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分析论文

2022-05-0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儒家思想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由孔子创造的儒家是秦朝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孔子提倡礼、义、忠、恕、孝、悌、中庸、大学等道德观念,孔子的道德观念从古流传至今,教师在课堂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时也渗透“儒家思想”,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儒家思想分析论文 篇1: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分析

摘 要 儒学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得到了世界的瞩目,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很多亚洲国家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我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等,特别是日本。我国的儒学思想对日本的文化、风俗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旧高度传承儒家思想,本文就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日本文学 影响

Impact Analysis of Confucian on Japanese Literature

WANG Meil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

Key words Confucianism; Japanese literature; influence

孔子是我国儒学思想的代表,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正是由于这位大家四处游历,进行儒学的传播;到了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才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到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儒家进一步发扬光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东渡、下西洋等各种贸易途径一起,将儒学思想传播到全世界。日本是受儒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遣唐使”将中国的儒学带到了日本,日本文学的许多方面充分借鉴了我国的儒家思想,可想而知,儒学思想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1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处世态度、做人等都有所规范与标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每一个字都蕴含有深刻的哲理,是规范人格的要求。①传统的三纲五常都是来自于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学思想的代表作,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拥有无可动摇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典型文学作品。《论语》是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共同编纂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做人的道理,是典型的教育性著作,其中蕴含的诸多观点至今受用。例如,《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为: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老师。我应当对他们优秀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不正确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句话的本质观点就是要始终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摒弃他们的短处,进行自我反省,重视自我修养和自身的进步,都充分体现了做人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就是做人应当抱着诚实的态度,不应当不懂装懂,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中蕴含多种教育的观点,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力和独特魅力,“俘获”了很多国家的芳心,使多国的文化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儒家思想对日本民族、文化、音乐、政治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岛国,以大和民族为主,效忠日本天皇。日本从古到今都与我国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公元600年,唐朝期间,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到我国学习,学习我国的文化思想,继而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直到现在,虽然两国存在着岛屿纷争,政治态度存在分歧,但是中日两国仍旧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两国之间依旧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日本的大和民族音乐充分借鉴了我国儒家思想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仁”的思想。日本的唐乐、伎乐以及散乐都是由我国传入到日本的。其中唐乐重视将“善”与“美”的结合,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唐代的唐乐流传到了日本,得到了日本人的欣赏,并且发扬与继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流行的雅乐,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日本的黑田调就是有唐代的《越天乐》的旋律加上日本人的填词而形成的,是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之一。②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大和民族的主要特点就是团结,拥有着崇高的民族信仰。而中国的儒家也有“和”的思想,中国人提倡“以和为贵”。因此,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仍旧影响着日本。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特有的精神,也是日本的一种文化,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武”的定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忠”字,是对大日本帝国的忠诚,一辈子为日本天皇效忠。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日本人一旦被打败,就会剖腹自杀,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日本人对于“忠”字有很高的要求,是传承中国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另外,儒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大量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着很深的渊源。那么,我们就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做一下深度解析。

3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1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中宇宙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早就对宇宙观有所涉及,在著名的《易传》就有记载,阐述了超脱自然、贯穿自然的世界观、宇宙观,是体现宇宙观的重要历史材料。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原有的宇宙观进行一定的补充,将《易传》中的“五行”与儒家的“五常”进行完美的结合,注重阴阳结合,天地合二为一。这样的宇宙观对日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遂将阴阳结合,天地合一的宇宙观设定为国家信仰,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古事记》是日本的一部文学作品,是由日本天皇下令编纂的,记载着日本的发展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③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因为这部作品中大都是用汉字编撰而成的,可想而知,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程度;这部作品以神话为题材,在其中涉及了诸多的宇宙观:阐述了阴阳结合,天地乾坤等内容,对宇宙观有了明确的描述,是体现宇宙观的代表性作品。同时儒家思想也涉及宇宙观的观点,与日本的《古事记》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易传》属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在公元前,而《古事记》是在公元的712年,可以明确得出,日本的《古事记》是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宇宙观的阐述。

