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

2023-01-26

我们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事情,在事情发生后,以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使我们改进不良思想,留下激励自己的正确思想。怎么写出有意义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

赴沂蒙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

九月九日,我局党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我局党员分两批到沂蒙革命老区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言,我是第一批到了沂蒙革命老区。

我们首先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记载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的事迹。门厅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孟良崮战役沙盘,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的战斗情况,华东野战军在敌重兵密集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转变了华东的战局。战役厅主要展示了战役的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增援情况。支前厅主要向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弥久长存。这次参观我感触很深,启发良多,深深感到革命先辈创建新中国的艰辛,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加感慨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做好群众工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力量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保证。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临沂发生过大小战斗28000余次,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临沂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瞻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听取革命后代的报告、观看教育基地的历史遗迹,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最可亲、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只有增强群众观念,牢记宗旨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的果实;沂蒙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最后一口饭作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小车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倘若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没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用乳汁救伤员”、“扛着门板跳进冰水中搭人桥”……听着讲解员介绍沂蒙红嫂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很多人潸然泪下,红嫂们用不畏艰险的实际行动体现着无私奉献的朴素情怀,在顽强坚韧的保家卫国斗争中诠释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责任就是使命,做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要求我们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牢记嘱托,不负重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应该体现在求真务实、忠于职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带头发挥主人翁精神、乐于奉献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在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职业道德中,勇挑重担、奋进前行。只要全体党员干部从点滴做起,勇敢地扛起富民强国的伟大使命,定能实现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

通过参观,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强化全党的宗旨意识,不断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才能为我们党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工作的动力,把满腔的忠诚和精力用到党的干事创业中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沂蒙精神,为我们城阳公路发展贡献我们的的力量!

2013年9月12日

第二篇:贵州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有感

革命传统教育让心灵得到洗礼

——暑假参加贵州老区革命传统教育考察学习有感

谢韫石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政治思想工作永恒的主题。为隆重纪念建党91周年,弘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爱国热情,2012年7月2-5日学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78人赴贵州革命老区考察学习。在学校校长、党委书记的带领下,考察团同志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瞻仰了红军烈士陵园,参观了息烽集中营旧址。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遵义会议会址,一座光芒四射的圣地勾起了我们每个党员同志心中红色的记忆:7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进遵义、四渡赤水,召开了举世瞩目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77位浴血沙场的红军烈士,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人民接受教育和汲取力量的一个源泉。

息烽集中营先后关押过1200余名革命志士,有600余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和折磨致死。革命先烈们在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和毒打,但他们宁死不屈,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纪念馆里的许多图片和资料以及实物原貌,令人触目惊心!苍松翠柏的呜咽将我们带回到19世纪30年代的人间地狱……。在纪念馆里,书记带领我们为先烈们献上了鲜花并默哀致礼,以表对先烈们的哀思。

虽然教育活动已经结束,但直至今日,当年的战火硝烟犹在眼前,枪炮声仍不绝于耳,英烈们奋勇杀敌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第三篇:让革命老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来自衡山县的调查与思考

衡山县地处湘江之滨,以“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而闻名于世,辖17个乡镇,总人口41.1万人。在这片红色的热土,诞生了被孙中山誉为“一代女魂”的唐群英;建立了全国最早农民运动组织之

一、湖南农运先声的岳北农工会,毛泽东到此考察,在衡山康王庙写就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初稿;牺牲了毛泽东的亲人毛泽建,毛泽建烈士墓已成为衡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涌现了方伯务、刘东轩等295名烈士。

一、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衡山县从1989年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县至今,共接受上级扶贫开发资金213万元,扶助项目95个,有195个村26万人受益,贫困人口(年人平均收入638元)从1989年的4.5万人缩减到2万人左右。主要做法是:

(一)项目特色化,变盲目跟风为因地制宜。在项目的选择上坚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选择养殖业和种植业,尤其是湘黄鸡的养殖和席草的种植,作为两个特色项目,加以重点扶持。首先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其中湘黄鸡是衡山传统产品,1981年衡山县被省定为湘黄鸡出口基地,1982年衡山湘黄鸡被列为省家禽优良品种之一。席草的种植在衡山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其中店门镇享有“席草之乡”的美

