是电视,还是个多媒体介质,让你与这个世界相连互动;睡觉时顺带进行健康管理,健康指数和生活起居建议可以从手机中读到,只因为你带了一块“智慧的腕表”入眠;对行政政策有建议也可以随时随地提交给城市管理决策者,也许下一刻的便民法令,就源自于你的吐槽……这就是不久的未来,我们智慧的城市。

如果说城市可以让生活更美好,那么最好先通过设计让城市更智慧。由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以下简称CMoDA)策划的 2013 年北京国际设计周(BJDW)主展——“智慧城市2013”国际设计展,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同期开幕。展览以设计为引领,信息化为载体,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解决方案,以期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这一次的展览,通过来自10个国家的50家设计机构、实验室与企业的70件参展作品,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探究数字设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览将在“智慧城市公共平台”,“智慧生活”,“智慧城市”三大板块中,围绕设计在智慧城市中的实际应用,从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改变城市两个方面涉及民生与相关产业,从城市规划、管理、生活、流动性、健康与安全等角度集合现有解决方案,模拟仿真,触控未来。

应用之道

“应用之道,何所不智”作为“智慧城市2013”展览的主题,探索了数字设计应用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去年,CMoDA就在国内从设计的角度,率先提出了“大设计开发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展览主题思路:“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专题展,去年我们着力提出一种‘智慧城市’的概念——即以信息化为载体,通过设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今年我们则希望通过本次主题展的形式来探讨和强调设计的应用之道,但仍会通过概念原型与应用系统保持展览的前瞻性。今年所展览的作品更偏局部的设计应用,明年则希望可以更多从‘战略设计’角度进行更宏观的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并将此前的成果作为模板展出。”

CMoDA总经理、“智慧城市2013”展览总制作人陈彩云向记者介绍了今年主题展的来龙去脉。她还透露道,今年智慧城市试点将在国家战略和部委的推动下在全国200个城镇展开。作为一个专业研究“城市未来”的数字艺术机构,CMoDA希望站在冷静、中立的角度去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年度展览、论坛来促进各方交流,以推动智慧城市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另外在展览的基础上,CMoDA还将在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主题为“应用之道,何所不智”的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智慧城市政策与标准制定者、国家部委、城市管理部门、行业领袖代表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与应用解决方案。“研讨会着重从信息化与设计的角度探讨与交流,希望从感知城市、城市规划、数字化管理、公共安全、灾难应急、智慧社区、园区到智慧生活(环境、健康、节能)等多方面的研究最新成果与应用开发趋势,推动国内智慧城市行业间的交流与协同创新。”陈彩云说。另外,研讨会还与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一起设立了“智慧园区”分论坛,以探讨创意数字科技对于城市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中所能发挥的潜力。

信息设计与智慧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快速发展,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2.7%。城镇化快速发展积累了诸如大气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各种城市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指的不是国际大都市,而是每一个城市的生活都更城市化、人文化、更便民,拥有更智慧的城市生活。”陈彩云说。人类正在见证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的风潮,新技术成本的降低使城市级的设计与管理系统成为可能。但城市怎样才能算真正的智慧?这样的疑问也是在本次“智慧城市2013”展览上试图着力探讨的。“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着眼全局,系统地设计和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提出了他的看法。

在城市物理资源正在不断消耗枯竭的同时,人类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与物联网的兴盛所产生的数据资源却不断倍增。如何巧用数据发现城市症结,采取有针对的行动来有效应变?如何在城市尺度协调统筹现有资源,缓解城市病,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工作的需求?展览试图通过信息设计(即设计结合数字科技与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数据),以规划、政务、交通、能源、安全为例,通过概念作品、产品原型与应用系统展开讨论交流。

智慧城市除了要有先进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外,它的管理与创新能力,即城市的软实力,同样重要。两者共同组成了城市这一复杂有机体的生命线。而信息设计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如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陈晓霁的参展作品,将2000-2012 年间每一天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转化为颜色,铺砌成十个中国城市的“天空”。这样通过设计视觉转化的形式,将城市问题“可视化”,从而帮助城市决策者更加明晰地了解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十分有助于尽快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位参展者陈思明,始终认为数据是连接世界的纽带,认为它蕴含着科学奥秘与美感,希望用交互的形式,让人们更深刻地感知数据。他在参展作品“禽流感疫情可视化”中,就力图追求科学与设计的统一,通过可视化与交互方式,呈现 2013年4月后禽流感在中国爆发、蔓延的变化过程。通过将禽流感病例映射在地图上,体现疫情的空间分布;通过将病例从疑似至确诊至死亡或治愈的过程在时间线上的展现,显示疫情的时间变化。并将时间与空间的视图链接,用户可以播放动画,圈选地图,选择时间,查看禽流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

家庭是构成这个城市的细胞,智慧的城市首先发声于智慧的家庭生活。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变化快,家庭成员需要“智能个人助理”能及时采集、反馈自己、家人与环境信息,以便做出聪明的生活安排与决策。数据的应用让生活更显智慧。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昂贵的专业传感器民用,进而变成可穿戴设备,实现移动,让人们随时随地自我测量、跟踪,并通过智能手机的可视化分析为生活决策提供指南。这些传感器生活产品成为人类感官与神经系统的外延。而实现了自我调解、联网中控的智能家庭系统让生活更轻松。设计让冰冷的科技、抽象的数据情感化。

设计的暖意

“智慧生活是城市与人的和谐。”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在本次“智慧城市2013”展览中着力展现的,也是陈彩云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统筹、协调相关领域来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决定了它在智慧城市这一跨多专业领域的复杂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产品还是应用系统,设计不仅仅满足市民与城市的需要,它更通过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观众还可以在“智慧城市2013”展中,寻找到许多具有暖意的设计作品,如那些让异地家人维系情感、寓教于乐、亲近绿色能源、身体力行净化空气质量和周围环境的作品,都通过合理化设计,让未来充斥着高科技的生活更有人情味。

在参展作品中,一件由五个人组建的团队设计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设计者都来自清华大学,但是他们的身份又各不相同,如夏晴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研究生,而魏文是程序员,齐峰则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通过设计的暖意温暖城市人的生活。他们合作设计的参展作品为“约菜”,这是一个帮助家庭、办公环境种植的浇灌产品与微型社交系统。种植为现代都市生活带来诸多益处:健康、绿色、体验,生活品质。但繁忙的工作及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又为照料绿植带来挑战。作品帮助种植者照顾植物、远程为亲友的花卉与蔬菜浇水、查看植物健康状态与实时教程、在线与植友互动。作品将传感器与浇灌模块内置于花盆中,用无线网络与主人随时互联。同时,作品的服务平台围绕都市种植行为,提供儿童团队种植模块、区域种植游戏等更多可能性。从展览的众多数据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未来设计的新趋势,数字设计、交互设计等各学科交叉的综合设计,无疑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设计的主力军。(编辑:曾莉莉)

作者:金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形势下会计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女性居家针织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