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出发,探讨了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论文 篇1: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摘要:白银市靖远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2013年开始,靖远县开展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人民银行靖远县支行与靖远县地方政府、靖远县农村商业银行联合创新建立了针对农户的信用评价机制,由地方政府对信用农户达到60%的信用村进行评定挂牌,不断提高农户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经过试点创建与全面推动,目前已实现全县信用村全覆盖,金融资源对农户实现了精准对接。

关键词:信用体系;金融;评级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设定评价指标。2014年提出“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创建原则,对涉农金融机构评定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设计出台15种信用评定信息采集方式与标准,对信用农户的评级设定5项大指标和20余项子指标,逐项量化,综合评价。

(二)综合核定授信额度。按照“百分制评价、五星级管理”的原则,对综合评价分数不同的农户分别授予白金信用户、黄金信用户、优秀信用户、良好信用户、一般信用户,对60分以下的农户当年不予授信,次年再评级授信。

(三)严格规范评价流程。按照“一本资料宣传、一张表格摸底、一套流程评价、一户一档管理”的模式,全面开展农户和信用村的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评级工作。一是“五条路径”采信息。依托政府职能部门的扶贫信息系统、农村网格化信息平台、村组金融服务联系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农村商业银行“走村入户”活动等,全方位收集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二是“五方会审”评等级。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小组,成员由村“两委”干部、县乡驻村干部、农村五老代表、扶贫办干部、农商行信贷员组成,对农户信用等级开展集中会审、联合把关。三是“五种方式”亮星级。通过电视台、政务网、村组公示栏、农村金融网点电子显示屏、农村广播“村村通”等媒介,对信用户、信用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全面推行系统管理。开发建立了“白银市农户信用评级查询系统”,将农户精准识别信息和“三权”财产信息全部纳入系统管理,统一了农户评级授信标准。靖远农村商业银行还充分利用手机银行对信用农户贷款实现手机银行终端申请、即时到账、随用随贷,农户足不出村即可申请贷款,极大地缩短了办贷时间、降低了办贷成本。

二、主要成效

(一)实现了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通过推进信用评价机制,实现了对全县贫困户信用信息和金融需求的精准识别。与此同时,在信用评价指标中,降低了房与粮的评价权重,加大了诚信与产业属性的评价权重,符合了农户的客观实际,降低了信贷门槛,可以使更多的农户获得融资便利,并通过诚信创业、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二)实现了信用环境的优质化。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争做信用农户、争当星级贫困户的风尚日渐形成,在示范作用的引领下,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信贷质量。在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以前,农民拖欠、逃废银行信贷资金现象严重,各涉农金融机构的农户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都较高,农村信用社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有较大进展之后,贷款户按期还款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到期贷款收回率明显上升。

三、信用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推动机制欠缺,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信用村创建工作是一项应由地方政府主导,各金融部门、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但目前政府对信用村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仅停留在宣传发动、组织建设、评定挂牌、发放贷款这一层面上,而在统一领导全辖信用村创建,协调部门合作,协助金融部门采集农户信息、清收不良贷款、制裁失信行为等方面缺乏实质性行动和措施。

(二)银行评价能力有限,配套服务跟进不到位。各涉农金融机构在对农户和行政村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过程中,由于其缺乏专业性,有一定的随意性与主观性,而被评定的信用户的授信额度只能满足中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而对农产品批发经营户、特色种养大户等难以满足。信用社年初放款、年末收款、按季结息、到期还本、周期一年的借款方式又与种养殖业生产周期相矛盾,易造成农户贷款逾期,降低信用分值,信用村的整体信贷优势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缺乏统一评定标准,评定结果缺乏公信力。从调查情况来看,各涉农金融机构信用村、信用户评定过程中都是各自为政,由于各机构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导致评定结果在机构间互不认可,农户信息互不共享,有时甚至出现同一农户在不同机构评定结果相左的尴尬局面,降低了信用村、信用户的认可度和公信力。