誉。其次是具备一定规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养殖业已在全县遍地开花,其中湘黄鸡饲养量逐年增加,涌现出一大批规模的养鸡乡(镇)、村,野鸡、野鸭等特种养殖也在

四、五个乡镇形成了规模。席草种植也由店门、开云等两个乡镇扩展到全县50%的乡镇。再次是前景广阔。衡山湘黄鸡具有体形小、成熟早、肉质鲜美的特点,一直享誉国内外及港、澳市场。衡山席草以其价廉物美的特点在沿海发达地区成为“抢手货”。此外,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自然条件也是较好的。衡山县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土地结构,全县75%的农户是依坡落户,屋外场地开阔,为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提供了理想场所,更兼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十分适宜。

(二)布局基地化,变四面出击为重点突破。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对重点项目实行投入资金倾斜政策,着重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克服过去投入资金“撒胡椒面”的现象。一是开发了螺头山综合养殖示范场。该场属县农科所的地域,位于螺头山水库之下,水库常年稳定水域200多亩,蓄水达126万立方米,可为养殖提供充足的水源。养殖场前期已投资60多万元,拥有1180米围墙,水面为33.8亩的标准化鱼塘11口,面积为250平方米的猪场1个,房屋两栋,旱土面积近10亩,路通、水通、电通,且与周边没有矛盾,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都有利于养殖场的发展。该场于2000年列入老区建设项目,先后投资100多万

元,现已形成了岸上养猪兔鸡鸟、水面养鹅鸭、水下养特色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年产值达30万元。通过该场,实施了百千万扶助工程,即每年扶持100户养殖户,年产1000只特种畜类,5万羽珍禽,使每户农户年增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二是引导农民新建了湘黄鸡提纯复壮基地。2003年建成的萱洲镇天水村“衡山黄鸡”种鸡养殖示范场,年均销售总量已达600万羽。在这两个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星星点点的养殖大户不断涌现,连成一片,并与广东、澳门市场结成产销联合体,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到2006年底止,全县人均出栏猪1.5头,出笼家禽10羽,产鲜鱼20公斤,农民人平纯收入有56%来源于养殖业。三是培育了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逢缘草艺公司。2005年扶助店门镇席草专业户康诗林成立逢缘草艺公司,推动全县席草业进入了“农户+基地+公司”的产业化发展轨道。该公司现年产值达1.3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5000余人,带动农户16000户,使农户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四是扶持白泥村建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位于九观湖深处的店门镇白泥村曾经以人稀地少、山高路险而闻名,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现任市长彭崇谷于2002年把该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后,老区办也积极跟进,一跟就是5年,投入资金10多万元,帮助该村凿山开路、发展生产。如今,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从村里直通107国道,一栋栋砖混结构的新房掩映在青松翠竹之间,一个旅游休闲度假村吸引了各方游客。

(三)服务优质化,变放任自流为“贴身紧逼”。革命老区群众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条件差,亟需脱贫奔小康的“引路人”、“护驾人”。县老区办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把服务工作做早、做实、做细,全心全意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察民情,引导农民奔富路。老区办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各乡镇,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及时引导农户脱贫。当了解到萱洲镇田家村原村支部书记周华生和岭坡乡水口村赵迪生家庭经济拮据,以优惠价分别向他们提供了180只野鸭种。据统计,近三年来,县老区办深入农户200多人次,扶持贫困农户13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多份,无偿提供价值3万元的种苗和幼仔。二是解民难,抓好技术培训。县老区办在与农技部门联系、聘请常年技术顾问的基础上,每年组织种养大户,不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专门传授种养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此外,还组织他们外出取经,促使其掌握科学技术。三是化民忧,积极开拓市场。首先是大力宣传拓市场。经常邀请报社、电视台的记者到示范点举办联谊活动,与群众座谈,请他们为示范点的建设和全县老区建设出谋划策,积极撰稿。据统计,近三年县内新闻单位为老区写稿8篇,被市以上新闻媒体采用5篇。其次是架通金桥促外销。在“衡山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布产品信息,并派专人南下深圳、广东,北上天津、上海等城市,致力于疏通和开辟销售市场,真正形成基地和农户与市场的链条,精心打造一条销售的“绿色通道”。

