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之我见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地理教学之我见范文

习作教学之我见

三年级上册习作教学之我见

宁强大安小学 张晓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在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以前大有不同,堪称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餐”与“点心”,一正一辅,互为补充

教材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8道习作“正餐”,依次为: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幅选的或者画的秋天的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一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小练笔”与习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贵在平时。如果仅仅依靠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习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

前些年,作文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新课改的来临,给作文教学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许多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教材的8项习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

(一)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习作训练,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打破了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而且,作文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作文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

(二)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 《语文园地五》这样的习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习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作文技巧。

(三)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学生,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其他人。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

做有心人,从现实中取材。三年级学生作文往往缺乏素材,没话可说,无事可写。我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多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记一次活动》时,由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少,来不及开展什么活动就上课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花了好几节课与学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以

2 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了。

(一)加足“作料”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如,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既然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做好预设。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会。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

3 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习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在加强多写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语言的积累。教材中多处出现读读背背抄抄优美句段的练习,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二)吊足“胃口”

没有好的“胃口”,纵然是山珍海味也是枉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作文的起步阶段,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许多小手。所以,我认为: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显示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 4 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化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自己小时候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模仿意识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需要处理的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殊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信任是相互的。教师的才华和责任心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更应该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作文的潜能。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催化剂。对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贴在作文栏展览,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也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总之,抓好三年级习作教学,以此为突破口,能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篇:散文教学之我见

城关区青石小学 时小花

在我重要的学习阶段,散文就像一枚枚撒落在海边的贝壳,小巧而精致,总忍不住拿在手中细细把玩,又像月夜下的一朵雪莲,如此娇美,却总也看不清晰。是的,每每途经荷塘,总忍不住停下脚步,感受心情颇不宁静的叹息;秋风萧瑟,总想说上一句“让我也饱尝一尝这秋的滋味吧!”;当离别的火车驶向远方,脑海总浮现一位父亲的背影;当生活的痛苦让我倍感压抑,心头总能开出朵朵百合,闻着花香,又不知不觉看到了一大片紫藤萝瀑布„„

我是爱散文的。那时,是对散文单纯的喜欢,喜欢那优美的文字,喜欢那悠悠的韵律,喜欢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现在,作为老师,要去教散文,顿时觉得不知从何入手,结合才学的一点知识和微劣的教学经验,就班门弄斧,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吧!

一、何为散文

当发现一些议论文也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时,引起我深长的思考,散文的范围也许远不止我之前的理解。《辞海》说:“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学词典》也把报告文学和杂文划归一类,但事实是,报告文学和杂文已经突破了散文的一些特点,如杂文的政论性质和社会评论性质,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已经压倒了散文的“片断性”、“灵动性”及“形散神聚”等特点而居于主要特征的地位。再如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材,把散文分类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四种;《文学词典》按表现手段把散文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辞海》又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等;全国职业高中“八五” 规划教材中,则把散文(内有《绿》《荷塘月色》)与议论文(内有《拿来主义》)、文言文(内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采草药》《雁荡山》)、记叙文(内有《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及说明文并列起来。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散文,界定其概念的外延,就必须自己先理清楚。郭风在《散文浅说——散文的分离.归化.渗透„„》中的见解值得重视。他说,先有诗歌,后出现散文,随着诗歌与散文的混合而出现韵文,也出现戏曲以至散文诗。此即古代的三大文体即诗歌、散文和戏剧。在一定条件和文学气候影响下,散文从本体中产生了小说(在我国如唐传奇)。降至现代,散文又从本体中产生了杂文和报告文学。几乎与此同时,诗歌、小说向散文归化、回流,于是出现了自由诗、散文化的诗、散文化的小说。如此梳说自古至今“散文”概念的演变,是能够解释得通的,对于廓清模糊、混乱的文体观念也有着重要意义。据此,有人把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所有的非韵文体统称散文;唐至“五四”,除小说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五四”至今,除小说、报告文学、杂文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而此三个时期的“散文”都是“广义”。狭义的散文分类似乎不宜按表现手段划分,而宜按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划分方法去划分,如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游记、历史等。如此,学生会更易接受一些。因而,首先得明白散文的概念和范围,心中有数,才能胸有成竹。

