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022-09-11

在国家大力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是各个行业的发展要务。文博行业更是如此, 不仅要重视培养科研型人才, 也应当更加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 这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这也将是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发展的有力举措和重要保证。

高技能人才不等同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更侧重于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而高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在生产、服务等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 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 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 而且还包括有突出创造能力、高超动手能力的工勤人员。高技能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 突出的创造能力, 能够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

在博物馆行业的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中有一批高技能人才, 主要工作在书画修复装裱、钟表修复、陶瓷修复、金石器修复、古建修复、善本修复等领域。他们动手能力强、修复技艺精湛, 在博物馆事业发展、文物保护修复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多年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默默无闻、踏实奉献, 传统技艺得以在他们手中传承发扬, 大量残损文物在他们手中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这类高技能人才相较于目前的行业需求来说, 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大量文物的保护修复由于资金、物力、人力的短缺都难以保障, 很多相应的技术需求还要通过购买市场服务或依赖大型博物馆馆际帮助来实现。

近年来虽然有各项政策的支持、各个文博单位的重视,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 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由于旧有的人才评价导向使很多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大大被低估了, 待遇水平、工作条件、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 很多人的观念还难以扭转;其次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高技能人才供给予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社会认识还存在偏差。有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有的传统技艺得不到重视。

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要有一定的人才培养储备, 各单位也要积极的创造必要条件, 把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当作一项长期事业来抓。要注重培养具备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对博物馆的发展有更现实的意义。

博物馆要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不仅要提升本单位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 也肩负着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义务, 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要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博物馆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梯次的培养高技能人才, 尤其要在转型更容易、可塑性更强的青年职工身上下功夫。大部分青年职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则有所欠缺, 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博物馆开展培训既要面向技能人才, 也要面向社会爱好者、在校学生, 让传统技艺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让社会力量更了解、更关注, 得到普遍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可以开展民间、行业间的合作, 取长补短。

博物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助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传统技艺教学资料的整理

理论资料的整理也是技艺传承的基础, 很多高技能人才在理论知识、技艺的整理梳理方面存在短板, 使他们在大规模培养年轻的技能人才方面出现掣肘。博物馆要有计划的配合非遗传承人、高技能人才完成各类传统技艺教学影像资料的录制和文本资料的整理工作。让传统技艺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手口相传的形式上, 要有更为系统、详尽的资料, 把传统技艺的操作流程、核心技艺以清晰完整的形式记录下来, 年轻职工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更为明晰系统, 让后人有证可循、有据可查, 并可以使传统技艺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探讨、学习。

二、传统技艺中“软实力”的传承和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忽视软实力的传承和发展, 软实力可以通过对内激励人才的士气, 整合社会的力量, 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对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 以实现人才培养、技艺发展的目的。每项技艺背后的历史、情感、发展历程是技艺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 要把每项技艺鲜活生动的文化内涵、历史情感延续下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推崇它, 传统技艺才能更有生命力。可以通过以大众传播的形式将这种软实力传承下去, 如邀请非遗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进行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制作, 出版配套的传记书籍等;利用新型媒体资源进行专题性的宣传和传播, 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

三、组织中青年技能人才进行学习调研

技能人才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 培养人才不能只在教室, 也不能只在车间田野, 要重视多渠道、多角度的融合、学习、促进。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界和业界的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博物馆要积极进行行业内的技术交流, 多到民间、科研院所进行实地调研, 拓宽眼界、广开思路、学习技术。同时, 也可以邀请民间匠人、行业内优秀的技能人才到博物馆进行授课交流、技能展示。不仅面向相关从业人员, 还可以向观众进行展示和讲解。这不仅是学习的过程, 也是不同群体的技能人才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机会。

四、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为相应的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通过技术、技能竞赛对优秀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 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使技能在比学赶帮超中得到锻炼和进步。要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 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力度, 提高技能竞赛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评、以赛促用的作用。国家层面的有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评选, 各个省市也纷纷开展了相关的技能人才的评比活动, 但文博领域的获奖者比例非常低。各个博物馆间也可以广开思路为文博类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 适当开展各类技能人才的评比活动, 并使竞赛活动真正能起到调动技能人才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五、新型的师承制

为了解决技能人才后继乏人的情况, 很多博物馆除了积极地引进高技能人才, 同时也在积极的培训技能人才, 培养的形式有很多种, 其中新型的师承制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由于岗位设置等原因, 博物馆的年轻职工以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为主体, 为了实现从理论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复合型的技能人才的发展, 很多技艺要从基础学起。现在很多博物馆施行了新型师承制, 通过师徒“结对子”或“拜师学艺”等形式, 请高技能人才、专业带头人带领年轻技能人员组成较为稳定的工作组, 在工作中学习、继承、发扬, 在技术上、理念上、态度上形成的传、帮、带。学习交流更为密切、同时教与学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有助于培养一批既有高超的动手能力, 又有理论素养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博物馆及主管单位要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 要尽可能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争取适当的政策支持, 已解决高技能人才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职业发展之困。

不同的人才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避免简单地一刀切, 什么人才都唯学历论、资历论、论文论。还要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瓶颈突破了, 职业发展路径打通了, 对年轻的职工也是正向的激励, 能保证更多的人沉下心、干得住、干得好。选好、用好高技能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的关键作用。加强宣传报道, 树立模范典型, 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风尚。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 避免因循守旧, 在进行拓展式创新和模仿式创新的同时, 也不要畏惧颠覆式创新, 只要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有好处的形式都可以加以探索、加以利用。

摘要:文博行业发展除了需要科研人才, 更需要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 我国的博物馆行业发展中缺少拥有修复、装裱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这些掌握传统文化技艺的人才对于文物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本文围绕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实现老中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展开, 希望能通过一些措施, 确保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博物馆发展,人才培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柔性生产企业物流系统构建下一篇:小学数学有效考试评价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