(四)管理制度化,变主观随意为科学有序。扶贫开发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事关老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老区办主要抓了四项制度的建设。一是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习,着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群众观念、政策法制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鼓励工作人员钻研老区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项目考察论证审批制度。每一个扶贫开发项目都要经过二人以上考察、集体论证、领导审批三道程序,有力地杜绝了“金钱项目”、“人情项目”和“权力项目”。三是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坚决做到足额下拨,无一起挪用、克扣、滞留现象。2002年省市下拨衡山县老区扶贫专项资金8万元到位后,该县还从历年来结余的老区资金中拿出5万元重点扶持螺头山综合养殖场,并回收了近万元老区有偿资金。下拨资金坚决做到跟踪监控。项目一旦正式运行,就聘请专门的财会人员任会计,对每笔资金严格审核,实行报帐制。四是选人制度。选定有技术、热爱养殖业的人员作为承包对象。螺头山示范场场长陈新福,原在县农科所从事养殖业,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接受县老区办的指导后,他于2001年下半年承包了螺头山综合养殖示范场,现已把该场建成了一个集养殖、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反哺、建设与发展,衡山革命老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也暴露了较多问题。

(一)贫困问题仍旧突出。近20年扶贫只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仅占贫困人口的55%,其中未解决温饱的人口减少数量更小。这些贫困人口还未包括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和因各种原因返贫的贫困人口。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各级财政虽然不断增加对老区扶贫开发的投入,但与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上级每年仅对某一个项目给予1至2万元的支持,这种撒“糊椒面”的作法不仅解决不了项目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且容易使公共财政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此外,我县本级财政属于“吃饭型”财政,要靠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过日子,而且县乡村三级都有大量债务无法化解,根本无力扶持老区开发项目。

(三)工作网络残缺不全。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没有形成一个从中央到乡村的工作网络,即使是县级,虽然在民政部门设有老区办,但该机构因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方面缺乏省级文件规定,陷入了作用淡化、功能弱化的境地。乡村一级基本上是“无人员、无经费、无机构”的局面,导致老区扶贫开发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四)老区意识比较淡薄。由于革命老区开发工作宣传力

度不够,随着时代的更迭,许多人的老区意识渐渐地在淡薄,有的甚至已经不知“老区”为何物了。许多地方对于老区的支持和帮扶力度,远不尽如人意。

三、对策与建议

帮助革命老区尽快脱贫致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为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扶贫办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国家对老区的领导,解决政府对老区工作没有专门机构管理的问题。由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对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予以明确规定,提升该工作机构的地位。

(二)加快立法进程。制定《老区发展促进法》,把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老区建设的基本政策、经验办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使老区建设走上法制法、规范化的轨道。

(三)整合扶助资金。要以县级为单位、以项目发展为平台,将中央、省、市财政部门下拨老区的支农资金与地方财政、农口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在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解决资金整合工作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四)出台特优政策。将革命老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确立实施“振兴老区战略”,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当前着重要在两个方面给予倾斜: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

度。中央、省级财政设立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并根据革命老区贫困程度分类增加转移支付补助。二是取消对贫困老区建设项目“三个一点”的投资配套办法。目前实行的“中央和省给一点、地方财政出一点、农民群众摊一点”的项目建设扶持办法,已不适应贫困老区“县级财政吃补贴、乡镇财政是空壳、农民温饱没解决”的现实,应当予以取消,按批准的项目实施需要足额投资。

(五)形成长效机制。要完善人才交流制度,有计划地组织省、市和发达地区的干部到贫困革命老区任职或挂职,选派贫困革命老区干部到县以上部门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高工作本领。要完善结对帮扶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老区结成对子,真心帮扶,限期脱贫。要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对老区的干部群众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走智力扶贫之路。

(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强化“老区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的浓厚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扶老区。同时,要宣传老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典型,消除“等、靠、要”的思想。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闽西革命老区游记

闽西革命实践游记

卷首词:

漫卷红旗气贯虹

独傲闽西群峰

烽火乱世逞英雄

革命真理在

何惧外敌凶

深山广播红军种

誓还天下太平景

建国千秋业

万世永流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六十余载,回首往昔,红色政权,尚在襁褓,所拥之兵,不过数万,所占之地,非山林之土即无主之荒,内有美蒋相逼,外有日寇侵扰,且无强援可依,苏俄共党,勉为自保,观乎总览,如此残破之师,何言抵御外寇,而建太平之世,其何如古之袁绍问乎孟德:吾北阻燕、代,坐拥冀、幽、代、青之地,率众南下莫能阻也。然操言:吾以天下之道御之。

以古鉴今,绍虽拥兵地之利,然不能克敌制胜,诸葛论之曰:绍兵多地广,然操遂能克绍,虽曰天命亦抑人谋。

人谋无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面临共产党存亡的生死关头,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之后井冈山的创立,让共产党得以在夹缝之中求生存,趁蒋桂战争之机,再以星火燎原之势, 挥师闽西,我们小组这次选择闽西作为实践的目的地,也是被其红色摇篮的美誉所吸引。

一、 走进闽西,红色的摇篮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雄的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坚持革命斗争20多年,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闽西成为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是中央闽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2010年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第三次来到闽西视察,他对闽西老区的历史作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闽西人民谱写了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铸就了永远的丰碑。

1926年夏,闽西第一个党组织在永定建立,至1928年初,闽西各县均建立了党的支部或县委。1928年6月,邓子恢、张鼎丞等闽西共产党员先后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等闽西四大暴动,掀起了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一次高潮。闽西独特的革命基础为红四军入闽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良好条件,闽西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转战闽西,首战占领长汀,并在长汀首先绘制了创建中央闽西的蓝图;随后又于5月第二次入闽,至1929年9月,红四军打下上杭城后,闽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成为继井冈山之后全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闽西闽西正式形成。

闽西闽西的形成为中央闽西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1年4月,中央决定将闽西闽西划入中央闽西。闽西成为中央闽西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范围、人口都占据了中央闽西的半壁江山。后来,闽西闽西逐渐成为中央闽西的经济中心、后方基地和东南屏障。

闽西闽西当年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在各项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在制定和完善党的土地政策的过程中,闽西闽西创造的以人口为标准、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一系列正确的土地政策,堪称当时中国土地革命的典范,对其他革命根据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次,在发展闽西经济过程中,闽西闽西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1931年夏收期间,上杭县才溪乡创办的劳动互助社,是中央闽西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早发源地。1930年7月,闽西闽西创办了笫一个粮食调剂局,是中央闽西范围内的笫一个公营商业企业,随后这一做法推广到整个中央闽西。同年11月,闽西闽西创办了闽西工农银行,成为中央闽西第一所正式银行。闽西工农银行后来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基础。当时,汀州的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闽西的一半,这里交通方便,商店林立,市场繁荣,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周恩来曾经称赞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闽西之冠”。闽西闽西经济建设成绩显著,成为中央闽西的经济中心。再次,在政权建设中,闽西闽西创造了许多的第一。其中,1929年3月在红四军帮助下成立的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在赣南、闽西创建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6部大法10项条例,这是中共创建闽西过程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闽西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闽西闽西还创造出上杭才溪这个“中央闽西的模范区、模范乡”的先进典型。最后,在苏维埃社会各项建设事业方面,闽西闽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交通事业方面,从上海中共中央机关通往红都瑞金的红色地下交通线,是在闽西工农通讯社基础上建立的。这条红色交通线对于沟通党中央与中央闽西的联系、护送重要干部、运送闽西紧缺物资以及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中央闽西正规的红军学校来源于闽西红军学校。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张军报《浪花》是在闽西创办的;这里还创办了中央闽西最早一家出版发行机构——闽西列宁书局。卫生事业方面,当时中央闽西的卫生人员主要是闽西闽西创办的中央看护学校和红色医务学校培养的,等等。

在缔造红军和创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闽西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1929年12月28-29日,在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成功地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古田会议开创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

道路问题,事关中国革命的兴衰成败。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批评了党内普遍存在的主张流动游击,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城市中心思想,阐明了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强调了它对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这表明在毛泽东的认识中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已经形成。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出来了。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他写的古田会议决议及《反对本本主义》中,对思想路线问题作了阐述,从而在古田会议前后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此外,在闽西活动时期,毛泽东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写成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