二、“贵在有我”的体悟

散文通过谈天说地、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能给人以强大的思辩力量,能诱导读者去探索宇宙奥秘、追寻历史足迹、思考人生价值,给人一种深邃悠长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教学散文,就要让学生感悟这种哲理,并学会怎样感悟,直至应用到写作中去,这是散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觉得散文就像一位禅师,将深刻的道理放入一个美好的情境里,让你步入美好的同时,也感受体悟着深深地道理。所以说,在教学上只有教会学生感悟哲理,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散文的深层意蕴、奇妙意境,感受到散文的真正魅力,从而激发其审美的强烈愿望,和模仿写作的冲动欲念。

借用名家的话,散文,姓散,名文,叫自我。散文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时时彰显着它鲜明的个性和主观愿望,那是一幅会说话的油画,无时无刻不在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即便说得如此朦胧,但是难掩一颗悸动的心。 所以,如若能体会作者这般心境,也不枉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立意架构的一片苦心啦!因而,体悟感受,并且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散文有不同的类别,体悟的侧重点也是因文而异的。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因而,散文当作为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做不同的侧重,总体来讲,还是要注重吟诵和朗读,耐人寻味之处,再做一点拨,抓住散文的特征,体悟感知。

三、精妙绝伦的表达

一个好的想法是需要一个精妙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的,这就是散文的表达了,包括构思,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等。散文,取材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篇幅却不长,形式灵活,语言运用自由,而且非常优美,不想诗词那样严格的韵律要求,骈散结合,更增加了几分灵动。这种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对于读者,对于教师,对于学生,就要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现所教散文的特点,启发引导理解,并加以总结。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了,以至背诵下来,即使不理解,“无意识记”、“无意渗透、熏陶”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许多背诵诗文多的学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呈现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长趋势,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气质、风度,明显有长足进步。其次,教师恰当的点拨也是很重要的。譬如朱自清《绿》,除了让学生熟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之外,教师应归纳修辞,如可重点分析比喻的妙用,但不要太“絮”。而对《荷塘月色》教师宜点拨“叠词”的妙用,然后让学生熟读、背诵,体会汲取。碧野《天山景物记》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宜重点分析作者绘画渲染般的写景手段——联系地而非孤立地写景,等等。总之,教学散文宜以指导学生熟读、背诵为主,以点拨为辅;如此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否则教师太“絮”,就会出现油水分离的无效状态。

四、尝试仿写

我们教学散文,目的不仅仅是鉴赏;只是提高鉴赏能力,还远远不够,目的要教学生会写散文,通过散文这个“入口”为其他文体的写作做好文笔准备,并最终为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雅的风度,及为培养学生创造人格、创新素质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经验,最起码要懂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无法指导学生写好散文。

在仿写这一块,我就发现很多学生特别钟情模仿优美华丽的语言,堆砌着辞藻,强说着哀愁。也许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散文这种形式又极为适合这种表达,这种迎合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练习散文写作的兴趣,毕竟这也是反应他们现实心境的表达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纠正这种以辞藻华丽,或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模仿,表达朦胧作为散文优劣的评判标准。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因而,作为教师,要正视这一创作规律,多加研究,勤于总结,甚至勇于“下水”,亲身体验,才能找到写作散文的最佳状态,也才能更有效地教学散文。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我在散文的世界里,洋洋洒洒说了些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希冀在我的学习中寻求散文教学的出口。秦牧说,散文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我愿醉心于小小的园林,收获别有洞天的意境。

第三篇:识字教学之我见

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它的地位在所有学科中都是举足轻重的;而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重点,更是基础。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乐于识字,对识字教学有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意愿。这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尝试的。