宇宙观,也可称为世界观,是人们对宇宙、天文地理、阴阳等的界定,是对世间百态的想法。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不同的国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与宇宙观。而日本《古事记》中的宇宙观与《易传》中的宇宙观很相似,很切合儒家的宇宙观,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作品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日本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日本的《古事记》中是采用汉字的形式书写的,所以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日本信仰与传承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典范。《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文学著作,是对日本发展的历史记录,体现了日本的历史文化,也是日本重视宇宙观的萌芽时期,因此来借鉴儒家的宇宙观,来提高日本国内对世界观的认知,他们主张的宇宙演变的过程是“混沌-天地-国土-万物”。日本人将这样的宇宙演变过程作为自己国家的宇宙观,其实这样的宇宙观也是来自中国的古典儒家思想。

在我国的古典著作《周易》中,阐述阴阳结合孕育了世间万物,在《古事记》中也涉及有阴阳的知识,是将阴阳更加细化,将男女性别作为对阴阳的界定,将其供奉为日本人心目中的神灵。由于《古事记》是记录日本历史的一部文学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本人会尊重这部作品中阐述的诸多观点,也是将儒家思想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根据以上的论述,《古事记》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典型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是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影响的典型作品,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中政治观的影响

政治观是对政治观点或做法的一种想法,是对当前社会政治或国家政治发展观点和信仰。古代的政治观是对统治阶级的界定,是对当初社会统治阶级、统治体制以及思想观点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我们都知道,日本信奉天皇,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日本人都是誓死为天皇效忠。在日本的一次改革中,在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文学资料作为参考,来改革日本的政治制度。《论语》、《礼记》、《周易》等都是引进的对象,日本人根据这些资料,制定了相关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在宪法中规定族群的和平、服从天皇、思想统一等相关内容,是对政治的改革。在日本的诸多政治资料中,大都引用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思想多次出现在天皇所实施的政治思想中,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日本的政治统治中,主导着日本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基础,重视亲爱、仁爱,是人的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注重人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仁爱之心在日本的《古事记》中也有所体现。《古事记》中将日本天皇设定为最为完美的人,是对统治者的最高评价,阐述了日本天皇的“仁”是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内容,日本人认为日本天皇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灵,思想道德高尚的完美之人,被日本人朝圣。因此,日本后来又出现了诸多歌颂日本天皇的文学作品,表达对日本天皇的称赞,歌颂日本天皇的高贵品质。像《怀风藻》、《万叶集》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日本人对统治者天皇的效忠,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君”、“为政以德”,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度解读。政治思想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的关键,会对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析。部分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对国家政治的解读,读者通过阅读会受到启发,从中得到一些观点,通过传播与分享,最终实现对国民政治思想观的笼络。而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将儒家思想中的为政的观点运用于日本国家的统治中,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与体现,使得日本的国民对儒家思想会越来越重视,实现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3.3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中价值伦理观的影响

伦理观是对一些伦理问题的看法与观点,重视对外在道德问题的探究,是对人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充分体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伦理道德代表着个人修养和节操,要体现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特点。价值伦理观是对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充分体现个人品格、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方丈记》是由日本作家鸭长明因著作而成,这部作品写于鸭长明因仕途失意后的生活描述。在书中的第二部分,描述了鸭长明因的隐居生活,隐居的生活安逸而寂静,怡然自得,充分体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使作者放下了政治抱负,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在《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对山水生活的向往,提倡简单、清贫的生活作风。美好的生活不在于奢侈的生活条件,而是享受生活的态度和观念,不能只停留在利益与地位之间,那是束缚人生的枷锁。在《方丈记》中,鸭长明虽然仕途失意,但是也乐观积极生活,以一种超凡脱俗、享受田园风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也是对人生价值的体现。清贫享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会对人的伦理道德进行熏陶,教育人们不为世俗所牵绊,会形成的不同的人生目标,不再流连于高官俸禄,实现对人性美的解读。