总之,通过在闽西的具体革命实践,毛泽东站在夺取革命胜利的历史高度,对毛泽东思想的许多重要内容作了理论上的概括,而闽西为这些思想理论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重游旧地,老区新貌

汽车六百多里的奔波,几经山路曲折,我们终于到达了有红色小上海称的龙岩长汀县,一下车我们就感受到了浓郁汀州客家风气,沿街而行,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不同的建筑风格,还有不同的美食,安宁祥和的气氛宛若世外桃源,似乎看不到了之前的红色印记,几十年的发展,高楼林立伴随着乡土气息,但依旧散发着客家人的勤劳和勇敢。我们没有迷恋街边的小吃,没有忘记这次的红色之旅的任务,我们小组随即结队奔赴瞿秋白纪念碑,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央红军医院(福音医院,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论著)、红四军政治部和司令部(辛耕别墅)、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及周恩来旧居(中华基督教堂)、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及刘少奇旧居等等。

顺着这些红色记忆,虽已远去了那些刀光剑影,也模糊了血雨腥风,依稀感受到革命初期的艰辛和可贵的坚定信念,是这些不怕牺牲的前辈用白骨累累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安宁,站在这些渐渐老去的风景,我们不能挽留,我们能铭记的是它所能带来的红色精神,不仅仅是责任如山,排难创业,铁心拼搏,和谐包容,创优争先,水滴石穿的长汀精神。长汀不是中国革命的终点站,也不是中国广大人民的终点站,它是一个停靠点,革命旅途的短暂停靠,是了走得更远,而当初执着的闽西人民用生命之水来浇灌党的生命之花,这是这个红色的摇篮哺育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饮水思源,红色长存,闽西革命精神的当代意义

第一,继承和弘扬闽西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靠求真务实,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道路,是被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的正确道路。学习闽西精神,就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 ,继承和弘扬闽西革命精神,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科学发展。闽西革命时期,党领导闽西军民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使广大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闽西的工农业和对外贸易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我们党依照马列主义执政理论,针对广大贫困农民迫切改变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通过调查总结,结合闽西人民的实践,不断完善土地改革政策,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继续发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闽西革命精神,在新的时代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利益,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新局面,开拓进取,倡导包容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继承和弘扬闽西革命精神,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闽西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使得官兵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闽西社会和谐,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开创了闽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今天,我们弘扬闽西精神,就要像当

年闽西干部那样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民主,关注民生,这样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会融洽,就能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继承和弘扬闽西革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闽西时期干部自觉奉行艰苦奋斗、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作风,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政府,闽西革命精神是我们新时期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是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最锐利的精神武器,是新时期防止和抵制党内的腐败现象滋生的有效方法,也是新时期我们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终曲:

卧龙腾雾英烈在,汀江碧水诉忠情。云骧楼阁抵外虏,十二胜景育昭魂。

第五篇: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中心性质及沿革】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主要从事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包括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革命老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学术性研究机构,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以四川文理学院原“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巴渠文化研究所”为基础,为整合校内资源,有效发挥我院立足川东革命老区,辐射全省而申报成立的。

【中心宗旨】

加快老区发展,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社会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规划了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内容。为加快老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老区,推动四川学术界更好的总结老区发展的辉煌成就;分析老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挖掘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巨大潜力;设计加快老区发展的各项目标和具体实施内容,提升四川文理学院的学术品位和科研地位,为区域统筹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心主要业务】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每年编制、发布和评审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各种研究课题;策划、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承办或主办省级以上相关学术会议;编辑、出版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各种文献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或丛书;举办各种论坛论坛以及学术讲座;建设“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网页;接受“中心”课题承担人或其他学者来“中心”从事专 项研究和访问研究工作;收集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与建设的各类资料

【发展规划】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科学研究方面

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四川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研究,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四川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课题发布,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团队,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3、学术交流方面

通过举办全省、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访问学者、文献资料集成与传播、研究成果集成与推广、建立互联网站等

措施,使“中心”成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4、咨询培训方面

通过主动承揽政府和社会各界委托的研究课题等,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成为重要的咨询服务基地和培训基地。

5、管理体制方面

通过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机制创新等措施,形成良好的自身运行机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读书心得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答案

热门文章

革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