我作为一名新登上讲台的老师,很多东西都还在摸索中。以前我上课的时候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准备上,给予学生的关注比较少。再加上我采用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讲解课文的方法。因此孩子们对于识字教学总是提不起兴趣。而且班里学生的程度不统一,这更加剧了两极分化。正在我感到困惑的时候,学校提出了“践行快乐识字,构建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教研活动。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研活动,以及几位老师的送课。我开始摸索出一些门道。现在我在课堂上采用的识字方式是“以读促识”“以图促识”。何谓“以读促识”,我发现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是先从文章到一段话,再到一句话。再到一个词,最后才能到生字。掌握了这一规律之后,我每次开始一篇课文的时候,都是先带着学生以各种方式,提出各种要求去读课文。这一不仅做到全员参与,而且也符合了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几遍朗读之后,在细化到词语和生字。这时孩子基本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此时再进行扩词、造句以及语文知识点的发散渗透,就显得自然,孩子也易于接受。几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的朗读水平不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当堂识字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就连一些程度比较差的孩子也能当堂记住好多生字。这样一种由文章发散到一个词,再由一个词聚焦到文本环境的过程,孩子能很好的吸收本课的生字,并通过由词到文本环境的过程拓展了其他的知识点。做到了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再谈谈“以图促识”,前面陈老师谈到我们学校的学生识字量参差不齐,其实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现状,每个学校应该都存在这种问题。由于孩子的程度不同,所以如何有效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以及如何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就成为了课堂上老师首要关注的一部分。我认为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认为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做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识、玩中认。就像曹老师上识字四那课,她把每个动物的名称和图片分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这样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参与,并玩的很快乐。等到这个环节结束后进行检查时,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把要让的生字记住了。另外像陈老师在上识字三那课时,她把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出示出来,让孩子能直观的感受到什么叫鸟语花香,什么叫山清水秀。

第四篇:识字教学之我见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汉语言教学的基础工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要求

一、二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识字量明显大了,要完成这样大的识字任务必须提高识字效率,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为学生提早阅读,获取更多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愉快的学习,让学生“乐于”写字

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教学要抓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练习转为主动练习,从而积极参加活动,自主识字。

2.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语言环境,用生字组词、造句,通过字词句说写同步训练,加强对生字的理解、认记和运用。

3.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多渠道、多种方法鼓励孩子在生活中识字既是识字方法的积累,更是识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引导学生出去游玩时,认识车站牌、广告牌等,让学生互认学生证上的姓名,收集商标、小食品袋等认字。买东西认字,电视字幕中认字,阅读课外读物时认字„„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汉字主动去识字,不断增加自己的识字量,并使自己自主识字的能力得到提高。

4.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识字鼓励学生自己编顺口溜,猜字谜分析字的结构。如学习“雷”字时,学生会编“一场大雨下在稻田上”;学习“告”字时,有个学生编写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尽管学生的识字方法还不成熟,有些甚至还幼稚可笑,但学生自己动脑识字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汉字的再造想像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劳动的快乐,要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掌握运用识字法和汉字知识的技能,从而形成自学汉字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规范训练,培养习惯,让学生“会”写字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规范训练,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比写字本身更为重要”。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应先讲清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的姿势,让学生熟记“三个一”(眼睛离本子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并加以督促强化,使之形成定势。这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他任课教师也都要做到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使“头正、肩平、背直、足稳”八个字与“三个一”要求落实到学生写字的每一时、每一处。

2.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学会写字,能写好字不是一日之功,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学校可以利用每天活动课组织学生强化练字,15分钟即可,由写字教师亲临指导,低年级以铅笔字为主,中高年级以钢笔字、毛笔字为主,并将此举形成制度,以确保学生能够规范、正确、美观地书写。

三、落实“一个主渠道、二个结合”,让学生“能”写字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写字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读字、范写、评议、试写、修改” 的教学法。“读字” 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比例,做到脑中有字样,解决“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然后教师进行范写,在教师进行范写之后,让学生评议教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最后让学生进行试写,同桌、小组、全班针对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笔画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字面是否整洁等方面进行自评与他评,评议后再及时进行修改,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改进。可以说评改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学生一旦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2.学生写字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内和课堂上,应把校内外结合和课内外结合起来。学生的书写作业一部分是在家里完成的。由于在家里完成,老师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写字情况,更是无法进行指导与纠正。小学生自制力差,这正给一部分学生写字提供了偷懒的机会,这就得依靠家长的督促与检查了。教师可以采取开家会、教师家访,下发写字调查问卷等形式,督促学生写好字。