“忠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忠孝”,是对人伦道德的标准和规范,是体现道德修养的评价方式。“忠”是主要讲述的是忠诚,“孝”是孝顺,是对父母的赡养与对长辈的尊重,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基本标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论语》对孝道与忠诚也做出了相关规范,但是对忠、孝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会将忠孝放在一起,对国家可以称为忠,也可称为孝,所以二者基本上不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提到“忠”,日本人是将忠发挥到极致的国家之一。日本人信奉天皇,将天皇信奉为神灵,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忠诚,是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古事记》中将天皇的形象神化,对天皇进行高度的歌颂,可以了解到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高度体现了日本人的忠诚度。“忠孝”注重体现在君臣之间的忠诚度以及在国与家的选择上,《平家物语》是体现武士对忠孝选择的代表性作品,重视对忠孝的抉择,充分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在《太平记》中,也引入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内容,像《礼记》、《周易》等,其中富含了大量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是在日本文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伦理观,得到了日本的传承与发扬。

4 结束语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代表,是象征我国历史文化的典范。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在世界上拥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儒家思想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衡量标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也是传统社会的“五常”,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渗透进日本的文化中,儒家的诸多观点都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是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思想。

注释

① 严桂林.浅谈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上半月),2014.8:62-64.

② 肖开益,高春璐.论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7:115-116.

③ 赵小平.浅析儒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14.2:68-70+78.

作者:王美林

儒家思想分析论文 篇2: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儒家思想”的方法分析

摘 要:由孔子创造的儒家是秦朝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孔子提倡礼、义、忠、恕、孝、悌、中庸、大学等道德观念,孔子的道德观念从古流传至今,教师在课堂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时也渗透“儒家思想”,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儒家思想;教学方法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占据中华文明主导地位,使儒家的文化流传至今,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有着维护和统治社会管理的作用。由于历史的久远,封建王朝的倒闭,儒家思想逐渐淡化在人们生活中,好在儒家文化依旧出现在教材里,供学生学习。教师在传播儒家思想时,可结合现实生活中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理解儒家思想。

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儒家思想”的意义

(1)利于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孔子是非常有智慧的思想家,他所提倡的思想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都是儒家思想所流传下来的[1]。秦朝时期李斯就深受儒家荀子教导学习了“帝王之术”才有将来辅佐秦始皇的能力。儒家思想利于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2)增强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儒家所创作的文章都是精妙简练的,易于朗读与背诵,例如“劝学”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学生在长时间朗读儒家所作经典时,不仅提高学生自身修为而且能掌握文言文基本运用规律,增强学生语言构造能力。

(3)传播儒家思想,让学生接受儒家道德理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历代中华儿女传承[2]。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当下我国儒家思想的塑造和传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为社会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儒家道德理论的影响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认知和理解儒家道德理论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在语文及儒家思想衔接方面进行不断努力。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地传播给学生,以此更好的实现经典文化的传递。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重要性

在如今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交流和沟通,如何进行高质量沟通,离不开语文的帮助,学习语文知识对日常沟通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而孔子创造儒家思想就有相关的人文精神。现阶段,虽然“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是教学形式上的体现,这样的问题使“儒家思想”渗透变得毫无意义。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提高认知度,因此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不利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而随着社会发展,当前对个人评判不仅单看样貌与学历,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同样重要。高中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在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此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因此,应在高中教学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断渗透“儒家思想”,使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做个诚实守信的人,更完美的融入当前社会,为未来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三、儒家思想在语文学科中运用的策略

(1)与语文教材结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儒家思想时,教师可将教材与生活中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儒家思想是件枯燥的事,例如荀子所作的“劝学”,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荀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色是从蓝莓里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莓的颜色还要深。冰是通过水凝结成的,却比水还要冰。这篇文章大概内容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一样,学习永无止步而且是要不断积累的,这样即使是天资不高的学生也会有所成就,正如孔子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强烈表达了儒家学习永无止境的思想。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中案例分析,使学生对儒家思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则教师对学生渗透儒家思想更进一步。

