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再别康桥

2022-07-29

第一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三、品读诗歌。

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第二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读出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1、以诵读为主,整体感知诗歌意象,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

2、品读入境,合作研讨,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鉴赏诗歌之美。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不少离别诗歌,哪位同学能帮我们列举一首?

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 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检查预习,补充交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第8页注释①,了解作者: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 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 ,追求灵性。作品有《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2、本诗写作背景:

1920年到1922年作者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在那里,他度过了最幸福、最难忘的两年, 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 趣味,因此他对母校有着特殊的感情。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故地重游,美景虽然依1

旧,但经历了无数挫折的徐志摩却心境全非。他只好“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诗人 对旧梦的依恋,对母校的深情,对现实的失望,全都凝结在这轻灵优美、细腻清丽的诗句中 了。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三、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心灵深处对母校的感情。

2、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艺术美(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时语调柔 和、舒缓)、情(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

2、一男生读。对照朗读要求,简单评价。

3、一女生读。可与男生读的效果做简单对比评价。

4、听多媒体配乐朗读。设置问题:

①诗歌共计七节,每一节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试作简单概括。

②这些画面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五、品读入境,合作研讨。 第一节写挥手作别云彩图。 (多媒体演示板书: 挥手作别云彩图)

三次用了“轻轻的”,写出了作者一个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旋律柔和。既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多媒体演示板书: 依依不舍)

第二节写河畔金柳倒影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河畔金柳倒影图)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说明诗人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表达 了诗人无限的欢喜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无限的欢喜)

第三节写康河水草招摇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康河水草招摇图)

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 河柔波的爱抚。“招摇”生动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甘心”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深 深恋情。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多媒体演示板书: 强烈的依恋)

第四节写榆阴浮藻清潭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榆阴浮藻清潭图)

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那覆盖着榆树浓荫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 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是如何的充满了诗意!面对此景,诗人不禁入梦了,充满永久的 眷恋之情。(多媒体演示板书: 永久的眷恋)第五节写撑篙漫溯寻梦图。(多媒体演示板书:撑篙漫溯寻梦图)

他已忘记自己将要离康桥而去了,却想像着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更深处漫溯, 去寻他的“彩虹似的梦”了。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不禁要“在星辉斑 斓里放歌”了。诗人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多媒体演示板书: 迷恋之情) ①第六节写夏虫沉默图。(多媒体演示板书: 夏虫沉默图)

幻想终要回到现实。离别已不可挽回,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 吹起离别的笙箫,诗境重归沉寂。夏虫也似体会到了离情,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 今晚也无语,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归于沉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的离情推向了 极致。(多媒体演示板书: 情绪低落) ②二——五节诗人的心情是兴奋而热烈的,第六节诗人的情绪低落下来,这种感情反差 是怎么造成的?

这是因为作者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一生追求爱与美 ,追求灵性。他回 到母校康桥,眼见优美的康河晚景,正如自己自由的理想王国,产生了无穷的欣慰与兴奋, 当诗人“梦”回故里,现实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不是简单的重复。这一节写招手惜别云彩图。 (多媒体演示板书: 招手惜别云彩图) 与开头呼应,云彩本不能带走,诗人却硬要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诗人不愿 惊动康桥的情意。和第一节虽然节奏相似,但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起到了一唱三叹、往复 回环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 一种洒脱。(多媒体演示板书: 恋恋不舍)

8、归纳小结

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 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

六、引导学生归纳本诗的艺术美。

问题(投影显示):徐志摩尊崇新月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

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乐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绘画美

七、课堂总结。

本课时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请举例谈谈本诗与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在离别对象、离别时的情感、离别时的氛围等 方面的不同,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1、挥手作别云彩图依依不舍

2、河畔金柳倒影图无限的欢喜

3、康河水草招摇图强烈的依恋

4、榆阴浮藻清潭图永久的眷恋

5、撑篙漫溯寻梦图迷恋之情

6、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7、招手惜别云彩图恋恋不舍

第三篇:2《再别康桥》

一、背景介绍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最自由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

年轻的徐志摩是在1921年春天走进康桥的。这一个特定的春光明媚的季节,成了志摩和康桥永恒的春天;那些不能释怀的日子,成了志摩一生的感动。志摩也算是个见过真山远水的人,但他却毫不迟疑的断言:“我感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在康河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二、新月诗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成员由胡适、梁实秋、陈西滢,他们不满足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药保持一个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新格律理论。

三、新诗的格律化

音乐美:要有节奏,有平仄,有韵脚 建筑美: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称 绘画美:要有传统的诗画相通

四、作者简介

徐志摩被誉为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主张诗歌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主要作品有诗集 《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集》等。本诗选自《猛虎集》。

五、与徐志摩相关的三个女子: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六、字词积累

七、听朗读

八、请学生朗读

九、讨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十、比较:

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十一、分析

这是一首离别诗,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在诗人眼里,康桥是优美、宁静、和谐。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为全诗奠定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基调。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之情。

十二、体会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十三、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

B、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这些意象都是远高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十四、诗歌美

1、诗歌美在哪里?

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诗歌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三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形,梦;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1)选择独具特色的意象。

(2)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3)通过动作性强的词语绘出动态的画面,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十五、客观物象

第四篇:再别康桥原文

再 别 康 桥

(男)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女)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男)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女)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女)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男)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女)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合)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男)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女)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男) 我/挥一挥衣袖,

(合)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五篇:《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工机构经验材料下一篇:施工进度调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