四、建立科学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好”写字

学生的写字基础不一样,对他们的评价也不是一个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评价,特别关注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对高年级学生的书写评价,既关注其书写规范和流畅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重在看学生的发展性。只要学生在书写姿势、书写美观上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对书写进步较慢的,接受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应多给以鼓励、称赞。当他们的写字作业认真或进步了,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本子上打上相应的红星。至少是三星,多的则有六星、七星,写得好的字,优秀作业除了多打红星外,还写上“认真”、“进步”、“好”等激励性批语,激发其书写的积极性。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是施教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自主教育”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协作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充分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把儿童作为教育资源来整合教学过程。重视发挥每个儿童在优化整体中的作用,把儿童之间的差异看作宝贵的资源,看作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阶梯,把差异的产生和解决都视为推进儿童发展的契机。

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力争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以改变这种状况。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墨守成规,要锐意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难以认识的汉字,变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

第五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都离不开教师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炼。要想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潜能为基础,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尊重文本,研读教材

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教学之源。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有两个作用不可忽视:一是文本的感染作用;二是教师本身的感染作用。语文课堂应把文本渲染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尊重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要精读文本,深读文本,直到对文本的内容烂熟于心时再进行研读。研读要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要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有关文章及参考资料。对待这些东西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再发现,架构文本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怎样的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教学,注重学生的“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至此,在已经成熟的个人主观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吸取外在的材料,对文本的认识就全面深入了,讲课的切入点呼之欲出,讲什么,怎样讲,已心中有数。

五、多向设计,关注学得

文本设计的重点分两类:一是在课文要害处、重要处引导学生思考;二是在学习困难处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一篇课文中心唯一,但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内容,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课型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得。课堂设计要先关注学,再考虑教。例如预习课,预习课的目的是为“文本展开、文本阅读”作铺垫,为有效开展“文本阅读”作必需的准备,预习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整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其自身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课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上“预习课”,师生首先要摆正预习的位置。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是当前教学思路更新的具体体现。学生对每一堂课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预习课的设计必须达成以下四级目标:一是搜集材料,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解读与文本相关的有效信息。有些文章时代背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在预习中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信息,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学生的表达和整合能力。二是阅读感知,落实字词积累。通读全文,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工作,并能利用黑板做好重点字词的整理和讲解工作。三是直观感悟,交流感受心得。将对课文的理解或某些感受写在空白处,并做好眉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以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搜集信息,及时引导、点拨。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注意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在思考问题或做眉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教师应把学生的预习思路引到学习重点上来,同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下有关文本阅读的知识,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应重点学习什么,从而教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切入点要小,挖掘要深,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有收获即可。以文言文为例,重点应放在字词上,先由学生阅读感知,自己动手翻译,然后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并由教师总结规律性的字词。四是提出问题,确立下节课的文本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并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共性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预习感知趋于深入。为此,教师必须明确预习课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预习课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

六、强化实践,落实细节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其根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设计中,应适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设计,在听、说、读、写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不要片面强调它的信息功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知识课、信息课,谈美学理论,谈“虚实相生的艺术”,谈“残缺美”,谈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备课时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国画艺术:水的浩渺无际、山的巍峨高耸等;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体味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使得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小组活动是语文课堂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要明确活动的实质,避免活动被架空,把活动虚化、形式化。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有:一是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二是答问释疑,深化理解;三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要从以上三点出发分别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不同,开展的形式也应不同,具体的细节一定要落实,真正使小组活动有效化。

七、重视反思,二次备课

以上对备课的理解只是宏观认识,具体的方法因教而异,因人而异;但要做到备课有效是相当不容易的。教师一要有知识上的综合力,知识丰富,才能信手拈来;二要有组织上的凝聚力,课堂要形散神聚;三要有思考上的催生力,为课堂推波助澜;四要有争议时的辨析力,使课堂有思想活力,但也有理性评价。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具备反思意识,也就是教师要课后小结。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的中心位置,以教学反思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随笔写作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许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名师都是踏着这条路笔耕不辍而走向成功的。课后小结使备课向课后延伸。同时,还要实施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法设计,因为我们教师的预案有时是一相情愿,但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事情”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强求的,但这也往往是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程度、学 有效教学之我见生主体发展的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化非预设为预设,完成二次备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讲机相关资料范文下一篇:党建带团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