(2)学习儒家思想

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教师可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配每个小组任务,例如第一小组收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资料,第二小组收集儒家所提倡的思想,第三小组收集儒家经典语录。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对儒家思想影响加深,同时活跃了班级气氛,有助于学生了解儒家思想。

(3)科学划分儒家思想

教师在对高中学生讲解儒家思想时,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细致化了解儒家思想内容,将内容进行科学划分,这样会更完善渗透学生儒家思想内容,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文化[4]。教师可把儒家思想划分为三大类进行讲解,第一类儒家思想“礼”的运用,儒家是极其注重礼节的,待人需谦卑有礼,是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意思。第二类儒家讲究“天人合一”用现代话表达,儒家是很佛系的,不仅人与人之间要谦卑有礼互相尊重,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不可破坏大自然一草一木。这对于现在提倡保护环境绿色出行是一致的。第三大类儒家提倡“内圣外王”政治思想,是指一个人内在要有圣人的才德做到真正的真善美,外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4)研读教材进行规划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情感和德育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若想实行单元整合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教師对教材进行研读,并将教材的整体教学内容进行细致规划,通过研读掌握整体教学的知识点。如通过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序列型及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合理规划,进而降低语文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以循序渐进的办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抽出一节课讲授《论语》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论语》中的重要知识点,并以此作为高中《论语·述而》教学拓展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语文传统文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对整体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化分析,将整体教学内容进行研读整合,将整理后的内容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使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我儒家思想所展开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到本单元教学的主题。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设立明确教学目标,如提问学生通过学习你们了解到的儒家学术是怎样的?随后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深化了解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做法不仅巩固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结束语:通过以上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对高中语文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人运用其卓越的智慧为后人留下经典篇章,而教师为高中学生渗透儒家思想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为人充满爱无论是对待身边人还是对待大自然,还要不断地学习思考,为以后人生道路找到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祁淑峰.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7(11):186-187.

[2]王晓燕.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陈娟.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对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23-24.

[4]武莉.高中语文古典散文中的儒家思想教学浅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06):61-64.

作者:牟鹏飞

儒家思想分析论文 篇3:

孔孟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道德教育适用度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孔孟儒家思想为中国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对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结构的优化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孔孟儒家思想;中国道德教育;适用度

一、孔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孔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时期。在这个时期,作为奴隶主贵族意识形态的表现,“礼”和“乐”已经很难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育功能,导致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象。面对这样的社会思想变革,先秦儒家思想家开始思考重新构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体系,主要包括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统治阶层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社会如何才能稳定地发展等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先秦儒家学者认为应当从道德教育出发,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以人为本,德教为先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先秦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仁”的本义其实就是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孔子提出的“仁”第一次强调要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人的利益和需求,进而突出重视人的能力和价值。

孟子提出“仁”与“义”的结合,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就是强调人要学会“爱人”,但要学会爱什么人,在学会爱人的同时也要懂得憎恶应该憎恶的人,否则就是背离“仁”的精神。

(二)塑造人格,内省自求

孔子提出了“君子-仁者-圣人”这样逐步推进的理想人格。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居于最高層次,“君子”居于较低层次。他强调把“君子”看作品德高尚的人,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首要标准。

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孟子把孔子作为自己的道德榜样,继承了孔子君子人格的理论,深入阐释了“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能够“泽加于民”“兼济天下”,要有正直的气节,要能够做到身处逆境不动摇信念,能够在困难中锤炼自己的品德,积蓄自己的能量。

(三)明晰价值,权衡义利

孔子提倡“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利”则指的是人的私利。他认为,道德高尚的人,面对私欲时首先想到的是是否符合道德法则,一切行动以道德法则为自己的准则。没有道德的人,在面对道德法则和私人利益时往往为了私利背离道德法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义利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强调“重义轻利”。他认为,处理人际关系重要的是讲“义”,如果人们都关注“利”,就会造成私欲膨胀,破坏人伦关系,危害社会的稳定。因此,孟子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育人民,引导人民弱化对物质利益的关注,根据道德准则行事。