四、深化信用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信用村创建工作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由政府牵头的信用村创建工作机制,将信用村创建工作纳入到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来,丰富创评内容,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从而使政府各部门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信用村创建工作。

(二)创建协同评价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模式和方法。涉农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上要有所突破创新,按农户信用等级及其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情况,适当扩大授信额度;探索和建立一定时期内约期相对比较宽松,展期相對比较灵活的“活期式贷款”运行机制,确保农户在调整种养结构、受到较大自然灾害及遭遇农产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能够继续使用贷款,持续从事农业生产。

(三)统一信用评定标准,开发建设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为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结果的社会权威性和农户信用信息的共享度,应在建立统一的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标准,明确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处理的相关内容,各涉农金融机构统一遵照执行,形成各家金融机构根据各自客户群体,共同采集、共同维护、共同使用的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作者:刘学柏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论文 篇2: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文章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出发,探讨了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了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区域金融;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发现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其金融核心作用,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所谓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概念有别于自然环境。其一,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其二,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

对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定义,借鉴了自然科学中生态环境的内涵,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一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一致,即通过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鼓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20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有利于建立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吸引资金。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二)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

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三)加快地区金融市场建设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地方政府应重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中对本地区的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对自己给予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政府服务收费,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合并或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进一步简化抵押、评估费用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和信贷成本。

参考文献:

1、徐亚军.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6(6).

2、邓炜.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3、孟凡杰,张扬.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7(2).

4、龙岩.改进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J].金融纵论,2005(12).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授信管理部。作者为副总经理、经济师)

作者:张 红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论文 篇3:

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对金融外部环境的形象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决定金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会对金融业稳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诱发金融风险。因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一、优化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需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金融环境的诸因素中既有上层建筑的内容,也有经济基础的内容,归根到底都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联。所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解决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面因素,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持。金融生态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从金融生态中所包涵的内容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及社会参与主体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府行为、诚信的社会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仅就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改善金融生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二是有利于优化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二、金融生态的现实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无论是自身改革还是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显著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但同时也须清醒地看到,金融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远未形成、金融业无论是在竞争水平和服务效率上都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少都与金融生态环境相关,当前的金融生态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缺陷。

(一)法律环境不完善,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够。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从现实看,这一法律的有关规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债权的保护。又如现行的刑法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确定为刑事犯罪;而对于在我国企业的信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虽然不以据为己有为目的、但却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得贷款的行为,并未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以上法律漏洞的存在是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目前,我国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直接融资发展不快使得社会储蓄只能通过银行体系转化为投资,久而久之,公众投资者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所有公众投资都要由国家像支付存款那样保证兑付,公众可以不承担风险。

(四)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仍是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分析,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业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

三、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加大金融生态宣传力度,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改善金融生态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已从简单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发展为投资理财、资产保值增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好坏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要加大对金融生态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在充分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业更好地发挥这种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金融业也是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一旦区域性金融风险形成,或者该地区被认为是金融高风险地区,将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从推动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兼顾长远,通盘考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减少行政干预、做强区域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指出了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货币政策在合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上,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功能和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提高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为金融机构稳健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创造条件。

(三)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要在继续发展好货币市场的同时,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扩大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同时,要改造市场微观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与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与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体系,综合地、渐进地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金融市场在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加强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推动加快征信立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规范的征信市场,逐步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在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环节形成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格局,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适应不同层次的征信需求;建立分业监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审计、法律等金融中介服务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运用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五)深化改革,特别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依法行政和企业预算约束,改善银、政、企关系。银企之间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新型关系。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市场,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六)完善金融法律环境,从维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打击逃废债现象,维护金融债权。首先是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特别是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担保法》。《破产法》应成为债权人依法保护其债权的最后底限,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特别是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在完善《担保法》方面,应强化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使担保确实成为规避债权风险的有效屏障,并将动产主要是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等纳入担保物范围,充分发挥抵押、担保在支持广大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在企业的转制过程中充分重视金融机构的债权,遏制逃废债现象的发生。第三,司法机关应主动与金融机构配合,加大依法清收力度,降低执行成本,提高办案效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马 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