二、孔孟儒家思想本身存在封建残余

孔孟儒家思想与现代文化既相互契合又互有冲突,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先进的精华、鲜明的民族特征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孔孟儒家思想中仍有部分封建的思想糟粕值得我们去甄别和舍弃。

(一)重自律轻制度

孔孟儒家思想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上明显地表现为“重自律轻制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抛弃孔孟思想中重自律轻制度的糟粕思想,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建立政府、社会、媒体、个人四个层面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政治引导,注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媒体舆论监督导向功能的发挥,继续维持对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

(二)倡尊卑鄙平等

在孔孟儒家思想中最被现代文化公认的诟病便是封建性的、崇尚尊卑等级的纲常思想。儒家思想自孔子开始,就始终坚持尊卑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思想树立了绝对的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男尊女卑、老尊幼卑、师尊生卑的天理“伦常”。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整个封建时期个人权利不平等、人格不平等,因此只能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这种尊卑思想甚至在当代中国仍有残留,它导致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严重的权威主义、家长作风、师道尊严等与现代民主格格不入的特权思想和做法。对于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糟粕,我们必须大力清除,坚决抛弃。

(三)有臣民无公民

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原因,封建时期的孔孟思想只能培养和塑造“臣民”,而非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民”。在臣民思想的教育下,个体成为“无需享有政治权利,只要履行守法义务”的观点,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当朝堂之上奸佞当道时,忠臣谏言的第一反应不是依法处办,而是劝谏君主,这样的表现反映的是臣民思想的局限性。现代中国道德教育要提倡公民教育,抛弃孔孟思想中对于依附性人格、忽视主体意识的臣民思想教育,积极培养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勇于向国家和社会提出尊重自己合法权益,满足自身愿望的要求,使受教育个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平等、权利与义务关系对等的现代公民。

三、社会转型中的孔孟儒家思想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要求。诞生于两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思想精华,是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服务的。如果把这份文化遗产原封不动搬到今天,是绝对行不通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孔孟儒家思想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完成自身的改造。在义利观方面,对于重“公义”轻“私利”的“重义轻利”思想,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对于个体的正当私利,我们不仅不能“轻”,反而要“重”,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孔孟儒家思想真正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

(二)民主政治的博弈

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深,使得我国开始更加注重政治的民主发展。在我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新时代发展民主政治的新要求。

在提倡民主政治的今天,孔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政”法治观念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孔孟思想中包含丰富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观念。“导德齐礼”和“仁政王道”是孔孟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两种政治思想却由于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本质属性而造成了相当缺乏民主法制思想的客观结果。即便是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思想,依然不会也不可能达到政治民主化的高度。其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孟思想所提倡的社会是分等级有尊卑的社会,“三纲五常”和等级尊卑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政治民主化的時代特征。为了适应现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孔孟儒家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民主、平等、人权、法制等现代文明价值,再结合自身的民本思想,从而实现孔孟思想的更新升级。

(三)多样文化的碰撞

改革开放后,文化逐渐开始多元共生,文化的多样化成为时代文化的特色。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加上西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工业文化共同交织作用,冲击着现代社会思想。

多样的文化给孔孟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共同理想,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塑造个体品格的观念逐渐被中华民族所认同。孔孟思想结合时代的改造以及为现代思想政治服务迎来了新的契机。而孔孟思想本身便是一种“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思想,不论是唐朝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还是宋明理学、心学,都能从中看到孔孟儒家思想的包容精神。儒家思想应该继续加强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做好面临多种文化冲击的准备。

四、结束语

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为中国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对现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结构的优化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多种文化的冲击下,孔孟儒家思想面临自我完善、实现转化和创新的时代任务。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角度,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孔孟儒家思想的精华,摒弃糟粕,为现代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提供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3.

[3]俞荣根.儒言治世——儒学治国之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18.

作者:李子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晚清汉学研究论文下一篇:社会性别研究论文